地理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地理学报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 11-1856/P 国内刊号
  • 0375-5444 国际刊号
  • 4.72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地理学报是中国地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划委员会地理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34年创刊,目前已被Pж(AJ) 文摘杂志(俄)、EI 工程索引(美)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地理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研究综述、气候变化与植被生态、土地利用与地表过程、学术信息

地理学报 2007年第08期杂志 文档列表

地理学报杂志空间区划与格局演变
盐城开发空间区划及其思考787-798

摘要:在围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这是新时期传统区划理论和方法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一次重要创新。作者认为:主体功能区划主要在于解决区域问题,用科学发展观协调区域发展。因此,功能区区划的理论和方法也需要与时俱进的创新。文章通过盐城沿海开发空间区划实例进行功能区区划的理论和方法探索。首先,综合经济区划。运用传统的综合经济区划理论与方法进行经济区划分,大致确定不同经济区的经济发展布局方向:其次,控制开发区划。综合考虑上述综合经济区的功能。景观生态体系建设需要,土地利用现状、辐射沙洲分布、近海海域污染、海港分布、水源保护地以及自然保护区和生态保护区等,确定相关的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第三,开发潜力区划。以乡镇为基本单元。运用多因子分析方法,按照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密度强度、未来发展潜力3个主因子进行开发潜力区划:最后,在上述三个区划的基础上,进行主体功能区划。文章也认为:主体功能区实质是一种区域发展政策区,其区划也只是一种纯粹的区域划分,是目前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三规”分立走向“三规”合一的空间平台。

1965年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地域差异及其格局演变799-808

摘要:在研究近40年(1965-2004)全国及三大地带对外贸易总量、对外贸易密度、对外依存度变化及对外贸易区域格局演变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分析我国七大经济区近40年对外贸易总量、对外贸易密度、对外依存度变化的基本特点及其区域格局演变的基本趋势,并总结对外贸易区域格局形成的基本成因。研究发现,与全国和三大地带的演变趋势相似。①从时间尺度看,近40年,七大经济区的对外贸易发展亦呈长期增长态势,外贸年均增长速度长期高于GDP年均增长速度;②1978年改革开放后国家发展战略、制度、政策的变革加剧推动了时间尺度上七大经济区的对外贸易发展:③但从空间尺度看,东南沿海经济区与其他经济区对外贸易的区域差异格局却没有根本改变: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其他六大经济区的相对地位反呈较大下降趋势。

中国港口分布格局的演化与发展机理809-820

摘要:长时间序列的港口分布格局的演化规律,一直是国内外交通地理学有待解决的问题,而考察港口体系的长期演变规律,有助于对目前港口体系发展阶段的判断,并为未来优化提供科学支撑。基于国内外港口体系研究现状的评述,本文从内河和沿海两个方面,对秦汉时期以来中国港口分布格局的发展过程与空间特征进行系统解析,认为存在秦汉至南北朝、隋唐至南宋、元朝至明中叶、明中叶至鸦片战争、鸦片战争至1949年和1949年至今等六个阶段。各阶段呈现不同的分布特征。并且,本文从产业布局、政治经济空间关系、大宗物资运输、国际贸易、外来势力和现代交通等多角度出发,深入分析了中国港口分布格局演化的基本机理。同时,本文从空间格局演化轨迹、首要港口变迁、驱动机制、港口体系开放性、港口区位和发展阶段等角度,系统总结了中国港口分布格局的基本发展规律。

地理学报杂志产业发展与城市化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效应分析821-830

摘要:以中国1997年、2002年投入产出数据为基础,运用投入产出法,对中围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效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上升:生产性服务业主要为第二产业服务,对第三产业的支撑、引领作用不足: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1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比重趋于下降,而投入到第兰产业的中间服务不断上升: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集中在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这两个传统服务业,制造业生产过程对中间投入服务的消耗层次偏低;生产性服务业普遍具有“低附加值、高带动能力”的产业特性。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普遍大于各行业受其他部门的需求拉动作用,但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后向关联效应较弱,对国民经济的乘数推动作用不强:商务服务业具有很强的前后向关联效应,发展潜力巨大。

中国新经济产业区域专业化水平分析831-839

摘要:通过对中围各省市1998-2005年信息化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区位商、状态概率分布与各态历经概率以及Shorrcks指标的分析,得出目前中国新经济产业具有地区发展非常不均衡,产业发展梯度差异大;极少数地区的发展水平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而绝大多数地区的发展水平都处于较低的水平;各省专业化普遍发展,新经济产业的地域差异正在减小,聚集现象正在发展,聚集状态明显的特征。我国新经济产业与美国木材业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中圈新经济产业发展速度迅猛,但状态极不稳定,具有较大的迁移性。高技术产业比信息化产业相对趋向稳定,信息化产业的发展速度更快,区域状态变化大,区域的分工过程还远远没有完成。

旅行分布的重力模式与交通模型的关系840-848

摘要:从交通问题的对偶规划出发,引入由Beckmann和Wallance,Golob和Beckman等提出的不确定性效用方法,建立交通问题和双约束重力模型的关系。证明当旅行者效用概率分布密度函数的标准差趋于零时,双约束重力模型中的距离摩擦系数趋于正无穷,由双约束重力模型确定的旅行分布使得总的交通成本达到最小。在这种关系中,双约束重力模型中平衡因子的作用是市场调整旅行终点服务价格进而调整旅行者消费者剩余的结果,通过建立的分析方法对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武汉、成都和昆明等七个城市间航空交通的应用,发现多数航线的模拟较好。结果表明各终点的差异性、消费者偏好的不同、交通工具的替代性和旅行目的之差异性等可以导致一些较大的误差,这些差异性可以采用对起终点对的单位交通费用的调整来体现,从而达到较好的模拟和分析效果。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区域剥夺行为与调控路径849-860

