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导报杂志社
分享到:
《材料导报》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7年,公开发行的半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金属与金属基复合材料、高分子与聚合物基复合材料、能源材料、光、电、磁功能材料等。
  • 主管单位:重庆西南信息有限公司(原科学技术部西南信息中心)
  • 主办单位:重庆西南信息有限公司(原科学技术部西南信息中心)
  • 国际刊号:1005-023X
  • 国内刊号:50-1078/TB
  • 出版地方:重庆
  • 邮发代号:78-93
  • 创刊时间:1987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91
  • 综合影响因子:0.841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材料导报 2014年第12期杂志 文档列表

材料导报杂志材料研究

CuO修饰TiO2纳米管的沉积-沉淀法制备及其催化CO氧化性能

摘要:以钛酸纳米管和Cu(NO3)2为前驱体,采用沉积-沉淀法制备CuO修饰TiO2纳米管(CuO/TiO2 NTs).通过TEM(透射电子显微镜)、XRD(X射线衍射)和XPS(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征材料的结构,并研究制备过程中pH值对所得CuO/TiO2 NTs催化CO氧化活性的影响.研究表明,通过沉积-沉淀法可以制备高活性的CuO/TiO2NTs,随溶液的pH值升高,铜的负载量变少,而且不易被还原的二价铜含量升高,导致催化剂的活性变差.
1-3

单分散Fe3O4@SiO2/Au复合纳米颗粒的制备

摘要:制备了尺寸为30 nm,具有磁响应的单分散Fe3O4@SiO2/Au核壳纳米颗粒,并研究其光学性质.首先利用热分解法制备油酸修饰的Fe3O4纳米粒子,再用反相微乳法制备Fe3O4@SiO纳米粒子,最后利用表面修饰的氨基还原性,获得Fe3O4@SiO2/Au核壳复合纳米颗粒.分别用TEM、XRD、Zeta电位与粒度分析仪对产物形貌、结构、表面电位和粒径分布进行表征,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光学性质进行了测试.
4-6

Eu3+掺杂对Li2BaSiO4荧光粉发光性能的影响

摘要:采用凝胶-燃烧法制备了Li2BaSiO4∶Eu3+红色荧光粉.用X射线衍射分析(XRD)表征了Li2BaSiO4∶Eu3+荧光粉的结构,重点考察了激活剂Eu3+的浓度对Li2BaSiO4∶Eu3+发光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Li2BaSiO4∶Eu3+荧光粉为六方晶系结构.以394 nm的近紫外光激发样品,Li2Ba1-xSiO4∶xEu3+荧光粉发红光,其中以614.4nm发射峰发光最强.在800℃灼烧3h条件下,当Eu3+的浓度为5.5%时,Li2BaSiO4∶EC+荧光粉的发光性能最佳.Eu3+的掺杂对Li2BaSiO4∶Eu3+荧光粉的发射光谱的峰形和峰位无明显影响.
7-9

聚乙烯醇层对纳米银树枝复合材料光电性能的影响

摘要:利用双平板电极电化学沉积法与浸渍提拉法在ITO玻璃基底上制备银树枝十聚乙烯醇十银树枝结构复合材料.探索电压、电解液配比等沉积条件对制备银树枝结构单元的大小、分布、结构的影响;调控提拉参数制备不同厚度的聚乙烯醇介质层;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分光光度计研究了聚乙烯醇层的厚度与平整度对复合材料中第二层银树枝的生长及其光学特性的影响.
10-13

LaVO4∶Eu3+水热制备及荧光性能研究

摘要:以NH4VO3、LaCl3·nH2O为原料,以EDTA为结构导向剂,采用水热法合成了LaVO4∶Eu3+粉体.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荧光光谱仪对水热产物进行了表征.水热体系pH值对EDTA的结构导向作用有一定的影响.水热体系pH值为4~11时,EDTA具有明显的结构导向作用,合成了单一相的t-LaVO4,水热产物的微观形貌为长径比不同的纳米棒及由纳米棒组成的束状棒,碱性水热体系比酸性水热体系制备的产物结晶度高.水热产物对200~350nm的紫外光具有良好的吸收,在273nm紫外光激发下,所有样品均具有以红光为主的发射峰,碱性水热体系比酸性水热体系制备的产物荧光强度高,其中水热体系pH值为11时制备的水热产物荧光强度远高于其他pH值下制备的产物.当水热体系pH值为12、13时,EDTA失去了络合能力,产物为以m-LaVO4为主的纳米颗粒,水热产物的荧光强度降低.
14-17

大面积石墨烯薄膜的电沉积制备与性能调控研究

摘要:首先采用改性Hummers法制备了氧化石墨烯(GO)分子膜,然后通过电泳沉积(EPD)技术在Cu箔上电化学沉积了氧化石墨烯膜(EPD-GO),最后导入氢气气氛(800℃)下退火还原,得到大面积导电石墨烯薄膜(TR-GE).利用X射线衍射(XRD)、拉曼(Raman)光谱、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四探针测试仪和电化学工作站分别研究了各阶段产物的物相、形貌、谱学、导电性和电容性能,证明了所制备的石墨烯薄膜具有良好的机械柔韧性和导电性能;同时,还对石墨烯薄膜的成膜及导电性能优化机理进行了探讨.
18-22

