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研究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杂志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Urban Mass Transit

  • 31-1749/U 国内刊号
  • 1007-869X 国际刊号
  • 0.98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是同济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8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城市轨道交通研究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研究报告、时评、应用技术、信息窗、企业及产品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10年第09期杂志 文档列表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杂志百家论坛
综合监控系统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的应用1-4

摘要: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采用综合监控系统。对综合监控与孤岛系统的性能进行了对比。阐述了综合监控的主要内容和总体目标,并提出了主要技术方案。将车站和控制中心具有相关功能的系统进行集成与互联,达到多专业系统设备共享、数据信息互通的目的,减少综合投入,提高运营管理效率以及应变能力,是今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发展的趋势。

地下的枢纽站,地上的新城区——解读“斯图加特21”5-7

摘要:德国"斯图加特21"工程是欧洲目前最大的铁路枢纽改造工程,其包括轨道交通和城市设计两方面。通过斯图加特中央火车站和市内铁路线路的"埋入式"建设,斯图加特市中心区增加了109hm2的可开发用地。该用地将被建设成集居住、办公、商业和休闲功能等为一体的新城区。"斯图加特21"工程的"城-站-铁"整合式立体更新,不仅能有效降低列车通行对居住环境的压力,还能使原本被铁路所分隔的两侧街区得以相互贯通,地下铁路的建设将大面积交通基础设施用地转变为可再开发的土地资源。该模式为我国的轨道交通和城市建设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城市轨道交通设计管理模式的探讨8-11

摘要:结合近年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设计管理的现状,对设计管理体系、业主设计管理架构、设计总体管理模式等作了较全面的概括和比较分析,并针对设计管理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给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杂志信息窗
上海轨道交通13号线世博专线客运量突破千万11-11

摘要:8月22日上午,上海轨道交通13号线世博专线客运总量突破1000万人次,10位幸运乘客获赠纪念礼包。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杂志百家论坛
法国城市轨道交通不同系统间的衔接研究及其启示12-16

摘要:法国有着完善高效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其建设管理的经验对我国目前全面快速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具有显著的借鉴意义。法国不同城市的轨道交通系统都有不同组合的功能分工及不同方式的良性衔接,并不单一以某个城市为蓝本复制,而是寻求适用性原则下的特色模式。法国大部分中型城市多采取轻型轨道交通。其实践意义对我国近几年各类城市大规模投资建设单一重型轨道交通设施的现象提出了建设性的改进意见。巴黎这样的特大城市群地区,也采用各类城市轨道交通多层次发展模式。其百年的发展过程和目前的发展方向都将对北京、上海等地发展轨道交通有所启发。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杂志学术专论
地铁列车可关断晶闸管牵引变流器综合测试技术研究17-20

摘要:牵引变流器是地铁列车的关键部件,主要由牵引控制单元和变流模块构成,在牵引方式上有直流(斩波器)和交流(逆变器)之分。以上海轨道交通1、2号线列车的门极可关断晶闸管(GTO)牵引变流器为技术背景,基于虚拟仪器技术,对控制器和变流模块的测试方法进行了整合,提出了GTO牵引变流器的综合测试方案。该方法不仅能够对各部件实施分部测试,还可以对整体进行综合测试。测试方法方便有效,使部件在现场维修、测试过程中能够模拟在线工作状态,便于查找故障信息,为列车牵引系统的各种检修和部件国产化开发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准备。

基于灰色聚类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层次划分21-24

摘要:为了明确各条线路在整个城市轨道交通线网中的功能定位和修建时序,需要对其进行科学合理地分层规划,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层次组织方案。在分析国内一些城市对轨道交通线网层次划分的基础上,明确了轨道交通线网层次划分类别,建立了线网层次划分的量化指标体系,并进一步建立了基于灰色定权聚类的层次划分方法。最后以西安轨道交通线网为例进行了层次划分,并结合层次划分给出了项目建设排序。

城轨线网与城市空间形态的适应性评价25-28

摘要:总结了城市轨道交通线网与城市空间形态相互作用的相关研究,从城市空间形态和轨道交通的关系、轨道交通线网形态影响城市空间发展、轨道交通引导城市空间发展等三个方面阐述了两者相互作用的机理。遵循指标选取具有代表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原则,提出了轨道交通线网与城市空间形态适应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阐述了相应指标的定义及量化分析方法。为指导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实现线网与城市空间形态的良好适应和互动,提供了初步的理论分析框架和评价准则。

钻孔咬合桩基坑围护结构设计计算方法探讨29-32

摘要:通过对钻孔咬合灌注桩基坑围护结构受力特点的分析,按照刚度等代地下连续墙思路,提出了其设计计算方法,并从变形和内力两个方面进行了讨论。最后通过一个工程实例表明,这种方法基本上综合反映了素钢筋混凝土及配筋桩在基坑变形、内力方面不同的作用特点,能比较合理地描述钻孔咬合桩的作用机理。

