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贵州杂志社
分享到:

当代贵州杂志

《当代贵州》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95年,公开发行的周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旅游景区连线、美丽中国•生态贵州、关注民生等。
  • 主管单位:中国共产党贵州省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贵州省委员会
  • 国际刊号:1008-4967
  • 国内刊号:52-1108/C
  • 出版地方:贵州
  • 邮发代号:66-78
  • 创刊时间:1995
  • 发行周期:周刊
  • 期刊开本:A4
期刊级别: 部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当代贵州 2012年第16期杂志 文档列表

“敢走新路”须有大气魄

摘要:后发赶超是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一个地区,要实现后发赶超、后来居上,除了积极借鉴吸取发达地区的经验教训,更需立足自身实际,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新路。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内区域发展,无论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其发展之初都面临着重重困境,但无一不是凭着一股子"敢走新路"精神,勇于创新、敢于实践,最终成为区域发展中的佼佼者。贵州不乏"敢走新路"的精神。1978年,
1-1

高层声音

摘要::努力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 5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遵循工业化客观规律,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积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努力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要着力推进工业发展制度环境建设,加强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提高工业制造基础能力、新产品开发能力、品牌创建能力、产业集中度,促进全产业链整体升级,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增强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6-6

伟大高尚从平凡中起步

摘要:这几天,在网上疯传的“最美司机”视频,让我们在唏嘘和感动之余,有所思索和感悟。
7-7

“边做边说”与“做了要说”

摘要:著名诗人臧克家对闻一多先生的那句“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甚是称赞。其实,一般人看待“说”与“做”,常常视“少说多做”、“不说只做”为美德,对“多说少做”、“只说不做”加以鄙薄,强调一个人立身处事应该讲求奉献、崇尚实干、禁止空谈。
7-7

贵州速度

摘要:3县66乡镇实现"减贫摘帽" 5月30日,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向社会公布:2011年,我省盘县、施秉县、兴仁县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66个贫困乡镇实现"减贫摘帽"。今年全省拟将实现5县76乡镇"减贫摘帽"。(来源:人民网)
8-8

近期人事任免

摘要:中央:杨栋梁任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党组书记,骆琳不再担任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党组书记职务。地方:谌贻琴任贵州省副省长。廖建宇任贵州省监察厅厅长。杨贵新任贵州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宗教侨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9-9

“同心工程”造福边远山村百姓

摘要:我所在的地方直到现在还不通车,所以交通非常不便,每期《当代贵州》要晚很长时间才能看到,但这并没有影响我阅读它的热情。前几天在乡政府看到了2011年第36期《同心同行在贵州》的专题报道,我有太深的感受。
9-9

领导新语

摘要:作为党建扶贫和“四帮四促”的工作队员,要用真心、动真情、使真劲,要求实、唯实、落实,帮助贫困地区理清发展思路、加快脱贫步伐。要真正扑下身子、真抓实干。真正深入一线、掌握情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参与这项工作作为提升工作能力、增进群众感情、历练个人素质、锤炼党性作风的过程。
9-9

我省启动扶贫生态移民工程观察 “移”近幸福——:把扶贫开发作为贵州最大的民生

摘要:2012年5月26日,贵州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正式启动。一个规模宏大的移民搬迁工程就此拉开帷幕,一条解决民生与生态问题的双赢之路初现端倪,一场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的攻坚战在今夏打响。从今年起,历时9年,贵州35万户150万贫困群众,将从不具备"就地扶贫"条件的地方搬迁出来,迁入小城镇和工业园区。这一工程的实施,是人们与"吃粮饮水行路难,入学就医发展慢"困境的对决,更是对安居乐业幸福新生活的拥抱。它迁走的,是贫困;
10-11

赵克志:探索多民族聚居山区特色扶贫开发之路

摘要:国发2号文件指出,“贫困和落后是贵州的主要矛盾,加快发展是贵州的主要任务。贵州尽快实现富裕,是西部和欠发达地区与全国缩小差距的一个重要象征,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一个重要标志”。新形势下推进扶贫开发,不能就扶贫抓扶贫,必须创新思路、统筹安排。
11-11

