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修辞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当代修辞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Contemporary Rhetoric

  • 31-2043/H 国内刊号
  • 1674-8026 国际刊号
  • 1.28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当代修辞学是复旦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2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当代修辞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 纪念陈望道先生诞辰130周、修辞与写作、理论探索

当代修辞学 2006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当代修辞学杂志专论
概念整合与浮现意义——在复旦大学“望道论坛”报告述要1-4

摘要:2006年5月l1日,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所长、《中国语文》、《当代语言学》杂志主编沈家煊教授应复旦大学中文系“望道论坛”之邀专程抵沪作了题为“概念整合与浮现意义”的报告,引起了上海学术界同行和研究生们的极大兴趣。参加论坛的除复旦大学的师生外,还有来自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高校相关专业的教师和研究生,将180席的学术报告厅挤得满满当当、座无虚席。 沈家煊教授在报告中运用Fauconnier等学者创立的“概念整合”理论,别开生面地探讨了汉语研究中的一系列疑难问题,新意迭出,引人深思。由于修辞学当前正从学科理论到研究方法都酝酿着一场深刻的转向,沈家煊教授的报告是从修辞学的研究谈起的。他首先回顾了吕叔湘先生当年曾经借用苏东坡的名句“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来形容修辞,进而指出:修辞与语法并不是截然二分的,关注“姿态横生”的修辞现象在很多时候可以帮助我们弄清语法领域中“文理自然”的规律和动因——这种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为修辞学、语法学的发展提出了新问题,开辟了新领域,同时也要求今天的研究者具备开阔的学术眼光和自觉的创新意识。 在这样一个学术背景下“概念整合和浮现意义”的报告主题更显示出了它的意义。“概念整合”理论是近年来认知心理学、语言学研究中提出的一种意义建构理论,代表人物有Fauconnier、Turner、Sweetser等人。1985年Fauconnier出版专著Mental Spaces,提出了“心理空间”的概念,并运用这一概念重点研究了语言意义的动态建构过程。1994年以来,Fauconnier又相继发表(或与Turner等合作发表)了一系列论著,深入探讨了不同心理空间的内在联系,阐明了多重心理空间的网络化运作机制和制约备件,由此形

当代修辞学杂志通讯
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4-4

摘要:“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8月7日至9日在上海复旦大学举行。会议由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和美国夏威夷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共同主办。来自国内各地高校以及美国、英国、加拿大、西班牙等10个国家和地区的180余位学者与会并。哈佛大学的刘月华,佛罗里达大学屈承熹,美国外交学院的孟琮,夏威夷大学的姚道中、李英哲,西班牙马德里自治大学的达西安娜,上海师大齐沪扬,华东师大吴勇毅等著名学者都应邀与会。与会的还有世界图书出版集团、北京大学出版社等相关机构代表。

当代修辞学杂志专论
修辞学科的发展与语言研究——沈家煊先生在复旦大学与青年教师、研究生座谈纪要5-9

摘要:沈家煊先生继5月11日在复旦大学“望道论坛”所作题为《概念整合与浮现意义》的精彩学术报告之后,又在5月12日上午来到复旦大学中文系会议室,与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上海高校的部分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座谈,就修辞学的发展以及语言学研究中大家普遍关心的一些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人的探讨互动。

预设的两大领域及其形式表达系统10-15

摘要:本文讨论预设的范围及其主要的语言表现形式,通过对这些主要表现形式的分析,我们试图建立一个一般意义上的预设系统,该系统可以用来解释不同语言中的预设形式。

当代修辞学杂志通讯
学术会议通知15-15

当代修辞学杂志专论
关于汉字规范工作如何与时俱进的探究16-18

摘要:要巩固半个世纪以来的成果,汉字规范工作必须与时俱进。社会文字应用是区分层面的,至少可以大别为社会日常通用和社会特用这两个层面,汉字规范也应该区分层面,以使各得其所,各效所能。此外还有两个关注点:一是如何实现海峡两岸“书同文”,二是如何适应计算机快速处理中文信息的需要。

当代修辞学杂志修辞理论
中西互文概念的理论渊源与整合19-22

摘要:“互文”是一个重要的学术概念,文学界乃至文化界一向把它看作是一个文学批评概念,在中国学术传统中,它却是一个训诂术语、修辞方式术语,其实,这两种学术传统中的互文不但是有区别的,而且更是有联系的。本文试图通过对中西方“互文”概念比较梳理,提出统括中西方“互文”的“互文”理论,在言语行为的不同层次上把中西方“互文”整合起来。

解析“修辞推论”——亚里斯多德《修辞学》核心概念23-26

摘要:“修辞推论”是亚理斯多德修辞学的核心之核心,但它在中国修辞学界还是一个陌生的概念。本文主要通过深入解读《修辞学》文本,对其重要地位给以充分论证,以引起我国修辞学界的重视。文章还论述了这一概念的各主要方面——含义、特征及表现形式,对富有争议的基本特征及表现形式提出了自己的理解:非完整性与或然性两个特征对于“修辞推论”来说并非同时必需,但应至少满足其一;“修辞推论”共可以有七种表现形式。本研究将为“修辞推论”的应用性探索提供理论基础。

