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修辞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当代修辞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Contemporary Rhetoric

  • 31-2043/H 国内刊号
  • 1674-8026 国际刊号
  • 1.28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当代修辞学是复旦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2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当代修辞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 纪念陈望道先生诞辰130周、修辞与写作、理论探索

当代修辞学 2018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断言、知心与修辞立其诚1-14

摘要:断言作为一种行为,包含断_行为和说_行为两个成分。断_行为包括无语言作断、前语言作断和借助语言的判断。无语言作断即荀子说的人生而能辨,借助语言的判断即断言。断言把断言者跟被断对象和所断内容捆绑在一起,形成责任和义务。真诚断言之人做到表里如一、言行如一"全诚"。文章吸纳王夫之的思想,把诚分为两大类:天之诚和人之诚。人之诚再细分为三个子类,分别为童心之诚、社会之诚和人格之诚。儒家强调修身养诚,独处时向内讲究自诚,向外讲究对人诚。向外、人际间的断言_行为包括内省诚(对己诚、对人诚)和言行诚(言诚、行诚),从而形成8种逻辑状态。文章举例演示诚的分类及其跟断言_行为的互动关系。文章末指出以诚为统领的断言_行为研究跟舍尔为代表的主流言语行为研究的异同。

一本修辞学著作的中国传奇——中国现代修辞学史研究的新发现15-26

摘要:中国现代修辞学是以对演说学的探讨而拉开帷幕的。1904年《北洋学报》发表的《演说美辞法》(单行本)可称得上是中国现代修辞学史中"最早引进外国修辞学说的论著"。虽然是一本译著,但无论是从论著的完整性、体系性,还是在对外来学术的消化和吸收方面,对当时及后世的社会影响上,它都具有一定的开创性。从此,现代修辞学在中国本土落地生根,踵事增华,直至开花结果。

论语言的共变原理41-52

摘要:本文正面给出并分析了语言共变机制的实质内涵,通过对一些共变现象的深度剖析,从理论上揭示了语言共变的本质、运作规律及基本原理,如共变的类型、层次性、序列化、规则化、耗散性、共变特征间的因果联系及缠绕渗透关系等,深化了对语言复杂系统的认识。

确认与强调:“实”的主观意义和语用功能53-63

摘要:先秦汉语的"实"是一个多功能虚词。作为副词,"实"的基本功能是确认事实,同时还可以用作"准焦点标记"来表示强调。以往的研究有两种偏向,或者对二者不加区分,或者割裂二者的联系。本文从语义和语用方面对两种用法进行了区分,并着重通过一些形式标记证明"实"的强调用法与焦点的关联;同时认为,强调功能不是源自指示代词,而是从确认事实经由加强判断演变而来,其可能的演变路径是:确认事实〉加强判断〉强调主语〉标明责任主体。

“意思”的意思——语义演变与语境吸收64-75

摘要:"意思"一词在古今汉语中有十余个意义,可以被总结为一个逻辑线索分明的语义系统,它参与构成的各种固定短语和习用句式的语义亦皆有规律可循。"意思"的语义演变,是在现实言语交际中语境吸收的结果。

从互动交际看“好吧”的妥协回应功能76-85

摘要:本文从互动语言学的视角,采用自然口语语料,考察了"好吧"在不同的会话序列中是如何完成妥协回应功能的,其语言形式与它所承担的会话行为之间又是如何交互作用的。我们发现,"好吧"所回应会话行为都包含言者的意外或不如意的信息,这一互动环境塑造了"好吧"的妥协回应功能和建构特征。从交际动因上来看,"好吧"作为一个非合意回应之后的合意回应,具有明示互动双方立场一致的作用。此外,我们从"好吧"的分布规律进一步审视句末语气词"吧"的情态功能,认为引发语中的"吧"表求定,应答语中的"吧"表"迟疑"。

现代汉语话语标记的欧化路径——基于《开明国语课本》与苏教版《语文》的对比研究86-95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开明国语课本》(1934)和苏教版《语文》(2010)中话语标记的对比分析,认为现代汉语中日益丰富的新兴话语标记不少是由欧化路径产生并逐渐频繁使用的,翻译时的词汇空缺和相应的策略也是推动人际话语标记大量产生的动因和机制。文章证明了人际话语标记的日益丰富对现代汉语多元表达系统形成的构建作用。

当代修辞学杂志修辞与论辩
以你的道理来论证我的立场——全球化时代的跨文化论辩27-40

摘要:长期以来,"心智共同体"一向被认为是真正的论辩互动的可行性条件之一。囿于这一学科预设,论辩学者倾向于将互相独立并且文化或意识形态互不相容的体系之间所发生的冲突的解决之道,排除在论辩研究的范畴之外。鉴于近来全球化进程所取得的进展,这一立场有必要予以重新审视。世界经济和资金的史无前例的融合态势,第一次创造了跨越国界和洲际的"泛化利益"。为了遏制全球的市场力量,人们呼吁建立一个"全球法制/伦理体系",甚至创建一个"跨国界的公共空间"。总体而言,非西方的话语伙伴愿意以西方的方式来对跨文化议题进行辩论,而西方的话语伙伴也正寻求以非西方的方式来为西方的立场辩护。这个新局面使得人们愈发觉得,跨越不同文化和修辞传统的论辩,不仅可能发生,而且有其必要。当然,这势必对现有一系列理论和实际问题形成挑战,而对这些理论和实际问题作出解释和分析,应是当下论辩研究一个新的关注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