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城市规划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ity Planning Review

  • 11-2378/TU 国内刊号
  • 1002-1329 国际刊号
  • 1.97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城市规划是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7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城市规划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编者絮语、规划研究、国土空间规划、低碳治理、产业用地规划、历史研究、城市安全、城市设计口述史、继承与创新、遗珠拾粹

城市规划 2016年第12期杂志 文档列表

城市规划杂志国际准则与宣言
城市与区域规划国际准则9-18

摘要:当今世界,城镇化率已经跨越了50%的门槛。未来更加明确地属于城市。城镇化正在加速.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挑战与机遇并存。

新城市议程19-32

摘要:《新城市议程》是联合国住房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大会(“人居三”大会)最重要的成果,根据联合国大会2015年12月22日第70/210号决议,“人居三”大会筹备委员会组织了世界各地的专家,参与了这一政策文件的研制和起草工作,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作为第六政策小组的共同组长单位,负责空间规划的专题研究,由我国推荐的专家石楠、毛其智、何永等专家全程参与了文件研制和起草的工作会议,学会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规划、新技术应用、城市影像学术委员会和青年工作委员会以及吕斌、叶裕民、李炜民等专家提供了咨询意见。

城市规划杂志规划研究
双创背景下高新区扩展现象剖析与政策建议33-41

摘要:当前,引领性高新区出现了“无边界”扩展现象:不断突破原行政边界,甚至高度离散扩展;不断突破创新载体的组织边界,走向社会化创新和产业多元化;突破要素内部积累的资源边界,超越地域竞争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突破高新区“产学研”的功能边界,城市功能得到强调。“无边界”现象反映了创新模式的本质转变、社会化资本循环的内在张力、充分内部化创新创业收益等合理性,但也存在偏离创新本旨的问题。在新时期打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增长新引擎的政策导向下,、高新区需从自主创新能力角度,反思“无边界”扩展的得失,探讨全面转型之路。具体策略上,应加强聚焦于“边界内”资源整合的公共作为,架设“无边界”市场力量的作用平台,建立严格管控的空间供给机制。

城镇化进程中家庭离散化及其应对策略初探42-48

摘要:通过逻辑思辨和实证调研分析,在对家庭的城镇化类型进行分析基础上,界定了我国家庭在城镇化进程中“离散”现象的具体内涵及其负面影响,并以长三角核心区和南京都市区不同地区为例进行了分层次调研和分析,对区域城际尺度、城郊乡村地区、城市新区三种类型地区的家庭进行了大范围随机问卷调研,对其家庭成员和家庭的就业、居住、公共服务在空间中的离散模式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家庭居住一就业一公共服务三元耦合式新型城镇化来促进家庭由离散走向聚合的对策建议。

城市住区室外通风与空气负离子浓度评测研究49-57

摘要:选取合肥市东南区域典型居住区为研究对象,运用CFD数值模拟和室外实地观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量化模拟了夏冬两季住区室外环境的风速图,并分析了其模拟通风状况;在此基础上得到了住区内不同环境的通风特征,包括建筑布局、空间形态、建筑密度、交通路网、植物绿化等对通风的影响;再根据模拟参数,在住区内选取样点实地观测了不同环境特征下的住区夏冬两季的空气负离子和风速、温度、相对湿度以及空气正离子等数据,探索了住区室外环境中空气负离子浓度与风速、温度、湿度和空气正离子之间的相关关系。同时进一步整理了近4万个有效数据应用于空气负离子和风速的时空分布研究,推导出夏季风速与空气负离子的线性回归方程,并运用偏相关分析,得出城市住区环境中空气负离予与风速呈极显著负相关,给出了线性回归方程Y=-0.001X-0.003。最后结合建筑布局的组合、开敞空间的设计和线性道路的组织等分析了空气负离子和风速的分布规律,用以说明评价住区室外环境通风状况的可行性,为今后城乡规划和建筑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和设计思路。

北宋吕大防《长安图》补绘研究58-64

摘要:刻于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的《长安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城市地图,可惜该碑毁于战火,无法窥其全貌,然从仅存的数块残片中,依然能看出其所表达的城市理念和规划智慧。本文基于前人研究的基础,通过对该碑残片拓本的研究以及隋唐长安城相关历史文献、考古资料的进一步梳理,尝试对《长安图》的遗失部分进行补绘研究,为揭示该图所蕴含的中国本土规划智慧奠定基础。

城市规划杂志历史研究
秦咸阳规划中象天法地思想初探65-72

摘要:象天法地思想影响和塑造了中国古代不同尺度的空间,产生了具有象天法地特征的分野、城市、建筑、园林、器物等。秦代是大一统国家制度的创制期,在都城规划中创立了象天法地的思想与方法,以彰显天下一统、皇权至上的前所未有之大格局。基于历史文献、考古资料和天文复原,揭示秦咸阳规划中象天法地的两个具体模式,即秦昭襄王时期以渭北为中心的“横桥南渡”模式,和秦始皇时期以渭南为中心的“阿房渡渭”模式;并进一步探讨秦咸阳规划中两个象天法地模式转换的社会文化背景,说明秦咸阳象天法地的思想与方法开启了古代中国都城规划的一个新传统。

