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杂志社
分享到:

大观杂志

《大观》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2014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文学评论、小说方阵、散文天地、影视文学、历史哲学、教育论坛、语言文化、社科纵横等。
  • 主管单位:开封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 主办单位:开封东京文学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 国际刊号:2095-8250
  • 国内刊号:41-1431/J
  • 出版地方:河南
  • 邮发代号:36-20
  • 创刊时间:2014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期刊级别: 省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大观 2012年第07期杂志 文档列表

大观杂志名人坊

摘要:序言 伏牛山深处的核桃沟,是一面旗,从一九五八至一九七八,二十年间,这面旗…… 上篇 一九五八年麦收罢,橡树坪区一十八个高级社的支部书记、社长和驻社干部,被召集到区委开粮食元帅升帐大会。天热,会就在院里那棵枝叶繁茂的大橡树底下开。偌大一片好阴凉。区委书记李四海作动员报告,介绍了全国全省全地区全县粮食生产的大好形势,这里面着重讲了几个高产卫星单位的数字。他唾沫四溅地提出了“反右倾,拔白旗,鼓干劲,放卫星”的口号。号召大家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敢想敢说,迎头赶上,大放小麦高产卫星。
4-15

诗人

摘要:1950年2月,我们四个年轻人从河南日报社被调到河南省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筹备委员会创作组工作。随后不久,徐玉诺来,鹤发童颜的徐玉诺,白须飘飘的徐玉诺,腰板直溜的徐玉诺,脚步矫健的徐玉诺,于那年的春天从他的家乡鲁山县来省城开封参加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在会上作了如何种红薯的大会发言,会后,就被留在省文联筹委会,这正是这位五四时期诗人的归宿所在。记得好像他也被安排为一个部门的负责人,组联部吧,好像只是挂名,总觉得他就是我们创作组的人。
15-18

中原智者大气磅礴——著名作家南丁先生访谈录

摘要:时间:2012年6月11日,上午10时地点:南丁书房 苗梅玲(以下简称苗):您是一只飞来的凤凰,能谈谈您何时到河南,哪一年开始文学创作吗?南丁(以下简称南):我本是安徽蚌埠人,新中国成立前夕,我十八岁,从上海华东新闻学院毕业,来河南工作。我们九月份到的开封,学习两个月,在开封过的国庆节,正逢1949年建国大典。
18-22

时代的政治叙事诗——南丁的《旗》阅读札记

摘要:南丁小说有着强烈的时代性,紧贴时代政治、感应人民心声,是对特定时代(十七年、)政治生活生动、快速的艺术反映。南丁热爱乡村,熟悉乡村,了解农民,他的乡村小说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塑造了不少可亲可爱、令人难忘的农民形象,语言幽默生动,富有乡土气息,叙事方式多样。短篇小说《旗》就是一典型例证。
22-25
大观杂志实力派

朝圣

摘要:1 凤杏的丈夫离家后,凤杏开始吃素。吃素的头天,凤杏把方圆三十华里内大大小小的寺庙朝拜了一遍。凤杏不是一个人朝拜,她要儿子王军陪着。王军中专毕业刚走上工作岗位,对佛啊庙啊一点也不感兴趣,显得极不耐烦地说:“要去你自己去。”
26-43

你可以恨——读言子的《朝圣》

摘要:大多数小说都是谈论现实生活,即使在那些科幻或者穿越小说当中,作家的生活积累依然是小说细节的来源——正是这些细节决定了小说是否优秀。而现实生活中,最能够引起作家关注的,或许就是爱情、婚姻、家庭,以及背后激荡的人类的情感,当然,其中也包括着由爱而生的仇恨。言子的短篇《朝圣》也是一篇以婚姻家庭为题材的小说,从文末的标示可以看出,作者是经过了十年的反复酝酿和修改,才决定将之发表。
43-45
大观杂志瓦舍场

秘密

摘要:“你知道吗?这个世界充满了秘密。”哦,老天,又来了。她把碗往桌上一暾,发出很大一声响。脸也耷拉着,让不满和不耐烦定格并且放大,希望把他嘴里的后半段话吓退。但他完全视若无睹,继续道:“地球的秘密写在岩石上,宇宙的秘密留在太空电磁波里,少女的秘密在面颊的红晕中探头探脑,老鼠的秘密在这里……”他用筷子挑起一小粒黑色椭圆形物什,“它透露了老鼠在米堆里的行踪、饮食和排泄等一系列生命活动。……”
46-54

幕后独白:

摘要:一直没成为南丁先生的部下,所以我和先生打交道、沟通都非常轻松,有什么话我都可以对他说,他也乐意跟我絮叨一些往事。但我一直葆有一份敬意和亲切的情感。其实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就认识先生,参加乔典运的作品讨论会,他还跟我谈起他如何推重乔典运,力举投票他的短篇小说,最后终于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来河南后先是和他的女儿向阳成为好朋友,慢慢又多了一些认识南丁先生的机会。总是在各种不同场合碰面,打招呼说话,在文联大楼里也常相遇,每次话不太多总是心领神会。
54-55
大观杂志文学汴军作品展

纳兰容若的诗(十首)

摘要:美的判决 虚荣者。躲在暗室里忏悔。竹筐里的草莓,新鲜、饱满。是采摘,而不是创造。歧途里埋葬旧时山水。众生百态里,我仅有一相。一念。偏安一隅离炊烟不远,离心很近。在我的领地里,私设刑堂,把星光捆成一束。
56-59