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方案灰色关联评价分析方法33-37

摘要:将基于单个指标的评价而进行的方案综合评价分析视为一个"灰色"概念,建立灰色关联综合评价分析方法,对轨道交通近期建设方案进行综合评价分析。构建"目标—准则—指标"层次结构评价指标体系,从线网结构、战略发展、运营效果、社会效益、可实施性等5个评价准则方面选取17个评价指标,提出其量化方法。提出灰色关联分析基准序列和参考序列的确定方法、关联系数和关联度的计算方法,以及按照关联序进行方案优选排序的方法。利用灰色关联评价分析方法对深圳市轨道交通近期(2011~2020年)建设方案进行了综合评价。

中低速磁浮列车地面综合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38-42

摘要:状态监测是磁浮列车运营安全的重要环节。首先对列车地面综合监测系统需求作了简要分析,之后在对系统的总体设计进行介绍的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分析选用相应的数据通信方式,协调相互之间数据传输协议,完成了集车辆、地面变电站、道岔等子系统一体的地面综合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目前这套系统在唐山1.5km长的磁浮试验线上运行良好。

高速磁浮线路最小平竖曲线半径研究43-47

摘要:通过高速磁浮车辆与线路之间的紧耦合关系,以车辆二系结构对线路的几何约束和我国目前的磁浮轨道技术的特点与制造技术为基础,并考虑安装与制造误差的影响以及满足旅客舒适度要求,对高速磁浮线路设计的最小平曲线半径和最小竖曲线半径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了设计的推荐值。即在保持车辆导向磁铁与导向面的侧向间隙5.5~11mm的条件下,线路轨道的最小平曲线半径设计值不宜小于650m;在保持车辆悬浮磁铁与定子面的悬浮间隙9~11.5mm的条件下,线路轨道的最小竖曲线半径设计值不宜小于2000m。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杂志信息窗
广珠城际轨道交通开始铺轨47-47

摘要:本刊讯广珠城际轨道交通工程自2005年8月开工至今,路基、隧道和桥梁工程已全部完成,2010年8月8日起,已进入轨道铺设阶段,预计在一个月内可完成全线铺轨任务。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杂志学术专论
城市轨道交通客流最优策略分配模型的改进48-51

摘要:城市轨道交通客流分配属于公交客流分配中的一种特殊情况,借鉴公交超级网络分配模型可以解决城市轨道交通客流分配的问题。通过算法的理论分析和简单的算例测试,指出最优策略分配模型在策略寻找和流量分配两大环节上存在的缺点。通过替代频率的方法,改进了策略寻找的方法;结合分层决策的思想,应用Logit模型改进了最优策略分配模型的流量分配算法。将改进的算法应用于上海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客流分配和简单算例网络,对比了改进算法和最优策略算法的差异,结果表明改进的算法更为合理。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杂志研究报告
城市轨道列车停站期间乘客候乘位置选择52-56

摘要:根据实测数据,分析列车进站时同步到达和列车停站期间到达的乘客选择特性。发现乘客选择侯乘位置受侯乘位置与入口的距离、侯乘位置与乘客在进站阶梯上的视野度等主要因素的影响。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得到乘客总人数与各站台侯乘人数之间的关系,并验证了关系的显著性,得出乘客侯乘位置选择模型。实例表明,实测值的平均值与计算值的平均值均差不大于3人。分析所有实测的乘客分布数据,该模型计算的结果与实际观测结果的差值小于3人的达78.85%,小于5人的高达92.31%,从而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

基于虚拟仪器技术构建冻土测温系统57-60

摘要:为缓解哈大(哈尔滨—大连)铁路客运专线施工周期短、工期要求紧的矛盾,需进行冬期施工,因此必须制定相应的冬期施工质量保证措施。从保证混凝土工程全面质量出发,对施工过程以及环境温度变化进行温度监测是非常重要的。以冬期施工钻孔灌注桩混凝土温度测试研究为背景,为了解土壤温度变化情况,利用虚拟仪器技术构建了冻土测温系统,并利用该测温系统在整个冬季对不同深度土壤温度的变化情况进行了连续观测。实践证明:该系统结构简单,测试精度高,温度测试通道可随意扩展,充分利用了虚拟仪器在数据采集、分析、存储方面的优点,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端进式车站的通风空调及防排烟系统方案研究61-65

摘要:通过分析研究北京地铁亦庄线的地下端进式车站——亦庄火车站,在车站规模、车站建筑功能和规划方案的实现、投资规模、暖通系统安全可靠性及控制难易程度等综合因素的情况下,选出适合该站的较优通风空调及防排烟系统方案。即:车站大系统、小系统及区间隧道的通风空调系统分开独立设置。结合建筑布置特点,灵活设计暖通系统。为新建地铁线路的端进式车站的通风空调系统方案的选择、系统的合理设计与科学的运行管理等提供设计参考。

上海轨道交通南京西路站换乘枢纽规划方案研究66-69

摘要:从换乘枢纽定位、设计思路、地下空间方案、换乘客流组织及与周边建筑结合等多个方面,详细介绍了上海轨道交通南京西路站三线换乘枢纽的规划设计方案;并提出新建车站的工程资源共享方案、换乘枢纽机电设备共享方案、换乘枢纽工程配套设计方案等复合协同发展的设计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