当代修辞学杂志讨论综述
转喻研究的认知语言学视野——复旦大学第三届修辞学沙龙研讨综述27-30

摘要:复旦大学第三届修辞学沙龙于2006年4月27日举行,来自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学校的教师和研究生四十余人参加了这次研讨活动。会上,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语》杂志的主编束定芳先生作了“转喻研究的认知语言学视野”的专题报告,引起了与会人员浓厚的兴趣和热烈地讨论。转喻,或称为换喻,相当于英文当中的metonymy,一词来自拉丁语,meto-意为“转换”,词根onuma意为“名字”。

广州地区高校修辞沙龙综述31-34

摘要:2006年5月14日,由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应用语言学系主办的广州地区高校修辞学沙龙在广州隆重召开,暨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大学等高校的教授、青年教师和研究生近50人参加了这次活动。与会学者围绕修辞学的本质、研究范围、与语用学的关系和发展方向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对复旦大学的修辞学沙龙活动进行了回应,提出了一些很有建设性的观点。

当代修辞学杂志语用研究
试论文化语用原则34-38

摘要:语用原则是交际者在言语交际过程中遵循的、言语共同体共享的、指导言语行为建构和话语理解的、具有相当强的心理认同度的信念总和。普遍的原则旨在建立对语境化的特殊话语进行推理的、适应于最一般意义上的‘正常人’(有理性的、无社会信息差异、文化背案差异的)的、具有普遍认知价值的参照系。显然,这不必、不应该、也不可能排除其他原则在范围不同、情境各异、交际任务千差万别的具体情形中起作用。普遍意义的语用原则、社会情境的语用原则、文化特定的语用原则永远是相辅相成的。本文将具体探讨文化语用原则的基本意义、渊源、结构、功能特征。

当代修辞学杂志国外修辞学
话语冗余与辞格的形成——列日学派辞格分析方法的相关概念阐释39-42

摘要:语言在它的每个层面上,都存在着冗余或重复。列日学派把话语符码的这种冗余特性称之为纠偏功能。这种看似并不经济、显得多余的成分,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功能,强化语言的修辞效果。

当代修辞学杂志语用研究
认知在歧义的辨识与消解中的作用42-46

摘要:从表达与理解是否一致看,歧义有真性、假性、强制三种情况,人们的认知直接影响歧义的辨识。认知在歧义消解中的作用是,接受者可以利用人们认知心理机制激活或者抑制歧义理解。表达者可以根据语境,改变语言的表达形式,利用认知特点最大限度地消除歧义表达。

当代修辞学杂志国外修辞学
二十世纪美国修辞的宣言——评韦恩·布斯的《关于修辞的修辞:对有效交流的求索》47-49

摘要:当代修辞理论大师韦恩·布斯于去年十月不幸去世,引起了国际修辞学界的同声哀悼。我们谨借此文对布斯最后一部作品的这篇小小的评论,表达中国同行对他的哀思。

当代修辞学杂志语体研究
口语交谈中的自启话语与他启话语49-52

摘要:本文将口语交谈中交谈者所说话语分为自启话语和他启话语两种类型;探讨了它们在交谈中所起的作用,即充当话题引入和发展的载体;简要分析了两种话语在不同交谈者中的使用情况。认为口语交谈是交谈者通过自启话语和他启话语不断推动话轮替换的过程。

小学中年级语体因素习得考察——以书面作文为例53-56

摘要:小学中年级语体因素习得的共体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书写符号的汉语拼音和汉字同时出现、格式不规范、缺失标点符号、缺乏句、段、篇观念,篇幅一般在200字以内、错别字的必然性、词语的方言性、结构助词“的”、“地”、“得”规范运用的城乡差异性、病句与认知能力的同步性、辞格运用单一化等几方面。

当代修辞学杂志修辞语义研究
三级隐性隐喻理论57-60

摘要:官感性、隐喻性和词语的反常性是好的抒情诗的三种属性,换言之,一首好的抒情诗不外乎有上述三种属性之一种,或兼有两种甚至三种。所谓官感性即高度的意象性。所谓隐喻性即具有隐喻意味的意象性。①而词语的反常性则是由词语的陌生化(奇特化或反常化)手法所造成的。词语的反常性正是诗歌语言有别于实用语言和散文语言的主要标志之一。平心而论,19世纪中叶之前的西方抒情诗在官感性和隐喻性方面皆乏善可陈,而独独在词语的反常性方面却有可圈可点之处。

当代修辞学杂志通讯
语言国情与语言政策高级专家研讨会在锦州召开60-60

摘要:2006年7月1日至3日,由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主办、渤海大学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承办的“语言国情与语言政策高级专家研讨会”在锦州召开。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李宇明、王铁琨、易军,北京大学陆俭明,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陈章太,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周庆生、余桂林,渤海大学傅庭鳞、秦秋雨、夏中华等出席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