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大观杂志 省级期刊

DAGUAN

大观是开封东京文学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14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开封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的学术期刊。大观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视觉传达设计、环艺设计、产品与包装设计、服饰设计、数字艺术、设计与教育、美术广角佳作欣赏

大观 2016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大观杂志第一阅读
短篇小说三题4-39

摘要:假牙 平常,我走在大街上,只要一看见哪儿有“镶牙”二字,便禁不住会浑身蹿过一阵哆嗦,就像是一股萧瑟的秋风裹着落叶,袭进了灵魂似的。假如那街面上的橱窗里,碰巧还赫然摆着几托儿制作精致的假牙——乍一看上去极像是活鲜鲜的真牙,那我就得赶紧把眼睛死死地闭上一会儿,就像是听到一个凶信似的,必得马上落荒而逃……

母亲之殇(散文)40-41

摘要:我母亲生活在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世界里。母亲最怕的不是黑暗,而是人。有一天,她做了个梦,她说她要走了,于是她就走了,她静静地躺在冰凉的水泥台子上,头顶缝合了七针的伤口甚至还没有完全愈合……我一想起母亲,耳边便回旋着母亲总是慌里慌张的一声叮咛:悄悄的!人来了……居委会的人进院子里来了。"李嫂,开会!"那一瞬间,母亲的面色苍白如纸,她如一只惊弓之鸟,慌慌张张地躺到床上去了,抖抖地给自己飞快地盖上一床被子,差不多连脑袋也蒙住了。

向死而生的持守——李本深的文本探微42-45

摘要:一"我"给父亲写悼词,搜刮枯肠也找不到父亲最伟大崇高的精义。最后只能写回忆,稍不注意其中精粹的东西出来了。父亲有一口假牙,万分痛苦的假牙。父亲明白人身上最坚硬的东西是牙齿,可是牙齿最先掉,统统都换上了假牙。人身体上最软的东西是舌头,而舌头到死了还长在人的嘴里。父亲难道仅是说明柔弱胜刚强的人生哲理吗?显然不完全是。父亲和母亲一生柔弱的东西太多了,母亲在害怕黑暗的岁月中死去了。

底层叙事、道德修辞及寓言化书写——浅谈李本深小说《树的寓言》《洋槐树上的激情》和《假牙》46-48

摘要:基于李本深早期的军旅作家标签和他的另一类作品,虽然论者并未将其像刘庆邦、罗伟章、杨映川、须一瓜、陈应松、张楚那样归为"底层叙事"的代表性作家,但毫无疑问,"底层视角"和悲悯情怀,使"底层叙事"成为李本深小说的重要写作手法。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关注黄土地和农村世界以来,以双碌碡村农民何佛留、黑女子、古巴烟、牡丹子、面换子、二秃子等人物为标识,底层人物交互出现。而在其近作《树的寓言》《洋槐树上的激情》和《假牙》里,我们几乎可以认定,李本深已确乎是一个"底层叙事"的典型作者了。

大观杂志瓦舍场
九眼桥(短篇小说)49-68

摘要:九眼桥,古名宏济桥,又名镇江桥,曾与毗邻的回澜塔、崇丽阁相映成趣。四百多年前的旧桥早已不复存在,如今的新桥在旧桥原址下游1.9公里处。历史的变迁,早已不见古时"桥是弯弓塔是箭"的奇特景观,而"阁似箭"似乎也就不类了。于箭如是说:箭及远,以制胜。——题记1"孃孃,给一块钱,买个馍馍吃。"近段时间,王琳早上都步行去公司上班,每次路过文殊院,总有个男子问她要钱。原本文殊坊的乞丐就多,又数文殊院门口最多,在这里遇上三两个乞丐不算什么,也就没太留意。

雨夜(短篇小说)69-79

摘要:被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断了正酣睡的状态,匆忙起来拉了一下卧室灯,整个房间通亮得有些刺眼,我背对着挂有婚纱照的墙壁,侧耳听着是哪里传来的越来越近的脚步声。不是太有力量的脚步,但就是一个急。"砰砰砰!"是我家的门,我的心提到嗓子眼儿,在这个阴天的夜里,天气预报上说今晚有雷阵雨。接着我听到是二楼的磊磊的哭喊声,这个二楼的磊磊和我一般很少接触,见面会称呼"阿姨"之类的,他的爸爸一直微笑着,母亲一般很少说话。

大观杂志新诗经
冯明德的散文诗(11章)80-82

摘要:世界,也只在一对脚印里 大水坪多大,不知道。听说,从将军庙到接龙堤,骑高大的白马还只走了一半。躲过长辈的眼睛,跨过三寸高的门槛,溜过五米见方的地坪一站在月塘坳马路上,向西,踮起脚尖也看不到头;向东,望穿双眼也等不到白马。

亚男的散文诗(7章)83-86

摘要:一棵树的高度一棵树的孤独,死里逃生。天空越来越低,裹着雾霾,雨水聚集,一树好的阳光,在这个下午也没有阻挡住心头的冷,刺破枝桠上的雪花。心尖上的冰,身姿玲珑。西伯利亚的风吹到骨子里,携带了刀子。你有一手解剖灵魂的技艺。吉祥的草木,仰视着一棵树。繁华的枝叶被风收走了光华。毫不留情的冰,对一棵树的高度以蔑视的态度,崇敬草木。失算的木格子窗和蓝,撕心裂肺的握在手里是一粒伤口上的盐。风化了的树枝,潜伏着一块石头的痛。愈来愈高的酒杯,灌倒这个下午。

