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业科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草业科学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PrataculturalScience

  • 62-1069/S 国内刊号
  • 1001-0629 国际刊号
  • 1.93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草业科学是中国草学会;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4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草业科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草业琐谈、前植物生产层、植物生产层、业界信息、动物生产层、后生物生产层

草业科学 2016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草业科学杂志专论
《中国草地生态保障与食物安全战略研究》专著总序1019-1020

摘要:我国农业系统经历了两次历史巨变草地农业系统至少应包含两个层次:其一,将草原牧区内部和传统农耕地区内部的植物生产和动物生产实现系统耦合;其二,将草原牧区和农耕区实现区域性系统耦合。试验研究和产业实践证明,在我国经过这两个层次系统耦合,可成数倍到数十倍地提高整体农业生产水平。

草业科学杂志前植物生产层
放牧率对短花针茅根际和非根际土壤氮素的影响1021-1027

摘要:以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放牧强度下,短花针茅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氮素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处理间短花针茅根际的土壤氮素含量均高于非根际的。在相同放牧率下,随着土层深度增加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含量都表现出降低的趋势;不同放牧率,0-10、20-30cm土层,根际土壤全氮含量总体变化趋势与非根际变化趋势相同;相同土层深度,轻度放牧区短花针茅根际土壤氨态氮与硝态氮含量明显升高,证明适度放牧对土壤氮素积累有积极作用。垂直方向上,不同放牧率下,0-10cm土层的全氮含量高于20-30cm土层的。

高寒草原群落特征对甘肃马鹿冬季放牧的响应1028-1034

摘要: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甘肃马鹿(Cervus elaphus kansuensis)冬季牧场,采用巢式样方法调查草地植被群落特征随放牧压力变化的响应,揭示马鹿在放牧系统中的地位和功能,对保护、恢复与重建退化放牧草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作用。结果表明,株高〈10cm物种的密度、盖度、地上现存量占总密度、总盖度、地上总现存量的比例均随放牧率增大而增大,并与放牧率呈线性相关。凋落物枯黄期(10月中旬)最多,凋落物量与放牧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放牧促进植物个体小型化,一定放牧率内,物种丰富度随放牧强度增大而降低,且与植物个体小型化有复杂的互作关系。

不同放牧强度下羊草╋大针茅草地植被与土壤氮素的空间异质性分析1035-1043

摘要:以河北坝上的羊草(Leymus chinensis)+大针茅(Stipagrandis)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用方差和地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放牧强度对植被和土壤氮素的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植被密度与土壤氮素的变异函数大多符合球状和指数模型;轻牧与中牧的植被群落密度的空间分布受随机因素的影响较大,禁牧与重牧地受空间结构性因素影响较大,但重牧区土壤氮素的空间分布受随机因素影响相对较大;放牧降低了植被密度的空间异质性,而禁牧区的空间异质性(基台值0.116 8)大于放牧区(基台值均值0.019 5);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土壤铵态氮、硝态氮的空间异质性均呈降低-增加的趋势,且重牧明显增加了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的空间异质性,基台值分别为5.642 0和2.681 0,大于其余3个处理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均值(0.315 8和0.168 7);整体上,在相同放牧处理的植被密度与土壤硝态氮的空间分布有相近的变化趋势。

围封对黄土高原草地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影响1044-1053

摘要:本研究以黄土高原长期放牧草地和围封7年的草地为对象,分析了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的季节变化,并应用RDA冗余分析法分析了土壤水分、植被地上绿色生物量以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对土壤铵态氮、硝态氮的影响。结果表明,铵态氮是围封与放牧草地土壤有效氮的主要组分;两样地0-10cm土层土壤铵态氮与硝态氮均主要受植被地上绿色生物量的影响;围封草地10-20cm土层土壤硝态氮主要受土壤水分与植被地上绿色生物量的共同影响,而放牧草地10-20cm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主要受植被地上绿色生物量的影响;土壤铵态氮与硝态氮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放牧草地围封7年后,较高的生物量使得凋落物及土壤有机质增加;另外,围封后土壤水分在多数季节显著增加(P〈0.05),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土壤氮素的矿化。

