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导报杂志社
分享到:
《材料导报》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7年,公开发行的半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金属与金属基复合材料、高分子与聚合物基复合材料、能源材料、光、电、磁功能材料等。
  • 主管单位:重庆西南信息有限公司(原科学技术部西南信息中心)
  • 主办单位:重庆西南信息有限公司(原科学技术部西南信息中心)
  • 国际刊号:1005-023X
  • 国内刊号:50-1078/TB
  • 出版地方:重庆
  • 邮发代号:78-93
  • 创刊时间:1987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91
  • 综合影响因子:0.841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材料导报 2015年第14期杂志 文档列表

材料导报杂志材料研究

纳米线阵列的电化学优化光吸收增强研究

摘要:通过在自生长的半导体Cu2S纳米线阵列表面进一步应用电化学表面沉积处理,在纳米线表面形成尺寸更小的Cu2S纳米颗粒结构,实现了在不减小纳米线直径或增加纳米线长度的情况下,有效提高了纳米线阵列光吸收性能。利用I-V循环扫描曲线研究了以Cu2S纳米线阵列为工作电极的Cu2S沉积电位,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对纳米阵列的相结构、微观表面形貌、晶体结构及光吸收能力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研究表明:沉积于单斜晶系Cu2S纳米线阵列上的纳米颗粒为斜方晶系Cu2S,沉积后纳米线表面结构改变,粗糙度明显增加,起到了减少纳米线的光反射、优化原纳米线阵列光吸收综合能力的作用。
1-6

PPy/BaTiO3纳米复合吸波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摘要:采用溶胶-凝胶法(Sol-gel)制备了钛酸钡纳米粉体,借助XRD、FT-IR、SEM及矢量网络分析仪等分析测试手段对试样晶相、颗粒粒径、表面形貌及吸波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BaTiO3粉体最佳的煅烧温度为900℃,BaTiO3颗粒大小均匀,呈单一晶相的四方型,粒径在40~70nm;PPy/BaTiO3复合材料呈现均匀的球形形状,且聚吡咯(PPy)在BaTiO3颗粒的表面包覆较好;PPy/BaTiO3复合材料的吸波特性,回损达到-17dB,其中小于-5dB频率范围为3200~5200 MHz,频宽达到了2000 MHz,具有较好的吸波性能。
7-10

不同pH值对直接乙醇燃料电池Pt-SnO2/C电催化性能的影响

摘要:采用水热法制备了高分散Pt-SnO2/C电催化剂,对制备工艺进行了最佳优化,考察了不同反应溶液pH值对电催化剂活性的影响。采用XRD、SEM、TEM、比表面积、粒度分析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结构表征。制备的Pt-SnO2纳米复合颗粒高度分散在活性炭载体表面,其平均粒径约4.5nm。通过循环伏安、计时电流、交流阻抗等技术测试了电极在乙醇体系中的电催化活性。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溶液pH值的增加,制备的Pt-SnO2/C催化剂可使乙醇的氧化发生在较低电位。在pH值为9、铂锡原子比为3∶1时,制备的Pt-SnO2/C复合催化剂,可以得到较高的乙醇氧化电催化活性和电化学长期稳定性,氧化峰电流密度高达104.54mA·cm-2。
11-15

氟碳树脂基导电涂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摘要:以氟碳树脂为基体,掺铝氧化锌粉体为导电填料,制备导电性能优良的单组份导电涂料。借助热重-差热、X射线衍射、电镜等分析手段,探讨了掺铝氧化锌粉体的添加量和导电粉体的改性对导电涂料电性能、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用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和硅烷偶联剂改性的导电填料掺量为35%时,制备的导电涂料性能最优,其体积电阻率为8.89×108Ω·cm、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为19.36 MPa和200.45%。
16-20

硫氰基功能化空心二氧化硅微球的一步法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摘要:在乙醇/水介质中,以分散聚合法制备的聚苯乙烯(PS)微球为模板,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共模板,3-硫氰丙基三乙氧基硅烷(TCPTES)为前驱体,氨水为催化剂,通过一步法成功地制备了硫氰丙基功能化的空心SiO2微球(TC-HSSs)。通过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热重(TG)、红外光谱(FT-IR)、全自动比表面积及孔隙度分析仪(ASAP)以及原子吸收光谱(AAS)等手段对所制备的TC-HSSs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制备TC-HSSs的最佳条件是:氨水体积为1.5mL,反应温度为50℃,PS、TCPTES的质量比为1/12。所制备的TC-HSSs粒径在710~810nm,壁厚在70~120nm。最佳条件下制备的TC-HSSs的比表面积为152m2/g,孔径主要分布在3~7nm,孔体积为0.74cm3/g,且分散性较好。该材料对Pd2+粒子具有较高的吸附量(358.82mg/g)。
21-25