轻点语言的清波而过——读纳兰容若的诗歌《想念》、《莫兰迪的瓶子》

摘要:衡量一个诗人的功力,语言运用是关键。有论者甚至说诗歌止于语言。对此,我的理解是:语言作为书写工具完成了对于诗意的让渡,止于也罢。若不,语言就是一道符咒,紧紧贴着灵魂的羽翼,在化为灰烬之前一直是明亮的。而纳兰容若的这两首诗歌,似乎在叙事的中途,对紧握的语言撒手,任其飘飞不顾。而诗人一出手,就是鼓气提襟,有凌波微步或铁掌水上漂的架势。《想念》一首可以大致分为三节。“它会使一个人饱满起来,成为麦穗和葡萄。/就像芦苇灌满了风。”这第一节又分为两部分。
59-60

幕看独白:

摘要:说句题外的话,纳兰性德,满洲正黄旗人,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是清代最为著名的词人之一。他的诗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以“纳兰词”在词坛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之地。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父是康熙时期权倾朝野的相国明珠,母亲觉罗氏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他虽侍从帝王,却向往平淡的经历。流传至今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这一富有意境的佳作,是其众多的代表作之一。
60-60
大观杂志阅微堂

梨园旧事(五题)

摘要:小戏迷 离小海家不远的城南游艺园,是小海最爱去的地方。在小海的眼里,那地方就像他手中玩的万花筒,随便怎么转都能看到不同的风景。洋戏法、杂耍、京剧、电影、茶座,卖冰糖葫芦等各种小吃的,卖小泥人儿等各种好玩艺儿的,真是应有尽有。小海独对京剧最感兴趣。每次到游艺园,小海在人群里钻来钻去,一眨眼儿的功夫就站在戏园子的一个角落里津津有味儿地看上了。小孩子小,跟在那些看戏的大人后面,随便扯住一个人的衣襟就被带进去了。小海看戏,从来不用买票。
61-68

舞台上下的多彩人生——梅寒小小说印象

摘要:当代小小说作家队伍的构成非常有趣,写着写着,有人轻轻地出走了,有人轻轻地进来了,挥一挥手,天上还是一片云彩。譬如梅寒,她在试写了数年不同风格的时尚类文字之后,突然选择了以小小说为主的创作方向。之所以对小小说情有独钟,梅寒认为,小小说写作与别的体裁的写作不同,它有着自己独特而鲜明的文体特征,其诱惑和魅力在于,创作中不能随心所欲地让文字跟着感觉或者思绪行走,只能在小小说文体框架的有限篇幅里天马行空。小小说这种精短的文体,十分适合她文字叙述的表达方式和自我精神诉求。
68-69
大观杂志新诗经

刘洁岷的诗(九首)

摘要:战地曲很久很久以后我想起一件事犹如我出生前发生的事犹如在遥远的异国他乡的奇寒地带我的衣衫单薄,独自全副武装地阻击敌人风雪交加之中从未亲吻过的嘴唇紧闭着陌生的崇山峻岭上的鹰像刀刃一样在瞳孔一闪,炊烟细若游丝意识在惶恐之下构成一种空寂
70-74

幕后独白:

摘要:刘洁岷是于上个世纪90年代在诗坛崭露头角的。据说1987年他因一个偶然的机缘开始写诗,是从无意中参加了当地举办的一个诗歌培训班开始的?那时候全国各地都很风行举办诗歌讲座,几乎每个城市都会有所谓的诗人培训班、作家培训班,收入还相当可观,因为那时候有好多年轻人似乎对诗歌都特别的痴情。洁岷读大学时学的是机制专业,那时他已是湖北黄石市一家国营大厂里从事印染机械设计的助理工程师了。林中的路有两条,弗罗斯特说他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条。而我们的体制中,大多数人的路只有一条,还是早就被分配好了的,由不得你挑选。如果执意要从原本被安置好的轨道上悄悄开辟一条秘密小径,与冒险相伴随的将是生活的飘摇不定和家人无尽的忧虑,这是许多诗人都经受过的。
74-74
大观杂志散文窗

庄稼的味道(外四篇)

摘要:种过地的老庄稼把式挨近庄稼地,眼明心热,爱顺手摘一粒高粱、抠一粒玉米、扒一粒豆粒,也许扯下一条庄稼叶子,放进嘴里慢慢嚼,在嘴里咂出些味道来。那些尚未完全成熟的嫩籽实,也许压根就没能成为一粒饱满的种子,嫩嫩的籽实里面包裹满嫩浆。人不看里面浆液的颜色,微眯了眼,用牙齿轻轻一挡,一脉清香涌入口中,还有一脉飘入鼻中,人用嘴继续咂,鼻子继续嗅,品出一年庄稼的收成。
75-80

幕后独白:

摘要:曾经有摄影家去收获后的麦田采风,想拍出不一样的照片。但是面对在田间弯腰拾穗的农妇,他无论如何都找不到和画家米勒的名作《拾穗者》不同的角度。经典画作成了摄影家无法逾越的高山,画家细致入微的观察与写实自然的笔触在此时愈发显示出伟大而不朽的艺术魅力来。与西洋美术迥异,在农事一道上,我国绘画大多表现丰收喜悦,少有直面稼穑之苦的作品。然而在文学中,自《诗经》而下,农桑一直是诗人们关注的话题。
80-80
大观杂志义海·高原印记

出行前,陪母亲吃的那顿饭

摘要:由于在高原工作,今年春节放了将近一个月的假,回家后探望亲人之余,一些要好的朋友、同学都一两年没见了,时不时聚聚,感觉也挺幸福。每当相互问起工作情况,我当然抢先发言,毕竟在青藏高原工作,大家都羡慕不已。虽然没有谈起过年有没有意思,但每天都在渐淡的年味中度过。
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