退火时间对PbS薄膜结构和光学特性的影响

摘要:利用化学浴沉积法在玻璃衬底上50℃沉积3h制备硫化铅(PbS)纳米晶薄膜.将得到的PbS薄膜在300℃氮气中进行不同时间(0~120min)的退火.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和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对PbS薄膜的结构和光学特性进行研究.PbS薄膜在玻璃基底上粘附力较强,结晶度良好,呈面心立方结构且沿(111)方向择优生长.不同的退火时间导致PbS薄膜的结构、形貌、光学特性均产生明显差异.退火30 min的PbS薄膜的结晶度最好,其带隙变化范围为0.90~1.70 eV.
23-25

过渡金属元素掺杂对Sm0.1Ce0.8Ca0.1O1.9电解质材料性能的影响

摘要:采用柠檬酸-硝酸盐燃烧法制备了Sm0.1Ce0.79Ca0.1M0.01O1.9 (M=Fe、Co、Ni)及未掺杂的Sm0.1Ce0.8-C30.1O1.9电解质粉体,将干压成型后的素坯于设定温度下烧结得到电解质陶瓷片,利用XRD和SEM分别对样品的物相和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得到一些可以参考的研究结果.结果表明,经700℃热处理3h后的粉体以及1250℃高温煅烧的陶瓷体,均呈现单一的立方萤石相结构.SEM显示,过渡金属掺杂的3个样品素坯经过1250℃烧结5h后已经致密,阿基米德排水法测定其相对密度均在95%以上,表明Fe、Co、Ni的掺杂对改善SDC基电解质材料的烧结活性有明显的作用,Fe、Ni元素的添加对材料的电导率无明显影响.
26-29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1.12Ni0.8Mn0.1Co0.1O2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摘要: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样品Lic12Ni0.8Mn0.1Co0.1O2,采用XRD (X-ray diffraction)、SEM(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CV (Cycle voltammograms)和充放电循环等测试分析了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及电化学性能.RD分析表明在合成温度为800℃时,所合成的产物为α-NaFeO2型的层状结构;SEM分析表明在合成温度为800℃时,产物为微小晶粒团聚成的球形颗粒.在40 mA/g和2.5~4.3V的电压范围内,其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84.1 mAh/g,首次放电效率为85.9%.随着充放电次数的增多,材料的不可逆放电容量逐步减小,循环稳定性增强.循环20周后放电比容量仍能达到171.7 mAh/g,容量保持率为93.260%.测试结果表明,800℃合成的正极材料Li1.12Ni0.8Mn0.1Co0.1O2具有较高的放电比容量和优异的电化学稳定性.
30-33

芯-壳结构/GaAs-AlGaAs纳米线中AlGaAs壳材料均匀性研究

摘要:Ⅲ-Ⅴ族半导体纳米线材料被认为是高速光电探测器最有前途的材料之一.采用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法在GaAs(111)B衬底上生长芯-壳结构/GaAs-AlGaAs纳米线材料,GaAs芯材料的生长机制为气相-液相-固相,而AlGaAs壳材料的生长机制为气相-固相.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微区光荧光谱仪等测试分析手段研究了AlGaAs壳材料横向、轴向和生长方向的均匀性,探讨了生长机制对均匀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获得了组分均匀的高晶体质量的AlGaAs壳材料,其Al组分为0.14.
34-37

TiO2纳米晶的制备及外场对其形貌的影响

摘要:为了在水相体系制备尺寸均一、形貌可控的锐钛矿型纳米TiO2颗粒,研究了钛源、溶液pH值、反应温度对TiO2晶体结构的影响.通过对样品进行XRD、TEM表征,发现形成锐钛矿型TiO2的最佳实验条件为:硫酸钛作为钛源、硝酸浓度为0.14 mol/L、反应温度60℃.硝酸浓度低、反应温度高有利于锐钛矿型TiO2的形成,反之则利于金红石的形成.通过在锐钛矿形成过程中施加外场作用,即紫外光和超声波,探究外场对其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无外场作用时,生成的锐钛矿为纺锤状,尺寸为20~30 nm;施加紫外光4h之后,形状为近球状,尺寸约为10nm;施加超声波之后,形状仍为纺锤状,且尺寸无变化.造成TiO2形貌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在成核-长大过程中,紫外光可以抑制[001]晶向的生长速度,且时间越长,这种抑制作用越明显,当作用时间为4h时,[001]晶向的生长得到明显的抑制,使得纳米晶由纺锤状变为近似球形.因此,在TiO2的合成过程中可以通过施加外场作用对其形貌进行调控.
38-41

