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论坛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东北亚论坛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Northeast Asia Forum

  • 22-1180/C 国内刊号
  • 1003-7411 国际刊号
  • 1.9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东北亚论坛是吉林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2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东北亚论坛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东北亚区域合作、东北亚政治与外交

东北亚论坛 2017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东北亚论坛杂志东北亚区域合作
世界经济长期增长困境与中国经济增长转型3-16

摘要:世界经济目前面临着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的“三低”状态,并正在陷入长期增长乏力、低迷的困境。究其原因,短期内自然是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及其所导致的世界经济供给和需求结构的变化,但从长期来看,世界经济增长结构的历史性变化发挥着更为根本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开启的美国经济金融化进程,是近五、六百年来全球资本主义发展的重大结构性变化,它一方面使得美国经济超越了16世纪以来形成的“地理·实体经济空间”,开辟了另外一个新的“电子·金融经济空间”,成为一个典型的依靠发达的金融服务业和资本自由流动来掠夺全球资源的“金融国家”;另一方面,它在美国国内外形成了双重的“中心—”结构,在国内造成贫富两极分化、中产阶层破产,在国际上则形成了“金融国家”与“贸易国家”之间的分工、竞争格局,导致除美国以外的其他发达国家和以BRICS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持续增长的阻力巨大。世界经济增长低迷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存之间存在着重要的相互影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必将对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产生一定影响,而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以及中国对全球经济治理、“一带一路”建设和区域经济合作等各个层面国际经济协调的积极参与,也将为世界经济的长期增长提供新的动力。

全球能源格局调整与东北亚能源合作17-27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包括能源总体供求形势、能源消费结构、能源生产消费区域格局在内的全球能源格局,发生了许多重大调整。在未来20年甚至更长的时期,这种调整还将进一步深入。全球能源格局的调整使得国际能源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能源地缘政治风险,同时也造成了近期全球能源领域投资趋于低迷。东北亚区域合作既需要立足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也需要适应全球能源格局调整的新形势,特别是应该在构建区域能源合作机制、建设区域共同能源市场、共同开展常规能源及非常规能源开发、推进区域电力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全球能源治理体系改革等方面,努力推进务实合作。

中日韩自贸区“轮辐”效应研究——基于要素集聚及产业视角的分析28-41

摘要:随着东北亚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中日韩之间构建自贸区已经成为发展趋势,而自贸区的“轮轴—辐条”效应也越来越受到关注。通过比较中日韩的要素及产业优势,并运用GTAP模型模拟分析中日韩自贸区的“轮辐”效应,研究表明:1.在宏观经济影响方面,以中国为“轮轴”的自贸区在GDP、进出口等方面能够提升中日韩自贸区的整体经济水平,而且福利水平提升最明显。2.在各国或地区产业部门的产出变化方面,中国的产出主要集中在谷物和作物、纺织及制衣业领域,日本则是重工业领域,而韩国是畜牧业和肉制品、加工食品、纺织及制衣业等方面,这充分体现了三国在产业上的优势互补,同时也是自贸区形成的基础和保证。中国在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应该积极构建以自身为“轮轴”的自贸区体系。

东北亚论坛杂志“一带一路”研究
论“一带一路”框架下互联互通与实现亚欧发展共同体的建设42-52

摘要:本文提出了“亚欧发展共同体”的概念,认为全球化时代世界是通的,“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互联互通貌似最低端,实际上最接地气,最有人气,最有现实和理论意义,是实现亚欧发展共同体的关键。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础、核心领域和优先方向,是亚欧金砖大国(中国—俄罗斯—印度)践行亚欧合作的抓手,也是“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对接合作的切入口,是实现亚欧共同发展的手段和保障。互联互通也是处于实践过程中的“发展模式”的基础、依据和重要内容。中国是亚欧大国,“一带一路”以亚欧区域为核心,中国经济和技术实力为亚欧互联互通建设提供了强大支撑。当前世界经济政治重心在向亚太方向转移,亚欧大陆将成为全球国际政治的中心舞台。崛起的中国应对世界发展和人类进步有更多担当。

以“一带一盟”对接促中俄经贸有效合作53-65

摘要:同为全球经济贸易大国的中俄两国经贸合作长期滞后,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有效的经贸合作平台。2013年中国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2015年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成立,为“一带一盟”的对接提供了现实基础,而“一带一盟”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为中俄保持高水平合作注入了强大动力,也为中俄经贸合作提供了有效的平台。基于“一带一盟”深厚的战略基础及中国和欧亚经济联盟较强的贸易互补性,本文提出“一带一盟”对接要建立成熟稳定的经贸合作机制,推进双边贸易和投资协定谈判,加强金融合作实现资金融通和设施联通。

