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导报杂志社
分享到:
《材料导报》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7年,公开发行的半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金属与金属基复合材料、高分子与聚合物基复合材料、能源材料、光、电、磁功能材料等。
  • 主管单位:重庆西南信息有限公司(原科学技术部西南信息中心)
  • 主办单位:重庆西南信息有限公司(原科学技术部西南信息中心)
  • 国际刊号:1005-023X
  • 国内刊号:50-1078/TB
  • 出版地方:重庆
  • 邮发代号:78-93
  • 创刊时间:1987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91
  • 综合影响因子:0.841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材料导报 2015年第20期杂志 文档列表

材料导报杂志材料研究

悬浮聚合法制备亲水-亲油型高分子固相萃取填料及其功能化研究

摘要:采用悬浮聚合法合成了一种以二乙烯苯和N-乙烯吡咯烷酮为单体的高分子聚合物固相萃取填料(DVB-NVP),系统地考察了引发剂、致孔剂、分散剂以及反应时间等对填料形态和粒径分布的影响,用光学显微镜对其进行表征,以农药作为模型化合物,结合紫外分光光度(UV)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填料进行评价。同时对合成的微球进行官能团衍生,并优化衍生化条件。结果表明:以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为分散剂,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时,于80℃下反应8h可制得粒径为20~60μm的单分散高交联亲水-亲油型聚合物,其对灭多威、福美林以及乙酰甲胺磷的回收率分别为97.34%、86.24%和96.96%,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27%、0.96%、1.83%。4种衍生化DVB-NVP填料具有较高的离子交换容量。
1-7

新型可见光催化剂Bi6O26N5H9/AgCl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摘要:以硝酸铋和硝酸银为主要原料,采用水解法制备了可见光响应型高效复合催化剂Bi6O26N5H9/AgCl。利用X射线仪(XRD)、扫描电镜(SEM)等手段对样品进行表征,并以碱性染料罗丹明B为目标污染物,金属卤化物灯为可见光光源测试其光催化性能,研究了初始Bi^3+/Ag^+物质的量比、废水pH及浓度等对Bi6O26N5H9/AgCl光催化活性的影响,并对光催化过程中产生的活性物种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当罗丹明B的质量浓度为20 mg/L、AgCl/Bi6O26N5H9催化剂用量为0.5g/L、pH=4.6、光照30min条件下,罗丹明B脱色率、COD和TOC去除率分别为98.73%、88%和69%。活性物种的检测表明光催化过程产生的主要活性物种为·OH自由基,而非空穴和超氧阴离子。
8-12

金属液电解质制备及性能研究

摘要:采用固相反应法在1673K合成了Al2-xYbxO3-α(x=0,0.005,0.01,0.02)陶瓷粉体,在空气气氛中1873K、10h对材料进行二次烧结。XRD物相分析结果确定合成后的样品中有α-Al2O3基固溶体和微量Yb2O3存在。为了明确Yb掺杂α-Al2O3的电化学性能,采用交流阻抗测试法、红外光谱分析仪在1073~1473K,高氧气氛(Ar/O2/D2O)/(Ar/O2/H2O)、高氢气氛(Ar/H2/H2O)/(Ar/D2/D2O)下测量了固体电解质的同位素效应、气氛依赖性及交流阻抗谱。通过检测电导的H/D同位素效应,确定了固体电解质的质子导电优势区域,结果在富氢气氛下,1073~1473K温度范围内有明显的H/D同位素效应,质子是主要的载流子。在富氧气氛下,1073~1273K温度范围内,质子是主要的载流子。
13-17

西瓜皮基层次孔炭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

摘要:以西瓜皮的炭化料为前驱体,KOH为活化剂(碱炭比1∶1~4∶1),在800℃下活化1h制备超级电容器用活性炭电极材料。利用低温N2吸附法对活性炭的孔结构进行表征,采用恒流充放电、循环伏安和漏电流等测试方法评价了其在无机体系(3mol·L-1 KOH)中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4种活性炭均属层次孔炭,孔径集中分布在0.8~4.5nm之间,包括0.8~2.0nm之间的微孔和2.0~4.5nm之间的中孔;比表面积、总孔容和中孔率最高分别达2480m^2·g^-1、1.521cm^3·g^-1和78.8%。4种活性炭电极材料的充放电可逆性良好,具有典型的双电层电容特性,质量比电容、比电容保持率最高分别达258F·g^-1、84.9%,是一种理想的电化学电容器用活性炭电极材料。
18-22

