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地理学报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 11-1856/P 国内刊号
  • 0375-5444 国际刊号
  • 4.72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地理学报是中国地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划委员会地理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34年创刊,目前已被Pж(AJ) 文摘杂志(俄)、EI 工程索引(美)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地理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研究综述、气候变化与植被生态、土地利用与地表过程、学术信息

地理学报 2006年第1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地理学报杂志研究综述
地理—生态过程研究的进展与展望1123-1131

摘要:在人类活动深刻影响和全球环境变化背景下,传统地理—生态过程研究正发生深刻变化。本文在概述地理—生态过程研究概况的基础上。指出:(1)地理—生念过程研究的基本科学问题包括结构与过程、综合与集成两大方面,涉及结构、功能、动态、驱动力、过程、机制、要素集成、过程集成、区域集成等科学要点;(2)地理—生态过程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尺度—结构—过程相互作用、自然—经济—社会相互联系、地貌—水文—生态过程相互耦合、地理—生态过程与资源环境效应相结合等领域:(3)地理—生态过程研究的发展呈现出系统化、综合性、交叉性和应用性的发展趋势;(4)未来地理生态过程研究的重大论题包括地表系统中的物质、能量和生物流过程研究,地表环境变化的驱动力研究,区域综合和区域内异质性研究,尺度推绎与转换研究,地理学的整体性研究,方法论创新,应用研究等内容;(5)未来地理—生态过程研究应当注意加强观测、实验、调查与模拟,加强遥感与野外观测的结合.加强区域综合和全球研究,加强学科交叉等。

地理学报杂志水资源
基于二元水循环的河流生态需水水量与水质综合评价方法——以辽河流域为例1132-1140

摘要:通过考虑水的自然循环与水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循环(二元水循环),后者包括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耗水率、污水排放浓度影响,探讨了二元水循环下河流生态需水“质”与“量”的综合评价,以区别以往仅从自然水循环(一元)出发评价河流生态需水的缺陷。建立了二元水循环下的河流生态需水的水量与水质计算方法.并确定了河流生态需水的“质”与“量”的评价标准.实现了河流生态需水水量与水质的综合评价。以辽河流域为例进行实证分析。计算了一元水循环下西辽河、东辽河、辽河干流、浑太河、东北沿黄渤海诸河等水资源分区的河流生态需水.分别占径流的39.3%、63.0%、43.9%、43.3%、43.5%,采用Tennant推荐流量及等级进行评价,结果是:除西辽河属于“中”等级外,东辽河、浑太河、辽河干流、东北沿黄诸河等均在“好”等级以上.东辽河达到“极好”等级。与之对应的二元水循环下的河流生态需水比例分别是57.5%、74.1%、60.8%、60.3%、60.4%,综合评价结果显示:从水量角度评价,西辽河不能达到生态需水“量”的标准,其余能够达标,从水质角度评价,西辽河、浑太河、辽河干流、东北沿黄诸河等均不能够达到“质”的标准。东辽河可以达标。从“量”与“质”相结合的角度评价.仅有东辽河可以达标。因此.水质状况是决定辽河流域河流生态需水是否满足生态系统需求的主要问题。

喜马拉雅山北坡卡鲁雄曲径流与气候变化1141-1148

摘要: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喜马拉雅山北坡的卡鲁雄曲流域.近20年平均气温以0.34℃/10a的趋势上升,高于西藏年均温0.26℃/10a的增长率,更是明显高于全国和全球气温的增长率,且极端最高温都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后10年气温(1994~2003年)比前十年(1983-1993年)升高0.5℃,径流量增加了26%;不同月份径流增加强度不同.10~2月增加了44%,7-9月增加了27%,3-6月增加了24%。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最灵敏(一年中有8个月的增加趋势通过了α=0.05的显著性检验),尤其是秋冬季的径流(增加趋势超过α=0.01的显著性检验)。受冰川消融和季风影响,不同时期的径流有不同的影响因素.但存在共性,即气温对径流起着积极主导作用,而降水对径流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即正负双面效应。