东北亚论坛杂志东北亚政治与外交
中韩关系的不确定性因素及其战略应对66-77

摘要:建交近25年来,中韩关系有着跨越式发展,其复杂性也不容忽视,蕴藏着诸多不确定性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中韩合作的预期。以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与管控为视角,解析中韩关系的不确定性因素和确定性因素,尤其针对美国地缘布局、韩国安全战略、朝鲜核武动向、中韩民间认知差异等因变量,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理性认识中韩关系的发展趋势,强调合作仍是大势所趋,要不断深化相互间的理解与包容,坚守作为共同利益的半岛无核化,有效利用中韩经贸的外溢效应,推动完善双边合作机制的有效性,通过人文交流促进在中韩两个社会形成价值观相互包容、相互借鉴的氛围,夯实民间互信的基础。

欧亚伙伴关系:中俄合作新议程78-86

摘要:2016年6月中俄两国元首共同提出建立欧亚伙伴关系的倡议,包括可能吸纳欧亚经济联盟、上海合作组织和东盟成员国加入,自此欧亚伙伴关系成为中俄合作新议题。构建欧亚伙伴关系,不仅关乎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和“一带一盟”对接合作的发展,而且涉及欧亚大陆的区域化前景和战略形势。本文分析了俄罗斯提出欧亚伙伴关系倡议的背景,论述了俄方倡议的主要内容及其实施可能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提出了中俄两国在这个新领域进行合作的原则思路。

经典地缘政治的嬗变与巨型边缘地带强国的机遇87-103

摘要:英美经典地缘政治理论缘起于19世纪后半期的英俄亚洲博弈,但它存在两个严重的缺陷,因此尽管该理论有着一定的解释力和政策参考价值,但它却并不能准确全面地反映出近代以来国际政治格局变迁的历史事实。实际上,自拿破仑战争以来,国际政治格局并非总是海陆两极式的经典地缘政治格局,它有时还是多极或三极式的。所谓三极,即是指海上霸权国、枢纽地带强国和边缘地带强国三强并立的格局。近现代史上的欧洲传统边缘地带强国从未能成功地崛起为全球性强国,而经典地缘政治格局也往往形成于海陆强国联盟对边缘地带强国高强度的反制斗争中。导致欧洲传统边缘地带强国崛起失败的原因既在于边缘地带强国的地缘政治条件和政策选择,又在于海上霸权国、枢纽地带强国以及其它次级强国的内外形势和对外政策,而前者是主要原因。联系理论、历史经验与当前的形势,从地缘政治角度来看,后经典地缘政治时代下的七大有利条件为中国这个新兴的巨型边缘地带强国的继续崛起提供了相对良好的机遇。

东北亚论坛杂志中美关系
美国航行自由行动体系与遵约议价模式研究——兼论对南海形势的影响104-116

摘要:为了提高尚有缺陷的航行自由项目的遵约效力,美国一方面在战略层次上构建全球航行自由行动体系(1),利用一切可资利用的资源促进别国对“航行自由规则”的遵约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在全球航行自由行动体系中的实力推进和智慧推进路径组建“联盟”和签订互信协议等方式重塑航行自由项目的遵约环境,为美国提供更有利的遵约议价(2)地位。美国的这一行为方式在南海问题上表现突出,本文试图对此加以梳理,更加全面地考察美国对航行自由权利的维护,这对当前围绕航行自由问题与美国不断发生海上摩擦的中国的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美国亚太权力的未来预测:卡普兰的中国观及亚洲认识117-126

摘要:罗伯特D.卡普兰是美国顶尖的“鹰派”战略学者,他的研究以地缘政治的基础,详尽分析了中国的地缘环境与美国的亚太地缘战略。从卡普兰的观点来看,他代表了美国大部分政治家与地缘学者对亚太地区的战略考量。对中国而言,美国的亚太战略既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地缘政治挑战,也为重新认识我国的地缘环境与制定有效的地缘战略提供了重要参考。当前,中美之间的利益博弈依旧十分复杂,这客观上决定了两国关系仍存在诸多变数,这需要我们对中美关系有新思维与新认识。

ABSTRACTS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