城市规划杂志遗产保护
产权制度下遗产保护与居住改善策略探讨——以上海公有居住类遗产为例73-80

摘要:“居住类遗产”具有遗产和居住的双重属性,然而由于中国特有的产权制度,“公有居住类遗产”往往面临着遗产保护与居住改善的双重困境。论文以上海为例,首先剖析了中国的公有产权制度对公有居住类遗产产生的影响以及“所有权人虚空”和“产权关系模糊”等问题;其次,在现有产权制度背景下,围绕公有居住类遗产的两大属性,分别剖析了目前自下而上的“个人与市场行为”、自上而下的“遗产管理”和“公有住房管理”并行的管理体系及存在的问题。最后,论文提出了实现公有居住类遗产保护与居住改善共赢的可能路径。

城市规划杂志历史研究
历史城镇“景观一文化”构成关系与作用机制研究81-90

摘要:从文化景观“物质一价值”合一、“主体一客体”相互作用的理论视角,重新审视、梳理我国历史城镇的遗产对象,将其分为“可视的”景观要素与“无形的”文化内涵两大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结合城镇格局、簇群地段、街巷场所、地标节点四大载体层级,分别阐述了上述两大系统中各种景观、文化要素的构成关系与作用机制。

风貌·秩序·活力——地方视角的城市设计实施回顾与思考91-97

摘要:我国城市环境品质的提升有赖于各地区、各城市整体的研究和努力。各地对城市设计实施的认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及时总结这些认识演进过程,对下一步推动城市设计实施工作具有较好的参考作用。本文以哈尔滨城市设计实施为例,按“风貌、秩序、活力”三个价值取向演进为主线将其从时间上划分为“风貌塑造”、“空间秩序管控”与“城市活力激发”三个发展层次,并对其“宏观背景、影响要素、规划成果、规划方法以及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重新梳理与解读,以期通过哈尔滨案例剖析,从地方城市规划管理工作视角提出对我国城市设计实施目标与发展方向的点滴思考。

21世纪西方城市研究的“城市化”转向98-105

摘要:进入新世纪,随着新型城镇化成为国家战略,国内学界对于城市化问题普遍予以热切关注。无独有偶,当代西方城市研究正在出现“城市化”转向,对于全球尺度的“城市社会”的到来予以热切关注,对建立在工业时代经验基础上的城市理论展开反思,表现出三个方面的研究转向:尺度转向、比较转向、后殖民主义转向,出现了全域城市化、比较城市化、地方城市化、世界的城市等新概念或新理论。本文对这一新进展进行介绍和评述,并结合当前中国的城市研究进行分析,以此推动本土研究发展,拓展国际视野。

中国城乡规划学科发展的历史与展望106-112

摘要:通过对中国城乡规划学科的社会文化基础、形成过程以及发展至今的历程进行回顾,从学科发展动力、表现形态以及知识特征和知识体系化发展等方面,对中国城乡规划学科发展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总结,并针对中国城乡规划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指出未来发展需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论文强调,城乡规划作为应用性学科的发展,要在综合运用各相关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加强自身学科知识的生产,并指出知识生产的路径、相应方式以及需要关注的基础性问题;提出中国规划学科知识和成果向其他学科和其他国家输出是中国城乡规划学科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

关于开放街区的讨论113-117

摘要:针对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这一提法,从开放街区的特点与意义、我国街区的发展脉络以及应对开放街区的举措三个方面对“开放街区”进行了讨论和梳理。指出“开放街区”的实质并不是“开放”或者“封闭”,也不是拆不拆墙的问题,而是把街区尺度变“小”。街区变小给城市带来的影响将是深刻的、系统的,对城市面貌、城市体验都将带来很大改观。

中国规划的政治依附性之辩——转型中国规划的角色认识118-124

摘要:在经济增速放缓、政治体制变革的转型背景中,中国城市规划专业应该怎样“转型”成为热题。其中,城市规划附庸于政治而需要被动地应对政治转变是隐含的“常识”,但这一认识带来了规划转型的现实压力——受制于无法改变的体制。规划是否的确依附于政治体制,如果不是,又应该怎样看待规划与政治的关系,进而认识规划转型的核心?本文从论述方式、论证视角两个方面解读和反思了中国规划的政治依附性的判断过程,发现城市规划不仅没有长期固化依附政治的角色,反而在不同时挥了专业价值。再从解构主义思维反思政治经济结构凌驾于其他结构之上的观点。最后认为,转型中国规划求变的核心并不在于规划要怎样适应政治体制这一或其他外因,而在于反思与自省内因,沉淀与重拾专业价值,进而期待一个多元多维的规划前景。

技术的能与不能——信息技术发展对城市规划影响的理论思辨125-129

摘要:信息技术发展对城市规划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大数据和众筹规划这两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从认识论和方法论这两个基础维度进行理论思辨,试图从哲学层面厘清信息技术发展对城市规划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大数据带来了理性的扩展,但未能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取得本质的突破。众筹规划虽然存在若干局限性,但具有制度创新的重大意义。理论思辨将有助于建立一个规范的框架,作为城市规划应用信息技术的逻辑基础。

乡村建设的儒学实验——现代化视角的梁漱溟“邹平建设实验”解读130-136

摘要:1930年代,梁漱溟以传统儒学思想为源头,提出文化路径的“乡村建设理论”,主持“创造新文化,救活旧农村”的邹平实验,并以系统的理论指导和全面的具体实践卓然不群。研究从梁漱溟的哲学思想及其《乡村建设理论》出发,将邹平乡村建设实验置于当下乡村现代化语境中剖析,总结四个基本方面:文化崩溃的本质问题认识、差序格局的组织构造介入、文化路径的多元主体参与、乡村尺度的实验话语建构。基于这一解读,研究最后提出乡村建设的“实验路径”,以应对乡村建设模式的转型,触发基于中国传统哲学的乡村建设理论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