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导报杂志社
分享到:
《材料导报》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7年,公开发行的半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金属与金属基复合材料、高分子与聚合物基复合材料、能源材料、光、电、磁功能材料等。
  • 主管单位:重庆西南信息有限公司(原科学技术部西南信息中心)
  • 主办单位:重庆西南信息有限公司(原科学技术部西南信息中心)
  • 国际刊号:1005-023X
  • 国内刊号:50-1078/TB
  • 出版地方:重庆
  • 邮发代号:78-93
  • 创刊时间:1987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91
  • 综合影响因子:0.841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材料导报 2014年第14期杂志 文档列表

材料导报杂志材料研究

不同氧流量条件下ZnO纳米棒阵列的形成及机理分析

摘要:采用脉冲激光沉积结合化学气相沉积方法在p-Si(111)衬底上制备了呈直立生长的ZnO纳米棒阵列,并且研究了氧流量对ZnO纳米棒尺寸、结晶特性等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没有氧气的环境下无法生长ZnO纳米棒;随氧流量减小,不同晶面上ZnO生长速率的不同导致ZnO纳米棒长度减小、直径变粗、结晶质量变差、纳米棒面密度减小.氧流量的减小使得ZnO纳米棒中的氧空位缺陷含量增加,导致位于约520 nm处的绿光峰增强.
1-3

纳米TiO2-Cu2O可见光下光催化降解活性艳红及其机理研究

摘要:采用钛酸丁酯水解和肼还原醋酸铜的方法制备出TiO2-Cu2O复合氧化物,研究了TiO2-Cu2O复合光催化剂在可见光照射下光催化降解活性艳红X-3B的性能,考察了催化剂组成、催化剂投加量、溶解氧、H2 O2等对光催化反应的影响,探讨了Cu2O及TiO2-Cu2O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机理.结果表明,由于TiO2和Cu2O之间存在协同作用,使得复合氧化物的活性比单一的Cu2O高.Cu2O光催化的氧化物种为·OH和光生空穴.光生电子(e-)还原吸附在Cu2O表面上的氧,产生超氧阴离子,然后再进一步生成·OH,光生空穴(h+)无法直接将吸附在Cu2O表面的OH-氧化成·OH.
4-8

PVP分散制备ZnO量子点及其光谱特性

摘要:以ZnAc2·2H2O为原料,在非水条件下引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分散剂,通过80℃回流3h形成前驱物,然后在50℃与LiOH·H2O反应,制备出小尺寸、单分散、稳定性高的ZnO量子点.探究了PVP包覆ZnO量子点的形成机理,以及PVP加量、体系温度、陈化时间与ZnO量子点的半径大小和稳定性之间的关系.采用TEM和XRD对制备产物的形貌和物相组成进行了表征,以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荧光光谱仪研究了所合成ZnO量子点的光学特性.
9-13

水热合成法制备非晶态α-Fe2O3薄膜及其光吸收性能

摘要:以K9玻璃为基片,在柠檬酸存在的碱性体系内,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非晶态α-Fe2 O3薄膜,并对样品进行了XRD、SEM、FT-IR、UV-Vis表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反应体系初始pH值升高及Fe3+初始质量浓度增大,所得样品的结晶度略有增大.水热反应体系初始pH值从9.5升高至10.5,薄膜表面沉积颗粒增大,薄膜逐渐致密.但当pH值继续升高至11时,沉积颗粒减小,且存在较大孔隙.水热体系中Fe3+初始质量浓度增大至1.2 g/L时,薄膜表面沉积颗粒最大,颗粒间孔隙较大.Fe^3+质量浓度继续增大,颗粒减小,薄膜表面致密、均匀.反应体系初始pH值较低时,有少量柠檬酸随非晶态α-Fe2O3沉积,反应过程中非晶态α-Fe2O3与玻璃基底有化学键力的结合.水热反应初始pH值为11时,薄膜对紫外光的吸光度最大.当Fe^3+初始质量浓度为1.5 g/L时,薄膜对紫外光的吸光度最高,当Fe^3+初始质量浓度为1.2 g/L时,薄膜对可见光的吸光度最低,反射率最高.
14-18

山嵛酸Langmuir膜结合氨气扩散控制生长碱式硝酸锌薄膜

摘要:利用山嵛酸Langmuir膜有机模板控制和氨气扩散动力学控制相结合的仿生矿化方法,制备了大面积均匀致密且沿(200)晶面取向生长的Zn5(OH)8(NO3)2·2H2O薄膜.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X射线衍射(XRD)分别对样品形貌、表面成分及其晶型进行了表征.结合π-A曲线研究了薄膜生长的驱动力,对材料结构的形成原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Langmuir膜模板诱导结合动力学控制下的无机晶体生长体系为在室温下合成特殊结构和性能的薄膜材料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
19-23

