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创业教育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创新与创业教育杂志 部级期刊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 43-1503/G4 国内刊号
  • 1674-893X 国际刊号
  • 1.28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创新与创业教育是中南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10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创新与创业教育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学术前沿、教育创新、大学生管理创新、科学经纬、理论研究、企业家簇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7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创新与创业教育杂志理论研究
微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育机制研究1-4

摘要: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不仅蕴涵在各门专业技术课程当中,而且需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创新创业教育以全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通过对创新创业的精神内涵要求以及培育机制的研究,发现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改变刻板的教学模式,采取激励机制、互动机制、反馈机制等灵活的教学机制以满足大学生的创造品质。建议创新创业教育要顺应微时代的发展趋势,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真正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全面提升微创新和微创业的能力与素质。

基于心理资本的大学生创业价值观的培育策略5-8

摘要:大学生的心理资本水平与大学生创业价值观的培育效果具有显著相关性,心理资本水平的提升对大学生创业价值观的树立和培育具有较好的正向促进作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有意识地开发大学生包括自信心、希望、乐观、坚韧、公民美德、责任意识、利他主义、职业伦理等因素在内的积极心理,以培育和提升创业大学生的心理资本,以此促进大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

大学生创业精神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9-12

摘要:在对文献进行梳理、总结的基础上,分析出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学校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基于以上研究分析,结合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内涵,运用文献研究、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构建了大学生创业精神评价指标体系。本着指导性与目标性、科学性与全面性、可操作性与实效性的原则,将大学生创业精神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为创业意识和创业品格两大维度,包括创业意向、创业思维、创业个性、创业品德4个二级指标和18个三级指标。该指标可以为高校评价大学生创业精神提供依据,从而有针对性地培育大学生创业精神。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创业教育的路径探索13-15

摘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浪潮的推动之下,创业者所需具备的创业能力、思维、心理等基本创业素质培养需要创业教育。近年来,我国的创业教育在不断向前发展,创业氛围正在逐渐形成。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为探索创业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通过探讨社会生态各环境系统中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从宏观、中观及微观三个系统层面出发对创业教育的发展进行新的路径探索,以期创业教育能够尽早形成面向全体的融合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创业教育的深化发展。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研究16-19

摘要: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应用型人才需求量呈“井喷式”增长,使得应用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只有不断修正与完善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支持,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鉴于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与不足,构建科学、合理、全面、系统、有效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显得愈加重要。

过程导向的大创训练项目成果转化促进研究20-22

摘要:为提高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活动的研究成果市场转化率,通过对活动开展现状进行分析,找出若干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认为可通过过程导向管理来提高成果转化率:在立项之初重视市场定位与创新性评价,严格立项审批;在实施过程中积极借鉴、吸收现有先进技术经验,以工业化生产标准来优化工艺流程;在结题评审中重视对创新思维的评价导向,提倡“重过程,轻结果”的评价方式;将成果推向市场的过程中强化多渠道建设,共同促进研究成果的市场转化。实践表明,过程导向管理模式有利于大创训练项目成果的转化。

农村生源大学生创业问题及对策探析23-25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创业越来越被各方所关注。而农村生源大学生在大学生总体中始终占有较高比例,就业状况较之城市大学生却更加不容乐观,因此研究其创业问题就显得尤为必要。结合已有文献资料,深入剖析了制约农村生源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的一系列问题及其成因,并在此基础上从不同角度针对性地提出了社会各主体共同参与、促进农村生源大学生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有效开展创业活动的相关对策与建议。

“双创”时代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探索与思考26-30

摘要: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浪潮席卷全国,文化创意作为能够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吸引了来自政产学研的高度关注,该产业也产生了更多的人才需求。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态势下,越来越多高校将文化创意人才培养作为深化创新创业改革的着力点,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将理论探究与实践检验相结合,总结了我国文化创意人才水平参差不齐、发展不平衡、课程设置固化、人才结构单一、与产业关系两极分化等五点共性问题;在南京大学“三三制”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探索了一条适应于综合性大学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路径,并介绍了南京大学“艺术与文化创意”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的方案设置与初步尝试;最后,结合实践过程中的测评、访谈提出了对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展望。

“双创”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社团第二课堂活动研究——以F大学为例31-34

摘要:高校社团在繁荣校园文化和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发挥重要的载体作用。F大学社团第二课堂活动采取社团自主设计活动内容、社团骨干自主授课的形式,不仅促进社团自身的发展,还有助于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和综合能力素质培养,是第一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有益补充。通过分析制度保障、活动效果和组织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从提高认识、搭建平台、提高活动质量、加强机制研究等方面提出改进建议。探索以社团第二课堂活动为路径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以及如何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校企科研合作机制研究35-37

