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评论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传媒评论杂志 省级期刊

Media Review

  • 33-1387/G2 国内刊号
  • 2095-7823 国际刊号
  • 0.19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传媒评论是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管的学术期刊。传媒评论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封面_深度融合 激发基层新闻生产力、我和党媒的情缘、今天我们怎么做记者、观察、我与县级融媒体、实践、广电

传媒评论 2009年第11期杂志 文档列表

传媒评论杂志前沿论街
报网合一:党报应对网络挑战的选择——“杭州日报网”成长探索的体会4-6

摘要:2009年3月7日,筹备了近半年的杭州日报网正式上线。这标志着有着54年历史的杭州日报结束了单一纸媒的历史,一个报网合一的新型媒体随之诞生。上线半年多来,杭州日报网与杭州日报融为一体的互动不断深人,并表现出良好的成长性。到9月19日止,杭州日报网单日最高独立IP访问流量已突破18万,单日最高页面点击量已突破120万,每月累计独立IP访问流量已超过150万,

新任编委简介6-6

摘要:李丹,男,1956年3月出生,高级记者。1980年7月毕业于原杭州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同年进浙江日报工作,在农村部任记者、副主任;1991年2月-1992年10月任工交财贸部副主任;1992年10月-1997年5月任经济专刊部主任;1997年5月-1999年9月任浙江日报总编办主任、编委兼总编办主任;1999年9月-2002年5月,任浙汀日报党委委员、钱江晚报总编辑;

开辟与年轻记者互动的“动感地带”——兼谈采编队伍建设的几点体会7-9

摘要:随着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记者编辑队伍正越来越年轻化。据统计,在已换发新版新闻记者证的新闻采编人员中,绝大多数为中青年,其中20至30岁青年人最多,占29%;30至40岁中青年人占27%。而笔者所在的温州都市报,作为创刊只有8年的年轻报纸,记者编辑的年轻化则更为突出,平均年龄只有30岁,其中“80后”占了很大比例。年轻人富于朝气,干劲足,观念新,适应市场能力强,

全国报刊类媒体记者证换发基本完成9-9

摘要:新闻出版总署今年上半年开始对全国的新闻记者证进行换发,截至10月初,报刊类媒体的记者证换发工作基本完成,近8万名新闻记者已经领取了新证件。

传媒评论杂志多棱聚焦
论“三名”难产的水土缺失因素10-13

摘要:与新时期媒体发展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报纸的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以下简称“三名”)却是千呼万唤难出来。这是多种原因复杂交织的结果:既有对所谓“名”的理解误区,又有当代中国媒介生态现状的缺陷,也有人才发展利益驱动减弱和报业品牌意识淡薄等因素,使得“三名”因水土缺失而难以脱颖而出。因此,必须完善孵化“三名”的制度安排,探索记者编辑的多元化个人发展道路,并与传媒业的品牌经营密切结合起来。

电视媒体“三名”的几率失衡与对策13-15

摘要:从电视媒体人员构成比例来说,主持人仅仅占了很小的比例,更多的是节目生产一线的专业采编人员。他们是电视媒体运作的主体,也是核心竞争力的主干力量。对于如此众多而庞大的群体而言,是否具有成才的环境、成名的几率、成家的愿景,也就是说有无可能成为“三名”,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种培育人才的机制,实则是有效的竞争和激励体制,有利于电视媒体打造出具有影响力、竞争力和品牌优势的电视采编队伍。

自媒体时代的“意见领袖”呼之欲出——对“三名”难产的一点看法16-18

摘要:信息无所谓好坏,选择和判断却有优劣。洞见的深浅、视野的远近、内涵的宽窄、情怀的高下,将造就传媒的影响力,孕育新闻名人。同时,中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利益群体的不断分化、价值观念的逐步多元、公民社会的雏形初现,也让意见表达成为必须。未来的“三名”,很可能就是这些“意见领袖”。

评论员“成名难”:一个并不轻松的话题18-20

摘要:媒体评论员为何“成名难”,原因在于评论员队伍结构不均衡,缺乏符合评论员成名成家的激励机制,业务操作层面缺乏应有的自主空间等。因此,要遵循评论员成名的规律,既要创造让评论员长期专注于评论工作的平台,又要使其自身主动地融入意见对传播对象的研究之中,同时,建立核心人才理念,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为评论员成名成家推行主笔中心制,倡导开设集体专栏或个人专栏等。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与台湾传媒签订合作协议20-20

