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论坛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东北亚论坛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Northeast Asia Forum

  • 22-1180/C 国内刊号
  • 1003-7411 国际刊号
  • 1.9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东北亚论坛是吉林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2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东北亚论坛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东北亚区域合作、东北亚政治与外交

东北亚论坛 2007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东北亚论坛杂志东北亚区域合作
面向东北亚:天津滨海新区的现状与未来3-7

摘要:天津滨海新区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建设,滨海新区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并形成了五大发展优势,成为中国最具活力的投资热点地区之一。2006年5月26日,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提出天津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应当是“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从而在政策导向上将东北亚区域合作纳入到滨海新区的发展视野和服务空间。从中央政府对滨海新区所提六条任务的要求看,其落实,大部分都将涉及东北亚区域合作,因此,天津滨海新区今后的发展,不但应当主动面向东北亚,服务东北亚,而且应当有意识地融入到东北亚区域合作与发展的大格局中去。

黄渤海经济圈产业合作与全北——天津相互发展8-11

摘要:近年来,随着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增加,环黄渤海地区受到关注。最近,韩国公布了“第四次国土综合修正计划”(2006-2020年),而中国也发表了“十一五计划”(2006—2010年)。虽然韩中两国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而其关注角度也不同,但是长期发展计划从“地区均衡发展”角度看具有共性。因此,把韩国全罗北道圈发展构想和中国天津圈发展展望一同考虑并研究两个地区相互合作方案具有重要意义。中韩两国应加强在生产、流通、物流、文化、教育方面的相互开放,联系与合作,以促进环黄(渤)海经济圈的形成。

关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12-16

摘要:区域发展战略与转向是国家发展战略与转型的基础。我国区域开发具有典型的“转型期”区域开发的特点,巳由重在“改革开放”的探索到重在追求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阶段。21世纪以来我国区域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为适应世界区域发展的五大趋势,我国政府应在区域发展中重点把握区域发展的基本原则,遵循区域发展的客观规律,实施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经济非均衡发展,建立有实质意义的大市场体系,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引导和协调作用,将区域分工纳入国家战略,并加强对外开放的客观调控。

试论东盟对东亚共同体形成所起的作用17-21

摘要:近10余年来由于受到“全球化”大潮的冲击,在东亚也出现了“地域化”思潮。面对同样的挑战。东亚各国已经意识到采取共同的经济文化防卫机制的迫切性与重要性。其中。东盟各国表现出了强烈的主体性。从亚洲主义的角度分析东亚地域所产生的“地域化”、“本土化”趋势的实质。可以确证东盟对东亚地区的经济合作、文化共创进而对东亚共同体的最终形成将日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建设东北亚航运中心与人才战略22-26

摘要:大连建设东北亚航运中心需要一批高质量的航运专门人才与航运直接相关的专业人才以及非专业性的其他几类人才。目前,建设航运中心所需人才的量和质都远不能满足需要。建设航运中心,应大力抓好培养人才的基础工作,包括: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制定人力资源规划预测;抓好三个基本环节;建立符合航运中心建设需要的人才开发体系;通过抓好人才管理工作,发挥人才作用;发挥现有航运教育资源优势培养人才。

区域合作秩序建构的条件分析——历史维度的经验考察27-31

摘要:区域合作秩序建构的条件分析实际上就是考察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一定区域内的国家能够实现稳定合作。实践证明:在一定区域内,相关国家通过对合作议题的确认,通过对相对均势结构的设计,通过对国家间共识和相互信任的培养,通过对合作利益总量的增加和利益分配相对均衡的把握,围绕一定合作议题、具有公共属性的秩序规则是可以建立起来的。

