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经济管理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当代经济管理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Contemporary Economic Management

  • 13-1356/F 国内刊号
  • 1673-0461 国际刊号
  • 1.54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当代经济管理是河北地质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9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河北省教育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当代经济管理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理论研究、管理科学、贸易经济、区域经济、公共管理、金融

当代经济管理 2016年第10期杂志 文档列表

2015年我国宏观经济研究的最新进展1-7

摘要:2015年,新常态下的宏观经济态势与走向、新供给要素下的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财政收支结构与债务的宏观经济影响、货币金融结构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宏观调节政策的有效性等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我国经济学界在这些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很大进展。

转型与发展:中国经济与政策十年8-19

摘要:纵观近十年,中国与全球经济共同走过金融危机,逐步迈入“三期叠加”的新常态,经济发展呈现出与世界经济联系加强等八大特征;宏观经济政策也随之发生一定变化:从“双防”到“四万亿”强刺激,从强刺激到定向调控,从微刺激再到供给侧改革;从过度强调有效需求不足和危机管理向强调潜在供给能力下降和结构性改革,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帮助我们首先从金融危机中走出,也越来越呈现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特点:“三位一体”调控模式更加强化,调控目标的多元化决定了调控手段的泛化,在一定程度过多干预常态,同时也成为宏观经济波动的根源之一等等。而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依然十分严重,以需求管理为主的宏观经济政策有效性不断降低,破解发展难题必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必须正确认识宏观调控短期目标与改革长期目标的协调、正确认识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正确认识培育、建立中国优势产业体系的长期性等六大问题。

生态脆弱区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分析——基于生态文明建设视角20-25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生态脆弱区分布面积最大国家之一,而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环境管理复杂,需要设置生态红线以保护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阐述了生态保护红线理论渊源与内涵,厘清了生态保护红线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根据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管理的实际情况,认为实施生态保护红线是必须的。进而构建一个差异化管理与监督机制、越线责任追究机制、民众参与机制、生态绩效考核机制、部门利益协调机制、生态补偿机制六维的创新模式来保障生态脆弱区生态保护红线的顺利实施。

黑龙江省农产品营销模式创新及其运作机制研究——基于供给侧改革视阈26-31

摘要:基于黑龙江省农产品营销模式的主要类型及其存在问题总结,重点从优化品种结构、培育品牌、推进生态农业、推动产业融合、拓展营销渠道等供给侧改革视阈提出农产品营销策略,并创新了既有农产品营销模式,形成农民合作社主导的无二次批发营销模式、直销终端主导的共同配送模式、龙头企业主导的产供销一体化模式、全过程展示性绿色营销模式、电商平台主导的多元化营销模式,并提出平台搭建、市场规范、物流配套、人才孵化的四位一体农产品营销模式运作机制。

上市公司互联网信息披露的第三方鉴证机制探索32-39

摘要:互联网技术在信息披露领域的应用日益深入,这对如何在复杂互联网环境中保护投资者权益提出了挑战。文章尝试为上市公司互联网信息披露探索第三方鉴证机制,对鉴证业务的目标、性质、机理和主要流程等进行了构想,旨在通过引入第三方鉴证力量为互联网披露信息的质量提供合理保证,强化审计执业界在互联网环境中执行鉴证业务的能力,切实践行国务院投资者保护“国九条”的精神,为互联网时代我国保护投资者能力的提升提供借鉴。

供给侧改革的关键环节:质量提升体系构建40-43

摘要:我国改革已从重视需求侧转向供需两端改革,质量提升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构建质量提升体系是关键环节。完善的质量提升体系有利于企业追求质量的内生动力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中国质量虽然已有长足进步,但是,我国需求结构不断升级,质量需求迫切,依然处于产品质量安全高发期,应从质量立法、质量标准、质量监管、质量激励和质量中介几方面入手,构筑质量提升体系,最终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实现供需有效均衡。

农业新常态下粮价下跌与粮食安全的两难出路——基于河南省25个村庄1169个农户的入户调查与研究44-49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发展战略和粮食安全过于依赖粮食产量的增加,却忽略了通过降低农业生产和经营成本对提高农民收入的作用,粮食保护价政策进一步导致国内农民忽略了农产品质量的提高,结果是国内外粮价倒挂和国外农产品进口数量的不断增加,粮价下跌和粮食安全的两难困境日益突出。文章基于农业大省河南25个村庄1169个农户的田野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农业转型的着力点可能在于:在发展战略上,从粮食产量导向转为成本节约导向,着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升国内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从根本上应对粮价波动风险;在具体路径上,坚持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稳步推进农村土地的分类流转;在主体培育上,政府牵头培养孵化职业化农民,形成专业化的粮食种植局面和市场为主的粮价形成机制;在政策保障上,精确农业补贴政策的指向性,提高粮食补贴标准和补贴效率,科学规范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标准,增强种地的抗涝抗旱能力。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演进趋势:发展抑或停滞50-54