相变微胶囊/SMS智能调温织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摘要:为了研究不同浓度相变微胶囊对整理织物调温性能的影响,首先以正十八烷为芯材,三聚氰胺-尿素-甲醛(MUF)树脂为壁材,采用原位聚合法合成三聚氰胺-尿素-甲醛/正十八烷微胶囊,并利用扫描电镜(SEM)对其形貌和粒径进行分析。然后,采用涂层工艺将不同浓度相变微胶囊整理到SMS织物上,形成相变调温织物,通过SEM、红外测温仪、织物透气量仪、织物强力仪等测试手段,探讨相变微胶囊整理对织物表面形貌、调温、透气性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变微胶囊呈球形,表面光滑,粒径分布均匀。经相变微胶囊整理后,织物的升降温速率均明显变缓,具有优良的蓄热调温功能;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均有提高。整理后智能调温织物虽透气性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服用性未受到明显影响。
26-30

麦饭石负载PVAm复合物的制备及其对梨汁的澄清作用

摘要:为了改善麦饭石的吸附性能和使用性能,以N-乙烯基甲酰胺(NVF)为单体,进行自由基聚合制备聚N-乙烯基甲酰胺(PNVF),将PNVF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得到胺化度为98.5%的聚乙烯胺(PVAm),再将PVAm与麦饭石复合,制备出高胺化度麦饭石负载PVAm复合物。通过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和热重(TG)表征复合物的结构,用分光光度法分析麦饭石负载PVAm复合物对梨汁的澄清效果。结果表明:PVAm成功插入麦饭石层间,扩大了麦饭石的层间距从而提高了吸附性能;麦饭石负载PVAm复合物对梨汁有较好的澄清效果,且明显优于单一麦饭石,最优澄清条件,即麦饭石负载PVAm复合物的用量0.80g/L、澄清时间30min、澄清温度22℃,pH5.2下的透光率为98.7%。
31-35

不同孔径纳米氧化铝膜的表征及其对U251细胞形态的影响

摘要:为了观察不同孔径的纳米多孔氧化铝膜对U251细胞形态的影响,采用电化学阳极氧化技术分别在硫酸、草酸、磷酸电解液中制备了3种不同孔径的氧化铝膜,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能谱仪(Energy dispersive X-ray spectroscopy,EDS)分别对氧化铝膜进行了微观结构与元素组成表征。使用倒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U251细胞在不同孔径的氧化铝膜表面上的形态及生长粘附情况。结果表明,3种孔径的纳米氧化铝膜表面生长的U251细胞形态存在差异,生长情况不同。细胞在磷酸中制得的纳米氧化铝膜的突触生长情况优于草酸中制备的氧化铝膜,突触生长更牢固,硫酸中制得的氧化铝膜对U251细胞生长的支持作用最差。
36-39

载碘胺铂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及其抗人肝癌细胞活性研究

摘要: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了载碘胺铂壳聚糖微球,用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对其结构及形貌进行了表征。载碘胺铂壳聚糖微球的平均载药量为(46.48±4.42)%,平均包封率为(91.39±2.45)%,缓释测试符合一级释药方程。MTT实验证明载碘胺铂壳聚糖微球能抑制肝癌细胞生长,且比单纯使用碘胺铂高。
40-44

铝酸锶荧光竹塑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摘要:以高密度聚乙烯(HDPE)、竹粉、铝酸锶荧光粉和马来酸酐接枝聚乙烯(MAPE)为原料,通过密炼和注塑制备得到铝酸锶荧光竹塑复合材料。利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荧光分光光度计、电子万能试验机、摆锤冲击仪和热重分析仪表征了铝酸锶荧光粉对复合材料的荧光性能、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的影响,利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对铝酸锶荧光竹塑复合材料的拉伸断面的形貌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随着铝酸锶荧光粉含量的增加,铝酸锶荧光竹塑复合材料的发光强度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其弯曲强度、弯曲模量、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均先增大后减小;场发射扫描电镜显示,随着铝酸锶荧光粉含量的增大,铝酸锶荧光粉在复合材料基体中的分散性变差,团聚增多,界面结合变差;热失重(TG)曲线和一阶微分(DTG)曲线分析表明,铝酸锶荧光竹塑复合材料的热失重为双阶失重过程,第一阶段为竹粉热降解阶段,第二阶段为基体HDPE热降解阶段,随着铝酸锶荧光粉含量的增加,铝酸锶荧光竹塑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增强。
45-51

碳纳米管掺杂Fe3Al基复合摩阻材料的摩擦磨损特性研究

摘要:采用冷压烧结法制备了CNTs-Fe3Al基复合摩阻材料。经添加0.5%~5%CNTs、1%~5%Al2O3,研究了掺杂物含量及摩擦载荷对摩阻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并采用SEM对材料初始表面形貌及磨损形貌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随着CNTs及Al2O3含量的逐渐增加,磨损方式将由磨粒磨损向疲劳磨损转变。添加CNTs时,摩擦系数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添加Al2O3时,摩擦系数不断升高。加入0.5%CNTs、3%Al2O3可制备平均摩擦系数0.7,硬度295.8HV的摩阻材料。
52-54