高性能醋酸纤维素正渗透膜的制备

摘要:以醋酸纤维素(CA)为正渗透膜成膜材料,以亲水性聚醚砜膜作为支撑材料,利用相转化法制备正渗透膜,考察了正渗透膜制备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包括铸膜液中聚合物的浓度、热处理温度、热处理时间及涂膜次数对正渗透膜性能(膜通量和截盐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聚合物质量分数为3.57%,热处理温度为60℃,热处理时间为20 min,涂膜次数为1次时,所制备的正渗透膜的膜通量为14.8 L/(m2·h),截盐率在99.97%以上.
24-27

水基纳米碳化钛流体稳定性分析

摘要:通过两步法制备出分散稳定性能好的水基碳化钛流体,采用分散稳定性分析、纳米颗粒表征来分析其状态.分散稳定性分析探讨了分散剂质量分数及pH值对水基流体稳定性的影响,纳米颗粒表征探讨了制备后流体中碳化钛晶相成分变化、颗粒表面分散剂吸附情况及颗粒存在形式.
28-30

纳米针状ZnO的绿色合成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摘要:以Zn(Ac)2·2H2O和NaOH为反应物,以离子液体1-苄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Bzmim][BF4]水溶液为反应介质,在80℃制得纳米针状ZnO.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 absorption spectra)对纳米ZnO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以有机染料亚甲基蓝溶液为光催化反应模型降解物,考察纳米ZnO的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制备出的纳米ZnO呈针状,宽约25 nm,长约220 nm,为六方纤锌矿结构.紫外灯照射180 min后,对亚甲基蓝溶液的降解率可达到97.1%.
31-34

Ni/C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摘要:以微晶纤维素为碳源,单质Ni为镍源,采用水热法制备了Ni/C复合材料,通X射线衍射仪(XRD)、红外光谱仪(FT-IR)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其形貌及结构进行表征,然后通过循环伏安测试(CV)和电化学交流阻抗(EIS)测试对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制得的Ni/C复合材料表面存在羟基、羧基等多种含氧基团,形貌呈类球状,粒径分布在1μm左右.当Ni的添加量为0.121 g时,复合材料的比容量最大;当Ni的添加量为0.060 g时复合材料的循环稳定性最好.
35-38

紫茎泽兰同时制备活性炭及高热值燃气实验研究

摘要:以紫茎泽兰为原料,通过物理活化同时制得活性炭和高热值燃气.考察了活化温度、时间、CO2流量对多孔碳产品吸附性能和得率的影响.通过响应曲面法得到实验优化工艺条件:活化温度980℃,活化时间130min,CO2流量400 mL/min,所制得活性炭碘吸附值和得率分别为1002mg/g,15.79%.制得的多孔碳BET比表面积、孔容和平均孔径分别为1076 m^2/g、0.63 mL/g、2.36 nm.在此优化条件下得到高热值燃气,燃气热值达11542.32 kJ/m3.
39-43

甲苯在结构化固定床上的吸附性能研究

摘要:制备了微纤包覆活性炭复合材料,研究了甲苯在结构化固定床上的吸附动力学.通过在固定床的进口端和出口端分别装填颗粒活性炭(1.08 mm)和微纤复合材料形成结构化固定床,测定了甲苯在结构化固定床上的吸附透过曲线,并与颗粒活性炭固定床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探讨了床层高度和气体流量对甲苯在结构化固定床上的吸附透过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条件下,甲苯在结构化固定床层上的透过时间较在颗粒活性炭固定床上的透过时间延长了约20 min,床层利用率提高了12%.甲苯在结构化固定床上的吸附透过时间随着床层高度降低或气体流量增加而缩短.同时,采用Yoon-Nelson模型对甲苯在结构化固定床和颗粒活性炭固定床上的吸附透过曲线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实验结果与Yoon-Nelson模型能较好地吻合.
44-47

工艺条件对碳化稻壳镁热还原产物组成的影响

摘要:以同时含有碳源和硅源的稻壳制备碳化稻壳,采用镁热法还原其中的SiO2,借助XRD对还原产物进行分析,探讨了镁热还原工艺对产物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碳化稻壳中的SiO2在490℃可以发生镁热还原反应,当还原温度低于700℃时,还原产物是Si或Mg2Si;当还原温度超过700℃时,还原产物中形成SiC;当还原温度高于800℃时,产物中有Mg2SiO4生成.镁热还原温度在600~700℃之间时,通过控制Mg与碳化稻壳中的SiO2的质量配比,可以制备出Si/C复合材料.
48-52

