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地理学报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 11-1856/P 国内刊号
  • 0375-5444 国际刊号
  • 4.72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地理学报是中国地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划委员会地理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34年创刊,目前已被Pж(AJ) 文摘杂志(俄)、EI 工程索引(美)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地理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研究综述、气候变化与植被生态、土地利用与地表过程、学术信息

地理学报 2007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地理学报杂志自然地理环境
中国降水观测误差分析及其修正3-13

摘要:在1980s乌鲁术齐河流域进行的降水误差观测试验结果基础上。依据我国726个气象站1951~2004年逐日观测资料.对降水的动力损失、微量降水以及湿润损失进行系统的修正.以期获得更准确的长系列降水资料.为区域乃至全球水热循环过程和水文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修正结果表明.在大部分地区由风速作用引起的动力损失是主要的误差来源,但在降水较少的地区湿润和微量降水观测损失也起着重要作用.全国726个台站年降水修正量在8~740mm之间。平均约125mm,相应的修正幅度在5%~72%,平均约18%。从时间看,冬季修正系数大于夏季.但冬季修正量小于夏季;从空间分布看.西北地区年修正量一般小于50mm,东南地区大于100mm.总修正系数由西北向东南地区减少.其中西北地区大于30%.而西南地区小于20%,这一修正系数高于全球的11%左右的平均修正量。

电站建设对澜沧江—湄公河泥沙年内分配的影响14-21

摘要:采用澜沧江漫湾电站上游旧州站和下游允景洪、清盛站1987~2003年逐月悬移质泥沙含量实测资料,分析对比了三站年内泥沙分配不均匀系数、集中度和集中期、变化幅度等特性。将上述参数与澜沧江上游十流漫湾与大朝山电站建设的响应进行关联研究.分析电站建设进程对河道输沙变化的驱动作用。结果表明:(1)旧州水文站泥沙年内分配与区域气候变化(降水)趋势一致,研究时段内不均匀性系数呈上升趋势.维持天然河道输沙特性:允景洪和清盛水文站的泥沙年内分配不均匀性系数对电站建设等人类活动的响应程度不一致.允景洪站泥沙含量不均匀系数先减小后急剧增加.而清盛站呈微弱减小态势。(2)旧州水文站泥沙年内分配集中度及集中期基本无变化;允景洪与清盛水文站的泥沙年内分配集中度变化较大.泥沙集中期在在电站施工的高峰期(1987~1992年、1997~2003年)后延。且不同步.允景洪在漫湾施工期后延5~6天.而清盛则后延将近半个月.而在大朝山施工期.允景洪的后延响应却明显于清盛。(3)旧州站相对、绝对泥沙变幅逐时段递增。允景洪站年内最大与最小月泥沙含量的相对、绝对变化幅度均减小.清盛站泥沙含量的相对变化幅度却先增后减.绝对变化幅度则一直减小。三站泥沙年内极值变幅以及电站建设前后的响应差异.说明三站泥沙变化的驱动因子有明显不同。这些关于泥沙含量年内分配特征规律的发现.为研究澜沧江干流电站建设对上下游泥沙变化以及跨境影响的科学评价提供了新的佐证。

珠穆朗玛峰地区雪冰中重金属浓度与季节变化22-29

摘要:对2005年9月采自珠穆朗玛峰北坡海拔6523m的东绒布冰川积累区一批雪坑样品中重金属Ba,Co,Cu,Zn和Pb的浓度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进行了测试.重金属浓度范围分别为(pg/ml);Ba2-227、Co2.8—15.7、Cu10—120、Zn29-4948、Pb14~142。并利用气体稳定同位素质谱仪MAT-252对样品稳定氧同位索比率(8—80)进行了测试.雪坑样品对应的时间为2004年夏到2005年秋.δ^18O和重金属元素的浓度都存在着季节变化特征。在夏季风期间δ^18O值和重金属元素的浓度都很低。而在非夏季风期间δ^18O值和重金属元素浓度升高,反映了不同的水汽束源对重金属浓度季节变化的影响及其环境意义。Co,Cu,Pb,Zn的地壳富集系数(ER)分别为:3.6、27、33、180,表明该地区Ph,Cu,Zn已经受到了人类活动的污染,其中Zn受到的污染最大。