SRM融雪径流模型在长江源区冬克玛底河流域的应用1149-1159

摘要:冬克玛底河流域作为青藏高原腹地长江源区典型代表性高寒山区流域.有较大面积的冰川、积雪存在。本文以冬克玛底河流域2005年5~10月的实测水文、气象资料为基础,运用SRM融雪径流模型对不同分带数对融雪径流模拟效果的影响和不同测站气温分别作为气温驱动变量对融雪径流模拟效果的影响分别进行了模拟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分带会对SRM模型融雪径流量模拟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不同的气温作为驱动变量对模拟的效果影响很大.这表明SRM模型对气温驱动变量非常敏感。同样根据流域内径流与气温降水的相关分析看到日径流量与气温相关性较好,线性相关系数最好达到0.72,而径流与降水线性相关系数为0.20。根据以上模拟实验和相关分析选择合适的分带和具有代表性的站点气温.SRM模型模拟的两个优度指标最好可达到Nash-Sutcliffe系数(R^2)=0.83和体积差(Dv)=0.95%。考虑到SRM模型对气温的敏感性.利用最终选择的模拟方案并结合气温升高1℃气候情景假设来考虑气温、降水和径流之间的关系。模拟结果表明:气温升高1℃后,(1)模拟时期内的径流总量由原来模拟的25.5×10^6m^3增加到33×10^6m^3;(2)冰川物质平衡线从原来的5600上升到5750米.冰川消融区从5.8km^2增大到13.5km^2,冰川消融量增加。对径流量的贡献明显增大。(3)气温的升高加速积雪融化并改变降水形态是径流在5-6月变大的主导因素。7-10月份的径流变大则主要是由于冰川消融。

干旱区可持续土地利用模式分析——以天山北坡为例1160-1170

摘要:可持续土地利用模式是土地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但目前对可持续土地利用模式的科学基础研究较为薄弱。可持续土地利用模式的科学基础是土地类型及其空间组合结构。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新技术、基于社会发展需求的小尺度、大比例尺土地类型制图及其空间结构研究将是今后土地分类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目前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与环境相关的问题.多数源自于违背土地类型自然属性的客观要求。退耕还草还林政策的实施,体现了土地利用需要遵循土地类型自然属性的客观要求。以天山北坡为例。在可持续土地利用模式的科学基础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土地类型及其空间组合结构.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了近年提出的干旱区绿洲—中山带立体双带模式和干旱区山地利用模式:并基于典型的干旱区绿洲格局提出了冲洪积扇绿洲集约利用模式、冲积平原绿洲农业规模经营模式以及河流尾闾三角洲绿洲生态利用模式。

长沙城市土地扩张特征及影响因素1171-1180

摘要:以不同时期长沙市城区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通过对城市用地结构比例、扩张强度指数、人口弹性指数、经济弹性指数、紧凑度变化指数等指标的具体研究,从时间序列、空间形态、结构演变等方面对长沙市城市土地扩张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并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从自然地理环境、人口与经济发展、交通设施建设、规划与区域发展战略引导、体制与制度创新等方面探讨了城市土地扩张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从1949年到2004年,长沙市城市土地扩张速度和强度逐步上升.整体上呈现出非理性向理性发展的趋势,扩张形态也经历了一个由单一的外部空间扩展向外部空间扩展与内部填充相结合转变.由以圈层状、轴线状为主的连续扩展形态向以斑块状与组团状为主的非连续扩展形态转变的过程。总体而言.长沙市城市土地扩张是一个具有阶段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的过程。无论是哪个阶段,城市土地的扩张均受到多重力量的影响。某一时期的城市土地扩张是多重速度、多重模式以及多重形态的有机叠合体,由于力与力之间的均衡与偏向性差异而导致了不同时期城市土地扩张主导特征的凸现,最后在各阶段性合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现有城市土地边界和形态。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岩溶作用的影响——以广西弄拉峰丛洼地岩溶系统为例1181-1188

摘要:土地利用可使土壤理化性质产生一系列的变化。从而影响到岩溶作刚的方向和强度。以广西马山县弄拉典型峰丛洼地区为例.通过野外溶蚀试片法探讨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岩溶作朋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下溶蚀量存在显著差异。林地与同地土下溶蚀量极大部分大于20mg/a.明显高于灌丛地及(休)耕地(多小于20mg/a)。总体上,溶蚀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同地、林地、耕地、休耕地与灌丛。其中至少有两个主要控制因素:土壤有机质和土壤CO2;林地和园地土下溶蚀作用主要受前者控制.土壤有机质含量越高、pH越低,土下溶蚀量越大。在耕地与灌丛条件下由于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土下溶蚀量主要受土壤CO2控制.

