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修辞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当代修辞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Contemporary Rhetoric

  • 31-2043/H 国内刊号
  • 1674-8026 国际刊号
  • 1.28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当代修辞学是复旦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2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当代修辞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 纪念陈望道先生诞辰130周、修辞与写作、理论探索

当代修辞学 2016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汉语定指范畴和语法化问题1-13

摘要:自然语义在语言中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形式表现,是否构成特定的语法范畴则要看该语言是否具有强制性的专属语法表现手段。对于有定与无定来说,最典型的专属语法表现手段是英语中的冠词,判断其他语言是否具有定指范畴,一个惯用指标是该语言是否具有冠词那样的语法成分。定冠词一般由指示词演变而来,两者之间的最大区别,是后者具有前者没有的直指属性。不定冠词一般起源于数词“一”,后者演变成为前者的过程,就是数词的计量功能不断虚化以至于消失的过程。汉语指示词“这/那”是最接近定冠词的表示有定的语法表现手段,但同后者相比还保留了一定程度的直指属性,语法化程度还不够高。汉语“一”的语法化程度较高,在许多用法中几乎完全失去原生计量功能。汉语在定指问题上不同于英语和其他欧洲语言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名词性成分在可辨识性表现方面缺乏语法上的强制性。汉语有异于英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光杆名词和数量名词在可辨识性方面的不定性用法,其解读往往取决于名词性成分在句中的语法位置;作为一个语法范畴,定指/不定指在现代汉语中尚未得到充分发展。

“服”,Adherence(顺许),Consent(洽同):三个中西修辞术语的相互阐映及其对比较修辞的启示14-23

摘要:学术的日益全球化使得对任何修辞传统的表述或重构都不能不以在其他文化语境中发展起来的对应传统为参照。然而,这种“参照”虽然听起来简单易行,涉及到的却是具有异质、动态、自适应等特征的不同话语实践范式,以及将这些范式相互映衬比较时必然引起的诸多认识论、本体论、目的论及方法论问题,因而“参照”只能在一个具有突出“复杂系统”特征的语境中进行。在很大程度上,由于这一语境所施加的种种限制,或者说由于对这些限制认识不足,修辞的跨文化、跨体系研究至今仍然在艰难地探索一条可行的路径。笔者于2015年7月应邀在国际修辞史研究会第二十届双年会上作主旨报告,以三个中西修辞关键词的重构性比较为例,针对上述探索所面对的困境构想并示范了一条以“相互阐映”为目标的新路径。碍于篇幅,对这一路径的介绍拟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系上述大会发言英文稿稍加再语境化后的汉译,第二部分则是笔者在大会发言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比较修辞的长期实践、观察、思考,对所构想的“相互阐映”模式作出的初步理论阐述。下文为介绍的第一部分即大会发言稿的汉译。

《追梦修辞——宗廷虎、李金苓学术研究汇评》出版23-23

摘要:由吴礼权、赵毅主编的《追梦修辞——宗廷虎、李金苓学术研究汇评》已于2015年12月由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本书选取学界对宗廷虎、李金苓两位先生修辞学研究成果的部分评论,全书58万字,分“综论”“修辞学理论研究述评”“修辞学史研究述评”“修辞史研究述评”和“其他”等五部分,共汇集了郑子瑜、周振甫、胡裕树、倪宝元、蒋孔阳、陈光磊、张炼强、濮侃、程祥徽、郑颐寿等学者的评论文章60余篇。

语篇学的构建及其分析原则24-33

摘要:汉语语篇学应有自己的逻辑体系,这个体系的骨架就是陈望道《作文法讲义》所提出的:结构、体制、关质。汉语语篇学的结构,首先是韵律,其次是结构单位。与韵律相呼应的结构单位是:字、句、段、节、章、篇。再次是语篇内在的语义结构:立意、主题、语脉(文脉);表现语义的形式结构就是“起、承、转、合”。体制即语体。西方语域(register)分析中的正式度(formality)可以作为对语体进行分析的参照。美质即风格,分析语体的方法不适于分析风格。伴随着汉语特质同时产生的汉语风格,只能用传统的内省体验来品鉴。实践已证明对风格任何“量化”都是枉然。