地理学报杂志植被研究
近300年来中国森林的变迁30-40

摘要:以清代以来史料为依据,在现代清查统计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森林变迁夫体趋势及主要过程的客观把握.重新校订了1949年和1700年前人的估算数据,回溯估算了1750~1900年中国各省区每50年森林面积与森林覆被率值,并与现代森林清查资料衔接.分析1700~1998年近300年来中国森林变迁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近300年来中国现境内共减少森林面积约0.95×10^8ha.森林覆被率减少9.2个百分点,变化曲线呈先抑后仰;以1960s为界.此前呈加速递减态势.260年间减少森林面积达1.66×10^8hm^2。覆被率下降约17个百分点:1960s以后呈逐步增长态势。近40年间增加森林面积约0.7×100hm^2,覆被率提高了约8个百分点。结果还表明:近300年来中国森林消长,西部地区均小于东部地区;在1700~1949年的锐减期中,东北、西南和东南三区是森林面积缩减最为严重的地方.大部分省区覆被率下降超过20个百分点.其中黑龙汀达50个百分点。吉林达36个百分点,川渝地区达42个百分点。云南达35个百分点;在1949~1998年的恢复期中,西部各省区森林覆被率增加均小于5个百分点,东部地区(除黑龙江、湖北和沪宁外)均超过5个百分点;其中粤琼、广西、安徽、京津冀、山东、河南、浙江、福建等省区高达10个百分点以上。

1982~1999年我国东部暖温带植被生长季节的时空变化41-51

摘要:利用1982~1996年5个站点的植物群落物候观测数据和物候累积频率拟合法,划分各站逐年的植被物候季节.并确定各季节初日对应的当地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阈值。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物候站各年NDVI曲线的年型聚类分析和区内所有像无逐年NDVI曲线的空间聚类分析.实现植被物候季节的时空外推估计.从而得到我国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区1982~1999年植被物候季节初日和生长季节长度的时空格局。结果表明.多年平均的植被物候季节初日和生长季节长度呈现出主要随纬度和海拔高度变化的空间格局。在这18年中.整个区域的物候春季初日以提前为主。且以华北平原提前的趋势最为显著:夏季、秋季和冬季初日以推迟为主。也以华北平原推迟的趋势比较显著:因此.华北平原植被生长季节呈显著延长的趋势。本文揭示的植被物候季节初日的趋势变化与华北地区各季节气温的趋势变化基本吻合:植被生长季节的趋势变化特征与欧洲单种植物物候生长季节.以及欧亚大陆和我国温带遥感植被生长季节的趋势变化基本一致.但植被生长季节初、终日期和长度的趋势值明显大于后者.表明该地区植物物候对于气候变暖的响应更加敏感.

黄土高原祖厉河流域潜在植被分布模拟研究52-61

摘要:植被空间分布格局深受环境影响。分析植被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植物生态学的中心问题,论文从黄土高原自然植被恢复问题出发.引出植被恢复的参照标准-潜在自然植被。依据气象站和雨量站观测资料,建立气温降水与海拔高度和地理位置的统计方程,以GIS为技术支撑.对两大环境变量进行空间化.通过野外观测取样,结合气温降水的空间分布,界定祖厉河流域不同草地覆盖度的生境空间。根据生境空间边界函数,对整个流域内的潜在草地植被分布进行模拟。草地分布现状与潜在草地分布对比发现,低覆盖草地南北向南扩展,占潜在中覆盖草地面积的37139%.占潜在高覆盖草地面积的34.98%。中覆盖草地也在此向南部区域和北部山地扩展,占潜在高覆盖草面积的11.51%。高覆盖草地收缩到南部和北部山地狭小地带.仅占其应有区域的4.84%。

地理学报杂志长江研究
长江中游马口-田家镇河段40年来河道演变62-71

摘要: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与数字高程模型(DEM)分析了马口—田家镇河段1963年、1972年与2002年河道地形数据.较为系统地研究了该河段过去40年冲淤时空变化。研究结果认为.1972年与1963相比冲刷量达到789.9hm^3,冲刷面积为39.7×10^4m^2;2002年与1963年相比冲刷量达到1196.5hm^3.冲刷面积为59.4×10^4m^2;2002年与1972年相比冲刷量达到960hm^3.冲刷面积为54.3×10^4m^2。由以上结果认为,马口—田家镇河段近40年来以冲刷为主:河道冲淤变化以马口卡口与田家镇卡口等窄深河段最为剧烈,宽浅河段与顺直河段冲淤变化较为和缓.冲淤变化幅度不大;卡口上、下端以淤积过程为主,而卡口顶冲水流的顶弯部位以冲刷过程为主。研究河段冲淤变化受上游来水来沙条件影响很大,对未来三峡工程建成后.三峡大坝下游来水来沙以及研究河段冲淤变化的影响研究提供借鉴。

长江口盐沼土壤有机质更新特征的滩面趋势72-80

摘要:通过对长江口崇明东滩高潮滩、中潮滩以及光滩柱状样的有机元素(C、N)含量与碳稳定同位索组成(δ^13C)、粒度组成等的测定.研究盐沼土壤有机质更新特征及其滩面趋势.结果表明,长江口盐沼土壤POC-δ^13C相关特征与山地土壤剖面上部土层的基本类似.盐沼土壤有机质主要源于长江流域表层土壤。有机质年龄不足100年。不同高程柱样TN—C/N、POC-TIC与POC-δ^13℃关系特征表明盐沼土壤有机质更新程度普遍较低.有机质更新特征呈明显的滩面变化趋势。光滩有机质基本反映沉积母质特征,更新程度极低:中、高潮滩有机质更新作用已经发生,随着滩面演变.处于不同更新阶段的有机质组分混杂程度提高。盐沼滩面过程塑造垂向沉积层序。层序中独特的沙、泥纹层构造导致物质上下运移困难.有机质更新作用受到抑制。盐沼滩面过程直接影响有机质的累积与更新.对于有机质更新的时空特征具有显著制约。