西藏隆孜5种作物耕地土壤养分含量特征1054-1061

摘要:选取西藏隆孜县青稞(Avena nuda)地、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地、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地、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a)地、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豌豆(Pisum sativum)混播地5种常见农作物样地,研究其土壤各种形态氮素、磷、有机质含量以及土壤pH的变化。结果表明,1)隆孜不同作物耕地土壤养分含量存在差异,马铃薯地有机质与全氮含量显著高于其它样地(P〈0.05);所有样地有机质平均含量为2.59%,全氮平均含量为0.18%,整体而言土壤肥力中等偏高。2)5种样地铵态氮含量变化较小,而硝态氮含量则呈强变异性,黄花苜蓿地硝态氮含量最高。3)土壤有机质C/N很低,有助于土壤有机氮的矿化。4)所有样地平均磷含量为0.13%,含量较丰富;而两种苜蓿地磷含量相对较低。5)所有样地pH平均变化范围是8.12~8.48,均呈微碱性;青稞地pH最高,不同作物对土壤pH的影响不同。6)土壤不同养分性状之间存在较为复杂的相关性、有机质与全氮和全磷、铵态氮与硝态氮之间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土壤全氮与铵态氮和硝态氮则均无相关性,而土壤pH与硝态氮之间为极显著的负相关。

藏北退化草地群落生物量与土壤养分的关系1062-1069

摘要:草地退化会呈现出地上群落与土壤的同步退化,相对于地上植被的退化,土壤退化呈现一定的滞后性,为分析藏北高寒草地退化过程中的群落地上生物量与土壤养分关系,选取那曲地区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地,对土壤养分和地上生物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藏北地区退化草地群落地上生物量和土壤养分(除全钾外)总体上表现为降低趋势,而且步调基本一致。土壤全氮、全钾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pH与有机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草地地上生物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全氮、全磷、全钾含量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

氮素添加对黄土高原典型草原长芒草光合特性的影响1070-1076

摘要:为研究氮沉降对黄土高原典型草原植物代谢功能的影响,本研究通过模拟大气氮沉降的方法对黄土高原天然草地进行了氮添加试验,分析了天然草地植物长芒草(Stipa bungeana)在不同施氮水平下叶片氮含量、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效率(WUE)以及叶绿素含量的响应特征,探讨了长芒草光合生理特性和叶片衰老的影响对氮添加的响应。结果显示,氮素添加可显著增加长芒草地上生物量(P〈0.05),明显增加其所占总生物量的比例,显著增加叶片氮含量、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而对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显著提高了植物水分利用效率。另外,氮素添加延缓了长芒草叶绿素的降解速率。以上结果表明,一定范围内的大气氮沉降量有利于长芒草光合能力的提高,可以延缓长芒草叶片的衰老。

草坪砖植草退化后对热效应的贡献变化1077-1083

摘要:草坪砖作为城市下垫面常用铺装材料,其草坪维护是重点问题,草坪退化后除美观受影响外,是否对周围环境热效应的贡献产生变化是研究的重点。对草坪砖、植草退化后的草坪砖、混凝土地砖3种常用铺装材料的地表温度、气温、辐射进行了一年的连续测量,分析了3种下垫面的温度和气温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比较了3种下垫面间的温度差异性,分析了地表温度与气象因子的相关程度;建立了3种铺装材料地表温度与气温的一般线性模型。结果表明,1)草坪砖与退化后草坪砖铺装对周围环境热效应的贡献差异不显著(P〉0.05);2)草坪砖、退化草坪砖两者对周围环境热效应的贡献与混凝土地砖铺装对周围环境热效应的贡献差异都显著(P〈0.05);3)模型通过了检验,且地表温度和气温拟合优度较高,可通过模型计算3种铺装材料地表温度,由模型中系数大小得知,随太阳辐射增强地表温度变化幅度由小到大依次为草坪砖〈退化草坪砖〈混凝土地砖。

4种轻型屋顶绿化植物抗旱能力的综合评价1084-1093

摘要:为了综合评定锦绣苋(Alternanthera bettzickiana)、玉吊钟(Kalanchoe fedtschenkoi‘Rosy Dawn’)、藓状景天(Sedum polytrichoides)、洋竹草(Callisiasp.)4种轻型屋顶绿化植物的抗旱能力,采用盆栽控水法测定其在干旱胁迫下的永久萎蔫率、叶片失水率、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Fv’/Fm’、ETR、ΦPSⅡ、NPQ)等生理指标,并结合胁迫时与复水后的表观形态变化,采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4种植物的抗旱能力强弱。结果表明,1)植物的永久萎蔫率和叶片失水率以洋竹草和玉吊钟相对较低,表现出较强的抗旱性。2)4种植物的叶片相对含水量指标随着干旱时间的延长而降低;F_v/F_m、F_v’/F_m’、ETR、ΦPSⅡ参数呈不同程度的降低趋势;而NPQ呈不同程度的升高趋势。3)4种植物的抗旱性排序依次为洋竹草〉玉吊钟〉藓状景天〉锦绣苋,与实际形态观测结果一致,其中洋竹草、玉吊钟、藓状景天能忍受华南地区夏季高温条件下12d左右的持续干旱而保证正常生长,适合应用于轻型屋顶绿化。

