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地理学报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 11-1856/P 国内刊号
  • 0375-5444 国际刊号
  • 4.72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地理学报是中国地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划委员会地理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34年创刊,目前已被Pж(AJ) 文摘杂志(俄)、EI 工程索引(美)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地理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研究综述、气候变化与植被生态、土地利用与地表过程、学术信息

地理学报 2006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地理学报杂志土地利用
黑河流域典型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影响比较339-348

摘要:在黑河流域选择两个典型区域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差异与影响的对比研究.利用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三期遥感数据.通过定量表征指标体系.对比分析了两个区域不同空间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和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分异特征.定量评价了土地利用变化对不同区域绿洲系统的稳定性和水资源空间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过去35年来两个对比区域不同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形成了显著的绿洲沿河流的溯源迁移和以基于下游老绿洲的渐进性绿洲拓展两种不同模式.前者导致流域水资源过度集中消耗于流域上游和源区.中下游水资源可利用量急剧减少.在35年间下游荒漠化土地增加了85.1%.灌溉绿洲萎缩了25.5%:后者则不同,水资源利用量的空间配置在区域下游具有小幅度集中.区域绿洲系统整体的稳定性较高。从流域整体的水土相互关系出发.合理规划干旱内陆流域土地利用模式和空间土地资源配置.对于促进流域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徐州煤矿区土地利用格局演变分析349-358

摘要:利用徐州东矿区1979年、1987年、2001年三个年份的遥感影像分析了矿区景观要素及其景观格局的变化规律.从1979年到1987年.沉陷积水面积增加299.35%.农用地减少7.83%,建设用地增加48.4%。从1987年到2001年,东矿区农用地减少了13.04%,建设用地增加了37.62%,而沉陷积水区增加了137.26%;农用地的9.55%转变为建设用地.5.15%转变为沉陷积水区;建设用地的5.25%转变为农用地,主要集中于报废矿井工业广场附近.是由于部分地方小煤矿关闭后,一些废弃物堆场得到了复垦,3.21%转变为沉陷积水区.主要也是分布在各矿工业广场附近;有14.86%的沉陷积水区转变为农用地.主要位于原沉陷积水区的边缘部分,有10.88%转变为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韩桥矿和权台矿的工业广场范围内。因此,应该加强对沉陷积水区的复垦和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养殖业、林业、牧业及其加工业.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资源。

基于地表覆盖物光谱特征的土地覆被分类系统——以鄱阳湖流域为例359-368

摘要:土地覆被主要表现为陆地表面的形态特性和动态变化特征,土地利用是其动态变化的外在驱动力.植被是土地覆被的“主要”而非唯一的组成部分,土地覆被也包含着它的功能特性.地表覆被物的光谱特征及其季节性变化规律是土地覆被的本质特征,也是土地覆被分类的基本依据之一:利用遥感资料所表达的地表覆被物特征值(如以NDVI为指标的绿度值、始绿期、终绿期、波形、峰值、符值等)町以方便地对土地覆被分类标准进行量化处理;对于一些复杂的复合单元.应着重于它的组合(包括组成成分和结构)特性及其对地面过程的影响来赋予更确切的内涵一据此.构建了包含7个一级类别和20个二级类别的开放式(open—end)的鄱阳湖流域土地覆被分类系统.并且应用SPOT4-VEGETATION的时序NDVI数据.对各类别的面积比重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鄱阳湖流域的现状覆被主要由常绿覆被和作物-树-草混合覆被以及人工栽培植被(作物)等构成。

黄土高原安塞县生态退耕情景及农业影响369-377

摘要:退耕还林是目前黄土高原恢复生态环境和控制水土流失的主要政策。为搞清政策驱动下黄土高原生态退耕的基本情景.以安塞县为例,利用2000年土地利用图和地形坡度图,以地形坡度15°、20°和25°为退耕界限,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模拟和分析了安塞县生态退耕的规模、空间分异特点及退耕补贴需求和对农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安塞县合理的退耕坡度界限应在20°-25°之间,北部的镰刀湾、王家湾、化子坪、坪桥、郝树坪和南部的楼坪6乡镇可考虑退耕20°以上的坡地.其他8乡镇宜退耕25°以卜坡地。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发生层质量演化的影响——以杭州湾南岸滨海平原为例378-388

摘要:以杭州湾南岸滨海平原为研究区,通过定点配对土壤采样分析,选取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速效钾、全盐、pH值等要素作为土壤质量评价指标.分析了1982-2003年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发生层质量演化的影响。结果表明:①1982-2003年杭州湾南岸滨海平原土壤发生层质量的总体演化特征表现为A层综合质量指数明显下降,B(或P)、C(或W)层略有上升。整个土壤发生层全磷含量普遍下降.其他单质量指标的变化差异较大。②土地利用方式变化使得不同发生层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等单质量指标和综合质量指数的变化都明显大于土地利用方式未发生变化的土壤,其变化量表现为A层〉B(或P)层〉C(或W)层。③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土壤耕种、栽培、施肥和排灌制度的变化,改变着土壤成土过程.从而对土壤发生层质量演化产生直接影响.