摘要:伴随我国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已进入快速城市化发展时期,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衍生出了一系列区域剥夺行为,这种行为主要是指强势群体和强势区域基于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借助政策空洞和行政强制手段掠夺弱势群体和弱势区域的资源、资金、技术、人才、项目、政策偏好、生态、环境容量,转嫁各种污染等的一系列不公平、非合理的经济社会活动行为;这些区域剥夺行为具有强制性、垄断性、层次性、等级性和貌似合理性等基本特征:区域剥夺的内容包括对土地、水、资源、生态环境容量、资金、人才、技术、劳动力、重大建设项目甚至政策等的剥夺;政策空洞与调控失控形成的剥夺惯性,利益驱动形成的剥夺动力和弱势群体透支形成的剥夺温床是产生区域剥夺行为的主要成因;剥夺的后果表现为空间开发失调、资源配置失衡、政策调控能力受限甚至失效以及和谐社会建设步伐延缓。最后从意识形态、政策制定、制度建设、空间扩散和和谐发展等五大方面提出了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消减区域剥夺行为的路径选择。

地理学报杂志土地利用
北京周围建设用地空间分布格局及解释861-869

摘要:城市对其周围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历来是地理学研究的重点领域,大城市周围建设用地比例高,分析和解释大城市周围的建设用地格局可进一步拓展我们对此领域的认识。本文以2005年北京中心区周围50km范围内的建设用地数字化图件为基础,南内而外。建立5个宽度为10km的缓冲带.分析了北京2005年建设用地空间格局的变化,并从自然、历史和经济学的角度对此格局作出诠释。主要结论如下:北京市周围建设用地格局呈现出四条非常清晰的放射带,这几条放射带和2200多年前的秦朝驰道吻合:北京市周围建设用地图斑的空间分布的连续性并没有受到行政区域划分的影响:缓冲带30-40km可能是北京城市中心区在平面上的影响界线:在缓冲带10-20km和缓冲带30-40km内,城市用地比例呈现出两个峰值。

南京城市森林景观格局特征与空间结构优化870-878

摘要:城市森林研究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城市森林的景观生态学研究是城市森林研究的必然发展趋势和重要内容,首先根据景观生态分类法的思想和原则,将城市森林景观分为2个类型4个亚型,然后综合运用RS和GIS技术进行南京城市森林景观类型空间信息调查,获取城市森林景观类型分布图及类型空间属性数据。在此基础上,以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城市森林景观格局特征,并提出城市森林景观空间结构优化的措施和建议。研究认为,南京城市森林景观具有总覆盖度适宜,空间分布的区域差异极为突出,大型半自然和近自然林斑块是景观主体,景观生态系统的形成、分布和类型分异与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密切相关,人类对景观干扰作用强等特点,而因地制宜的构建基于“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原则”的总体结构优化模式是南京城市森林景观发展的主导方向,设计不同尺度和等级规模的景观廊道是景观建设的主要任务,加强生态敏感部位景观斑块建设是关键措施。

东北样带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879-886

摘要:根据中国东北样带上不同的土地利用组合类型,分别选取抚松县、磐石市、公主岭市、通辽市及林西县作为典型区,运用GIS和遥感技术分析近30年来不同类型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本文选取基于货币量的价值量评价法,参考Costanza等人的研究成果,结合研究区的实际情况,运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单位面积价值的平均值来分析研究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976-2000年间东北样带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很大,土地利用程度均呈加大趋势,耕地、林地和草地的ESV均有较大变动,不同类型区单位面积的ESV差别也很大,其基本分布规律为林区〉农林交错区〉牧区〉农牧交错区〉农区。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ESV对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指数是缺乏弹性的,研究结果是可信的。

情景分析法在工业用地置换中的应用——以福建省长汀腾飞经济开发区为例887-896

摘要:从土地综合价值出发,将一般用于宏观研究的情景分析法引入微观领域,根据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最佳、最差和最可能情景模式,确定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开发的情景过程及其对比特征。研究表明,福建省长汀腾飞经济开发区最可能情景下的工业收支比经过16年才能达到平衡,居住和商业用地最可能情景下收支比可以维持在3-5左右的稳定发展水平,在前5年,居住用地的收支比8-10倍于工业用地,然后差距逐步缩小,降低到20年期2倍的水平。这一情景表明,腾飞经济开发区要缩小规模,分步、分阶段地把没有进行开发的闲置土地和3年左右依然处于亏损的企业用地置换出来,工业用地应该由目前的2.5km^2缩减到1-1.5km^2。

“第二届全球经济地理学大会”在北京举行F0002-F0002

摘要: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与新加坡大学地理系联合举办、中国地理学会协办的“第二届全球经济地理学大会”于2007年6月25-28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本次会议是继2000年在新加坡举办的“第一届全球经济地理学大会”后.全球经济地理学家的又一次大聚会。本次会议筹划于2002年,原计划在2008年举办。

《中国历史地貌与古地图研究》简评F0003-F0003

摘要:张修桂先生的《中国历史地貌与古地图研究》于2006年2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全书分“引论”和四篇十二章,70万字。引论论述的是历史地貌学的基本问题和调查研究方法;第一篇论述长江中下游河床与湖沼的历史演变及其整治;第二篇重新提出关涉上海地区成陆过程的几条岸线的确切位置和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