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城市规划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ity Planning Review

  • 11-2378/TU 国内刊号
  • 1002-1329 国际刊号
  • 1.97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城市规划是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7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城市规划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编者絮语、规划研究、国土空间规划、低碳治理、产业用地规划、历史研究、城市安全、城市设计口述史、继承与创新、遗珠拾粹

城市规划 2014年第A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城市规划杂志序言
序言1-2

摘要:伴随着共和国的现代化进程和规划事业发展,从建工部城市设计院,到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规院已经在艰辛曲折和不断进取的道路上走过了整整一个甲子.

城市规划杂志理论探索
作为意识形态的城市化7-15

摘要:文章揭示了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关于城市化的相关理论、政策概念及其话语所具有的意识形态色彩,指出自由主义现代化历史观的产生和发展主义的盛行是城市化意识形态的主要思想渊源,对表现在“发展主义”、“城乡一体化”、“城市体系”等方面的意识形态话语进行了解构,最后以“祛魅与转型”为归结,提出:规划工作者要穿透城市化的意识形态包装,认识城市化的本质,适应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切实调整和转变城市化模式;坚守以社会公正和公共利益为核心的价值立场,强化社会和人文科学修养,增强对相关思想、理论和政策的辨识能力,提高城市规划自主性.

村镇视角的新型城镇化再认识16-19

摘要:过去30年我国城镇化以城市发展和工业发展为重点,农村发展和农业现代化长期得不到重视.城市规划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也侧重于大城市和城市群地区,村镇的规划与建设处于薄弱地位.新型城镇化研究要以客观认识城乡关系为基础,加强农村和农业现代化的研究,特别要重视小城镇的发展,加强城镇化的基层空间建设.

大战略、大平台、大作为——论西部部级新区发展对新型城镇化的作用20-26

摘要:通过对中规院主持的两江、天府、兰州和贵安等西部部级(准部级)新区的前期研究、规划设计和后续实施咨询服务等工作,以及新区相应所在省(直辖市)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规划编制工作的总结,从实证的角度出发,提出西部部级(准部级)新区的设立不是东部先发地区的翻版,而是国家从战略高度给西部发展提供平台,使西部地区发挥国家层面应有作用.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的省市域城乡统筹规划27-31

摘要:中国城镇化模式的转变推动了城乡统筹类规划的产生.城乡统筹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探寻当前城镇化模式之下城乡各类要素配置的最佳方案.受政府事权的约束,不同层面的城乡统筹规划的内容和深度不同.作为“点面结合”的规划类型,城乡统筹规划需要以分区导引作为阐述面域规划政策的重要手段,因此分区的合理性问题尤为重要.城乡统筹规划的编制主体涉及“城市”和“乡村”,大量规划内容政策性强、超出了城市规划主管部门的行政权限,必须通过引导和协商予以落实,而这对于中国的城市规划师而言几乎是全新的课题.本文以省市域规划的实际案例为参考,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

实用,非法定!——有关城市设计的三点思考32-35

摘要:从城市设计的视角观察法定规划,探讨城市设计与法定规划的关系,认为城市设计是感性的过程,法定规划是理性的结果;提出城市设计应该是法定规划编制基础研究的重要构成部分,基于空间和场所价值研究的城市设计应该融入各层次的规划编制过程中,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法定规划才是有效实用的规划.

城市水系统及其综合规划36-41

摘要:城市水系统是城市复杂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的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在城市空间的耦合系统,涉及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的全过程.城市水系统规划是实施水安全战略、落实城市规划目标和任务、促进水系统健康循环的重要手段.本文以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系统分析现行涉水规划的主要特征及存在的问题,构建旨在改进现行涉水规划的城市水系统规划体系框架,重点阐述了城市水系统综合规划的定位、目标、原则和主要任务,并建议将其纳入城市规划编制体系,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编制、同步实施.

历史城镇整体保护中的“关联性”与“系统方法”——对“历史性城市景观”概念的观察和思考42-48

摘要:结合“太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实践,总结近年我国历史城镇“整体保护”在认知方法、价值评估、规划方法等方面的进展,提出“关联性”这个概念.所谓“关联性”体现为历史(时间)的关系、区域(空间)的关系、文化(精神)的关系、功能(要素和结构)的关系.基于关联性的研究可以重新定义保护规划的“系统方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1年推出的“历史性城市景观”概念,所提倡的观念和方法与我国的保护实践殊途同归.关联性的研究途径,有助于我们从中国的实践角度和理论语境对“历史性城市景观”的含义建立基本的认识.

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理论基础与规划特征49-54

摘要: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我国近年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区域整体保护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模式.作为一种新的规划类型,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的编制方法与技术尚不成熟.本文首先对文化生态整体保护理念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系统梳理,同时,就与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相关的包括文化生态学、文化地理学、城乡与区域规划、景观生态学等学科进行了全面论述,在对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特征剖析与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核心,针对文化生态系统特征,将空间规划与文化生态保护规划有机结合的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模式.

中国风景名胜区及其规划特征55-58

摘要:风景名胜区制度建立30余年来,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结构体系、法规体系和管理制度,保护了我国珍贵的风景名胜资源,取得了巨大成就.风景名胜区规划有其自身属性和技术特点,十分重视建立由风景游览欣赏、旅游设施服务、居民社会管理3个系统相结合的风景区职能结构.随着风景名胜区的发展,其规划将更加强调不同层次的衔接,充分发挥风景名胜区的综合功能,注重对区内村镇开展规划研究,借鉴国际上国家公园的有益经验.

