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修辞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当代修辞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Contemporary Rhetoric

  • 31-2043/H 国内刊号
  • 1674-8026 国际刊号
  • 1.28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当代修辞学是复旦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2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当代修辞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 纪念陈望道先生诞辰130周、修辞与写作、理论探索

当代修辞学 2008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当代修辞学杂志专论
制造信息差与无疑而问——修辞性疑问的分析框架之一1-8

摘要:以“有疑而问”为特征的疑问是语法性疑问,本文探讨语法性疑问被塑造成“无疑而问”的修辞性疑问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如何在无疑中通过制造信息差来设疑?文章先从认知、意向、行为三个层面对语法性疑问进行了考察,意图为信息差的制造提供一个分析的基础。然后提出让步是制造信息差的主要方式,并从信度提高等角度对让步方式的多样化做了说明。文章重点对肯定性让步、否定性让步、推断性让步、扩展性让步四种制造信息差的方式以及它们所造成的四种修辞性疑问作了分析。

试谈语体的规范问题9-14

摘要:语体是全民族成员长期以来语言运用的产物。每种语体在构建语体系统中也形成了自己的表达准则和标准。这时于人们的语言运用具有规范作用,具有制约甚至指导意义。语体规范与语言规范基本上是一致的,但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合体”是语体规范的关键。本文以公文语体的函电体和科技语体的辞书体为例阐述语体某些规范表达准则和标准。

当代修辞学杂志书讯
《求索者——徐通锵先生纪念文集》出版14-14

摘要:《求索者——徐通锵先生纪念文集》已于2008年7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徐通锵先生1931年11月生于浙江宁海,1952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语文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师从高名凯先生从事理论语言学的教学和研究,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中国语言学理论的建设。他倡导中西语言学相结合,密切联系汉语实际、以材料的梳理为基础进行语言理论研究,为中国语言学理论研究树立了一种范式。他对语言变异、方言比较和汉语音韵研究的关系等问题均有深人研究,晚年致力于以“字本位”理论为基础的语义句法研究,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

当代修辞学杂志国外修辞学研究
伯克修辞学思想研究述评15-23

摘要:肯尼思·伯克是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修辞学家,对伯克的研究几十年采一直是修辞学研究领域的一块热土。国外对伯克的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国内对伯克的研究尚处初级阶段。本文先扼要介绍伯克生平及学术贡献,然后描述伯克研究的发展历史、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最后论述在国内开展伯克研究的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人文主义语言观与西方修辞学研究24-28

摘要:本文以西方人文主义语言观为切入点,分析了西方修辞学研究中的人文主义表现。人文主义语言观和修辞观是从语言的主体意识、主观精神即人文性出发,强调语言和修辞的表意功能,强调民族、文化和人的价值在言语交际中的作用和地位,这种人文主义因素已脱离了逻格斯中心主义的理论范畴,不以揭示语言静态上的形式规则为目的。

当代修辞学杂志社会语言生活
《中国言法》及其汉语韵律研究29-35

摘要:19世纪上半叶英国传教士马士曼的《中国言法》,是西方第一部汉语文言语法专著,兼有汉语教材的特点。该著对中国诗歌的发展脉络以及汉语诗歌韵律必备的音节数量、韵脚和谐、平仄相间等特点进行了中哥的分析和阐述,并穿插有适量文化知识的讲解,研究深度已经超过其西方前人,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

当代修辞学杂志书讯
《公关语言教程》出版35-35

摘要:李熙宗教授主编的《公关语言教程》(以下简称《教程》)已于2008年8月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教程》创造性地构建了公关语言学的完整体系,从理论上深入探讨了语言在公关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功用,公关语言的涵义、特性,公关语言形成的基础、运用的基本原则和公关语言研究的对象、范围、任务等问题;并着眼于实践,对公关人际和大众传播两种方式中的语言运用问题作了系统论述,揭示其基本特征和要求,归纳出众多切实、有效的语言技巧,可供公关和其他相关人员语言运用之需。

当代修辞学杂志社会语言生活
一种高频语用变异句式——同源模拟句36-40

摘要:“同源摹拟句”是借助名言名句的传播优势,进行“摹拟”“仿用”的一种语用变异句式。摹拟句在保持原型句基本句法结构的前提下,变换语词,更新语义,从而注入新的信息内容和语用含义。“同源摹拟句”在语句编码形式上的“有意模仿”,有违语句表达常规,是语句表达“形式准则的逆用”,必然会产生特殊的“语用含义”,生成诸多修辞的附加信息;而其正是以此来使修辞效益增值的。

当代修辞学杂志修辞与教学
韵律能力作为一种重要的修辞能力45-50

摘要:任何一种语言的教学都与语言自身的特点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现代汉语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汉语的音节构造形成了汉语特殊的节奏韵律并贯穿制约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各个不同层面,成了一种重要的修辞能力。尽管作为母语学习者,学生的口语听说能力在入学前都已经具备,但作为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中仍非常有必要强调汉语音节韵律组配的学习和训练。

