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杂志社
分享到:
《城市规划》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77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城镇化、土地利用、城市交通、小城镇、历史文化保护、国外规划研究、市长之声、观点引介、研究综述、规划书市等。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 主办单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 国际刊号:1002-1329
  • 国内刊号:11-2378/TU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82-72
  • 创刊时间:1977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97
  • 综合影响因子:1.607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城市规划 2015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城市规划杂志编者絮语

春运

摘要:一年一度的春运大潮又来了.有关部门预测,今年的春运大军将达创纪录的37亿人次,相当于让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的总人口搬一次家.
1-1

高层信息

摘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意见出台;出席世界经济论坛发表特别致辞;农村土地制度三项改革试点意见出台
5-5

部委动态

摘要:住房城乡建设部:加大力度推进棚户区改造;2014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获奖名单公布;《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公布
5-6

地方信息

摘要:四川省出台《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导则(试行)》;安徽:2015年底前编制完成城市空间特色规划;宁夏出台《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条例》
6-7

学会工作

摘要:学会召开院士候选人推选专家委员会会议;学会成立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乡村发展与乡村规划学术研讨会于同济大学举办
7-8

行业动态

摘要:上海城市设计联盟正式启动;联合国住房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大会(人居三)落户基多;
8-8
城市规划杂志展望“十三五”

新时期我国建设“全球城市”的辨析与展望--基于空间组织模型的视角

摘要:通过梳理不同的空间理论观点及其所对应的区域空间组织模型理论,溯源和辨析世界城市体系研究的理论基础,并以空间模型为视角讨论我国建设“全球城市”的现实情势和前景.文中指出,我国城市在一些世界城市排名中的跃升并非因其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提升,而是源于这些城市所在区域、乃至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我国构建全新对外开放格局的“十三五”期间,有必要准确地判断我国特大城市在世界城市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积极而理性地对待“全球城市”这一发展目标.
9-15

基于多规融合的区域发展总体规划框架构建

摘要:主要论述基于我国国情的“多规融合”的空间发展规划框架问题.文章认为, “多规融合”的空间规划框架,就是在原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类空间规划”的基础上,将“空间规划”元素抽取形成一个高于这些规划的“一级政府、一本规划、一张蓝图”的“区域发展总体规划”.文章进行了“区域发展总体规划”内涵界定和编制内容及相互关系设计,并通过南京市深水区实践探索,就“区域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的“多规融合”进行事权划分,同时也进行了规划组织、规划编制程序、规划技术和规划管理等讨论.
16-22

“十三五”期间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战略重点--基于农村居民城镇化意愿的实证分析与政策建议

摘要:跳出不同规模城市利弊分析的传统思路,本文通过分析农村居民的城镇化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来确定“十三五”期间的我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战略重点.结果发现,农村居民的城市迁移偏好基本呈“哑铃形”,即大部分农民倾向迁移到小城市(小城镇、县或县级市),其后是大城市,居于中间的中等城市对农民城市化吸引力最低;女性、家庭人均土地少尤其是有过外出经验的农村居民更偏好高等级城市;社会资本无论是内向还是外向均有利于农民向中等城市迁移,且有可能使得农民在大城市和小城市的选择中倾向小城市迁移;经济发展、就业机会、基础设施和对外联系等因素的区域差异是影响农村居民迁移偏好的重要原因,并且偏好中等城市的农村居民相对更重视公共服务,而偏好大城市的农村居民更注重就业机会.根据这些研究结论,最后为推进“十三五”期间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了战略重点和政策建议.
23-30
城市规划杂志规划研究

中国人口密度时空演变与城镇化空间格局初探--从2000年到2010年

摘要:中国人口密度的时空演变是折射城镇化空间格局的最直接表征.本文利用乡镇和街道尺度的“五普”和“六普”人口资料,对2000-201 0年中国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变化进行初步考察,并基于人口密度视角提出城镇化格局的识别指标,进而分析2000年以来我国城镇格局的演变特征.研究旨在廓清21世纪以来中国人口再分布的变化规律,深化对我国新型城镇化空间格局的基本判断.
38-43

中国都市区行政区划调整--城镇化加速期以来的阶段与特征

摘要:分析1 997年至2014年中国都市区层面的行政区划调整行为,可以看到行政区划调整的阶段与特征与都市区化进程密切相关.一方面,都市区化进程所内生的空间与治理需求,在现行体制中只能通过行政区划调整来有效地解决;另一方面,行政区划调整的负面作用所导致的中央政府对地方的自上而下约束,促使了地方层面进行更为谨慎、理性和多样的行政区划调整.内生动力和外在约束的共同作用塑造了两个阶段的都市区行政区划调整过程.在1 997年至2007年这一阶段,以撤县(市)设区为主,调整的核心目的是满足都市区空间扩容需求;在2008年至2014年,撤县(市)设区与区界重组并重,调整行为与都市区多元化的发展需求相适应.两个阶段的变化一方面反映了中国都市区化的阶段特征,同时反映了行政区划调整作为都市区改善治理结构手段的适用性.作为一种干预都市区发展的行政手段,行政区划调整基本与都市区空间和治理的发展相适应,促进了大量都市区的快速发展.虽然其存在许多负面效应,而且进一步采用的阻力和成本不断加大,但它依然是当前政治经济体制中最为有效的处理空间不协调问题的手段.因此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要研究更为合理的、负面影响最小的调整方式.
44-49

