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小说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当代小说杂志 省级期刊

当代小说是济南市文联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9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济南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的学术期刊。当代小说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实力作家文本、新都市小说、民间格调、当代小说四季评_聚焦:大时代镜头中的“小人物”

当代小说 2009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深沉的思索,深切的悲悯——浅析贾平凹的《秦腔》-

摘要: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秦腔》是贾平凹的一部扛鼎之作。它以独到的眼界、灵敏的触角立体地再现了当前农村一步步走向衰败的真实画卷,体现了作家对中国古老文化的薪火传承、对传统农民出路的隐忧和追问。本文试图通过对文本的阅读,挖掘作者为此所做的探索,诠释作家掩藏在文本深处的悲悯情怀和深层矛盾。

王始钧书法艺术2-2

摘要:王始钧,字"同甫",别署"悟室主人"。山东禹城人。中国书画家学会会员。师从丛文俊教授,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书法理论与书法艺术方向硕士研究生毕业。硕士学位。山东德州学院美术系教授。书

灭火3-6

摘要:一凤梧乡党委书记郑刚正在田野里的一眼机井旁召开全乡抗旱双保现场会,慷慨激昂地挥动着胳膊向乡村干部安排部署抗旱工作,手机忽然在口袋里颤抖了起来。自从几年前"手机戴套、传呼戴铐、男人穿背心、女人戴胸罩"被新新人类列为"四大老土"行为后,

母亲6-10

摘要:(一)初春的江南犹如一个五六岁的孩子,朦朦胧胧、似懂非懂。当我第一次闻到江南的气息时,我就是个孩子,有很多事情我还不懂。我不懂为什么爸爸要住在那个土堆里面不回家?我不懂为什么妈妈每天都要在鸡叫前去田间干活?我不懂为什么我和妹妹不能像其她小朋友一样有漂亮的衣服穿?我有很多很多不懂的事藏在心里,可是当

《湖光山色》文化意蕴分析12-12

摘要:《湖光山色》向我们展现了当代乡村中国深层结构的坚固和蜕变的艰难。作品所追寻、探讨的历史和现实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更为重要的是作者对于中原农村文化的思考是具有穿透力的,多重文化形态的碰撞、交错、互融,显示了作者文化批判的力度和深度,含蕴着现代文化重建的梦想和追求。

漂泊无依的灵魂——长篇小说《高兴》的农民工形象精神世界探究13-14

摘要:纵观中国历史我们看到,每一次大的社会变革都会带来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从上一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中国的人民就不断走着迁徙之路。从清末民初为追求现代文明而从乡间奔赴城市的进步知识青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城市知识分子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知识分子这一群体作为时代与文明的载体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走着由乡村到城市再到乡村的迁徙之路。时过境迁,在当下,我们的

浅析简·爱的爱情婚姻观14-15

摘要:《简·爱》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女主人公简爱是一个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平等和真爱的、极富个性的女性形象。小说主要情节就是简·爱与桑菲尔德庄园的男主人罗切斯特的爱情波折。本文重点从简介作品和人物分析、简·爱的爱情婚姻观、简·爱的爱情婚姻观的局限性三个方面来分析来阐述简·爱的爱情婚姻观,从而引导我们关注更为深层的东西。

游走在城市边缘的“拾荒者”——浅析贾平凹《高兴》的底层写作15-16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社会阶层分化日趋明显,使底层再一次进入人们的视域。贾平凹的长篇新作《高兴》塑造的是一个从农村走向城市并且怀揣着臆梦努力做一个"城市人"的农民"刘高兴"的形象。作品运用了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刘高兴进入城市后心理、身份地位以及生活各方面的变化,但是无论主人公做何种虚妄的方式的努力来追求他们做一个城市人的梦想都将是徒劳的,他们始终是一群游走在城市边缘的人物,贾平凹以一种悲剧苦涩幽默地话语方式揭示了当代社会底层人物的生存真相。

