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地理学报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 11-1856/P 国内刊号
  • 0375-5444 国际刊号
  • 4.72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地理学报是中国地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划委员会地理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34年创刊,目前已被Pж(AJ) 文摘杂志(俄)、EI 工程索引(美)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地理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研究综述、气候变化与植被生态、土地利用与地表过程、学术信息

地理学报 2007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地理学报杂志区域发展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转型发展与新农村建设563-570

摘要: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深刻地改变着广大农村地区,促使农村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与农业生产方式等发生巨大变化,乡村发展步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1978-2005年,沿海地区第一产业比重由23.3%降为7.9%,第三产业比重由19.8%升为40.5%,农业劳动力比重则由90.8%降为47.9%.模拟分析表明,沿海地区农业产值与农业就业份额仍将持续下降,2010年、2020年农业产值比重将降为8.0%和6.0%,农业劳动力比重将降为44.5%和32.2%.1990-2005年,沿海地区劳耕弹性系数为1.84,反映了农业劳动力的转移远快于耕地面积的减少,农业劳动力效益在稳步提高.同期,乡村人口由3.06亿人降为2.19亿人,而农村人均居住用地规模却在增大,未能实现农村人口转移与农村居民点的减少相挂钩.沿海地区新农村建设须遵循乡村转型发展规律,重在科学规划、分区推进,通过优化城乡用地、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特色经济,提升农村生产力,促进沿海城乡互动与协调发展.

中国城市环线道路间距模型与案例571-578

摘要:通过对中国16座城市环路的分析,总结出了中国城市环路间距原理:中国城市环路由外而内的间距之比符合黄金分割数(ω=0.618033988…)或其倒数(1/ω=1.618033988…).根据间距比值可将中国环路分为A、B、C三种类型:A型标准比值为1/ω;B型标准比值为ω;C型在纵(横)向上标准比值为1/ω,在横(纵)向上标准比值为ω.通过实证分析,中国城市环路间距之比基本符合这一原理.该原理适用于不同规模、不同性质和不同形态的城市环路.运用该原理可对中国城市环路进行规划建议和合理性评价.

基于多智能体的地理空间分异现象模拟——以城市居住空间演变为例579-588

摘要:许多地理现象都存在一定的空间分异规律.研究地理空间分异现象的形成与发展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基于“从上至下”的方程式方法很难对这些现象的形成过程进行解析.采用“自下而上”的多智能体系统,对复杂地理现象的分异过程进行了重现.采用java-swarm仿真技术,以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象为例,模拟出城市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过程,为发展和验证城市理论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分析手段.基于多智能体的居住空间分异模型展现了居民智能体聚集现象的产生过程及对房屋价值的影响,比较了居民不同收入差异情况下对居住空间分异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居住空间分异现象是一个历史的必然;收入差异扩大使中低收入阶层在居住的空间区位选择上处于被动地位.

基于Logit模型的世界主要作物播种面积变化模拟589-598

摘要:农作物播种面积动态变化因其重要性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从“人-地关系”中人的角度出发,利用多元Logit模型初步建立了全球尺度的农作物播种面积变化模拟系统,分析研究了未来30年内世界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变化的数量特征和空间格局.模型建立思路是:作物播种面积变化是农户作物选择行为的直接结果,而选择何种作物进行播种是由作物效用决定的.因此,利用离散选择理论,选择影响作物效用大小的主要解释变量建立效用函数,动态模拟农户作物选择行为,并得到这种选择行为所带来的农作物播种面积变化的时空特征.模型建立后,利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2001-2003年统计数据和2001年MODIS全球土地覆盖数据产品对模型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运行可靠,和实际状况吻合较好,可以应用于未来情景模拟分析.其后,以5年为步长,模型对世界四大作物(水稻、玉米、小麦和大豆)在2005-2035年间的播种面积动态变化进行了模拟,从全球作物总播种面积变化差异、四大作物播种面积变化的区域差异和不同区域内四大作物播种面积变化差异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作物播种面积变化的数量特征和空间格局是不相同的.虽然目前模型还存在一些不确定性,但仍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理解现在和未来农业土地利用的复杂动态变化提供帮助,模拟结果可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支持和信息服务.

