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研究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杂志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Urban Mass Transit

  • 31-1749/U 国内刊号
  • 1007-869X 国际刊号
  • 0.98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是同济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8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城市轨道交通研究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研究报告、时评、应用技术、信息窗、企业及产品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16年第1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杂志百家论坛
广州市轨道交通结构安全保护管理与实践1-5

摘要:通过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受损的事件,阐述结构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通过调研各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安全保护的法规依据和管理模式,提出了结构安全保护管理的要点。结合多年来广州市轨道交通结构保护管理积累的实践经验,总结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区外部作业的规划报建、施工报建、施工全过程、应急处置等关键环节的结构保护管理方法和监控措施,以安全有效地保护城市轨道交通结构。

日本东京圈的铁路网与公共交通指向型开发6-10

摘要:东京圈的铁路网由一种缺少竞争的地域分业体制组成。连接开发空间较大的郊区与市中心的近距离铁路,主要是由私营铁路公司来建设的。因此,私营铁路公司在建设铁路的同时,还通过推进地域的开发和促进人口增长的策略来提高人们乘坐铁路列车的机会,并且实行公共交通指向型开发来扩充铁路运输事业。

武汉市轨道交通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11-14

摘要:通过分析提出了武汉市轨道交通建设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轨道交通用地与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矛盾、轨道交通地下空间使用缺乏法律依据、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土地开发模式单一等。根据国家政策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建议:加大轨道交通系列工作与相关规划衔接,出台地下空间土地利用法律以及转变土地融资方式,以期促进武汉市轨道交通土地的合理利用。

广州地铁合建项目的合同管理探讨15-16

摘要:结合广州地铁运营管理现状,分析了合建项目拥有产权、管理权的利弊,提出了独立出入口、独立出入口与合建单位有连接口、连接通道、连接通道有部分公共事业功能等4种不同合建类型的产权、管理权归属模式及建议。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杂志学术专论
环境温度变化对地铁车站深基坑受力影响分析17-21

摘要:为分析地铁车站深基坑施工期间温度变化对支撑轴力的影响,根据多层深基坑中各道支撑与对应土体间力的平衡与位移协调条件,提出了计算地铁车站深基坑中多层水平支撑温度应力的实用计算方法。相应数值分析结果表明:理论计算值与实测值较为一致,支撑轴力和位移增量随温度近似呈线性变化,环境温度对支撑轴力的影响不可忽视。

基于非线性效用函数的地铁客流量预测模型22-25

摘要:阐述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着重分析非线性效用函数的特征,对传统的效用函数进行了改进。建立两种出行方式分担比例的数学模型,预测出南昌地铁1号线在不同票价下的分担比例。最后,给出一些政策上的建议。

基于集合经验模态分解和小波变换的轮轨力应变信号降噪26-29

摘要:为解决轮轨力应变信号中的噪声干扰问题,提出了基于集合经验模态分解与小波变换相结合的去噪方法。该方法能够判断出含有基线漂移和高频噪声的模态分量。对含有基线漂移的分量通过小波变换进行分解,将代表基线漂移的趋势项置零达到去除基线漂移的目的。对于高频噪声,则是采用小波阈值法进行去除。实测轮轨力应变信号的去噪处理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城市轨道交通隧道活塞风对折射率结构常数的影响30-34

摘要:大气湍流对无线电波的传播有着重要影响。结合城市轨道交通隧道活塞风的运动特性以及折射率结构常数的计算方法,运用流体力学原理基本方程,推导出一种在隧道环境下的折射率结构常数模型。该模型主要输入参数为气温、湿度和活塞风速参量。通过对该模型的分析可知:活塞风对折射率结构常数的影响主要有阻塞比、列车速度、列车长度、隧道长度。其中阻塞比对其影响较大,其次为列车速度和列车长度,隧道长度对其影响较小。该模型为研究城市轨道交通环境下的电波的传播提供了理论参考。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杂志研究报告
基于安全裕量的列车车体轮廓线设计35-37

摘要:结合CJJ 96—2003《地铁限界标准》,对车体外轮廓线进行研究,形成以安全裕量为约束的车体外轮廓设计线,并以Matlab软件为平台开发一套供设计人员使用的设计工具。当限界条件或与车体限界计算相关的参数改变时,软件可以实时响应得出车辆限界的变化量并在限界图中表示;如果计算出的安全裕量小于给定安全裕量,程序将对车体初始外轮廓线进行迭代,直到满足给定安全裕量为止。