地理学报杂志环境演变
中国近海初级生产力的遥感研究及其时空演化1189-1199

摘要:利用分级初级生产力模式反演估算了2003~2005年0°-41°N,105°-130°E海域的初级生产力,并分析了它们的时空演化。同时还计算了该时段内渤海、北黄海和南黄海、东海北部和南部以及南海的平均初级生产力状况。结果得出它们的年平均初级生产力(2003-2005年)分别为564.39、363.08、536.47、413.88、195.77和100.09gCm^-2a^-1。北黄海、南黄海及东海南部的初级生产力分别在春季(4-6月)和秋季(10、11月)出现两次峰值。且春季的峰值高于秋季。然而,南海的两个峰值则分别出现在冬季(1月)和夏季(8月),且冬季的峰值高于夏季。渤海和东海北部则呈现单峰(6月)分布。渤海和南黄海的初级生产力几乎在整年内都高于其它海域,而东海南部和南海的初级生产力则在整年内都低于其他海域。其中,南海的初级生产力最低,月平均全都低于400mgCm^-2d^-1。除南海以外的其它5个海域。在春季时期(东海南部为3-6月,其他海域为4~7月)的初级生产力最高,平均约占年平均值的41%,其年际变化也最大,平均标准偏差为6.68;而秋季时期(东海南部为10~1月,其他海域为8~11月)对年平均的贡献也很大.平均约33%;其他月份(东海南部为2月和7-9月.其他海域为12-3月)的贡献则最小。南海的初级生产力则在冬季时期(12~3月)最高.约占年平均的42%,夏末秋季(8-11月)次之,约30%。春季时期(4~7月)最低。叶绿素.a、海表温度、光合有效辐射、季风活动、河流排放、上升流、黑潮以及沿岸流等物理.化学环境因子是造成中国近海初级生产力时空演化的主要原因。

三峡库区长江阶地冲积物的年代测定1200-1207

摘要:三峡库区的长江阶地是研究川江、峡江水系演变的重要证据。发育冲积物的阶地主要出现在库区西半部的川东和重庆的中低山、丘陵区,最多有6级。阶地研究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难以确定阶地的形成时代。我们采用TL法和ESR法测量了三峡库区6个地点阶地的堆积年龄。测量数据显示,ESR法基本不适合测定三峡库区冲积物的年龄:尽管TL法本身存在缺陷,但测得的T1~T4的堆积年龄得到其他独立的测年结果的支持。阶地T1~T4的TL年龄依次为7~17ka、28~46ka、62~81ka和103~105ka。此外,根据年代地层对比的方法以及前人的古地磁测量结果,推测三峡库区第四级阶地的年龄大于101ka.第五级阶地的年龄大于392ka,而第六级阶地的年龄小于780ka。从而初步建立了三峡库区阶地堆积的时间序列。

内蒙古黄旗海不同粒级湖泊沉积物Rb、Sr组成与环境变化1208-1217

摘要:内蒙古黄旗海湖泊沉积物剖面层次结构清晰完整。通过对该剖面全样、77μm-20μm和小于20μm三个不同粒级Rb、Sr含量和磁化率的系统测定,结果表明,湖泊沉积物中小于20μm粒级成分的Rb、Sr含量和Rb/Sr值变化阶段明显.Rb/Sr值与磁化率分布曲线十分吻合,因此,小于20μm粒级成分的Rb/Sr值与磁化率包含更加真实的古气候环境信息。Rb/Sr值反映了风化的强度,因而可以作为指示夏季风环流强度的代用指标。黄旗海湖泊沉积物的地球化学Rb、Sr元素含量和Rb/Sr值以及磁化率值波动特征具有深刻的环境演变背景.由此揭示的环境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新世气候千百年尺度的波动变化,与全球气候波动有关。

地理学报杂志综合信息
中国地理机构名录1218-1229

地理学报杂志书评
《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自然地理边际效应》评介1230-1230

摘要:作为不同性质的相邻自然地理系统之间过渡区域的自然地理界面,有着不同于两侧自然地理系统的特殊自然地理过程,存在着两侧自然地理系统内部所不具有的自然地理特征。这些独具的自然地理特征在自然地理界面存在的现象,通常被称为自然地理界面的边际效应或边缘效应。边际效应的存在.使得自然地理界面有着特殊的自然地理规律、异常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对其进行研究意义重大。学术界对自然地理界面的研究发轫较早.但是早期的研究多集中于自然地理要素区域和自然地理综合区域的界线划分,其研究目的仍是自然地理系统内部特征。

一部特色鲜明的LUCC研究新著——介绍《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对比研究》1231-1231

摘要:由福建师范大学韦素琼教授和广州大学陈健飞教授合著的《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对比研究》一书,已于2006年8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LUCC研究领域的一部特色鲜明且内容翔实的专著。

欢迎加入中国地理学会F0002-F0002

欢迎订阅《地理学报》F0003-F0003

欢迎订阅《地理学报》英文版F0003-F0003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出版F0003-F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