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评论杂志社
分享到:

传媒评论杂志

《传媒评论》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5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新闻讲座、传、媒管理论坛、研讨与交流、本刊消息、报人春秋等。
  • 主管单位:浙江日报报业集团
  • 主办单位:浙江日报报业集团
  • 国际刊号:2095-7823
  • 国内刊号:33-1387/G2
  • 出版地方:浙江
  • 邮发代号:32-229
  • 创刊时间:1985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19
  • 综合影响因子:0.061
期刊级别: 省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传媒评论 2012年第11期杂志 文档列表

传媒评论杂志封面专题

在突破中创新,在创新中做优:温州日报重大主题报道创新与实践研讨会在杭举行——重大主题报道:既要有高度,也要接地气——研讨会发言摘要

摘要:本刊讯重大主题报道是体现党报权威性、彰显党报公信力的“拳头产品”.也是各级党报新闻创新、创优亟待突破的一道难题。10月11日,由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温州日报报业集团主办,《新闻实践》杂志社协办的“重大主题报道创新与实践研讨会——以温州日报为例”在杭州举行,来自全省各市级党报负责人和浙江大学的专家学者,以及《新闻战线》、《中国记者》杂志社负责人出席研讨。与会代表围绕“重大主题报道的自觉意识与理念创新”、“重大主题报道地方元素的挖掘运用”、“重大主题报道保障机制的构筑与创新”等进行了深入研讨和热烈交流。
4-6

党报重大主题:做不一样的策划、不一样的报道

摘要:在这景色宜人、硕果飘香的金秋时节。由省记协和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共同主办、《新闻实践》杂志社协办的“重大主题报道的创新与实践”研讨会在美丽的杭州举行。我谨代表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对长期以来省记协和各位领导、专家给予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同时也代表主办单位和协办单位,对莅临研讨会的各位领导、专家、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重大主题报道,历来是党报新闻宣传的重要内容。围绕党和政府的重大决定,将重大主题报道做出新意、做出创意,使宣传性和新闻性得到有效结合,是党报品牌塑造的一大核心工作。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
6-7

挖掘地方元素创新主题报道——温州日报重大主题报道实践与体会

摘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做好重大主题报道是党的新闻媒体的职责使命,也是党报彰显权威性、影响力,区别其他媒体的优势所在。这几年来,温州日报不断增强重大主题报道的创新意识,通过创新主题报道的理念、地方元素的挖掘与运用以及保障机制的构筑和创新,精雕细刻.把新闻精品意识贯穿于主题报道的各个环节,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2008年开始,我们每年都有重大主题报道方面的稿件在浙江新闻奖中获奖。如2008年度,我们组织策划的“敢为天下先——温州日报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大型连续报道”获浙江新闻奖重大主题报道一等奖;2009年度,我们的“民企突围的温州报告系列报道”获浙江新闻奖重大主题报道二等奖;2010年度,我们组织策划的“十问温州发展”系列报道再次获得浙江新闻奖重大主题报道一等奖,引起社会各界的很大反响,也获得省内业界的好评。
7-9

重大主题报道创新三问——温州日报重大主题报道策划理念的创新

摘要:这几年,温州日报在重大主题报道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同时也存在不少困惑。今天,借用“叩问”这个词。谈谈我们在重大主题报道方面的思与行。 叩问之一:重大主题报道是不是就是遵旨听令的命题作文?我们实践的答案:可以是自编自导的自由作文。关键点:渠道创新。早知情、早沟通、早策划,打通连接地方首脑的“任督”大脉,掌握报道的主动权。主题报道是一项政治性较强的报道任务,如何实现中心工作与新闻宣传的有机结合,是做好这类报道的关键。由于机关部门领导跟我们着眼点不同,完全按他们要求做出来的报道效果并不好。我们的提早介入,可以更好地围绕新闻规律进行策划,效果就大不一样。
10-11