当前修辞学教学的若干问题34-45

摘要:本文讨论如何在当前修辞学研究面临困境的形势下,有效地进行修辞学的教材编写和教学工作。首先对若干影响力较大的《现代汉语》教材修辞部分所占的篇幅和处理方案进行统计和分析。在评价其得失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编写教材的经验和体会,提出修辞学教材编写和教学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最后,呼吁修辞学研究应该实现多层面、多学科的互动,并为修辞学教学提供理论营养。

话语分析与新媒体研究46-55

摘要:本文选取新媒体研究中与话语分析有关的领域,从互联网话语的语类多样性、网络民意话语的特点、舆情分析的关注点对话语分析的启示等三个方面展开讨论。本文认为以功能语言学为框架的话语分析能够为新媒体研究中所关注的话语提供系统而精微的描述和阐释,有助于推进新媒体研究在话语层面上的认知,同时,舆情分析等新兴领域的发展也为话语分析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作为社会过程的法律语篇与概念意义研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为例56-67

摘要:本文从概念语义的视角研究法律语篇中竞争、冲突、顺应、合作和同化五种社会过程的实现。对概念语义的分析主要聚焦于两个语篇语义系统:识解语篇经验意义的概念系统和探究语篇内部逻辑关系的联结系统。本文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这两个系统的分析,探讨法律语篇如何通过概念语义来调节上述五种社会过程并最终促进社会和谐。

从英汉翻译看汉语位移事件语篇叙述风格68-77

摘要:位移事件表达模式的语言差异不仅体现在形态句法层面上,而且也体现在语篇叙述风格上。通过考察英语位移事件表达的汉译情况,我们发现汉语译本倾向于将原文的复杂路径事件解构为若干简单子事件,每个子事件由独立的动词或组合引导,这与动词框架语相似;另一方面,与动词框架语译者在翻译英文方式信息时高频使用的省略翻译策略不同,汉语译者更多采用部分和补偿翻译策略。这表明,汉语译者在词汇层面上降低方式信息编码多样性和丰富性的同时,又通过其他策略补偿汉语方式动词的相对贫乏。汉语既关注整体位移又注重位移方式的语篇风格,是由汉语位移表达的主要句法结构即动趋式决定的,也是汉语位移事件表达模式历时演变在共时层面上的体现。

网络翻译语篇互文性的功能语言学研究——以乔布斯情书翻译为例78-87

摘要:自媒体时代,网络已成为一种新的交际形式。论文以网络微博平台上《史蒂夫·乔布斯传》中一封情书的翻译语篇为语料,从功能语吉学出发,分析源语篇和网络翻译语篇的互文性特征,并对其进行功能视角的解释与评估。研究结果表明,网络翻译语篇问呈现大量的共现互文性、共向互文性和共构互文性特征。溯其原因。是源自于文化语境和语域的语境重构下语篇生成者与语篇及语篇接受者之间的对话互动。

网络语言中的新修辞手段:关系反语88-95

摘要:本文从转折关系出发分析网络语言中一种新的修辞手段——关系反语。转折关系可分为情理转折和评价转折,前者是说话人对两个事件之间的情理联系有主观认识上的预期,转折就是这种预期没有实现反而被违背了;后者是说话人对两个事件的利害关系有相反的价值评判,从而发生了评价的逆转。但是在网络语言中却出现了“A负面评价+B负面评价”这种不具有评价转折的转折句,其理解包含两个层面:一是把B的负面评价强制转化为正面评价,从而讽刺荒诞的现实;二是形成关系反语——用转折关系来表示递进关系,从而产生讽刺效果。关系反语是一种临时性的用法。有较强的语境制约。进一步考察可以发现,这种关系反语在网络语言中还存在于让步关系、选择关系和因果关系中.已经成为一种具有一定流行度的修辞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