地理学报杂志旅游地理
九寨沟自然观光地旅游者地方感特征分析599-608

摘要:地方感是人文主义地理学“人-地”关系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旅游是人们感知和认识环境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旅游者地方感是旅游者与旅游地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构建旅游者地方感模型,以九寨沟为案例研究发现,①九寨沟旅游者的地方感在自然风景维度、社会人文维度、旅游功能维度和情感依恋维度等四个维度上存在一定差异:②九寨沟的自然风景与环境得到了旅游者较高的感知评价和普遍认同,是旅游者对九寨沟产生情感依恋的主要因素:③旅游者对九寨沟的社会人文环境的感知评价相对较低,并影响到对九寨沟旅游环境与功能的感知评价;④旅游者赋予九寨沟更多的是自然观光的意义和审美价值,九寨沟蕴涵的民俗文化体验的意义和历史价值并未能被旅游者所充分感知和认识,“藏族村寨”的地方特质没有得到旅游者的足够认同:⑤不同类型旅游者之间的感知评价差异集中在九寨沟的藏族风情、地方文化、旅游服务、游览秩序和旅游氛围等方面.旅游者地方感研究为自然资源和旅游地规划与管理提供了依据,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和借鉴意义.

南京市旅游流网络结构构建609-620

摘要:借助社会网络理论和方法,研究了城市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城市旅游流网络结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南京市旅游流网络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南京市旅游空间网络中,所选取的16个旅游节点中平均每个旅游节点与5.19个其他节点存在着旅游流集聚与辐射联系:平均每个旅游节点充当旅游流中介者次数为6.07,旅游节点之间距离相互联系比较紧密.但各旅游节点之间分布不十分均衡,夫子庙秦淮风光带、钟山风景区、新街口、总统府、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等处于核心点,旅游网络中集聚和辐射功能都很强,且结构洞水平较高,拥有更多的竞争机会和非替代性区位优势,但可能会造成严重的旅游流瓶颈问题.南京市旅游空间网络密度不是很高(0.35),旅游空间网络中存在着明显的结构分层,其中共有7个旅游节点成为核心区的成员,核心区内部成员间联结密度达0.81,形成了强中心线型结构.同时,根据Dianne Dredge提出的旅游目的地3种空间结构模型,结合南京市旅游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判定了南京市城市旅游空间发展阶段及布局模式为发展阶段的多节点布局模式.最后,指出了旅游流网络结构构建和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旅游网站访问者行为的时间分布及导引分析621-630

摘要:运用多种网上查询系统和网站访问量统计工具,获取了旅游网站访问者时间分布的较详细资料,基此总结了旅游网站访问者日内、周内、年内行为的时间分布特征,进而讨论了旅游网站访问者人数与景区旅游者人数之间的相关性及其信息流对人流的导引作用.研究发现:旅游网站访问者日内行为的基本规律是自身表现为一种双峰状态且国内北方显著于南方,其在使用时段上与整体互联网及其主要网站类型的"尖峰时段"特征有较大差异,日内旅游网站访问者人数与景区旅游者人数时间分布的基本一致性说明信息流对人流不具导引作用:旅游网站访问者周内行为的基本规律是自身呈现出周末较少平日较多的特征,与整体互联网及与互联网其他类型的网站比较既有相同性也有差异性,旅游网站平日访问量较高周末访问量较低的特征与周内旅游人数平日较少周末较多的“Z”型分布呈互补状:旅游网站访问者年内行为的基本规律是依据旅游网站的地域性明显与否而形成国内南北方的多种类型,其访问者的时间行为与旅游者人数波动的紧密关系是由自然季节因素的,旅游地旅游网站年内访问者人数走势与该旅游地旅游者人数走势表现出的波涟状特征可解释为信息流对人流发生导引作用.

四川省旅游区域核心-边缘空间格局演变631-639

摘要:核心-边缘理论模型是解释区域发展水平空间差异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模式的一种理论.已有的研究主要是探讨区域内部核心-边缘区旅游经济发展关系的不平等,而对旅游区域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的形成机理与演变过程鲜有涉及.以旅游资源大省-四川为例,研究旅游区域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的动态过程、阶段与空间结构形态的演变.实证研究结果显示,首位分布和规模-位序分布理论能够很好地揭示旅游区域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目前四川省旅游城市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发育典型,核心城市-成都首位分布显著,空间格局的演变以聚集形、非均衡的极化作用为主,但扩散作用正逐步加强,核心与边缘城市发展差距悬殊,次级核心城市尚处于成长过程中;经相关分析,交通因素、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城市规模、职能与城市化水平、区位因素是形成这种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本文探索一种核心-边缘空间结构演化过程和阶段的定量研究方法,并尝试解释其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形成的原因,不仅拓展了该理论在旅游地理学上的应用,也丰富了该理论本身的内涵、应用及研究方法.