摘要:日前,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与台湾旺旺中时传媒集团在台北签订了深化交流合作协议。这是闽台主流传媒集团首次签订相关合作协议。双方达成今后将在人员交流、新闻业务、媒体经营和人道救助等方面进行广泛合作的协议。在人员交流方面,开展并推动两集团间以及两岸媒体间各层次的互访交流,共同将“海峡媒体峰会”打造成两岸新闻界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和品牌活动;

传媒评论杂志记者履痕
凭什么认定我一定能成功?21-24

摘要:卢云第一眼看到我的眼光,我形容不来,或者说我从不敢承认:那眼光里带着一丝惊讶,一丝不悦——特别是那眼光接触到我腆起的腹部的时候。这眼光使我全身一颤,在整个会议期间,我一直躲着这位顶头上司。

石家庄日报社实现资讯传播全方位覆盖24-24

摘要:近日召开的河北省新技术新媒体发展论坛,对石家庄日报社实施的“四二一”计划予以肯定,标志着该社探索新媒体迈出关键一步。石家庄日报社2007年提出“四二一”计划,旨在通过两三年的努力,整合报社内部资源并开发利用社会资源,通过搭建网络平台、数据平台、移动平台、商务平台,完成全传媒、全覆盖两项战略任务,最终实现由传统报业单位向现代传媒集团迈进的目标。

传媒评论杂志冷眼评媒
珠三角报纸在国际新闻领域的创新与探索25-27

摘要: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潮,迅速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中国的媒体受众对国际新闻的信息渴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国内地方媒体也不再满足于从新华社渠道获取信源。珠三角地区的报纸正在越来越多地用自己的评论去诠释国际新闻,自主约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对重大国际性事件发表观点,而且主动派出记者去海外新闻热点地区采访,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观察国际新闻事件的视角。

传媒评论杂志总编快语
还是建设性立场为好28-29

摘要:国庆夜间值班,我读到一篇来稿,说一老太太雨中晕倒在路口,许多市民见状纷纷向前,携手扶起,打伞遮雨,从老人胸前挂着的电话号码联系家人,拦车送老人去医院抢救……多么感人的一幕!可是这篇稿子最初的主标题却是《老人倒地无人敢扶?》,尽管有个问号,尽管副题是正面叙述的,终归令人感觉颇为复杂。

传媒评论杂志业界论坛
党报头版设计“删繁就简”的现实思考29-30

摘要:中国的报纸头版设计在经历了近20年的“视觉冲击波”后,正在进行理性的调整。尤其对于党报来说,面对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冲击与都市报的挑战,在追逐了大标题、大图片的潮流之后,如何从现实功能出发,寻找更加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合理形式,已然成为一个紧迫的课题。

“后晚报”时代正在逼近31-32

摘要:名为“晚报”不一定“晚出”常常有论者以数量来证明我国晚报阵容强大,如“截至2002年,全国晚报共有147家”等这样的论证,这是把所有名为“晚报”实际上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晚报都包括进去了。业界对晚报这样概括:傍晚前出版的综合性城市报纸;每天下午或傍晚发行,供人们晚饭前后阅读的报纸,是一日间发行最迟的报纸,常报道午前的消息。按照这个标准,

党报评论版面的新思考33-35

摘要:这是一个有越来越多的大众渴望言说的时代。在这种大背景下,党报的评论版面如何生存与发展,需要新的思考。近年来与都市报等市场类报纸相比,党报的新闻评论让很多读者觉得“不解渴”、“不过瘾”,致使党报评论的权威性削弱,社会影响力有所减小。

都市报财经报道内涵与形态的变革36-37

摘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到如今已经进入缓慢复苏的阶段。毫无疑问,这是继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后延续时间最长的热点报道。我国各类媒体围绕这一热点报道大显身手,尤其是都市报的财经报道,以此为契机创新新闻理念和报道模式、表现手法,实现了报道内涵和形态的变革,留下很多有益的启示。

地市党报旅游报道突围之策38-39

摘要:在许多地方,旅游业已被列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或者龙头产业。与之相适应,地市级党报纷纷创办旅游专刊专版等,旅游报道占据了党报版面越来越显著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