新地区主义视角下的中国东亚区域合作外交32-38

摘要:在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政治中,东亚新地区主义的发展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外交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当前,东亚区域合作外交正在成为中国外交中一个日益凸显的亮点。在新地区主义理论的视野中,中国提出新安全观,塑造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提出并倡导“开放的地区主义”思想,为新地区主义在亚太地区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积极推进“10+3”合作,着力发展“10+1”;积极参与东亚区域合作的制度化建设,支持东盟为推进东亚区域一体化所作的努力;以“10+3”机制为契机,深化中、日、韩三国合作。在未来的东亚区域合作中,中国应在加快自身经济发展的同时,让东盟国家从中切实受益;继续坚定不移地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发挥大国作用;切实按照《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所规定的各项原则处理同有关国家的海上领土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大力发展中、日、韩三国经贸合作,切实推进三国次区域自由贸易区建设;以建设性的合作精神发展中美关系。

解析德国、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差异39-44

摘要:有庞大的老龄人口存在就必然面临着老龄人口的长期护理照料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德国、日本先后于1995年1月1日、2000年4月1日启动长期护理保险法案。但是通过对德国与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考察,可以看出两个制度之间的内容还是有很大差异的,具有制度覆盖面悬殊、护理保险的缴费率一高一低、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设计更为详尽、严格等显著特征。究其原因,乃建制理念迥然相异、建制动因不尽相同的结果。

面向东北亚:推进环黄渤海区域合作——中韩环黄渤海合作·天津论坛纪要45-47

摘要:由中国天津社会科学院、韩国圆光大学校、韩国国立群山大学校联合主办,韩国仁川发展研究院协办的“中韩环黄渤海合作·天津论坛”于2006年11月1~2日在天津举行。在开幕式上,韩国国立群山大学校李熙渊总长和韩国圆光大学校郑甲源总长的代表致开幕辞,天津社会科学院院长李锦坤教授致欢迎辞;随后,韩国仁川发展研究院研究委员金繁旭教授、韩国EM情报教育院院长李康旭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钟亚平教授分别致辞。来自韩国、中国北京、吉林、天津的60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有19位代表做了大会发言,会议收到论文30余篇。会议代表就推进环黄渤海区域合作、中韩经济贸易关系及历史回顾与文化交流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提出了颇有见地的意见和建议。

东北亚论坛杂志东北亚地区安全
朝鲜的核、导战略态势及其影响48-52

摘要:朝鲜实施导弹发射和地下核试验,意在实现核拥有,籍以提高对美战略的筹码。朝鲜开展核战略角逐由来巳久,先后展开过以守为攻;“边缘”对应;将计就计;以硬对强四个回合。角逐结果虽不乏战术上的小胜,却丧失了战略上的大胜。此番的导弹试射与地下核试验可视为第五个回合,是朝鲜核、导角逐战略“以攻为守”的转换。朝鲜执意实现核拥有纵有多种原因,却因核、导本身所拥有的“双刃剑”作用,带来于己、于他都不利的负面影响。包括:自食其言,愈加难以取信于国际社会;产生连锁反映,引发新一轮的军备竞赛;挑战核不扩散条约,难免遭到更大封杀;破坏合作气氛,延缓统一进程;置中国于尴尬境地,动摇中朝关系基础。朝鲜的“自行其事”难免遭到国际社会更加严厉的抵制。

朝鲜核试爆与重开六方会谈53-57

摘要:朝鲜核试爆是美朝新一轮较量的产物。朝鲜核危机的发展仍取决于美朝关系能否发生变化。重开六方会谈是相关各方的共同愿望,但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可能很小。朝鲜将实际成为“拥核”国家,朝核危机长期化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六方会谈并不因为朝鲜核试爆而减弱其历史作用,它依然是解决朝核问题的最佳形式,也是各方为应对和消除朝鲜“拥核”而进行对话、沟通、协商的理想平台,并有可能进而成为实现朝鲜半岛和平机制和东北亚安全合作的合理载体。