摘要:围绕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的三大角色,分析当前合作社面临的困境,归纳合作社发展类型背后的原因,发现合作社有四大演变趋势:合作社成员异质化将成为一种必然;合作社从互助走向互惠;合作社产权安排趋于股份化;合作社演变具有不稳定性。农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合作社应该发挥它的作用,政府政策是关键。

香港经济的结构性问题与发展路径研究55-60

摘要:经济结构转型是困扰香港发展的主要问题。经济高度服务化、服务经济虚拟化、对房地产业有较高依赖、产业升级缓慢等问题削弱了香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香港应基于国际、区域经济格局变化和香港经济的比较优势与约束条件,以知识经济和高增值服务经济为转型方向,实现香港高增值服务业和内地高技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为中心的产业整合,并抓住“一带一路”的机遇,进一步创造和巩固竞争优势,从而为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十三五”时期区域众创建设发展模式构建研究——以科教之城武汉为例61-65

摘要:自2015年以来,众创空间在各地兴起,“十三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规划,指导各地区逐步构建适应自身发展的区域众创建设模式。文章在分析众创空间发展模式类型基础上,通过各众创空间示范试点城市发展现状分析并结合武汉市发展特点构建武汉市区域众创空间发展模式,为全面贯彻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策略提供参考。

我国老年消费产业的研究进展与前瞻66-70

摘要:中国老年人口的逐年快速增长不仅使已有的人口红利日益耗竭,并且这种人口变动对我国未来的宏观经济增长、总消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等产生长期而深远的影响。文章主要梳理国内学者关于我国老年产业的相关研究进展,包括老年产业的经济学含义与其范围界定、发展老年产业的必要性分析、对老年产业培育与发展的路径构建;基于对我国老年产业研究的认识与回顾,重点从学理和实践方面加深对当前老年市场与产业的探究与认识,突出并强化前瞻性的研究,以期促进老年产业的稳定而快速发展。

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区域差异收敛研究71-78

摘要: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特征,缩小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区域差异,促进绿色食品产业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绿色食品区域供需平衡的关键所在。利用2010-2014年全国30省份面板数据,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区域差异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运用σ收敛和β条件收敛模型,实证检验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差异的收敛性。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十分明显,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差异呈现绝对差异发散和相对差异收敛的特征。

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租赁困境及其治理对策探讨79-83

摘要:融资租赁作为一种集融资与融物、金融与贸易于一体的新兴融资方式,在我国发展迅速,其在解决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上发挥了不小的优势,为破解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径。然而,当前融资租赁在民营中小企业的运用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并未被广泛使用,既有民营中小企业方面的原因,也有融资租赁行业方面和国家宏观环境方面的原因,因此,加强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租赁的发展需要从企业、行业本身以及国家宏观环境三个方面着手采取相应的治理对策,才能激发其蓬勃生机。

国际碳金融话语权及其分布格局研究——基于碳货币视角84-88

摘要:考察了碳金融话语权内涵、形成机制及现实表现。从碳货币视角,研究了美英中等11国及欧元区的国际碳金融话语权分布问题。研究发现,碳货币价值、使用广度、稳定性、碳汇率及国际重要性等因素,致使国际碳金融话语权呈“金字塔”形格局,其中“欧美英”处于“金字塔”顶端,“加澳日韩”处于“金字塔”中层,“中俄印南巴”则处于“金字塔”底层。为此,提出了中国谋求国际碳金融话语权的具体策略。

“一带一路”下中国—东盟自贸区保险业的发展目标定位89-97

摘要:当前,中国—东盟自贸区内许多城市争相构建国际区域保险中心或金融中心,缺乏统筹规划而目标定位趋同,将导致重复建设甚至相互间恶性竞争。文章从探讨保险中心及相关概念出发,拓展了“构建所有保险业务功能集中的保险中心”的传统观点,提出各地区可根据自身核心城市的优势构建不同类型的“保险产业功能区”的新思路,相比传统保险中心能更加专注于发展某项保险业务功能。进而,各地的核心城市可作为“保险产业功能区中心城市”,更好的发挥对周边落后区域的带动作用。实证方面,选取2008-2012年相关指标,利用主成分综合评价法分别分析了东盟十国和我国“一带一路”前沿九个城市的“保险产业功能区”的定位条件,为“一带一路”背景下自贸区相关城市保险业发展目标定位提供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