N-羟甲基丙烯酰胺在棉织物抗菌整理中的应用

摘要:应用轧烘焙工艺,使得卤胺类单体N-羟甲基丙烯酰胺在棉织物上发生接枝共聚反应。探究了交联剂浓度、浸渍时间、单体浓度、焙烘时间和焙烘温度对改性棉织物含氯量的影响。最佳工艺条件为:交联剂浓度2%(质量分数),浸渍时间15min,单体浓度0.4mol/L,焙烘时间120s,焙烘温度120℃。对接枝后棉织物进行红外、SEM表征,结果证实单体N-羟甲基丙烯酰胺接枝到了棉织物上。抗菌测试显示,在5min内,改性棉织物即可杀死100%的金黄色葡萄球菌,10min内杀死100%大肠杆菌,杀菌效果显著。
23-27

白刺籽粕接枝高吸油树脂NSM-g-P(MMA-co-BA)的制备与性能

摘要:以白刺籽粕(NSM)为基材,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丙烯酸丁酯(BA)为单体,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合成了高性能吸油树脂NSM-g-P(MMA-co-BA)。利用FTIR、SEM对其进行表征,并研究NSM、BPO、MBA用量、单体配比对树脂吸油率的影响及吸油动力学。结果表明,NSMg-P(MMA-co-BA)是一种表面交联型复合物,NSM粉末在复合物中呈弥散状分散,起到骨架支撑作用。制备树脂的最佳条件为:m(BA)∶m(MMA)=1∶1,ω(BPO)=0.7%,ω(MBA)=0.04%,ω(NSM)=3.1%,于70℃下反应70min。室温下NSM-g-P(MMA-co-BA)对三氯甲烷、二氯甲烷、甲苯、乙酸乙酯、四氯化碳的最大吸油率分别为31.6g/g、36.7g/g、24.4g/g、18.5g/g、32.4g/g,吸油平衡时间约50min。吸油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油速率大小为:乙酸乙酯〉四氯化碳〉甲苯〉三氯甲烷〉二氯甲烷。该树脂对工业机油、油水混合物和水的最大吸油率分别为31.7g/g、24.7g/g、0.09g/g。
28-32

胶原/壳聚糖/羟基磷灰石复合微球的制备及表征

摘要:首先探讨了实验参数对胶原/壳聚糖复合微球的影响,确定了胶原/壳聚糖的最佳理论质量配比以及戊二醛和氢氧化钠的最佳加入量。随后,在上述最佳条件的基础上,采用分散乳化法制备了具有不同羟基磷灰石(HA)含量的胶原/壳聚糖/HA三组分复合微球。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微球进行了表征,并探讨了HA的含量对微球组成、形态和分散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微球的分散性随着HA含量的增加而逐渐提高。当HA含量为30%时,可以获得球形规则、分散性高且粒径分布均匀的复合微球,所得微球的平均粒径约为5μm。然而,当HA含量超过30%时会导致微球的球形呈现不规则的特征。
33-37

马来酸酐接枝聚乙烯对稀土荧光竹塑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摘要:为研究马来酸酐接枝聚乙烯(PE-g-MAH)对稀土荧光竹塑复合材料发光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利用荧光分光光度计、电子万能试验机、摆锤冲击仪和傅里叶红外光谱仪表征复合材料的发射光谱、力学性能和红外光谱,并利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观察稀土荧光竹塑复合材料的拉伸断面的微观形貌。结果表明随着马来酸酐接枝聚乙烯的含量增加,稀土荧光竹塑复合材料的发光强度、弯曲强度、弯曲模量、冲击强度和拉伸强度均先增大后减小,PE-g-MAH的含量为6%时,复合材料的相对发光强度比未添加PE-g-MAH的稀土荧光竹塑复合材料提高43.02%,弯曲强度提高42.91%,弯曲模量提高37.97%,冲击强度提高119.44%,拉伸强度提高25.35%;场发射扫描电镜显示,马来酸酐接枝聚乙烯的含量增加,铝酸锶荧光粉在基体中分散更加均匀、团聚减少、界面结合改善;红外光谱(FTIR)分析显示,PE-g-MAH与竹粉、铝酸锶荧光粉的表面羟基发生了酯化反应并形成氢键连接。
38-42