相组成和结晶度对磷酸镁医用粘合剂抗压强度的影响

摘要:以氧化镁与磷酸二氢钾作为原料,制备了磷酸镁医用粘合剂,研究了液固比与固固比对磷酸镁医用粘合剂抗压强度的影响规律.利用W1-84046液压式力学万能测试仪测试样品的抗压强度,采用X射线衍射仪分析磷酸镁粘合剂的相组成,并借助煮沸吸水法测试磷酸镁医用粘合剂的孔隙率.结果表明,磷酸镁医用粘合剂的抗压强度随液固比降低而升高,随固固比的增加呈现出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分析认为改变液固比对磷酸镁医用粘合剂的孔隙率以及水化产物的结晶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固固比对产物孔隙率影响不大,主要改变了磷酸镁医用粘合剂的相组成和水化产物的结晶度.这些性能的不同导致了磷酸镁医用粘合剂抗压强度的变化.
53-56

n-SiCp/1350复合材料低频电磁铸锭挤压材组织与性能的研究

摘要:利用低频电磁铸造(LFEC)-热反挤压方法制备了n-SiC/1350复合材料挤压材.通过金相组织观察(OM)、扫描电镜(SEM)、室温拉伸性能以及硬度、导电率等测试手段,研究了该复合材料热反挤压前后的显微组织、拉伸性能以及硬度、导电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低频电磁铸造(LFEC)铸锭表面质量显著优于传统直冷半连续铸造(DC)铸锭表面;LFEC制备n-SiCp/1350复合材料铸锭组织中n-SiCp较DC铸锭组织显著均匀弥散,n-SiCp在凝固过程中发生团聚,尺寸为1.0~3.5 μm;LFEC制备复合材料铸锭晶粒较DC制备铸锭晶粒细小;拉伸试验结果表明,热挤压变形后LFEC制备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140.5 MPa、延伸率24.7%均优于DC铸锭挤压材的抗拉强度132.5MPa、延伸率20%;热挤压后,LFEC制备复合材料的硬度32HV略高于DC铸锭挤压材硬度30HV,导电率54.3%IACS略低于后者的54.6%IACS.
57-61

POSS-NH2自组装改性累托石/EPDM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摘要:以异丁胺基多面齐聚倍半硅氧烷(Aminopropyllsobutyl POSS,POSS-NH2)作为插层剂对累托石(Rectorite,REC)进行有机化处理,并应用于三元乙丙橡胶(Ethylene propylene diene monomer,EPDM)体系,采用机械共混法制备了POSS-NH2自组装改性累托石/三元乙丙橡胶(POSS-REC/EPDM)复合材料.考察了POSS-REC在橡胶体系中的剥离行为、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力学性能及热学性能.结果表明:POSS-REC添加量较低时形成较均一的插层-剥离型纳米复合材料;POSS-REC添加量为3%(质量分数)时,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和热学性能最佳,与纯EP-DM橡胶相比,其拉伸强度提高245.5%,断裂伸长率提高113.3%,热分解温度提高7.7℃.
67-71

RSn3-xCox(R=Nd,Sm)系列化合物的结构及磁性能研究

摘要:系统地研究了新型稀土-半导体-磁性金属所组成的RSn3-xCox(R=Nd,Sm; x=0~0.3)系列的制备、晶体结构以及磁性.研究表明:RSn3-xCox具有AuCu3型立方结构,空间群Pm3m,稀土原子占据la晶位,Sn占据3c晶位,Co部分替代Sn占据3c晶位.点阵常数与晶胞体积常数随Co掺杂量的增加而减小.其磁性变化与Co含量密切相关,随着Co含量的增加,稀土半导体化合物中产生铁磁性相,在Sm-Sn-Co体系中SmSn2.8 Co0.2呈现混合磁性、SmSn2.7Co0.3呈现铁磁性,这有别于纯RSn3系列的磁性(低温反铁磁型和室温的顺磁性),为这类稀土半导体化合物作为新型磁电子材料的潜在应用提供了可能性.
72-76

Sn0.94Sc0.06P2O7的合成及其中温电性能研究

摘要:采用固相法合成了Sn0.94Sc0.06P2O7.XRD测试结果表明Sn0.94Sc0.06P2O7表现为单一立方SnP2O7相结构.采用电化学工作站对样品的中温电性能(50~250℃)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样品在湿润H2气氛中200℃下,电导率达到最大值(2.8×10^-2 S· cm^-1).以样品为固体电解质组装氢-空气燃料电池,性能测试表明,在150℃时,其最大输出功率密度为25.02 mW·cm^-2(厚度:1.7 mm),表明Sn0.94Sc0.06P2O7是一种潜在的中温燃料电池的电解质材料.
77-79

MgO晶须的原位固相合成及其生长机理研究

摘要:以AZ91D合金粉末和H3BO3为原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及X射线能谱分析(EDS)研究了原料配比和烧结温度对原位固相合成MgO晶须的形貌及其物相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当Mg/B物质的量比为15∶4时,在惰性气氛条件下采用烧结温度800℃和保温时间2h的工艺可以制备出长度和直径分别为1~3μm和0.1~0.3 μm的MgO晶须;探讨了MgO晶须的生长机理,认为MgO晶须的生长符合溶液(Solution)-液(Liquid)-固(Solid) (SLS)机制.
8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