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经济研究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当代经济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Contemporary Economic Research

  • 22-1232/F 国内刊号
  • 1005-2674 国际刊号
  • 1.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当代经济研究是吉林财经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0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吉林省教育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当代经济研究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资本论研究与应用、外国经济理论书评、争鸣与探索、财经园地、改革开放论坛、农业经济研究、理论探讨等

当代经济研究 2011年第1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当代经济研究杂志《资本论》研究与应用
新国际分工格局的结构性矛盾——马克思社会分工制度理论的解释1-7

摘要:在马克思经济学中,社会分工制度思想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由此形成了博大精深、独具特色的社会分工制度理论体系。社会分工制度作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中间环节,是生产方式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产品内分工属于“企业社会性分工”,其形成与发展是生产方式及其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新国际分工格局的形成实际上是发达国家通过产品内分工体系将再生产中的结构性矛盾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过程。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和全球性经济衰退,其实质是发达国家国内再生产结构性矛盾的国际化。在全球发展中国家推进产业升级、突破产品内分工陷阱的过程中,发达国家再生产的结构性矛盾将进一步激化。

重树马克思科学抽象法在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主流经济学方法论的比较分析8-13

摘要:科学抽象法是马克思在批判和继承黑格尔哲学的基础上,提出和具体运用到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科学研究方法。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是科学抽象法的哲学和方法论基础。方法论层面上的区别不仅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主流经济学作为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的本质区别,而且也是凸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为科学研究范式的核心所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作为在理论上总结历史经验以及构建和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需要,应重新树立马克思的科学研究方法在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当代经济研究杂志外国经济理论述评
经济危机背景下各国失业治理政策的比较14-17

摘要:2008年全球金融与经济危机爆发以来,失业问题日益严峻,各国政府因此采取相应的失业治理措施。实际运行中各国的主动劳动力市场政策效果更明显。失业治理应与各国长期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政府政策应取得微观企业和劳动者的配合,才能有效地减少失业。

凯恩斯与弗里德曼关于通货膨胀的理论分歧及对我们的启示18-21

摘要:在分析通货膨胀原因问题上,凯恩斯更强调需求因素。弗里德曼更强调货币的直接作用,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滞胀”现象,凯恩斯主义不能很好解释,货币主义认为这是推行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结果,人为地破坏了自由市场机制的作用。货币学派主张取消或简化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的财政调节措施,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货币当局根据经济增长的速度长期地、稳定地增加货币供应。在依靠增加货币发行达到刺激经济的目的这一点上,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是有一定共通性的。我国目前出现的物价普遍上涨情况与我国近年大量发行货币有直接关系。我们要辩证地分析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在对待通货膨胀问题上的理论分歧,联系我国自身经济的复杂性,深入分析货币供求与商品供求之间的内在联系,优化宏观调控政策,保证经济政策的科学性和稳定性。

马克思与阿马蒂亚·森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比较研究22-28

摘要:马克思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与阿马蒂亚·森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虽然在哲学基础和某些观点上具有相似之处,但在本质上存在着分歧。前者所阐述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指在消灭分工和私有制的前提下实现的,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最高阶段,具有划时代的指导意义;后者所阐述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指在承认分工和私有制的前提下实现的,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初级阶段,对实现商品经济条件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建设性意义。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商品经济是我国基本的经济环境,因此,我们应在马克思的人的自由全面思想的指导下,根据国情有选择性地借鉴和吸收阿马蒂亚·森思想的科学成分,以解决商品经济阶段的人的片面发展问题。

当代经济研究杂志争鸣与探索
试析我国利用外资与国家经济安全的关系29-36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些地方盲目地大量引进外资,并放任其逐渐扩大并购规模,控制了我国许多重要产业,及至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丧失,这是我国当前国家经济安全的最大威胁;金融风险,特别是巨额外汇储备的风险,则是我国当前经济安全最引人注目的焦点。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最主要的是由于受国际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在改革开放中偏离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轨道的结果。

我国经济增长中的矛盾与资源的有效配置37-41

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的数量扩张与速度提升引人瞩目,经济增长的成绩值得肯定,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以高增长高通胀为特征的经济运行,为经济社会带来了新的矛盾,这些矛盾主要包括:国家宏观调控对经济增长速度目标约束软化与地方政府GDP冲动的矛盾;经济增速高位运行与增长质量低水平徘徊的矛盾;投资率过高与消费率过低的结构失衡性的矛盾;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与波动性的矛盾等。这些增长中的诸多矛盾的症结在于,片面追求增长速度,导致增长质量不高,资源配置效率过低。今后的经济增长,要更加重视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以合理的资源配置,实现增长速度和质量的统一。

从排斥性增长到包容性增长——分权体制下利益和谐的视角42-47

摘要:在分权式改革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有三个制度基础:一是政治集权下的经济分权,二是以GDP指标为核心的相对绩效评估,三是延续了关系型社会的履约方式。分权式改革背景下“为增长而竞争”的增长模式内生出多种带有排斥性的发展态势,是一种排斥性增长而非包容性增长。由于没有包容利益和谐,导致增长成果分享性明显不足,具体体现为地区差距、城乡差距、个人收入差距和阶层差距。中国要实现从排斥性增长向包容性增长的转型,必须要实现从社会分割到社会整合的转型,从关系社会到规则社会的转型,从阶层板结向阶层流动的转型。