长江口表层沉积物分布特征及动力响应81-92

摘要:基于长江VI2003年2月采集的58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及以同步水动力资料的分析表明.表层沉积物中值粒径自江阴—口外逐渐变细.由江阴附近的217.8μm减少到南槽VI外的12.1μm;浑浊带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值粒径北港最大,平均为126.2μm,北槽其次,平均为48.4μm。南槽最小。平均为14.2μm:VI外海域则北槽最大,为22.4μm。北港其次。为16.5μm,南槽最小,为12.1μm。沉积物分选性大多为中等—很差,中值粒径越大。分选系数越小;沉积物偏度大多是近对称—极正偏;峭度表现为中等峭度—很窄尖。横沙以上区域表层沉积物类型以砂为主,口外海域沉积物类型以粘土质粉砂为主,浑浊带海域表层沉积物类型复杂多样。长江口主槽表层沉积物中值粒径与落潮历时、Ve/Vf值和余流值等动力参数呈正相关关系.落潮动力条件是决定长江口表层沉积物中值粒径大小的主要动力因素。

地理学报杂志研究项目进展
纵向岭谷区生态系统变化及西南跨境生态安全研究进展——2006年973计划项目学术研讨会纪要93-100

摘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纵向岭谷区生态系统变化与西南跨境生态安全”实施3年来.围绕以云南西部为主体的纵向岭谷区特殊环境下的“通道一阻隔”作用、生态系统多样性时空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生态系统的特征成分与稳定机制、重大工程建设的生态效应、跨境生态安全及综合调控等开展了综合研究,取得了“研究创新、跟踪国际科学前沿、服务国家重大目标”的突出成就。2006年10月24~26日,在云南腾冲县组织召开了大型学术研讨会.交流的主要最新研究进展如下。

地理学报杂志学术信息
中日韩青年地理学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101-101

摘要:由中国地理学会主办,日本地理学会、大韩地理学会和北京师范大学协办的“中日韩青年地理学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纪念全国青年地理工作者系列学术研讨会创办20周年特别学术会议”于2006年9月16-18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本次会议足在国际地理联合会(IGU)的鼓励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由中国地理学会发起,日本地理学会与大韩地理学会呼应的首届中日韩青年地理学家国际学术研讨会。

第一届海洋遥感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在上海召开102-102

摘要:由上海水产大学(SFU)和美国国家海洋人气管理局(NOAA)共同举办的“第一届海洋遥感及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海洋生物资源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12月6日-8日在上海水产大学召开。来自国内外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学术会议。

Scopus网络数据库收录的中国地理学期刊103-103

摘要:Scopus是世界著名出版公司Elsevier于2002年创建的具有强大功能的多学科文摘索引型数据库(以下简称Scopus数据库),其收录的数据可回溯到1902年。它收录有全球4000个出版商的14000种同行评审刊、750种会议录、600种商业出版物和531份开放存取(OA)期刊。涉及的学科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学、工程学、生命科学、医学、农业及环境科学、社会科学、心理学及经济学等。通过对Scopus数据库的检索,发现截止2006年1月,共有340种中国期刊被该数据库收录.收录论文总数为333621篇(表1)。自1965年以来。被收录历年中国期刊数总体呈上升的趋势,说明中国期刊正日益受到该数据库的重视。

地理学论文的插图要求104-111

摘要:在地理学研究中,地图是科研成果的重要反映形式之一。在地理学论文中,插图是研究内容的主要表现方法之一。然而,在很多地理学论文来稿中,存在着各种制图问题。这些问题影响到研究成果的准确表达。为了使论文作者(特别是初写论文的作者)掌握制图方法和要求,我们根据国家有关出版规定和地图学规则.结合地理学报来稿中常见的插图问题。对地理学论文的插图要求做必要说明。

《地理学报》2006年办刊进展112-112

《地理学报》历年被引证的网络统计报告112-112

评《变化中的自然地理学性质》F0003-F0003

摘要: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历史悠久,对于其在各个社会阶段的发展、未来的趋势及其潜力的总结对激励青年自然地理学者思考该学科正走向何处或是该走向何处都有重要意义。为了使国内的学者和学生了解国外地理学思想,在蔡运龙教授等学者的精心校译下,The Changing Nawxe of Physical Geography(K.J.Gregory,2000)中文版《变化中的自然地理学性质》(北京:商务印书馆)得以在2006年8月出版。

《地理学报》编辑委员会F0004-F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