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修辞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当代修辞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Contemporary Rhetoric

  • 31-2043/H 国内刊号
  • 1674-8026 国际刊号
  • 1.28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当代修辞学是复旦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2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当代修辞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 纪念陈望道先生诞辰130周、修辞与写作、理论探索

当代修辞学 2011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语法的句式和修辞的关系1-11

摘要:语法学界和修辞学界所说的句式不完全相同,所以应把语法上说的句式和非语法领域里说的句式严格区别开来。在讨论语法句式与修辞的关系时,要处理好语法句式的静态和动态的关系:具体话语里的某个特定句式所表示的动态句式义如果和静态常规的句式义一致,那是一种消极修辞;如果溢出或突破静态常规句式义而产生出变异的句式义,那就是一种积极修辞。在语法句式的应用问题上,语法的语用平面和修辞是契合的;句式在应用中要做到适应题旨和情境,才能达到语法"合用"、修辞"切当",才能取得最好的表达效果。文章最后提出语法句式在动态话语里有三种修辞现象:式变、义变、词变,并对这些现象进行了较细致的分析。

修辞的转类与语法的转类12-19

摘要:转类辞的意义是由创新性句法组合触发的浮现意义。从修辞的转类到语法的转类是一个从语用模式到句法模式逐步规约化的结果。作为一种境迁语,修辞的转类具有两个特点:1)句法特征的不充分性;2)较弱的可类推性。修辞的转类作为语法创新,是一个特定时期的语用模式。从历时的角度看,修辞的转类有可能走向不同的方向。哪些语用模式最终沉淀为句法模式哪些模式成为构词模式涉及多种因素,包括文化因素。本文主要关注名词指称意义以及事件语义方面的动因。

《修辞学发凡》对台湾修辞学界的影响20-26

摘要: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在台湾有四种版本。本文从目次、内容等析论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对台湾修辞学专家学者的影响,以及陈望道修辞理论在台湾的弘扬、辞格理论在台湾的阐发。

修辞学与比较文学研究(上)——一个现代方法论的考察与古代“哲学对话”的实例分析27-37

摘要:本文前半部根据简单的关系逻辑讨论学科史上的两种传递模式,进而探讨修辞学研究如何介入并影响到比较文学研究。第一种是法国比较文学家保罗.梵地根的跨国传递模式;第二种是语言学家罗曼.雅可布逊的语言传递模式。透过雅氏的语用模式我们可以看出修辞学无论在涉及讯息发送者和接受者的沟通行为上,或者辞格在语码和讯息互动的表义作用中,对文学研究所可能提供的贡献。本文后半部举出先秦"名实之辩"和上古"哲学对话"两个议题,说明修辞学研究和比较文学研究在古今中外文本之间的交流现象,并详细分析了三篇古代的"哲学对话"。

继往开来 进取创新——陈望道诞辰一百二十周年·中国修辞学会成立三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述要38-43

摘要:一2010年12月4日~5日,陈望道诞辰一百二十周年.中国修辞学会成立三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中国修辞学会、复旦大学联合主办,复旦大学中文系、《当代修辞学》编辑部、上海市语文学会陈望道研究会承办。

论命名性辞格44-52

摘要:本文把谐音、别解、仿拟等象似性辞格按其语用意图分为两类:旧型新释的阐释类和旧型新指的命名类。所谓命名性辞格即在表达某个所指对象时,不另造新词,而是寻觅旧型,将其改造为新型用于称述的现象。命名性辞格的理解过程可以利用“空间合成理论”来解释,但和一般的空间合成现象有以下区别:类属空间是语型空间;跨空间映射是后定的,由象似性原理硬性指派;合成空间以输入空间,为主要框架,输入空间,只是提供润饰。而命名性辞格的修辞效果主要是把玩语形的文字游戏,这也可以从空间合成过程得到解释。命名性辞格的语言表现形式有仅出现旧型、仅出现新型、旧型和新型共现三种,这与旧型与新型之间的联系紧密度有关。最后,我们还把“谐译”和“无意义飞白”现象纳入命名类辞格。

修辞随谈(1) 转喻如何投射到语言层面上?52-52

摘要:编刊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得到来自作者、读者的一些信息,有的是对本刊文章中某些观点有了商榷意见,有的是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修辞现象很想与大家分享探讨,有的是在研读研究中遇到了绕不开的问题期待着切磋交流……它们虽为"一得之见",尚不足以写成宏篇大论,却往往有学理和智慧的火花闪烁其中,给人以深刻的启发。为此我们利用版面空白,以补白的形式开办一个名为"修辞随谈"的小小专栏,热诚欢迎大家来稿参与。由于是补白,来稿以六百字以内为宜。我们期待这一小小专栏成为启发学术思想、活跃修辞研究、增进编读联系的纽带。

事件性比喻的逻辑结构新探53-62

摘要:本文首先揭示了事件性简单比喻的逻辑结构,并且与事物性简单比喻作了比较;然后把事件性复合比喻分为四类,并且揭示了X型Y、型、Z型、T型复合比喻的逻辑结构;最后探讨了事物性比喻和事件性比喻之间的相互转化,以及事物性比喻和事件性比喻的交替运用。

同一词语连用现象与拈连修辞格——从“人穷志不穷”谈起63-69

摘要:本文提出一个新术语"同一词语连用",侧重分析了其中多义词连用现象和拈连修辞格的联系与区别:多义词连用现象是一个词在一个句子中顺延连用的现象,这些用法是该词的固有用法;而拈连是指一个词被临时用来描述另外一类事物,新用法不是该词的固有用法。二者本质都是隐喻或转喻,可以统一到同一个连续统内。

“废墟”的语义和《废墟》语篇叙述及相关问题再探讨70-78

摘要:余秋雨散文《废墟》中复现率极高的关键词“废墟”存在语词义和修辞义的分化,记作义住上的“废墟。”和自设义位的“废墟。t…n”,对应于两种认知:概念认知和修辞认知。从“废墟”的语义到《废墟》语篇,再到《废墟》作者的言语运用和《废墟》读者的言语理解,体现两条规则,反映两个问题。由此暴露出语言能力一般认证标准的偏颇和母语教育的缺失。

《废墟》隐喻模式分析79-85

摘要:考察《废墟》语义映射过程,认为词、句子、语篇都有可能成为隐喻范畴成员,隐喻范畴成员的多样性,表现为隐喻模式的丰富性。《废墟》以"废墟"的词典释义为基础,借助词句隐喻模式、语篇隐喻模式,建构了"废墟"修辞化语义类聚系统和"废墟"局部、整体的修辞幻象,在螺旋上升的隐喻模式中,完成从单个概念到语篇系统的认知。在表达者和接受者深层——表层的双向对话过程中,创造性地建构隐喻语义修辞化等值,建立全新的认知经验。

理论与方法:新世纪文学语言研究之研究86-95

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考察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文学语言研究状况:一是宏观扫描文学语言研究的整体现状,二是中观考察语言学界和文学界几位有代表性的学者的深度研究,三是聚焦文学语言的三个基本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大致设想。

修辞随谈(2) 共指关系不是互文关系95-95

摘要:读《当代修辞学》2010年第5期上的《单一媒体与多元媒体话语互文分析》,发现作者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词汇的"重复出现"是"互文表现形式之一",并将某针对邓玉娇事件系列报道的十二个标题中“重复最多的词汇”(顺便说起,这里用“词汇”不妥)作为互文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主人公互文链”等术语。思索良久,觉得这一观点很难让人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