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城市规划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ity Planning Review

  • 11-2378/TU 国内刊号
  • 1002-1329 国际刊号
  • 1.97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城市规划是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7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城市规划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编者絮语、规划研究、国土空间规划、低碳治理、产业用地规划、历史研究、城市安全、城市设计口述史、继承与创新、遗珠拾粹

城市规划 2012年第10期杂志 文档列表

城市规划杂志本刊特稿
简论山地人居环境科学的发展——为“第三届山地人居科学国际论坛”写9-10

摘要:关于人居环境科学的发展历程与基本学术理念过去在不同情况下已有文章介绍,兹不赘述。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迅速,城乡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改善了大多数人的基本居住问题,支撑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也孕育了人居环境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紧凑度与多样性——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两大核心要素11-18

摘要:城市的紧凑度和多样性是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两大核心要素。本文分析了影响我国城市紧凑度的主要因素,并着重分析了城市多样性的五种类型,回顾了城市紧凑度的发展历史,给出了提高城市紧凑度和多样性的政策建议。

城市规划杂志规划研究
城乡结合部混和经济形态与驱动要素分析——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19-25

摘要:通过对北京市海淀区的实地调查,揭示了城乡结合部混和经济形态的特征及其形成与发展的驱动要素。研究发现:城乡结合部是一个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高端经济与低端经济,扩张带动型经济、就业带动型经济与消费带动型经济等高度混和的地域。引发与加剧这种混和经济形态的要素包括复杂的劳动力、资本与土地等经济要素构成;城乡板块交界区域要素属性与功能变动带来的经济活动的频繁更替;以及街道、乡镇行政隶属管理交叉,人员管理交叉和人员管理与事务管理分离导向下的经济管理体制混乱等。解决城乡结合部经济发展矛盾、加速其转型进程并促进实现城乡一体化,应着重解决就业安置与培训、资本重组与优化、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的融合与改造、违规经济的治理与整顿、经济管理与服务一体化等问题。

中心区圈核结构的阴影区现象研究26-33

摘要:从典型城市中心区的阴影区分析入手,通过大量基础条件相近的国内外中心区案例的量化比较,从中心区阴影区的产生、发展、演变和消减四个方面,对其进行分形定量研究,分析圈核结构模式中阴影区的特征指标以及与城市中心区的土地价值、规划布局的关系,据此可建立基于圈核结构模式的城市中心区阴影区空问深层次规律。

试论与城市互动的城市绿道规划34-39

摘要:认为在我国未来50~50年高速城市化发展时期,应努力构建城市绿道网络,并在其构建过程中加强与城市的互动;城市绿道规划与城市的互动具有“修复”和“保护”的生态意义、“连接”和“流通”的服务意义及“带动”和“激发”的触媒意义,并通过城市绿道的规划编制、技术方法及实施保障三大体系的建立来促进城市绿道规划与城市的互动;城市绿道规划应与城市的绿地空间网络、空间发展形态、区域空间管制、土地利用、交通系统及服务功能等之间建立互动的关系。

城市绿化公园综合环境特性对居民游憩活动的影响40-44

摘要:现代都市中大多布置有多处城市绿化公园,是都市居民进行户外休憩、游乐的基本空间。各园区由于景观构成、设施条件和文化传承的差异,展现出不同的综合环境特性。基于荆州市3处典型城市绿化公园的研究显示,居民在5园区感知的环境吸引物和排斥物的组合与其综合环境特性之间存在对应性,并且公园综合环境特性明显影响到各园区游憩者的构成、平均游憩时长和活动类型,体验价值的高低则是园区综合环境特性与游憩者结构及其活动类型共同影响的结果.

城市活动碳足迹计量及其对城市规划的启示——以北京市为例45-50

摘要: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不论是一个国家、区域,还是一个城市,如果仅仅立足于本行政范围内从表面上来制定应对政策,很可能会导致全局碳排放的不减反增。为了评估一个区域或城市生产消费活动对碳排放的全局影响,就需要引入碳足迹的概念。本文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尝试构建了一种计算城市活动碳足迹的宏观方法,并以北京市为例,计算了北京市2007年主要城市活动对本地和外地的碳足迹,进而对其城市发展规划的制定提出了几点启示。