栾承舟的散文诗(9章)87-90

摘要:路过某个小村风在云中眺望,而草,一直匍匐着,奔向山顶。一片又一片大段的静,蜷成木叶,不住念叨着三千弱水,无一瓢饮。风吹岁月,处处都是干硬的饥渴。鸟的飞翔,已然枯焦。每一块墙砖房瓦,像岁月,厚如月光。街巷,有一双老眼,那两口深井,没有了清且涟漪。每一样草木都素面向天,等待着天降雨露。儿孙们背井离乡,他们,或许像鸟,在楼林里有了一根栖身的树枝。或许只是瓦片砖块,与世无争,与人为善,无以言说。

“青春总也不老”90-91

摘要:我之所以借用谢冕先生论述散文诗的一句话作为题目,是因为他道出了我对散文诗的全部感受。从鲁迅的《野草》到郭凤的《叶笛集》、柯蓝的《早霞短笛》再到如今的散文诗群体,散文诗不但没有山穷水尽,反而越来越年轻,"而介乎诗歌和散文这两种文体之间的散文诗却是青春依旧——它总也不老"(谢冕《散文诗论》)。这一期选发的冯明德、亚男、栾承舟三位散文诗人的作品也和散文诗一样青春不老,虽然他们年龄都五十开外了。

大观杂志阅微堂
红颜劫92-93

摘要:那天,她被人带到他的面前。千里征途,给了她些许的倦色,那两道眼神却依旧凛冽清澈。她平静地站在那里,接受着对面那个男人从头到脚的审视。在他肆无忌惮地用目光抚摸她的时候,她亦在悄悄地打量着他:他身着黄袍,端坐龙椅之上,目光如炬,不怒自威——果真一派天子风范。如果不是他亲自带兵摧毁了她的家园,也许,她并不会讨厌他。可现在,不一样了。她恨不得自己的眼睛里能射出两只利剑,直插他的心脏。"听说你诗才了得,曾赋宫词百首?"

写春联94-95

摘要:农历刚入腊月,德水老汉就掰着手指头盼孙子放假回家。现在,孙子回来了,他又盼过年,恨不得把中间十几天一把都翻过去,直接到年三十。以前,一到过年德水老汉就头疼,不仅因为穷,更怕贴春联。那时候,这么大庄子只有一个人会写春联,小学老师刘宝。德水老汉曾满怀崇拜地看他写过字,一横一竖都那么灵活,那么劲道。真馋人。他们是远房表亲,刘宝好跟他说笑话。"老俵,来来,露一手。"说着,把毛笔递过来。

近乡情更怯96-97

摘要:上午八点钟,太阳光芒四射,鸣蝉的鼓噪声正此起彼伏。王记目不转睛地盯着那所大院的大门,眉头紧锁,大概是蝉的叫声吵烦了他。终于,有人走了出来。他背着一个背包,衣服不太得体,面容很憔悴,胡子拉碴的,很是扎人的眼。从迈出大院的那刻起,他的眼里就充满了激动和渴盼,那分明是对久违的蓝天、白云、绿树、红花、车流、人海这个五彩缤纷世界的向往,贪婪地吮吸着自由空气,他那幸福的满足感显而易见。

小路97-98

摘要:小区大门的左边就是A栋一单元,二者相距不到十米,但路不是这样走。路呈"U"形,由大块瓷砖铺成,宽敞、平整,"U"的起笔是小区大门,末笔是一单元大门,拐了一个大大的弯。"U"中间是绿化区,豁口处铺了一些草皮,其他位置则种满了枝繁叶茂的花花草草。不知从哪天起,小区大门和一单元大门之间的草地上出现了一条小路,"两点之间最短是直线",这条小路就是一条标准的直线。草是绿的,路是白的,非常显眼。也不知道是谁第一个踏上这草皮的,但越来越多的人跟着足迹踩上去。

大秧歌99-100

摘要:咚咚锵,咚咚锵,其咕隆咚咚咚锵……大年初三,红男绿女的秧歌队其咕隆咚地开张了。上树爬墙掏鸟蛋的锁子,9岁,一转眼成了敲大鼓的。为了将就他还没有大鼓高的个头,东村村长给今年的"鼓架子"配了四个人:一边一个抬鼓,后边一个负责抱起锁子,跟着秧歌队边走边敲鼓。要说也奇了怪了,9岁的锁子只听六十岁老鼓手东子爷正儿八经地敲一回全套的鼓点,他拿起鼓槌叮叮咚咚,一下都没错。

大观杂志越界文体
瞭望窗口外的南方101-107

摘要:一片氤氲广州,它的地上与地下有着相同节奏的忙碌。地铁六号线站尾的台阶上,面容黝黑的男子席地而坐,翻看一本蓝色封面的书,我的眼睛落停在他隔绝于匆忙的安静阅读中,他抬头微微一笑,柔和的握手略带骨力,这位男子的儒雅必定携带坚定与执着——我暗暗猜想。地上地下的穿梭之后那双高原的脚初次踏入南国花城,第一眼南方从朋友的微笑开始。

大观杂志大观名家论坛
散文写作的三个关键词108-112

摘要:从2010年至今,我在《散文选刊》做编辑已有三年。承蒙主编葛一敏女士的信任和尊重,我这个副主编虽然是兼职,在业务上却有着相当大的空间感和自主权。三年来,我主持编辑了30多期刊物,组织参与了三次年度评奖,还和多家出版社合作,编著了多本散文精选集,这些都是显性的工作成绩。隐性的收获则难以梳理。其中之一就是这个平台上的大量阅读让我从很多优秀的散文作品中获得了丰富的精神享受和心灵营养,在此不一一赘述。

刘静云书法F0002-F0002

摘要:刘静云,1956年出生,河南省开封市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开封市书协副主席。其楷、行、草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省、市级展览,专业报刊不断有作品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