纳米金属Cu对ADN热分解的影响

摘要:为了研究纳米Cu粉催化剂对NH4N(NO)2(ADN)热分解的影响,采用DSC和TG研究了纳米Cu粉作用下ADN的热分解.结果表明,纳米Cu对ADN热分解起到较好的催化作用,可以将ADN热分解峰温从212.6℃提前至126.3℃,降低了86.3℃;纳米Cu粉使ADN的热分解呈现出2个明显的热分解过程,但仅对其第一步分解过程有明显催化作用,而对ADN分解的中间产物AN的吸热分解没有明显影响.同时对纳米Cu粉催化ADN热分解的机理进行了分析.
42-45

氧等离子改性碳纳米管负载SnO2的气敏性能研究

摘要:以辉光放电氧等离子改性的多壁碳纳米管(MWCNTs)与氯化锡(SnCl4)为原料,采用液相沉积法制备出多壁碳纳米管负载纳米SnO2复合材料.使用X-射线衍射(XRD)、拉曼光谱和透射电镜(TEM)对MWCNTs/SnO2复合材料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氧等离子改性能够显著地增加MWCNTs中的含氧基团,MWCNTs负载金红石结构的SnO2纳米颗粒均匀地附着在MWCNTs外侧,管径约40 nm.对复合材料进行气敏性测试发现该传感器对一氧化碳具有高度的响应和恢复能力.
46-50

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对低品位硫化镍矿的生物浸出

摘要:利用已驯化的氧化亚铁硫杆菌(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简写Tf)进行硫化镍矿的生物浸出研究,在对矿样进行化学分析和XRD表征的基础上,考察了pH值、矿样添加量、细菌接种量等因素对镍浸出率的影响,并初步探讨生物浸出硫化镍矿的机理.研究表明,矿样主要成分包括镍黄铁矿((Fe,Ni)9S8)、镍磁黄铁矿((Fe,Ni)7S8)、黄铜矿(CuFeS2)、硫镍钴矿((Ni,Co)3S4)和硫钴铁矿((Ni,Co,Al)3S4)等,属硫化镍矿;经过酸预浸处理的矿样,在pH=1.8、矿样添加量50 g/L、细菌接种量10%的最优条件下,于30℃、150 r/min振荡培养,镍浸出率达81%;细菌在矿样表面吸附并对其浸蚀是浸出的关键,Fe3+对浸矿有显著促进作用.
51-54

医用钛合金表面聚电解质层接枝酪蛋白磷酸肽复合薄膜的生物矿化评价

摘要:采用层层自组装的方法,在羟基化和硅烷偶联剂处理的医用钛合金表面交替组装海藻酸钠和壳聚糖,再通过酰胺化反应接枝酪蛋白磷酸肽,在医用钛合金表面形成具有仿生矿化能力的聚电解质复合薄膜.采用XPS、ATR-FTIR、FESEM以及XRD对样品表面进行表征,并将各组样品放入模拟体液中考察仿生矿化沉积能力.结果表明:在医用钛合金表面成功制备了聚电解质层接枝酪蛋白磷酸肽复合薄膜,经仿生矿化的各组样品表面均有羟基磷灰石沉积,聚电解质层组表面具有纳米多孔结构以及羧基和羟基活性基团,接枝酪蛋白磷酸肽后表面又具有磷酸活性基团,因此最终形成的复合薄膜羟基磷灰石沉积最为致密,表明其生物矿化能力明显增强.
55-58

叶酸修饰的氧化石墨烯装载阿霉素的载药性能评价

摘要:制备了负载阿霉素的叶酸修饰的氧化石墨烯材料,并对其性能进行研究.首先制备由叶酸修饰的氧化石墨烯,记为FA/GO,然后将该复合物对药物阿霉素进行负载,记为FA/GO/DOX,通过与空白组(FA/GO)的对比分析,观察其药物负载和释放行为,选择Hela细胞作为模型进行细胞实验,考察其细胞形态、细胞毒性和生物安全性,对FA/GO/DOX载药系统的靶向性、细胞毒性和安全性能进行研究和评价,发现该材料性能良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59-62

甘油用量对淀粉/聚乳酸复合材料热性能的影响

摘要:以玉米淀粉和聚乳酸(PLA)为原料,甘油为增塑剂,通过熔融挤出法制备了淀粉/PLA可生物降解复合材料.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热重分析仪(TGA)对不同甘油用量制备的复合材料进行了测试,探讨甘油用量对复合材料热性能的影响.DSC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甘油用量增多,复合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先升高后降低,复合材料中PLA的结晶度逐渐减小.TGA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甘油用量增多,复合材料的热分解起始温度和分解最大速率温度逐渐降低.DSC和TGA结果都表明,随着甘油用量增多,复合材料中两相的相容性逐渐提高.
63-65

不锈钢纤维复合材料吸声性能研究

摘要:针对电子元器件对多孔复合隔声薄板的高效隔声应用要求,以316L不锈钢纤维为原料通过真空烧结法制备出不同孔隙结构的多孔材料,并与穿孔板制成复合结构,重点研究了多孔材料孔隙结构参数及复合形式对吸声性能的影响,以达到提高复合吸声材料吸声性能的目的.结果表明:将优化的穿孔板与多孔材料复合构成吸声结构,有效地提高了中低频率吸声性能(<3000 Hz),吸声系数最大提高至0.8.
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