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研究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杂志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Urban Mass Transit

  • 31-1749/U 国内刊号
  • 1007-869X 国际刊号
  • 0.98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是同济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8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城市轨道交通研究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研究报告、时评、应用技术、信息窗、企业及产品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11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杂志特别报道
庆贺《城市轨道交通研究》出版满百期迎接城市轨道交通大发展的第二个十年——《城市轨道交通研究》编委会2011年会议专题报道1-2

摘要:无论对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而言,还是对《城市轨道交通研究》杂志而言,2(J11年初都具有里程碑意义。2011年是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大发展的第二个十年的开端,2011年第2期《城市轨道交通研究》杂志恰逢出刊满百期。由此,2011年初召开的《城市轨道交通研究》编委会会议也具有了特殊的意义,编委会成员与审稿专家济济一堂,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杂志百家论坛
河内市轨道交通与自行车衔接的探讨3-9

摘要:河内交通面临高速的城市化、有限的道路交通网络、相对于公共交通的高比例个人机动车保有量(特别是摩托车)等许多难题。河内市政府寄希望于轨道交通系统建设,并将其作为未来的主要公共交通方式,从而逐步减少个人机动车的使用。由于城市轨道交通是“站点站点”的运输模式,因此,有必要与其他常规交通方式有效衔接,从而实现“门门”的基础交通模式目标,建成各种交通方式一体化的城市网络系统。据统计,即便是轨道交通相当发达的国家,如中国、日本、荷兰等的城市中,自行车仍然是一种重要的与轨道交通相衔接的手段。提高城市自行车使用量,同时增强这两个“绿色”交通工具之间的衔接,需要有三个基本条件:建立自行车专用道系统;实现自行车与轨道交通站点的合理衔接;建立自行车一轨道交通的换乘系统。

中央免去刘志军铁道部党组书记职务任命盛光祖为党组书记9-9

摘要:据中组部有关负责同志证实,铁道部部长、党组书记刘志军涉嫌严重违纪,中央已决定免去其党组书记职务。同时,中央已任命盛光祖同志为铁道部党组书记。

全国人大常委会经表决决定免去刘志军铁道部部长职务任命盛光祖为铁道部部长9-9

摘要:全国人大常委会2月25日经表决决定免去刘志军的铁道部部长职务,任命盛光祖为铁道部部长。

机场自动旅客输送系统技术发展与应用展望10-14

摘要:自动旅客输送系统是一种电脑控制、自动化、无人驾驶的列车。总结了自动旅客输送系统的技术特点、项目应用特点和应用趋势。自动旅客输送系统采用的技术主要有胶轮导向系统和悬索系统。近年来,自动旅客输送系统逐渐从机场走向了中央商务区的旅客运输以及各类交通枢纽的连接运输之中。随着其技术的发展和投融资模式的多样化,使其成为城市公共交通方式的可能性正在增加。

中国援建哥伦比亚高铁14-14

摘要:本刊讯中国和哥伦比亚正在谈判援建一条起自哥伦比亚太平洋港口城市布埃纳文图拉,穿越哥伦比亚到达大西洋海岸城市卡塔赫纳附近的铁路运输线,这条被称为“无水运河”的铁路全长大约220km,将增强亚洲和南美洲之间的货物流量,部分取代巴拿马运河的运输功能。巴拿马运河管理当局2月16日表示,关于中国在哥伦比亚北部援建高铁的计划并不对巴拿马运河构成威胁。

西安地铁建设和运营中的火灾预防措施15-18

摘要:在剖析国内外地铁建设、运营中火灾事故特点和原因的基础上,结合西安地铁建设、运营的具体特点,对已出现的脸性事故进行深刻剖析并认真总结事故教训。对地铁建设、运营中火灾事故预防、救援的对策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着重对西安地铁建设及运营中火灾预防的各项措施、技术进行详细探讨、研究,以期营造西安地铁建设和运营的安全环境,减少或彻底消灭火灾等险性事故的发生,为地铁的安全建设和运营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和对策。

地铁文化概念探讨19-21

摘要:地铁文化已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从物质文化和思想文化两方面阐述了地铁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地铁文化是以地铁运营设施设备和相关实物为载体的物质文化和具有地铁运营特色的思想文化的总和。明确了地铁文化的概念。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杂志学术专论
轨道交通对郊区大学城居民出行选择行为影响分析——以同济大学嘉定校区为例22-27

摘要:近年来,兴建在城市郊区的大学城由于基础设施配套不足,交通条件相对落后,给大学城的居民出行造成很大的困难。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向市郊的延伸以及公交系统的优化,该问题有望得到解决。以同济大学嘉定校区为例,利用SP(意向)调查获得预设场景下居民出行选择行为数据,建立出行选择行为的非集计模型,并对模型参数进行标定。以此模型预测未来轨道交通线路通车运营对主要出行方向上现有交通方式影响。同时,分析现有交通方式应对轨道交通运营后优化改进的可能性,为公交改善政策和措施的提出准备了理论基础。