为“最大的民生”急行军——我省启动扶贫生态移民工程观察

摘要:5月26日,全省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启动大会召开,一个规模宏大的移民搬迁工程就此拉开帷幕,一条解决民生与生态问题的双赢之路初现端倪,一场向绝对贫困发起攻坚的大战在今夏打响。150万人的大搬迁贵州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出台前后,
12-13

移出故土 换个活法

摘要:"几根立柱、几把茅草、几块石头、几张蓠笆围成房,木作枕头、草作被。"这句话,曾是罗甸很多农村人家的生活写照。实施生态移民搬迁之前,罗甸县有10多万人处在极贫线下的贫困人口。这10多万人,一直生活在深山区、石山区和石漠化严重地区,那里自然灾害频繁、生存条件恶劣,一方水土根本养不活一方人。为改善广大群众的基本生存、生产和生活条件,帮助贫困农民脱贫致富,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
14-15

苗族新村里的安居梦

摘要:初夏时节,和风送爽。水城县南开乡新发村苗族新村建设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村民们正忙碌地进行碎石打砂、平整土地。目前,规划的50幢新房已经完成45幢的主体工程。"等50幢都修好,我们就能搬进三室一厅的大房子里住,再也不用像现在一样挤在又窄又小的砂砖房里了。"谈到未来的新居,新发村9组村民杨文武说。这50幢楼房,
16-17

“移民街"速写

摘要:"搬迁后,不仅能靠开诊所赚钱,而且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爬到陡坡上干农活,起早贪黑才能得个温饱。"谈到移民搬迁,思南县张家寨镇街道居民何王峰连声赞好。之前,何王峰一直在张家寨镇塘坝村居住,生产生活条件十分恶劣,"出门就爬坡,用水要走很远的路"。如今,一家人搬到"移民街"上住,"用水用电、交通出行等各方面都方便多了"。
17-18

40万元撬动“结构奇迹"

摘要:青瓦白墙小轩窗,房前屋后桂花香;彩砖铺就人行道,吊角民居新"古镇"——这古香古色的如画风景,来自赫章县结构乡为移民们修建的新城镇。40万元撬动小城镇建设结构乡位于赫章县城西面,距县城50公里,地处高寒,是赫章县3个一类贫困乡(镇)之一。2011年进行生态移民搬迁时,全乡只有40万元的财政资金。在生态移民搬迁中,乡党委政府大胆探索,
18-19

移民移出新希望

摘要:搬迁带来新生活"搬到新村后,我们住上了新房子,心里甭提多高兴!"望谟县桑郎镇百花河移民新村的苗族村民杨胜辉高兴地说。杨胜辉一家,以前是望谟县昂武乡高潮村的贫困户,住的是茅草房,冬天寒冷雨天漏水。不仅如此,房子还"挂"在半山腰上,存在严重地质隐患。今年,杨胜辉一家搬进63多平方米的新家后,不仅客厅、卧室、厨房一应俱全,屋后还留有建猪圈的空地,门前一条宽阔的公路,通向312省道。
20-20

尚寨村的幸福生活

摘要:从"石旮旯"到"安乐窝""原先是勉强能够填饱肚子,现在不但住上了漂亮的小洋楼,家里喂了10多头牛,每年还能攒下万余元的存款。"谈到正在实施的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尚荣森说,"搬过来后,医院就在家门口,孩子读书也只需走200来米就到了,比以前方便多了。"尚荣森,是大方县安乐乡尚寨村的一名普通村民。未搬迁前,尚荣森家住在不通公路的深山"石旮旯"里。
21-21

生态移民路 脱贫迈大步

摘要:2012年4月,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赵克志到丹寨县调研时指出:丹寨,要不等不靠,下定决心,加快生态移民开发,把深山区、石山区的老百姓搬离出来,成为新型农民和产业工人,助推丹寨实现跨越发展。排莫村是扬武乡所辖行政村之一,离乡政府37公里,全村2071人,围着1285亩贫瘠土地,过着靠天吃饭的艰苦生活。虽然民族风情淳朴,是扬武乡"十五"规划民族文化项目规划重点村,但饮水困难、交通不便等恶劣的生产生活条件,挡住了村民们发展的步伐。"以前在排莫村,
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