城市用地“3D”发展模式研究木——一种基于减少机动化需求的规划理念51-57

摘要:基于我国当前城市空间蔓延、功能分区单一以及“以车为本”的场所设计带来的个体机动化出行增加、公共交通效率低下、步行环境欠佳等问题,提出需要建立沿公交走廊的密度点轴结合发展(density)、用地混合多元布局(diversity)以及步行友好场所设计(design)的用地“3D”发展模式,以减少机动化出行需求。在此思路下,借鉴香港地区轨道沿线用地发展经验,研究香港实现“3D”模式的具体方法与措施,并以广州花都CBD为例,运用“3D”理念,对花都CBD内轨道沿线的用地密度、混合度、场所进行规划设计,以探索城市用地“3D”发展模式在我国发展的适应性。

城市规划杂志村庄规划
基于“产、村、景”一体化的乡村规划实践58-62

摘要:在不同层面上探讨了基于“产、村、景”一体化的“美丽乡村”规划实践与方法,旨在使乡村景观越过“美丽”的表象,重返乡村生产与乡村生活之中,从而使乡村经济、社会以及环境得以平衡、健康地发展。

“村民环境自治”导向的村庄整治规划实践——以无锡市阳山镇朱村为例63-67

摘要:指出能否促进“村民环境自治”是判断村庄整治成功与否的核心标准之一,并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角度对促进村民自治的动力机制进行分析,指出“明晰村民责任包干区”、“村民全过程参与”和“经济实用的环境设计”是促进“村民环境自治”的三个重要手段。从基于村民需求导向的现状调研、开展经济实用的村庄环境设计、划定权责清晰的管理范围边界以及强化村庄整治的村民参与四个方面对村庄整治规划方法进行介绍,指出村庄整治的意义不仅是物质环境改善,更应视作促进乡风文明、提高村民自治能力、引导村庄永续发展的重要平台。

从“树形”到“互动网络”——公交引导下的村镇社区空间发展模式初探68-74

摘要:公共交通导向(TOD)的村镇社区空间发展模式,是基于东部沿海平原省份城乡公路与道路网络较为发达的地域特性,通过选择性地建设设置公交站点的“城镇型社区”,形成网络化互动连接的城乡公交体系及公共服务设施体系,进而触发城乡要素流动、优化公共服务,改变传统发展动力自上而下的树形结构模式。通过对德州市临邑县村镇体系规划的实践研究,发现TOD村镇社区空间发展模式能够在依托地域需求、服务政府决策、优化规划模式和改善功能结构等方面为我国的新农村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城市规划杂志规划教育
我国城市规划教育起源的探讨——兼述朱皆平教授教学思想75-80

摘要:西方工业革命进程中对居住问题、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等问题的关注孕育了现代城市规划学科,其视野与思想也被应用于我国早期城市规划教育。20世纪20—50年代,交通大学唐山学校市政卫生工程科下设置了规划设计、规划行政与管理、规划技术等相关课程,启动了早期的城市规划教学。朱皆平先生作为唐山工学院的受聘教授讲授城市规划课程,在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教育理念、教学实践和规划理论上为城市规划的早期教育与学术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城市规划社会调查报告选题分析及教学探讨81-85

摘要:社会调查研究是规划师的必备技能,“选题”是社会调查研究的第一步。本文以2000-2009年全国高等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社会调查报告获奖作品为样本,对选题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和交叉分析,把握其发展变化的趋势,并从选题思路及选题意识培养两方面对教学思路进行探讨。

城市规划杂志规划师随笔
对中国“城市美化运动”的再反思86-92

摘要:“城市美化运动”贯穿了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中国城市景观发展历程,在经历过从高潮走向衰落后,近年来又出观抬头之势。重新梳理中国“城市美化运动”产生的背景及突出表现,并从本体及外因两个方面进行原因剖析,进而对其给城市发展和景观建设带来的消极影响进行批判的反思,为中国城市景观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最后针对在一些重大事件推动下出现的新一轮“美化”热潮提出警告,以唤起后来者的注意。

城市规划杂志书评
大地为证——读《六朝建康规画》93-95

摘要:近日阅读苏珊·费恩斯坦(suSansFainstein)教授的《规划理论与城市》(Planning The oryandthe City)。她在开篇中即提出,在城市与区域规划中,有两种不同的研究领域和方向:一种关注规划过程(如规划理论、规划方法);另一种试图理解脉络(如城市和地区的结构、城市历史等)以及规划的目标(比如再开发政策、环境政策等)。两者间存在很多不同,也导致学界的分异和争论。

城市规划杂志其他
2012年金经昌中国城市规划优秀论文奖获奖名单9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