车载列车自动防护系统对空转及滑行的检测与校正方法研究28-31

摘要:动车组列车运行过程中出现空转、滑行情况时,不影响车载ATP(列车自动防护系统)的正常工作是ATP的技术要求之一。通过分析动车组列车发生空转、滑行的机理,采用轮轴速度传感器与雷达速度传感器相结合的测速模型来检测列车是否发生空转、滑行,并通过列车牵引计算对列车速度、走行距离进行校正。由于本模型以雷达速度传感器来辅助轮轴速度传感器进行空转、滑行的检测,故能有效、即时地校正列车的运行速度,使之不影响车载ATP系统的正常工作。

国内外铁路噪声预测模式对比分析32-36

摘要:铁路噪声预测模式研究已成为国际学术界和各国政府关心的一大课题。由于以铁路噪声为主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给沿线居民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严重影响,在项目设计初期进行准确的噪声预测是十分必要的。以声学理论为基础,从铁路噪声预测模式发展现状、噪声源类别及空间位置、户外声衰减特性等三个方面对国内外铁路噪声预测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概括总结了各国预测模式在噪声预测计算中的优劣,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为我国预测模式的完善提供一些帮助和启示。

罗德里格矩阵在盾构引导系统中的应用研究37-39

摘要:空间三维坐标转换是盾构自动引导系统三棱镜模型的关键问题。将罗德里格矩阵用于盾构机姿态参数的计算当中,并用VC6.0编写了基于三棱镜模型的盾构自动引导系统。解析了自动引导系统的数字模型。该系统在苏州地铁1号线某区间试验中运行稳定、仪器连接设置简单。罗德里格矩阵用于空间三维坐标转换有一定的实用性。

跨坐式单轨车辆头车车体的模态分析40-43

摘要:建立了跨坐式单轨车辆头车车体的三维几何模型和有限元模型,并对其进行模态分析,得到了该车体的固有频率和相应的振型。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分析,指出了设计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在低频段的外界激励下,车体的整体振动并不强烈,主要是裙板部分产生较大的振动;为抑制其振动,可采用前、中、后裙板之间进行连接并在后裙板与铝地板之间加斜撑的方法。

铁道工程专家童大埙教授告别仪式在龙华举行43-43

摘要:2月19日下午,童大埙教授告别仪式在龙华殡仪馆举行。中共中央纪委副书记张惠新、铁道部党组书记盛光祖、铁道部总规划师郑健、同济大学党委书记周家伦、国务院参事冯之浚、上海市合作交流工作党委副书记鹿金栋、华东交通大学校长雷晓燕等敬送了花篮。原上海市委统战部部长、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毛经权,上海铁路局局长龙京,同济大学校长裴钢、党委副书记方守恩等参加了告别仪式。童大埙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11年2月11日22时37分在华东医院与世长辞,享年100周岁。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杂志研究报告
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区域式构成方案研究44-46

摘要:介绍了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的基本构成方案,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优化后的区域式构成方案。对区域式构成方案的区域划分原则、数据流处理、降级运行模式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工程中可行的解决方案。区域式构成方案的采用会对综合监控系统的造价、系统的实施难度、系统性能、系统技术细节等产生较大的影响。在系统设计的实施中应结合具体的项目特点和用户需求,统筹考虑系统的各项细节,以充分发挥区域式构成方案的优势。

铁道车辆刚体模态相似性识别47-50

摘要:在目前的动力学研究中,无法对不同参数下的相似刚体模态进行计算机自动识别。基于模糊数学中的最大隶属度原则,对刚体振动模态进行相似性研究,得到了准确度较高的相似模态识别方法,能够对随着参数变化而变化的刚体模态进行自动识别和归类;绘制出了准确的参数-模态曲线,为机车的悬挂系统优化中刚体模态分析的后处理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地铁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运行模式分析与实现51-54

摘要:以沈阳地铁1号线为背景,对地铁车站大系统、小系统和区间隧道系统的各种模式进行分析,进而实现模式的触发、冲突判断和模式的执行与反馈。为了实现地铁运行模式的优化设计,通过分析环控系统模式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模式数组的设计方法。该方法实现了模式的标准化与模块化设计。

旅游景区对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的影响——以沈阳轨道交通旅游专线为例55-58

摘要:规划中的沈阳轨道交通旅游专线穿越沈阳棋盘山旅游景区,线路采用跨坐式单轨交通制式。通过对线路走向、轨道与车辆制式的选择,以及车站设置、高架结构设计等方面的分析,探讨了旅游景区对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的影响。该线路充分考虑了与既有或规划道路的结合,采用了对景区环境影响小的轨道及车辆制式,在车站设置和高架结构设计上做到了与景区环境的相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