弹性城市及其规划框架初探

摘要:通过对国外相关研究和规划实践的梳理,总结了弹性城市的概念内涵与要素特征.基于弹性思维对城市规划的影响,提出了弹性城市规划的逻辑思路,包括风险要素的识别、脆弱性与弹性测度、面向不确定性的规划响应以及弹性规划策略的制定.同时,遵循这一逻辑思路,从脆弱性分析与评价、面向不确定性的规划、城市管治和弹性行动策略4个维度构建了弹性城市规划的概念框架.最后,对未来弹性城市规划的关注重点和我国弹性城市规划的开展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50-56

关于住居能源碳排放量影响因素的研究--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摘要:以中国省级行政单位为研究对象对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住居领域内所产生的能源消费与CO2排放的地区间差异性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产生这一差异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以人均碳排放量为因变量,分别从人口、社会和经济特征及区域环境特征两大方面出发选取了1 0个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构建了从2002-201 1年1 0年间以全国28个省份为对象的4个均衡面板数据模型并进行了估计分析.从模型估计结果来看,个人属性以及家庭结构等都对住居领域的碳排放有着显著性的影响;城镇居民的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越大其碳排放量就越高.基于此,研究认为在制定有关节能减排措施时,要充分考虑到个人属性、家庭结构等人口和社会经济性因素以及住宅类型、城市形态等区域环境因素所带来的影响,根据各个地区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和实施节能减排政策.
57-64

基于参观者行为模拟的空间规划与管理研究--青岛世园会的案例

摘要:2014年青岛世园会参观人次众多,需要对参观者行为进行模拟分析,以保证活动安全,提升游客体验.研究提出了通过行为模拟支持规划评价、预警及对策的技术框架.利用路径调查与陈述偏好调查获得参观者行为数据并建立模型,进而在多个情景下对个体行游轨迹进行了模拟仿真,分析预测了参观者排队、密度等参数的时空分布情况.在针对不同类型的评价对象提出各自评价指标的基础上,从模拟结果中辨识可能存在的问题,并从规划与管理两方面提出预警及优化对策.研究证明了对大型展会活动开展参观者行为模拟的技术框架的可行性,其结果对本次世园会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65-70
城市规划杂志城市交通

基于时空效应的轨道交通对沿线房产增值研究--以天津市为例

摘要: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的长周期性使其沿线巨大的外部增值收益具有明显的时间阶段性和空间差异性,尝试基于时空双维度对城市轨道交通与其沿线房产增值的相互作用及规律进行分析.并应用HPM模型对二者的作用关系进行模型构建,选取天津地铁作为实证研究对象,分析轨道交通的不同建设时期(即规划期、建设期及运营期)对其沿线房产增值的作用范围与程度,在此基础上从城轨交通全生命周期的视角,提出基于一体化规划开发策略的城轨交通与土地资源协调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71-75

公交出行分担率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南京主城区的实证研究

摘要:首先指出除了预测手段外,运用历史数据研究建成环境等因素对出行行为的影响机制,是引导和促进公交出行的重要方法.其次,重点从研究方法与模型、自变量选择这两个角度回顾国内外在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再次,基于采集并经整合处理的2009年南京市主城区居民出行行为调查数据、土地利用及街道、公交等建成环境数据基础上,以公交分担率为因变量,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诸多因子对因变量的影响方式和量级.结果显示:在99%的置信度下,平均出行时耗、公交线网重复系数、距地铁站距离、公交IC卡持有比例4项因子对公交出行有显著影响;若降至90%的置信度,则增加土地利用混合度、低收入者比重、十字及以上路口密度3项因子.在使用小汽车已经成为一些人生活习惯的背景下,或在不恰当的建成环境影响下,提升路网密度非但不会促进公交出行,相反会促进小汽车使用.最后,从轨道站距设置、公交线网设计、公交IC卡发行、用地混合、路网规划等角度提出提升公交分担率的政策建议.
76-84
城市规划杂志城中村研究

定制化原真性:广州猎德村改造的过程及效果

摘要:原真性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原则,目前研究集中在遗产科学和旅游科学领域,其中定制化原真性解释了“舞台化”和“伪真实”的旅游空间能为大众游客所接纳的缘由.本研究以广州猎德村为案例地,发现城中村改造中也存在特定空间原真性的定制过程,即改造中利益相关者和外部力量互动构建原真性最初形象,促使空间生产者根据人们的想象和期待,定制满足村民和市民需求的历史文化空间.研究发现,即使特定空间的客观原真性已部分丧失,呈“符号化”原真状态,特定人群(村民、市民)在不同场所仍各自得到原真性体验,而这种感知差异源于两者不同的原真性评判标准.这一研究为城中村改造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为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和地域特征的保护更新提供启示;也是对原真性理论的补充,拓展定制化原真性概念的内涵及应用范畴.
85-92

整村统筹--解决城中村土地利用和发展问题的一个探索

摘要:通过对当前城中村发展困境的解析,进一步研究了城中村改造面临的主要问题.以深圳市宝安区怀德村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整村统筹城中村综合改造发展模式.通过政府与农民有效协商,编制以社区发展规划为核心的城中村综合改造发展方案,将村民关注的土地遗留问题、发展问题与政府关注的城市面貌更新、土地资源腾挪、重大项目实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实现政府、企业、村民三方共赢.该模式避开了过去以征地拆迁为核心的城中村改造思路,强调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前期参与,充分体现了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
9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