地理学报杂志土地利用
基于MODIS数据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覆盖分类640-648

摘要: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了很大影响.为了研究该地区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利用250 m分辨率MODIS数据进行土地覆盖制图研究,采用的主要数据为增强型植被指数EVI数据、反射率数据和DEM数据.通过基于时间序列的滤波方法消除EVI的噪声,通过PCA变换压缩数据量,并计算均质度来表征空间维的纹理信息,构造了一个综合性的分类数据矩阵,依据高分辨率影像选取了训练区,采用最大似然法进行分类,并采用缓冲区分析技术进行分类修正,得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土地覆盖分类结果.利用高分辨率影像解译信息对分类结果进行了精度评价,并将分类结果与MODIS土地覆盖产品进行了对比,精度分析表明分类结果很好的反映了研究区的土地覆盖信息,显示了本研究分类方法与技术处理在实践中的可行性及250 m分辨率EVI时间序列数据在区域尺度土地覆盖分类方面的优势与潜力.

北京城市蔓延的测度与分析649-658

摘要:针对现阶段我国城市用地快速扩张和无序蔓延的现实问题,以北京市在1996~2004年期间的城市扩展作为研究案例,提出可以从城市扩展形态、扩展效率和外部影响等三个方面来判识城市蔓延现象,并提出基于地理空间指标体系的城市蔓延测度方法,主要由涉及人口、经济、土地利用、农业、环境和城市生活等方面的13项指标所组成.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测度和量化研究区城市蔓延的特征:①建设用地斑块具有明显的破碎化和不规则化趋势,缺乏良好的规划控制,不连续开发、条带式开发和跳跃式开发特征明显,扩展形态不尽合理;②新增建设用地的建设密度和容积率较低,并且新增用地的人口密度和经济产出水平均低于原有用地绩效,扩展效率不高;③城市蔓延占用大量的耕地和开敞空间、加重了交通负担,对农业、环境和城市生活存在显著的负面影响.

土地利用监测适宜尺度选择方法研究——以塔里木河流域为例659-668

摘要:适宜尺度选择是生态学、地理学等学科的重要问题之一.在不同的研究目的下,尺度选择的方法和标准也随之变化.以塔里木河流域20世纪50年代土地利用数据为例,将面积作为尺度选择的参数,统计斑块面积分布直方图,然后计算9种比例尺(1:2 000 000,1:1 000 000,1:500 000,1:250 000,1:100 000,1:50 000,1:25 000,1:10 000和1:5 000)下的归一化尺度方差,最后结合Shannon-Weaver景观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分维数补充归一化尺度方差的结果,探讨塔里木河流域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尺度规律.结果如下:①归一化尺度方差值显示塔里木河干流50年代土地利用监测适宜尺度为1:50 000比例尺(约20km×20km网格大小),除沙地适宜尺度在1:100 000比例尺外,有林地、灌木林地和盐碱地的适宜比例尺均在1:50 000比例尺上;②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分维数结果表明盐碱地的多样性指数的适宜尺度与归一化尺度方差结果相同,沙地的多样性指数与归一化尺度方差的适宜尺度域相同,有林地和灌木林地多样性指数最优尺度在1:10 000比例尺与归一化尺度方差结果不同:③沙地和盐碱地的分维数在1:10 000比例尺处有明显的上升,沙地达到最大值1.35,而在其他尺度分维数值接近,有林地和灌木林地则在各个尺度分维数值接近,且值不超过1.2.

地理学报杂志学术信息
地理学论文的写作规范与要求669-672

摘要:一篇地理学论文除包括引言、区域数据与方法、结果和讨论4方面的核心内容外,还要再加上标题(题名)、作者署名及单位标署、首页脚注的作者与项目资助信息、中英文文摘要、关键词、致谢和参考文献等内容,才能构成一篇完整的地理学论文。

科学出版社2007年1-4月出版的新书书目F0002-F0002

《郴州市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述评F0003-F0003

摘要:郴州是湖南省东南部的一个新兴旅游城市,山清水秀、风光绮丽、生态环境优良,被誉为“生态旅游的王国”.郴州市委、市政府1995年将旅游业作为实施“开放兴郴”战略的先导和突破口,自此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地理学报》编辑委员会F0004-F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