倾力策划倾情参与——重大主题报道团队策划机制的创新

摘要:重大主题报道往往都是战役性报道.仅靠单兵作战很难达到精品化要求,需要集体智慧、整体策划、全体出动,整合各方面报道资源。因此,要把重大主题报道打造成精品.采编部室必须要形成能充分发挥团队整体优势的运行机制。 团队创新运行机制之一:核心骨干制一个有创新力的团队,需要在报社编委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好各部部主任的策划带头作用。为此,我们建立了以部主任为主体,以骨干记者为核心力量的“核心骨干制”,加强以部室为单位的团队创新运行机制。一是部主任要吃透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的精神.围绕热点抓报道方向;二是要求记者在日常采访工作中。一旦发现符合方向的新闻线索,及时上报部室讨论;
11-12

每逢大事必有创意——常谋常新,亮出重大主题报道的温州特色

摘要:温州日报作为地方媒体,在重大主题报道的创新上,首先就要突出地方特色。把策划重点、报道角度重点放在突出地方特色、呈现独特个性上。只有充分利用本地报道资源、挖掘本地报道线索。在体现地域特色上下功夫,在突出个性上做文章,才能使我们的报道更加贴近受众。 寻找重大主题中温州的元素 重大主题报道,往往即重又大,很多活动与报道甚至都是党中央发出的号召。这里就需要地方党报积极接通天地线,寻找大主题中的温州元素,以贴近性的策划,赋予主题宣传以全新的活力和内涵。今年,是雷锋同志牺牲50周年,中央号召要着力营造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浓厚氛围。与此同时,一场关于核心价值观的大讨论也正在全国各地掀起。在策划“学习雷锋”的报道时,我们想到了,如今有300万的温州人在全国各地经商。一直以来,大家说起温州人,
13-14

高度,角度,深度——把握重大主题报道的“秘诀”

摘要:重大主题报道,对于年轻记者而言可谓是“又爱又恨”。爱她。是因为重大主题报道是一道有分量的新闻大餐。花心思调配就可“色香味”俱全:恨她。是因为重大主题报道也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啃好这一骨头有挑战、有难度。摸清年轻记者这种“爱恨交织”的心理,温州日报通过创新主题报道的理念、路径和机制,把新闻精品意识贯穿于主题报道的各个环节.不断提升年轻记者的业务能力和水平。
14-15
传媒评论杂志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

聆听时代脉动走出广阔天地——山区海岛调研采访感悟

摘要:“搞好走转改,报社老总要带头接地气。”去年。中央号召新闻战线开展走转改活动不久,宁波日报报业集团领导就带头迅速“动”起来,我约宁波日报地方新闻部的记者,一起上四明山,访老区;今年8月又一起下渔村,走象山。针对革命老区生态转型出路,去年发表了《巧念生态致富经——四明山革命老区蹲点报告》;针对群众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化形势下的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创新,今年9月12日见报了《服务民生新坐标——社会管理创新的“象山实践”调查》,并以此拉开了宁报集团喜迎党的十八大“走转改大型采访活动”的帷幕。几次调研,感触良多。一年多来,宁报集团“走转改”活动蔚然成风。这些来自基层的鲜活报道,由于搭准了时代脉搏,题材鲜活,主题厚重,文风清新,见报后社会反响是好的。
16-18

难忘《山村夜话》

摘要:走基层,接地气,跑新闻,是党报的优良传统。浙江日报创刊60多年来,记者在采访中,发生过许许多多令人难忘的事情。上世纪90年代,农村部记者采写的一组《山村夜话》,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将当年写的《推荐一封报道组的来信》作为引子,讲一讲《山村夜话》的故事。 推荐一封报道组同志的来信请编辑部同志都看看这封热情洋溢的来信。魏忠坤同志以切身的感受叙述了农村部3位同志深入山村进行夜访的经过,此情此景,令人感动,也发人深思。
18-21