纤维增强二氧化硅气凝胶复合材料的制备和低温性能

摘要:以正硅酸四乙酯(TEOS)为前驱体制备SiO2溶胶,并分别与玄武岩纤维和玻璃纤维复合,经超临界干燥工艺制备了疏水耐低温SiO2气凝胶复合材料。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接触角分析仪、激光法导热仪、万能试验机、氮气吸附法对SiO2气凝胶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两种纤维增强SiO2气凝胶复合材料在常温及低温下均具有良好的疏水性能和隔热性能,玄武岩纤维增强SiO2气凝胶复合材料和玻璃纤维增强SiO2气凝胶复合材料的接触角分别为148°和142°,常温热导率分别为0.030 W·m^-1·K^-1和0.026 W·m^-1·K^-1,-50℃时的热导率分别为0.027 W·m^-1·K^-1和0.024 W·m^-1·K^-1,在低温条件下,体积无明显收缩。纤维的加入提供了力学支撑,两种材料不仅在常温下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而且在低温下的力学性能有所增强。
43-46

ZnO/ZnSnO3纳米复合物的制备及其HCHO气敏性研究

摘要:采用水热法在不同温度下制得两种氧化锌/偏锡酸锌(ZnO/ZnSnO3)复合氧化物。通过XRD、SEM、比表面积及孔隙度分析仪分别对复合氧化物的晶体结构、微观形貌、比表面积等进行表征,结果表明,160℃水热条件制得了氧化锌/片状偏锡酸锌纳米复合氧化物,而180℃条件下制得了颗粒状ZnO/ZnSnO3纳米复合物,平均粒径16nm。采用传统旁热式结构对上述两复合氧化物进行HCHO敏感性能研究,结果发现两种复合氧化物对甲醛都表现出良好的气敏特性,其中氧化锌/片状偏锡酸锌复合氧化物的甲醛气敏特性尤为突出,工作温度110℃时对0.5×10-6甲醛有很好的响应。
47-50

碳纤维增强层状木材陶瓷的结构特征与力学行为研究

摘要:以液化木材和炭粉制备的片状木材陶瓷为基体材料、以碳纤维为增强材料,通过结构设计和应力应变分析建立单元结构模型和应力应变模型。SEM观测结果显示:根据结构模型所制备的试件具有典型的层状结构,且在断裂过程中有利于裂纹偏转。力学行为分析表明:在脱粘之前,载荷主要集中在基体材料上,当发生脱粘后载荷则主要由增强材料承担。同时,由于层状结构和增强碳纤维的运用使得力学性能大幅度提高,尤其是断裂韧性得到明显改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脆性断裂的发生。
51-55

Mg(BH4)2-NaNH2体系的加热放氢性能研究

摘要:采用机械球磨法制备了Mg(BH4)2-NaNH2复合储氢材料,研究了Mg(BH4)2和NaNH2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加热放氢性能。当物质的量比为1∶2时,Mg(BH4)2与NaNH2之间发生反应:Mg(BH4)2+2NaNH2→2NaBH4+Mg(NH2)2。当物质的量比为1∶1时,Mg(BH4)2与NaNH2之间发生反应:Mg(BH4)2+NaNH2→NaBH4+MgBNH6。加热到400℃,该样品分两步进行放氢反应,放氢峰温分别在190℃和369℃,可以放出4.7%(质量分数)氢气。第一步放氢反应为MgBNH6分解产生MgH2,即:MgBNH6→MgH2+BN+2H2。第二步放氢反应为MgH2的分解:MgH2→Mg+H2。
56-59