刈割频度和刈割时间对冷地早熟禾生长的影响1094-1101

摘要:在野外条件下,采用析因设计,对刈割频度和刈割时间变化下冷地早熟禾(Poa crymophila)生长情况进行研究,探讨冷地早熟禾对环境干扰的适应对策。刈割频度分为刈割1次、刈割2次和刈割3次,刈割时间分为早期刈割和晚期刈割。结果表明,所有刈割处理下,冷地早熟禾均发生了超补偿反应,超补偿的发生与刈割频度和刈割时间无关。地上生物量与分蘖数呈显著的正相关,冷地早熟禾是通过长出更多的分蘖来抵抗环境干扰的,新生分蘖产生所需的资源主要是由根部供应。冷地早熟禾对于不同时间的刈割处理,在生活史对策方面进行了权衡。早期刈割处理中,植物采取尽快产生种子,保证能够用种子繁殖后代的策略;晚期刈割处理中,植物采取了减少种子产生,保证植株个体来年存活和返青的策略。资源在植物体内进行重新分配和权衡是冷地早熟禾应对外界环境干扰的主要的适应对策。

2000年以来甘南植被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1102-1111

摘要: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可表征植被生长状况,利用2000-2014年EOS/MODIS-NDVI及同期气温、降水资料、2000-2012年载畜量资料分析了甘南州植被时空变化及气象因子、人类活动对其影响。结果表明,1)近15年来,甘南整体植被稳定性呈增加趋势,林地稳定性大于草地,植被空间变异主要由草地的空间变化引起。2)15年来甘南州植被整体趋于好转,局部有显著减少趋势(P〈0.05),研究区70%的区域植被呈增加趋势,21%的区域呈恶化趋势,恶化以草地为主,占总恶化面积的75%,主要分布在玛曲、碌曲及迭部。3)植被主要恶化区(玛曲、碌曲和迭部)气温有升高趋势;载畜量舟曲呈显著减少趋势(P〈0.05),其它各县市均呈极显著增加趋势(P〈0.01);载畜量逐年增加,过度放牧是引起甘南州局部植被趋于恶化、空间离散、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

基于空间分析的森林土壤养分分级方法1112-1117

摘要:为探索一种适用于森林土壤养分分级方法,本研究以广西乐里林场太阳盘分场为研究区域,通过网格化方式布设土壤采样点,分析土壤有效磷含量并进行空间插值,利用森林资源规划数据,提取速生杉木种植小班平均土壤有效磷含量,选取速效氮、速效钾水平中等的小班,计算各小班杉木(Cuninghamiaspp.)年平均生长量,根据相对产量公式计算小班年相对生长量,以"对数"类型拟合年相对生长量与对应土壤养分值之间的关系,分别以相对生长量为50%、75%、90%和95%计算对应的土壤磷素含量,根据计算结果划分土壤磷素丰缺指标,获得该区域土壤有效磷临界值分为2.6、4.0、5.7和6.3,得出研究区杉木林地土壤有效磷分级指标,为制定区域速生林木施肥配方提供研究基础。

红素氧还蛋白研究进展1118-1125

摘要:自然界中大多数的红素氧还蛋白(rubredoxin)集中来自严格厌氧菌,包括细菌、古菌和少数微需氧细菌,而植物中该类蛋白相对较少,它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作为辅因子或电子供体参与多个生化途径。也有研究显示,无论是植物中还是微生物中的红素氧还蛋白基因在协助生物抵御氧化胁迫方面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全面介绍自然界中的红素氧还蛋白基因的分布、结构以及在微生物、植物中所发挥的作用等,希望能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草业科学杂志植物生产层
活性氧非酶促清除剂对老化种子的影响1126-1135