自转向车桥自动旅客输送系统车辆及其动力学性能38-42

摘要:自转向车桥是一种新型的轴桥结构,当车辆通过曲线时,自转向车桥的轮胎能够沿着纯滚线的方向转动以减小轮胎的磨耗。设计了一种新型的自转向车桥APM(自动旅客输送)车辆,走行轮胎通过四连杆机构与导向框连接,导向框与车桥能够回转,使得走行轮胎在通过曲线时能够随导向框转动并趋向线路中心线的径向位置。利用Simpack软件建立了自转向车桥APM车辆的动力学模型,走行轮轮胎采用Pacejka模型,导向轮轮胎采用单边间隙力元模拟。仿真分析了自转向车桥APM车辆的曲线通过性能和运行平稳性。仿真结果表明:自转向车桥轮胎APM车辆具有良好的曲线通过性能和适宜的运行平稳性,走行轮的侧偏力随曲线半径增加而显著减小。

地铁车辆转向架构架静强度分析的一般方法研究43-45

摘要:根据有限元分析理论及相关强度计算标准,提出一种构架静强度分析的通用方法。以某地铁转向架构架为例,建立构架计算模型,确定构架的载荷工况,将模型导入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中进行静强度分析。该通用方法与其他方法相比,在满足计算要求的前提下具有计算简单、易于操作等优点。

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专用读写器研发46-51

摘要:为降低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AFC)系统的建设、维护成本,自主研发了一款轨道交通AFC系统专用读写器。在硬件方面,完成了主控电路和射频电路的设计,重点研究了天线的设计及实现;在软件方面,从总体结构入手,分别对软件的驱动层、动态函数层、业务层以及应用层进行了设计,着重分析了驱动层和动态函数层的具体实现方法。测试结果表明,该专用读写器满足轨道交通的运营需求,性能稳定可靠,增强了苏州轨道交通AFC系统的建设和运营的技术自主性。

列车自动监控仿真系统中列车运行模拟的设计与实现52-55

摘要:将牵引计算、牵引控制策略应用到列车运行模拟中,着重从闭塞分区、道岔、临时限速3个方面完善行车模拟。以目前普遍采用的混合控制策略为基础,针对不同行车环境设计相应的列车工况切换策略,再依据牵引计算公式,利用迭代算法获得列车运行数据。最后,利用VC++软件平台实现了列车运行模拟功能。

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列车驾驶模式及转换要求研究56-58

摘要: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快速发展,网络规模日益扩大,对运营服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而列车驾驶模式的建立及转换操作与运营效率和运营水平直接相关。通过对上海轨道交通既有14条运营线路信号系统列车驾驶模式的调研,对信号系统列车驾驶模式的建立及转换、转换设备设置以及相关信息显示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标准化建议,为今后规范和统一城市轨道交通列车驾驶模式及转换要求提供参考。

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中计算机联锁系统故障因素分析59-63

摘要:针对CBTC(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中计算机联锁系统故障诊断复杂的特点,基于解释结构模型(ISM),从硬件错误、通信错误、比较错误和系统状态错误4个方面进行影响系统运行故障的分析,得到21个故障因子。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建立了故障影响传播模型,对故障因子做了矩阵化和层次化处理,并排序确定优先级。结果表明,计算机联锁系统故障因子体系是一个四级递阶的结构,划分了导致系统故障的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和深层次原因,为隐患重点防治及故障的快速排查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杂志信息窗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深圳召开推进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现场会63-63

摘要:10月26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深圳召开推进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现场会。副部长倪虹在讲话时强调,各地必须认真落实中央要求,大力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着力补上城市基础设施短板。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杂志研究报告
盾构隧道泥浆劈裂的室内试验研究64-67

摘要:防止泥浆劈裂是保证泥水盾构开挖面稳定的关键问题之一。利用自制的模具来模拟现场盾构机在地层中掘进的情形,结合应变控制式三轴仪开展了室内泥浆劈裂试验。研究表明:当泥浆黏度在18~30 s范围内,泥浆劈裂压力值随着黏度值的增大而明显增大;但当泥浆黏度超过30 s后,泥浆劈裂压力值随着黏度值的增大而变化较小;当泥浆黏度在25~30 s之间,森麟经验公式中的系数α取1.0左右。此外,增加围压也可以有效提高泥浆劈裂压力值。

基于光纤光栅技术的轨道交通基础结构沉降实时监测系统应用分析68-72

摘要:结合轨道交通的典型基础结构和沉降监测要求,对基于光纤光栅技术的基础结构沉降实时监测系统软硬件进行了设计和现场实施,实现了对典型基础结构沉降的实时、连续、在线、自动检测,实现了结构物随时间发展的相对沉降、不同结构物之间沿线路纵向相对沉降、同一结构物沿线路纵向相对沉降、同一结构物沿线路横向侧倾等状态的监测,并尝试将列车运行时的车致动力响应与基础结构的长期沉降建立联系。系统经现场验证,结果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