土地利用变化的多尺度空间自相关分析——以内蒙古翁牛特旗为例389-400

摘要:用传统统计学方法模拟和解释土地利用变化的前提条件是研究分析的数据在统计上必须独立且均匀分布。但是空间数据相互之间通常具有依赖性(即空间自相关).某一变量的值随着测定距离的缩小而变得更相似或更为不同,南于经典线性回归方法未能抓住数据的空间自相关特征.而空间自相关包含一些有用的信息,为了克服这一缺点,利用Moran的Ⅰ系数自相关图来捕述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自相关.并且建立了不仅考虑回归而且又考虑空间自相关的混合回归-空间自相关回归模型(即空间滞后模型)、研究得到:①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模型中不但自变量之间而且因变量之间存在空间正自相关.这表明土地利用变化数据的空间自相关很强:②Moran的Ⅰ系数随着尺度的变粗而减小,这是由于数据平均时的滤波特性和Moran的Ⅰ系数对距离的非线性特征造成的:③经典线性回归模型的残差也表现出正相关,这表明标准的多元线性同归模型未能考虑土地利用数据所存在的空间依赖性:④混合回归-空间自相关回归模型(即空间滞后模型)的残差未存在空间自相关.并且有更好的拟合度;⑤相对于经典线性回归模型,混合回归-空间自相关同归模型(即空间滞后模型)对于存在空间自相关性的数据来说有着统计上的合理性,而经典线性回归模型未能考虑这些因素.

地理学报杂志区域经济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中西差异401-413

摘要:在中国不同地区案例调查的基础上,结合西方学者的案例材料,探究中国和西方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不同之处.并进一步发掘两者形成差异的深层原因。基本结论为中西方社区参与的差异明显.主要表现在:参与的社会意义不同.旅游是两方社会当地社区发展的力量之一,但却是中国当地社区发展的主导力量:所追求的利益点不同.西方在追求旅游发展的经济利益的同时看到了旅游所带来的或潜在的负面影响.中围的社区参与注重单纯的经济利益诉求:参与各方的主动性不同,西方的社区在很大程度上是主动参与到旅游发展过程中.而中国社区几乎都是被动参与旅游;参与方力量对比不同,西方社区、企业、政府等各参与方之间力量对比相对均衡,而中国各神区参与方的力量对比相对悬殊:参与的发展阶段不同.西方走得比中国更远。中西社区参与旅游差异出现的深层社会文化原因为民主化进程不同、NGP和NPO等民间组织的发育程度不同、旅游发展阶段不同。

发展中地区银行业空间系统变化——以河南省为例414-424

摘要:基于对中国发展中地区的河南省的第一手调查数据,对经济水平较低、受外部影响较小但增长迅速的内陆省份银行业空间系统变化进行了量化分析和解释。结果表明,与国际上发达国家相同,中国发展中地区的国有银行业逐步向中心城市集中。其中,作为区域中心的地级城市的地位上升最为突出。其形成原因主要与制度变化有关:而区域经济的发展差异.又是促进该趋势的直接诱因。这一观点通过混合OLS模型模拟得到证明。城市内部的银行业区位变化,具有一些与发达国家的不同之处。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带来了中心城市的迅速拓展。同时经济结构调整.又带来了城市内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由此形成了银行业区位的不断扩散,新兴快速增长的地区。迅速吸引了一批银行的建立。对郑州市58家银行网点的调查表明,在1978年之前,银行网点设立十分遵循计划体制的安排;而在1979年以后.邻近地段“人均收入水平高:决定着相当一部分银行网点的布局。这从微观角度佐证了河南省的分析结论。金融系统的集中格局.为非中心地区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应该给予关注。

全球-地方联结与产业集群的技术学习——以河南许昌发制品产业为例425-434

摘要:以产业区理论、管制理论和全球生产网络理论为基础,以学习创新为核心,构建了一个融生产体系与社会生产体制、制度与协调机制、地方生产网络、全球生产网络“四位一体”的学习型产业区分析框架;运用该框架.以河南许昌发制品产业集群为案例,研究了全球-地方网络联结的方式、动态及其对技术学习的影响。研究发现,通过全球与地方生产网络的建构和有机联结.传统产业集群的技术学习是可以从“低端道路”迈向“高端道路”的.发展学习型产业区应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与技术创新的一项重大战略和政策.

跨界的城市增长——以江阴经济开发区靖江园区为例435-445

摘要:近年来,长江三角洲的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源耗竭或紧缺的问题.由此引发了城市间合作共建工业区和开发区的新现象。因为在此类工业园区中也往往伴随着行政管理权力在合作城市之间的转移.所以这种城市合作的创新可以被视作跨界的城市增长。本研究在增长联盟的理论视角下对江阴经济开发区靖江园区的跨界城市增长进行了研究.深入探讨了各级地方政府、企业、地方媒体和农民四种参与者在联盟形成中的作用和互动。研究在理论上证实了城市尺度以上增长联盟的存在.丰富了增长联盟理论、在对中国城市政治的研究上.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和企业结成的增长联盟已经在中国城市中出现。同时.农民结成的反增长联盟也在不断壮大,这主要是由于土地征用、缺乏就业机会和不合理的拆迁安置造成的。江阴-靖江的经验与问题也将为其他城市的跨界发展提供借鉴。

地理学报杂志综合信息
海岸海洋科学研究新进展446-446

摘要:海岸海洋科学的兴起源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于1994年正式实施。依据公约的有关规定.1.3×10^8km^2的公海(全球陆地面积为1.48×10^8km^2)将以领海、毗连区和专属经济区等形式划归各沿海国家管辖。海洋权益因此改变,国际海洋秩序随之调整,推动沿海同对“海洋领土”的关注。基于主权与资源开发的需要,推动海岸与大陆架浅海成为海洋科学领域的新热点。

《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评述447-447

摘要:由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院士、科技部副部长李学勇共同主编的《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上、下卷)》专著已于2005年8月南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为16开精装本.158万字.986页。这是我国第一部全面评估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基本科学事实、预估未来变化趋势、综合分析其社会经济影响、探寻适应与减缓对策的专著。全书的撰编写花了三年的时间,

《地理学报》编辑委员会F0004-F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