从经济人视角看慈善捐赠的动机48-52

摘要:与经济人相似,每一个慈善捐赠行为的背后,都是捐赠者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在一定动机驱使下所作出的博弈。一般看来,慈善捐赠似乎与利他更为相关,但是如果使用利他来囊括慈善捐赠的全部动机,一些慈善行为将难以解释。通过借鉴经济人的利己与利他理论,以利已为核心,重新界定慈善捐赠动机,希望能够透过动机的划分,甄别不同的慈善行为,借此推动我国慈善事业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当代经济研究杂志改革开放论坛
发展战略转型与扩大内需53-57

摘要:经济发展战略与各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环境高度相关。我国曾实施过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高积累、低消费”(1950~1977年)传统发展战略;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不平衡发展”为思路,以“先富论”为手段的经济转轨期(1978—2001年)发展战略和将扩大内需作为长期基本国策的科学发展战略(2002年以后)。扩大内需包括扩大投资需求和扩大消费需求。扩大投资需求的着力点在于优化投资结构,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扩大消费需求的着力点在于拓展内需增长新空间,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形成良好的消费预期。

我国地方公共品的需求表达与决策机制研究——一个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视角58-63

摘要:供给公共品是政府财政支出的重要内容,公共品可以通过集权和分权两种方式供给。纳税人往往运用“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两种机制表达自己对地方公共品的需求偏好,即需求表达。我国地方公共品的供给效率偏低。在“自上而下”的供给决策程序中,供给决策通常是由上级政府,甚至中央政府直接做出的,然后逐层向地方政府传达,直至基层政府。在这一过程中,供给决策具有很强的指令性,纳税人很难参与地方公共品的供给决策程序,纳税人的真实需求无法在供给决策中得以体现,纳税人进行需求表达的权利“被代表”了。因此,在完善我国地方公共品需求表达与决策的政策选择上:一是构建和完善“自下而上”的供给决策程序;二是拓广需求表达路径设置需求表达机构;三是完善我国户籍制度,以利于纳税人“用脚投票”;四是改进转移支付制度,重视需求表达的信息基础。

产业集群的网络风险及其规避64-67

摘要:集群企业的网络关系及其对本地网络的嵌入既构成产业集群的优势,也是导致产业集群衰退的主要原因。产业集群的网络风险是产业集群演化过程中集群企业间网络的路径锁定和集群企业嵌入本地网络的区域锁定,以及这两种锁定效应相互叠加作用的结果。所以,建立开放式的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优化产业集群的网络结构,改善产业集群运行的文化、制度和技术环境,是规避网络风险的有效途径。

中小企业上市条件培育研究68-71

摘要:中小企业上市无论是对企业自身的发展,还是对其所在地区经济的发展、满足更多的就业需求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中小企业上市既需要内部备件,也需要外部条件,中小企业上市条件自身培育及政府培育的对策应包括:搭建融资平台;建立协调平台;制定优惠政策扶持和奖励中小企业上市;组建专家库。

当代经济研究杂志宏观经济研究
我国通货膨胀的特点、引发机制及治理对策72-78

摘要:通货膨胀正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风险。本轮通胀的重要特征是”结构性”突出,引发因素是流动性过剩,表现在过多的流动性导致农副产品等初级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带动结构性通胀爆发。当前我国结构性通胀的形成机理在于开放经济条件下部门发展的不协调及部门间物价涨落幅度的差异,而流动性过剩则对我国通胀的生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要有效治理通胀,必须对症下药,采取加强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的管理,把回收流动性和引导流动性结合起来,把治理通胀与转方式、调结构结合起来,认真解决实体经济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粮食主产区土地利用的双重失衡及其调整79-83

摘要:粮食主产区土地利用可分为农地与非农地两大类,其分配比例是各利益主体在现有制度安排下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结果。粮食主产区土地利用存在双重失衡,即因供求双边抑制而导致的供求非均衡,因农地的粮食安全保障和生产要素双重功能定位与非农地的生产要素单一功能定位造成的二者功能定位的非均衡。后者的非均衡正是前者的原因,农地的粮食安全保障功能又是双重失衡的最终原因。在既定的制度约束下,双重失衡的调整只能做出次优选择,即在创新土地利用理念,选择可行的调整路径,培育有效的调整元素的基础上,借助可以将双重失衡内化的因素和区域补偿与国家的转移支付等外在的矫正性制度,对整体的非均衡状态进行调整,消解非均衡造成的效率损失。

食品安全的政府规制——基于企业和消费者微观行为的角度84-88

摘要:在我国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食品安全政府规制政策的设计如何找准关键点是一个极为迫切的问题。本文以建立一个安全的食品市场为目的,基于食品生产企业和消费者的微观行为构建了一个重复博弈模型,分析了企业愿意一直生产安全食品的条件,由此提出了政府规制政策设计的关键点。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价格补贴、安全食品生产成本降低、消费者培训和信息公开等将是食品安全政府规制的主要方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5次年会综述89-92

摘要: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5次年会于2011年9月24日至25H在沈阳召开,由辽宁大学经济学院承办。来自全国80余所高校的170多位代表和10余家媒体代表参加了会议。大会主要围绕中国经济学创新、我国“十二五”时期转方式与稳增长的关系、我国抑制通货膨胀的理论与政策选择和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的经济发展方向等四个主题展开了深入研究和热烈讨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丁冰F0002-F0002

摘要:丁冰,1930年出生,重庆长寿人,1961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经济系,现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兼任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总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顾问、西北大学等十所高校及研究机构教授、客座教授、研究员或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