“9·11”后的俄罗斯军事安全战略实践探索58-62

摘要:“9·11”事件后,俄罗斯军方针对世界安全形势发生的新变化,对其军事安全战略实践从四大方面做出重大调整,即:研发新一代核武器,确保“现实遏制”的核战略;加速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进程;增加学习,提高军队作战指挥能力;加强独联体军事一体化,加强与周边大国的军事交流。但俄罗斯军事安全战略实践调整成功与否最终将取决于俄罗斯综合国力的变化。围绕国际政治问题的外交斗争是以军事力量的强弱决定着胜败。从目前来看,实现俄罗斯的战略目标,既有不少有利条件,也存在现实困难,俄罗斯在实现其军事安全目标的道路上不会一帆风烦。

东北亚论坛杂志东北经济振兴
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进程中的地方政府责任63-67

摘要:地方政府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进程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包括宏观调控地方经济发展、协调社会矛盾、营造有效的市场环境等。只有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使政府主导与市场经济有效结合,才能真正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因此,必须强化政府责任。

发展吉林省产权市场 促进国有资本流动68-72

摘要:吉林省国有企业面临的问题是产品已经完全市场化了,但是它的各种生产要素还没有市场化。企业经营也仅局限于产品经营这一层次,难以通过资本运营使国有资本向管理和效益好的企业流动。发展吉林长春产权交易中心的思路是:首先,应当积极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吉林省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其次,以股权托营为切入口,培育规范有序的产权市场。第三,东北现有的产权交易机构应加强联系与合作,共建东北产权交易中心。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其关键在于对国有资产的定价。积极探索国有资产交易产权价格形成的新机制,尽量消除非价格因素影响,避免资产以特殊的优惠性低价让渡出去,而职工的就业问题留给了政府。

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分析73-77

摘要:东北地区与沿海发达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除了区位因素外,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制度上的因素。制度这个因素对于东北经济发展和提高竞争力起着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东北经济的振兴取决于能否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制度创新培育出发展民营经济的市场形态和体制环境来,这就要求政府从宏观上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加快制度创新,才能打破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障碍,制度创新是振兴东北民营经济的出路所在。

民营经济发展给地方政府管理带来的挑战——以吉林省为例78-84

摘要:民营经济是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的重要力量,而政府管理创新则是推动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重要保证。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民营经济创下许多佳绩,但是同全国民营经济发展状况相比,不论是经济总量还是速度水平都存在较大的差距,还有许多因素制约着民营经济的发展。只有创新地方政府的管理,转变政府职能,改革政府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积极培育和引进民营经济的创业主体,创造条件解决民营经济在发展中的资源要素问题,才能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

哈尔滨都市圈与“长、沈、大”都市群产业合作问题研究85-87

摘要: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背景下,哈尔滨都市圈与“长、沈、大”都市群加强产业合作具有客观必然性。在产业合作过程中,应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分工;政府引导、利益驱动;规范管理、制度保证三项原则,并突出装备制造、北药、旅游和石化四大产业合作重点。针对哈尔滨都市圈与“长、沈、太”都市群产业合作所面临的一些观念性、体制性和制度性的制约因素,应采取树立竞合理念、加强行政区际基础设旌建设、建立产业合作动力机制、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协调东北四市发展规划以及建立富有权威的产业合作协调机构等措施,切实推进哈尔滨都市圈与“长、沈、大”都市群的产业合作。

东北亚论坛杂志韩国问题
中、日、韩三国产业的互补性与竞争性——基于对外贸易的分析88-92

摘要:随着韩国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日、韩三国产业结构与产业发展的差距有所缩小。当前三国之闻的国际分工仍留有“雁行模式”的痕迹,制造业在三国均占有主导地位,但制造业内部各部门的发展水平仍有差距,三国在对外贸易中表现出来的产业互补性仍然较强。而另一方面,韩国与中国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发展对日本形成了竞争,韩国在少数劳动密集型行业同中国也存在竞争,三国产业在原先以互补性为主的基础上出现逐渐增强的竞争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