全员深化走基层,立体传播增合力 大型广播新闻行动--"宁波革命老区行"广受好评

摘要:2012年7月至9月,宁波人民广播电台宁波之声联合宁波广播协作联盟精心策划推出了“走转改”大型广播新闻行动——“宁波革命老区行”。组织50多位广播记者深入宁波革命老区,用脚去丈量老区的红色土地,用心去倾听老区人民的心声,用现场去呈现老区的最新变迁,采写了一批鲜活报道,创下了宁波广播史上单一新闻行动参与采访人数最多、下基层持续时间最长、探访偏远乡村最多的纪录。报道连续集中播出后,受到了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宁波市委宣传部专项阅评指出,宁波之声精心策划推出的“宁波革命老区行”活动,涌现出了一批生动鲜活、感人至深的精品佳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只有真正沉下身、用心灵感受百姓生活,感知群众冷暖,把镜头、话筒和笔触对准普通群众。才能在中央和省、市的重大决策部署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朴实语言中找到契合点和共鸣点,使新闻媒体真正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
21-22
传媒评论杂志社长总编专论

地市级报业传媒集团发展战略探析

摘要:集团化是扩大地市报业规模、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竞争实力的必由之路。面对外来强势媒体的兵临城下,面对同城异质媒体的寸土必争,面对新媒体的剑拔弩张,地市报业只要在集团化的基础上,牢牢扎根于地市,真正做到科学谋划,以综合化战略打造精兵强将,以品牌化战略做强主业。以层次化战略做大多元,使自己足够强大,就定能纵使高手如云刀光剑影.我自横刀立马笑傲江湖。一、主业品牌化战略报业传媒集团的主业自然是“报”,“报”是报业传媒集团的前提条件,是大厦之基、活水之源。所谓主业品牌化战略,是指地市级报业传媒集团在发展过程中,要充分重视主业的品牌化建设,不断提升主业的品牌价值,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力,从而不断提高集团的核心竞争力。使地市级报业集团在竞争中发展壮大,在竞争中赢得未来。
22-25
传媒评论杂志业务探讨

媒体“追风”:报纸的脚步能否快些?——浙江日报迎战强台风“海葵”报道的若干创新

摘要:今年8月1日至18日,浙江日报共推出29个版面用于迎战强台风“海葵”的报道。从各地紧急防台到抓紧恢复生产.不仅对浙江军民齐心应对4年来首次正面登陆浙江的台风作了全景式报道。还创新报道形式,增加服务信息,加强报网互动。提升人文情怀,得到省委领导和基层读者的一致好评。新媒体竞争,无疑给传统媒体带来巨大挑战。但透过此次台风报道,或可对党报如何在突发事件报道方面迎战媒体竞争,带来些许启示。全景报道,增强信息服务早在台风“海葵”登陆之前.浙江日报编辑部就对防台报道开始认真策划。8月1日3版“今日关注”刊登《暴雨侵袭全球城市——城市防涝,我们准备好了吗》的整版报道,就对读者如何防台抗台做了前瞻式的提醒。当天不仅编发《城镇内涝9重点》。告诉读者立交桥下、地下空间、新建社区等地点,在台风裹挟而来的暴雨中容易发生内涝,同时发回各地记者现场察访浙江城镇防涝的报道《长大的城市。淤积的隐患》,言辞恳切,信息实用。
26-28

以深度应对速度——以钱江晚报“海葵”系列报道为例

摘要:2012年8月7日晚,台风“海葵”登陆前夕。我们很纠结。当日,钱江晚报动用9个版来报道台风,但截至凌展1点,我们还缺失最重要的一个消息:“海葵”到底在哪里登陆?台风准确登陆点,只有在登陆那一刻才能获知。但按照气象台的预测,“海葵”登陆时间为8月8日凌晨四五点问,这让我们很尴尬。报纸凌展1:30前必须签样。于是,当日钱江晚报头版。使用了《决战海葵》这样的虚题,登陆地点,只能模糊地表述为“在三门湾一带”。而8月8日这份报纸上架之时,网络上有关“海葵”在象山鹤浦登陆的消息已铺天盖地。显然,面对重大突发事件,尤其是面对网络,
28-30