魂归何处——评新旧交替时代阿Q的秩序式生存16-17

摘要:阿Q处于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旧的礼教秩序受到冲击,新的革命形势尚未深入。旧秩序仍以其强大的力量制约着阿Q的生存状况。阿Q先后向旧的传统秩序和新的革命秩序寻求皈依,却双双遭遇失败,最终导致其生存的秩序困境。本文试图以传统礼教秩序为切入点观照阿Q的生存状态,以求更深入了解鲁迅改造国民性的主题。

鲁迅1932年拒赴清华大学演讲的深层原因辨析18-19

摘要:1932年11月鲁迅在北平五所高校发表了演讲,史称"北平五讲",其间,他却两次拒绝清华大学的演讲邀请。以往的研究认为这是由于鲁迅当时日程紧张、无暇顾及所致。本文通过对有关史料的分析,认为这是一个表面化的解释。鲁迅拒赴该校演讲有着深层次的原因:一方面是邀请者朱自清身份的尴尬,他既非鲁迅交情很深的"老朋友"亦非其同属"左联"的"新战友",在鲁迅当时特殊的交际心态下,他必然被拒绝;另一方面,清华大学在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初的发展过程中,受吴宓、胡适等数位被鲁迅批判过的学者影响颇深,鲁迅因此对清华大学产生了不好的印象。

祥林嫂之死——《祝福》中的民间禁忌20-21

摘要:本文试从民间禁忌的角度,分析祥林嫂悲剧产生的必然性。在这种强大的民间思维的操控下,人要摆脱不幸遭遇的纠缠是艰难的。

郁达夫与王朔笔下“多余人”形象比较21-23

摘要:五四时期,郁达夫以其大胆的袒露和近乎直白的表述登上文坛,塑造出一批经典隽永的"零余者"形象。20世纪八九十年代,王朔同样描述着一群当下时代语境中特殊的"多余人"形象——"顽主"。本文将新旧两个时期的"多余人"进行对比分析,以诠释"多余人"形象在文学长廊中构成独特艺术景观的巨大意义。

本真的追寻与存在的守望——《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之解读24-25

摘要:以细腻的心理描写而享誉世界的奥地利著名中短篇小说家茨威格,在其代表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倾尽心血,写作观虽深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但也深深烙印着荣格分析心理学中阿尼玛的原型意象与情结,同时,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洗礼的茨威格,在书信体模式的简洁中,用作家深重的责任感控诉和鞭挞现实,表达了对生命本真的追寻和存在意义的守望。

另类人生 别样选择——浅析《黄金时代》中的生存图样25-26

摘要:王小波的《黄金时代》讲述另类人的生命选择,提供别样的青春岁月,让人感悟、体验倍受压抑的时代,反思作为个体的人在荒诞的世界里存在的意义。以性关注生之欲,反抗被异化的人生,消解生命中"它性"的压抑,使文本呈现出哲思意蕴。独特的叙事模式解构传统的人际关系,消解人的理性,强化了人在世的孤独,构筑一幅荒诞而又荒凉的人生图景。

论《呼啸山庄》中希思克厉夫之双重性格26-27

摘要:《呼啸山庄》作为艾米莉·勃朗特的惟一一部小说,无论是在主题结构上,还是在艺术构思上,都表现出了女作家超乎寻常的独创性。文章分析了其主要人物希思克厉夫在出走、重新回来直至报复过程中表现出的双重性格。

《受戒》——汪曾祺的理想国27-28

摘要:写于20世纪80年代的《受戒》表达了汪曾祺心中的美好愿望,是他对理想国度的追寻,这个国度是充满和谐的生存空间,是平淡宁和的精神家园,是传统文化的栖息地。

短诗两首28-28

“撤退”的尝试及其尴尬——评莫言小说《檀香刑》29-30

摘要:莫言《檀香刑》将残酷的刑罚淋漓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犹如一场大戏。而如何看待小说中的"酷刑",研究者历来争讼不断。争议的焦点在于小说如何与现代文学的知识分子启蒙立场衔接。本文结合莫言创作论考察小说文本,认为造成这种理解歧义的关键在于小说中知识分子的价值情怀没有有效隐藏,而读者又未摆脱启蒙的阅读定势。理解这种期待的差异,将有助于我们理解这部奇特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