基于社区视角的弱势群体生活质量研究59-66

摘要: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理念的转变,生活质量成为热点问题.本研究选择弱势群体这一处在社会底层的群体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对马斯洛需求理论的分析确定弱势群体的需求主要集中在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和归属需求,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社区视角的弱势群体生活质量评价体系.之后,本研究对上海保障性住房社区低收入群体、深圳城中村外来务工人员、重庆老旧社区老龄人口和广州中大布匹市场小业主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提出改善其生活质量的建议,并对当前的城市规划管理进行了反思.

城市规划杂志规划实践研究
转型中的城乡规划——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谈起67-76

摘要:在概略性解读《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基础上,提出包括经济增长与全面发展、城市和乡村、政府与市场、物质与人等中国社会运行的几组基本关系正在发生的重大变化,决定了中国城镇化模式的转变,而城乡规划也须相应进行四个方面的转型:在发展理念上,从经济增长转为价值增进,规划应加强与社会学的结合,自下而上地了解“人的需求”;在城乡关系上,从单向替代转为互补共生,规划应重新认识和发现乡村价值,尊重乡村传统文化,汲取农耕文明的智慧;在政府边界上,从权力无边转为管控有界,规划的管控边界也应向公共系统收缩,并适应从增量规划转向存量规划的趋势,平等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在规划视角上,从宏观单一转为人性多元,规划不能再宏大叙事般地“鸟瞰”城市,而应从置身其中的“人”的视角多维度观察和理解城市,包括与生活模式紧密结合的生态视角、基于个体空间体验的生活视角、适应精细化管理的微观视角、直面复杂城市的“非正规”视角、把握微观社会运行特征的新技术视角.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城乡规划转型发展77-83

摘要:中国的城乡规划正处在新的发展环境之下,人类文明在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已经迈入生态文明的新阶段.党和政府提出了“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新要求.针对城市发展的现状需求和未来趋势,中国的城市转型发展势在必行.国家开展了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城乡规划取得了成效,同时也存在着问题.在生态文明视野下,城乡规划理念需要转变,规划目标需要提升,规划内容需要优化,规划技术需要创新,规划政策需要衔接.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改革创新思路研究84-89

摘要: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城市总体规划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但是规划理念、事权法理、规划体制、技术方法层面的问题导致城市总体规划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相应地,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明晰规划法理、尊重政府事权,推动规划体制转型,推动技术方法创新4个层面对城市总体规划的改革与创新的方向提出了初步建议.

对新一轮大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若干思考90-98

摘要:在大城市转型发展时期,新一轮大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成为近期学界讨论的热点.新一轮的北京和上海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在近年相继开始筹备和运作.笔者就在参加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前期工作中的所思所想进行归纳总结,指出在新一轮大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四个新背景下,大城市转型发展面临着五个新问题与发展趋势,包括从增长主义转向人本主义,从微增长转向零增长,从城郊二元地区转向新城市化地区,从工作圈到生活圈,从邻避到无处邻避.应对这些新的发展趋势,新一轮大城市总体规划编制需突出发展目标的战略性、空间治理的整体性、内容的综合性、过程的公众参与性以及成果表达的政策性,并就二次开发、三线划定、区域协调三大关键性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京津冀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回顾与展望99-104

摘要:在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获得各级政府高度关注的背景下,在对2006年至2008年编制批复的《京津冀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08-2020)》进行技术要点回顾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在京津冀地区开展的多项规划实践,进一步审视京津冀城镇群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与《京津冀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08-2020)》的研究结论相互印证,最终对未来新一轮京津冀区域规划提出若干技术建议.

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转型的规划思考——以《鞍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20)》为例105-113

摘要:自“一五”时期开始,我国独立完整工业体系的建设带动了一批工业基地发展、壮大,相应形成了一批老工业基地城市.在长期偏重工矿业发展之后,在世界工业体系转型升级的新形势下,这些老工业基地城市普遍面临着转型发展的历史性难题.本文基于对辽宁省鞍山市的分析,认为老工业基地城市转型发展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工业基地建设与城市综合发展是否协调,基地与城市之间是否良好互动.通过对鞍钢工业基地与鞍山城市的关系梳理,分析了鞍山产业结构单一、就业岗位不足、环境污染以及单位制社会等诸多方面难题,从总体规划层面提出从下列路径来实现鞍山老工业基地城市逐步转型升级:面向区域寻找产业转型动力;同步推进主导产业的精深化与产业结构多元化;调控矿山开采,加强生态治理;改造社区空间,改善人居环境.

从一张蓝图到一座城市的重生——玉树灾后重建规划及实施中的规划回归114-119

摘要:经典的规划思想和方法一直强调规划的动态性、过程性、实施性和公众参与.在玉树灾后重建及实施的复杂、紧迫、艰巨、特殊的背景下,中规院深入地参与了从规划到决策、管理、实施、建造的全过程,这正是经典规划思想一次高强度、全方位、综合性的运用实践过程,这次重建规划过程,也是规划回归其传统本质的一次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