摘要:科技成果转化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前提。针对科技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及科研合作管理机制,分析了高校科研特点及校企科研合作中存在成果转化率不高,校企合作沟通不畅,合作目标不明,缺乏整体规划等问题。通过调研30多家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以问题为导向,提出了建立共同承担科研任务的互动机制、有效沟通机制、硬件设施运行共享机制和有效的政策支持机制四个新的机制,以此实现高校与企业科研合作的深度融合,激发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互联网+”背景下高等教育新型学习方式研究38-41

摘要:“互联网+”背景下高等教育中的教与学理念和实践面临前所未有的变革与挑战,其中移动学习、规模化学习、个性化学习和碎片化学习四大新型学习方式实现了学习方式的优化和转型。在新型学习方式中,学习者成为学习目标的制定者,学习评价方式以大数据为导向,学习性质由单向过渡为交互式学习。但新型学习方式的发展仍存在问题,未来的高等教育推行混合式学习、正确处理互联网与育人之间的关系、构建个性化与合作型相结合的学习生态环境势在必行。

大学生创业意向与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42-45

摘要:创业意向可以很好地预测大学生的创业行为,制定良好的创业意向评测方法对指导创业教育更加有效且具有针对性的开展有着重要意义。使用创业意向调查问卷与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对武汉地区部分高校大学生展开问卷调查,调查统计与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中仍有30%左右的潜在创业力量,具有巨大的创业潜力;艾森克人格成分中外向性及神经质与创业意向之间存在相关性,其中,外向性与创业意向之间存在正相关,神经质与创业意向之间存在负相关。综上述,大学生创业意向与人格特质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研究对象限于一个省还存在样本量小和研究不全面等问题,进一步研究可以通过不同人格理论和量表对两者之间关系进行系统的分析。

基于供给侧改革的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析46-48

摘要:在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当前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着供给生态分散、供给模式单一、供给资源共享度不够、供给师资专业性不足等问题。高职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还需在进一步对接国家对高职人才的培养定位、准确把握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创新创业人才特征的基础上,分析探索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策略。

基于生涯建构理论的大学生生涯适应力培养路径探究49-51

摘要:为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培养路径及生涯发展教育提供新思路,以Savickas的生涯建构理论为基础,采用文献综述法概述了生涯建构理论的内涵,并联系实际揭示了当前大学生生涯发展水平不高的现状。在生涯建构理论内涵——“接纳不确定性,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主动建构生涯,创造生命意义,实现自我概念”的指导下,建议高校转变生涯教育理念,建立健全大学生生涯适应力培养体系;家庭重视生涯适应力教育,挖掘资源提供生涯探索机会,给予心理支援;大学生自身积极参与生涯探索,悦纳不确定性,增强生涯适应力。

基于“胜任特征”的高校创新创业教师能力建设探析52-54

摘要: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成为了制约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最主要的因素。基于胜任特征理论,优化高校创新创业教师的能力结构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师能力建设的主要途径为:建立准入机制,保证师资能力的“高起点”;建立培养机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建立评价机制,形成教师发展的动力源。

蔡和森的教育、人才观及其价值55-58

摘要:蔡和森信仰马克思主义前信奉教育救国论,重视小学教育,认为发展小学教育是改造中国的根本途径。蔡和森治学重自修,认为真才实学来自于实践,指出中国当时急需的人才是有才有智、知行互发,能忍辱负重,敢入恶厄之境奋斗、干成大事的人。其人才观对我们今天均衡基础教育资源,促使小学阶段的文化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实行高校弹性学制改革,促进高校学生国际交流和学生社会实践励志磨炼等有着重要启示。

“双一流”建设体制性障碍探析59-62

摘要:基于当前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应遵循的章程化、特色化、内涵式三大主流发展趋势,从宏观管理体制、资源配置体制、人事体制以及评价监督体制等方面分析了现行高等教育体制对高校推进“双一流”建设可能造成的宏观管理体制固化、资源配置体制不够科学、人事管理体制过于僵化、评价监督体制不够健全等障碍,针对性地提出了理顺“府学”关系、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构建灵活的人事体制、建立完善评价监督制度等破除体制性障碍的路径。

基于设计思维的创新创业课程设计与实践63-67

摘要:设计思维是21世纪以后涌现出来的新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方法,是欧美国家训练学生掌握21世纪技能不可或缺的课程,在中国其教育价值还远远未被认识和发现。此研究首先介绍了设计思维是从设计中脱离出来的创新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其内容涵盖了心智模式、创新过程和创新工具箱三部分;随后说明了行动学习理论和项目学习理论是设计思维嵌入到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中的教学论基础;接着给出了设计思维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具体的教学过程以及通过国内外典型课程案例展示设计思维课程的价值和面临的教学挑战;最后给出了一些设计思维课程设计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