科学解读传递温暖——都市快报台风报道的立足点

摘要:2012年8月,西太平洋海面上很不太平,前后共产生了7个台风。其中有6个影响我国。5个在我国登陆。台风来袭,吸引了人们关注的目光。关于台风的最新消息一个接一个传来。报纸、电视、广播、网络……媒体都卯足了劲,希望能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方式,把信息传递给公众。但在这样一场新闻比赛中,如果光讲传播速度,报纸肯定不占优势。因为第二天早晨当大家看到报纸时。所了解到的只能是昨晚的台风情况。输掉了时间,怎么办?我们能不能依靠其他?比如更为详尽的科学解读,非常实用的防台手册,或者一种依靠文字传递的温暖情感……以今年第11号台风“海葵”为例,我们尝试总结这次台风报道的前后经过。
31-32

台风报道中的报纸传播转型

摘要:今年第11号强台风“海葵”8月8日凌晨正面登陆甬城。尽管被这个60年来强度最大的台风“刮走”100亿元经济损失。宁波却通过科学防台。创造出“零死亡”的奇迹。这其中,主流媒体尤其是党报的传播转型是这一奇迹造就的重要因素之一。宁波日报转变灾害报道传播理念、传播方式和舆论引导场域,从8月6日起至14日,累计发稿400余篇,为宁波实现“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的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支撑、精神鼓舞和舆论支持,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肯定,也赢得了受众的好评。
32-33

重大自然灾害报道要传递正能量——以东南商报抗击“海葵”台风报道为例

摘要:2012年8月8日。60年一遇的强台风“海葵”正面袭击宁波。造成了11县(市)区的136个乡镇受灾。面对强台风来袭。宁波整座城市严阵以待,防台预案及时充分,减灾措施迅速有力,使这座城市在狂风暴雨中表现出极为难得的从容镇定。而在这个过程中,宁波媒体的众多记者奔赴一线,深度关注抗台救灾的全过程,及时传达政府部门的声音,为市民群众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信息,同时深入挖掘市民群众发扬大爱精神、守望相助的感人事迹。全面传递“正能量”,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34-35

“电视台的男记者哪里去了?”

摘要:今夏,台风数次袭扰,急风骤雨中,记者在第一线发回了一个个生动的现场报道,受到了百姓的好评。可是第11号台风“海葵”过后,某电视台的一则新闻视频被一门户网站剪辑出来,放在首页醒目位置,引起了人们争议。视频拍摄于台风登陆前20分钟的宁波北仑区,一穿着雨衣的年轻女记者腰部栓着一根看似较粗的黑色绳子,在狂风暴雨中声嘶力竭地播报着台风即将登陆的现场新闻。一阵强风吹来,她甚至站立不稳,蹲下了身子,但仍未中断播报,现场清晰地听到呼呼的风声……新闻播报结束,一穿黑色雨衣的男同事走入镜头,一步步拉紧绳索将她抱住。就是这一段视频,引发网友争议。一部分网友钦佩女记者的敬业精神,也有感慨记者职业的辛苦。但更多的网友则是质疑电视台这样的做法不妥当,有作秀的嫌疑。
35-35

有责任,敢担当,才有影响力——深圳报业集团台风报道的实践和体会

摘要:今年7月24日凌晨。台风“韦森特”袭击广东,由于应对妥善及时,“韦森特”对广东造成的影响不大。地处祖国南陆的广东省深圳市,南临大海,每年台风不断。深圳媒体在应对台风的报道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防洪抗灾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新媒体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深圳报业集团处理台风报道的体会是,发挥报纸的特长,有责任,敢担当,才有影响力。 一、揭陈年“伤疤”,借他山之石,警钟长呜 深圳人不会忘却20年前的惨痛一幕,那块陈年“伤疤”深深烙在深圳人的心中,让人记忆犹新。1993年9月23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淹没了半个深圳。罗湖老城区排水系统陈旧,排水能力差,积水成河。最繁华街道之一的建设路积水最深处达肩部以上;一家五星级酒店地下车库全部被水淹没;龙岗新城区因一些施工泥土堵塞了下水道,致使一些小区一楼许多居民家中积水达齐腰深。那场水灾,整个深圳人员伤亡虽然不大,但财产损失难以计量。
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