当代修辞学杂志修辞史·修辞学史研究
先秦时期汉语中的合叙与铜器铭文的释读51-56

摘要:合叙是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的一种重要表达式。它不仅在传世书面文献中大量存在,而且在两周金文中也有所发现。对它进行整理与研究,不仅可以丰富汉语修辞史的内容.而且对古文字资料的释读也有着重要意义。

当代修辞学杂志书讯
《语言研究集刊》第五辑出版56-56

摘要:复旦大学《语言研究集刊》第五辑已于2008年9月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本辑收入论文28篇,共计37万余字,内容涵盖了语音学(如《术语命名的原则、方法、标准——辨析一些中文语音学术语》(朱晓农)、《论对中古音“等”的一致性构拟》(麦耘)等文),方言学(如《早期西儒的汉语方言分类和分区研究》(游汝杰)、《上海话的是非问及其否定答形式》(范晓)等文),古代汉语语法(如《上古汉语语法札记》(杨剑桥)、《近代汉语介词“去”的产生和消亡》(梁银峰)等文),现代汉语语法(如《语言研究的系统观》(卢英顺)、

当代修辞学杂志修辞史·修辞学史研究
朱熹修辞技巧论的社会哲理内容57-60

摘要:朱熹在讨论具体修辞技巧的过程中,显示出许多重要的社会哲理内涵,就修辞本身而言.一切对于个人名利的追求都不利于我们综合素质的提高,不利于我们道德文章境界的升华,不利于我们整体修辞水平的提升,自然也就不利于整个社会生活的和谐与进步。

《祖堂集》中“那”的隐指用法61-65

摘要:《祖堂集》中远指代词“那”有隐指用法,此种用法一直使用到现在。本文着重探讨《祖堂集》中“那”隐指用法的类别、源流,并对其进行认知分析。

《元曲选》宾白感叹句的语用差异66-69

摘要:同一感叹句中,特征词语数量的多少影响感叹句感叹程度的强弱,含特征词语多的感叹句感叹强度多大于含特征词语少的感叹句,有特征词语的感叹句感叹强度多大于无特征词语的感叹句;感叹句能够表达人的所有感情,感情不同,感叹句在语用上也呈现出差异。

当代修辞学杂志书评
《话语修辞理论与实践》:叙事范式的解读70-72

摘要:西方叙事修辞批评的代表人物华尔特·菲希尔在他的《叙事范式详论》中极生动地表达了他对叙事行为社会文化功能的深刻感悟:“海德格尔为赫尔德林(Hlderlin)的一句诗大喝其彩:‘人诗意地栖居’(1971)。我想将这句诗稍作变动:‘人叙事地栖居”’。因为在菲希尔看来,“世界上的一切,不论是事实、还是经验,并不是以独特和零星的形式呈现给我们的,而是以某种叙事形式将这些经验和事实有机地串联起来的。正因为那些叙事形式,那些相象的原则、规定和观念才深入人心。”菲希尔关于叙事的论述给我们解读李军教授的新著《话语修辞理论与实践》以启迪,即:根据著作的叙事形式,

从题旨情境、交际目的到外显的语言形式——评郑荣馨新著《语言交际艺术》73-74

摘要:修辞学研究在新时代必须持续发展。如何发展?笔者以为,寻找、开辟修辞学研究的新领域是继续推进修辞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就是要不断寻找新课题,力求新突破,确立新思路。郑荣馨新著《语言交际艺术》(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9.)在这个方面作了很好的探索。

当代修辞学杂志纪念郑子瑜
与复旦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情缘——深切悼念本刊顾问郑子瑜教授75-77

摘要:7月1日,新加坡传来噩耗,得知一直为我所敬重的香港中文大学高级研究员、复旦大学顾问教授、本刊顾问郑子瑜先生,已于6月30日在该国中央医院病逝,享年92岁。虽说近年来与师母通话时,已早知先生一直为病魔所缠,但他一旦驾鹤西去,我还是久久沉浸在悲痛之中。倒是电话那头,90高龄的师母(她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十多年前我曾去新加坡探望过她)用平静的语调安慰我:“他是被主召去了,他会安息的。”

我心中的郑子瑜先生78-79

摘要:听到郑子瑜先生驾鹤西去的消息,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郑先生是新加坡籍华人学者。我知道作为修辞学史家的“郑子瑜”的名字,是在“”结束后的70年代末期。那时我准备开设修辞学的专题课,编写有关的讲义和教材,便从复旦大学语言研究室借读了郑著《中国修辞学的变迁》一书,得益匪浅。我读过之后便认为这是我国第一本论述中国修辞学发展史的专著,作者进行的是“难能而可贵的探索”。后来我曾以此为题写了一篇“读后感”,发表在宗廷虎先生主编的《郑子瑜的学术研究和学术工作》(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一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