以乙二胺为促进剂在碳纤维表面生长定向碳纳米管阵列

摘要:采用注射化学气相沉积(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以乙二胺(Ethylenediamine,EDA)为促进剂,在未涂覆无机陶瓷涂层的碳纤维表面直接生长了定向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rs,CNTs)阵列。研究表明:碳纤维表面的定向CNTs沿纤维轴向呈对称分布,生长密度约为5×109 tubes/cm2,长度可达18μm。定向CNTs具有多壁、竹节状结构,平均直径约为37nm。EDA对CNTs的生长形貌影响显著,是CNTs在碳纤维表面定向生长的关键。
55-57

CMS-g-PAA高吸水性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摘要:以废弃全棉面膜基布(CMS)和丙烯酸(AA)为原料,采用自由基溶液聚合法制备CMS-g-PAA复合高吸水性材料,并用红外光谱(FTIR)进行表征。研究了吸水性、保水性及反复吸放液性能,采用准一级、二级动力学模型对其吸水溶胀过程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全棉面膜基布和丙烯酸单体之间发生了接枝共聚反应,所合成的CMS-g-PAA复合材料在去离子水和0.9%(质量分数)NaCl溶液的吸水倍率分别可达211.3g/g和45.5g/g,且溶胀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吸附模型。在较高温度和一定压力下,CMS-g-PAA均具有良好的保水性能。反复吸放液性能测试表明循环8次后,去离子水和0.9%(质量分数)NaCl溶液的吸水倍率分别保持了最大吸水倍率的64.9%和44.4%。
58-62

聚砜酰胺/聚氨酯纳米复合纤维的制备与表征

摘要:将聚砜酰胺(PSA)与聚氨酯(PU)共混制成PSA/PU纺丝液。分别采用静电纺丝工艺以及数显匀胶技术制成复合纤维和复合薄膜。运用布氏粘度计、扫描电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广角X射线衍射、单纤维强力仪等方法表征和分析复合材料的粘度、大分子结构、力学性能、热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PSA、PU共混没有改变两者的分子结构和化学组成;不同比例的共混纤维成形良好,直径随粘度而变化;PU明显提高了PSA的强度和断裂伸长,PSA的增加延缓了PU的热分解行为。
63-67

氧化铝/氧化锆前驱体纤维纺丝液的制备技术研究

摘要:以铝粉、盐酸、醋酸锆和氧氯化锆为原料,聚乙烯醇(PVA)为纺丝助剂,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氧化铝/氧化锆前驱体纤维纺丝液,借助高速离心甩丝机、纳米粒度仪、旋转流变仪等仪器设备,研究了原料配比、浓缩温度、含水率、PVA添加量和种类对纺丝液稳定性、流变性和纺丝性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按m(氧氯化锆)∶m(醋酸锆)=(0.5~0.9)∶1配制成锆溶液,按照n(铝粉)∶n(盐酸)∶n(蒸馏水)=2∶1∶20配制成铝溶胶,两者按m(氧化锆)∶m(氧化铝)=1∶1均匀混合,加入5%PVA(PVA占氧化铝、氧化锆质量总和),在75℃下减压蒸馏4~8h,室温下陈化24~48h,可得到粘度在1500~2500mPa·s,含水率在35%~45%,粒度在20nm左右,流变性好的氧化铝/氧化锆前驱体纤维纺丝液。采用高速离心甩丝机对纺丝液进行成纤实验,获得直径在4~10μm的氧化铝/氧化锆前驱体纤维,说明该纺丝液具有良好的成纤性能。
68-72

脂肪酸微胶囊型相变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摘要:以癸酸-棕榈酸低共熔物为芯材,脲醛树脂为壁材,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微胶囊,并对微胶囊的化学结构、热性能和粒径分布等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合成的微胶囊中癸酸-棕榈酸低共熔物含量为74.83%,相变温度和相变潜热分别为27.17℃和105.03J/g,体积平均粒径38.34μm,100次冷热循环后仍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在建筑节能上具有巨大潜力。
73-76

硅胶负载离子液体的CO2吸附性能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采用浸渍法将两种离子液体负载在A型和B型硅胶上,研究了硅胶种类和活化温度、离子液体种类和负载量、吸附剂孔径分布(PSD)等对CO2吸附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得的吸附剂均具有发达的微孔结构,在0.4~0.8nm连续分布;A型硅胶经500℃活化,且[bmim]PF6用量为20%(质量分数)时,负载样品具有较好的CO2吸附性能,273K和0.1 MPa时为3.68%(质量分数);载体中引入[bmim]PF6,可以协同提高负载样品的CO2吸附量和CO2/N2选择性,且吸附速率高于纯[bmim]PF6。
77-81

恒压驱动流下电流变液动力学可视化试验研究

摘要:针对动态场下电流变效应机理可视化试验研究工作较少的现状,设计并制造了一个可视化试验台。通过试验观察了电流变液在外电场和流动场耦合作用下的场致亚微观动态结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耦合场下的动力学过程中,电流变液的流变行为主要受极化力和液动力的影响;链结构的屈服断裂最先发生在极板附近,即表征出速度滑移的微流动特征,其屈服断裂也就是电流变液的屈服强度。试验还验证了俘获效应。
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