不同铝源制备莫来石结合碳化硅多孔陶瓷及性能研究

摘要:以碳化硅(SiC)和不同铝源(多孔Al2O3/纳米Al2O3/Al(OH)3)为起始原料,通过原位反应结合工艺制备莫来石结合碳化硅多孔陶瓷。主要研究了不同铝源及温度对多孔陶瓷抗弯强度、气孔率、线性伸缩率等性能的影响,并采用XRD和SEM分析表征了样品的物相组成与断面形貌。结果表明:以多孔Al2O3为铝源,在1450℃下保温3h制备的碳化硅多孔陶瓷的综合性能最优,其强度为58 MPa,气孔率为41.9%;烧结温度对3种铝源所制备的多孔陶瓷具有相同的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强度逐渐升高,气孔率逐渐降低,线性收缩率逐渐增大。
60-63

无卤阻燃剂的添加量对EVA发泡材料发泡性能的影响

摘要:针对EVA无卤阻燃发泡体系,研究了氢氧化镁(MH)、氢氧化铝(ATH)和红磷3种阻燃剂对EVA体系发泡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MH、ATH会使体系的粘度、发泡压力提高,交联度下降,过量的MH和ATH会导致发泡材料表面鼓泡,发泡倍率降低。添加红磷,体系的粘度、交联度下降,发泡压力、发泡倍率增大。为了保证EVA材料的顺利发泡,MH、ATH单独使用时,添加量分别不超过55%和50%(质量分数),阻燃剂复配使用时,添加量不能超过50%(质量分数)。添加MH、ATH和红磷会影响EVA材料的发泡性能。
64-69

电化学脱盐对结合氯离子稳定性的若干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采用电化学脱盐方法对砂浆试块进行电化学除氯,研究了电场作用下若干影响因素(水灰比、阳离子类型、氯离子浓度、矿物掺合料等)对结合氯离子失稳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水灰比增大,结合氯离子在电场作用下的稳定性减弱,结合氯离子释放能力增强。电场作用下阳离子类型不同的砂浆试块结合氯离子失稳释放能力的大小顺序为:Ca^2+〉Mg^2+≈Na^+〉K^+。在1%~5%的氯离子浓度范围内,3%氯离子浓度下结合氯离子转化率最高,结合氯离子释放能力在高氯离子浓度和低氯离子浓度下都会出现下降的情况。硅粉会降低电场作用下结合氯离子的释放能力;随着矿粉产量的增加,结合氯离子转化率也逐渐增大,说明矿粉可促进电场作用下结合氯离子的释放,增强脱盐时结合氯离子的释放能力;粉煤灰对电场作用下结合氯离子的释放也有促进作用,且粉煤灰掺量在20%左右时结合氯离子的释放能力最强。
70-75

《材料导报》研究简报征稿

摘要:《材料导报》创刊于1987年,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和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期刊。
75-75

双功能化SBA-15的制备及对水中Ni^2+的吸附行为

摘要:分别以硅烷偶联剂和EDTA-2Na为改性剂,采用后嫁接法,制备出双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SBA-15。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N2吸附-脱附对样品结构进行了表征,并讨论了吸附热力学特性、吸附动力学特性及吸附等温特性。结果表明,双功能化SBA-15吸附水中Ni^2+时在180min内可以达到吸附平衡,吸附过程为化学吸附与物理吸附共存的过程,吸附过程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型,基于Langmuir模型计算得出35℃时最大吸附量为31.25mg·g^-1。
76-80

酸改性活性炭对EDTA废水的吸附

摘要:采用盐酸和硝酸对活性炭进行改性处理获得酸改性活性炭,并将其用于处理EDTA废水。考察改性条件(如酸的种类、改性时间和酸的浓度)、振荡速度和酸改性活性炭投加量等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同时采用吸附等温模型和吸附动力学模型进行拟合分析。结果表明,采用1.0mol/L盐酸改性12h所获得的改性活性炭吸附效果最好。在EDTA初始浓度为300mg/L、溶液体积为50mL、温度为20℃、振荡速度为200r/min,改性活性炭投加量为0.2g时,48h后吸附量为47.1 mg/g,吸附率为62.8%;而当改性活性炭投加量增加到2.0g时,吸附率达到93.8%。改性活性炭对EDTA的吸附很好地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0.9963),其吸附动力学行为可用Bangham动力学方程和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来描述。
8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