摘要:种子老化是影响种子贮藏的关键问题。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非酶促清除剂能延缓种子的老化,但其含量会因种子老化而下降。因此,合理添加ROS非酶促清除剂协助其内部酶系统共同清除种子内ROS,抑制种子的老化,从而延长种子的贮藏寿命,这将成为种质资源迁地保存研究的一个必然发展趋势。本文重点综述了ROS非酶促清除剂的种类及其对种子老化过程的影响,并系统分析了ROS非酶促清除剂在种子老化过程中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其研究前景,以期为研究种子老化过程中ROS非酶促清除剂的作用机理提供理论基础。

基于trnL-trnF序列的扁蓿豆和青藏扁蓿豆遗传多样性及其群体遗传结构分析1136-1146

摘要:利用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地区的7个青藏扁蓿豆(Medicago archiducis-nicolai),以及来自上述地区和内蒙古的3个扁蓿豆(M.ruthenica)野生群体,根据叶绿体trnL-trnF基因间隔区序列,对其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对161个个体的trnL-trnF序列的分析,共检测到11个核苷酸变异位点,定义了14种单倍型。对单倍型在不同群体中的分布分析显示,青藏扁蓿豆在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地区可能存在避难所,同时在青藏高原边缘地区可能发生了青藏扁蓿豆向扁蓿豆群体的基因入侵。空间分子变异分析和基于K-2P遗传距离的群体聚类均支持将上述群体分为扁蓿豆和青藏扁蓿豆两组,组间的遗传分化程度很大。分子变异分析表明,群体内的遗传变异明显大于群体间的变异,但部分群体间存在较高水平的遗传分化;错配分布和中性检验表明,在采样范围内两种扁蓿豆都没有经历明显的近期种群扩张。研究认为,青藏高原复杂的地形结构、冰期时的气候波动以及扁蓿豆本身的进化历史可能是造成其现今遗传结构形成的主要原因。

15个白三叶品种的ISSR和ITS遗传多样性分析1147-1153

摘要:利用ISSR标记和ITS序列分析在我国大面积推广应用的15个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品种的遗传多样性与地理来源关系,试图为我国白三叶新品种的选育提供遗传理论支持。结果表明,15个白三叶品种明显分为两大类,第Ⅰ类有10个白三叶品种,主要来源于丹麦、澳大利亚、新西兰和荷兰;第Ⅱ类有5个白三叶品种,主要来源于美国、中国和阿根廷。白三叶品种聚类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分布规律,ISSR和ITS均能有效地对白三叶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且ISSR可以更加细致地对其进行分类。

3个披碱草属牧草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及苗期抗寒性评价1154-1163

摘要:探讨低温胁迫下西藏野生披碱草(Elymus)苗期抗寒性及其生理变化,可为优良牧草选育提供理论依据。以披碱草属3个牧草为试验材料,出苗21d后在人工气候箱内进行低温胁迫,设18、10、5和0℃共4个低温处理,其中以18℃为对照。结果表明,随着低温胁迫的加剧,相对膜透性,同德老芒麦(E.sibiricus cv.Tong De)的增幅最大,巴青垂穗披碱草(E.nutans)增幅最小。叶绿素含量,巴青垂穗披碱草先升高后降低,同德老芒麦与那曲垂穗披碱草显著升高(P〈0.05)。巴青垂穗披碱草可溶性蛋白(SP)含量增加幅度最小,为对照的2.59倍;同德老芒麦与那曲垂穗披碱草SP含量显著上升(P〈0.05),均为对照的5.31倍。巴青垂穗披碱草与同德老芒麦的可溶性糖(SS)含量先升高后降低,而那曲垂穗披碱草SS含量显著增大(P〈0.05),为对照的2.14倍。同德老芒麦的丙二醛(MDA)含量增幅最大,巴青垂穗披碱草MDA含量0℃较5℃时显著降低(P〈0.05)。3种供试材料游离脯氨酸(Pro)含量均升高,同德老芒麦增幅最大,为对照的2.58倍;巴青垂穗披碱草最小,为对照的1.44倍。巴青垂穗披碱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先增强后减弱,那曲垂穗披碱草SOD活性显著增强(P〈0.05),为对照的1.65倍。那曲垂穗披碱草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上升幅度最大,为对照的4.13倍;同德老芒麦最小,为对照的2.91倍。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表明,3种野生披碱草的抗寒性依次为巴青县野生垂穗披碱草〉同德老芒麦〉那曲县野生垂穗披碱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