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导报杂志社
分享到:
《材料导报》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7年,公开发行的半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金属与金属基复合材料、高分子与聚合物基复合材料、能源材料、光、电、磁功能材料等。
  • 主管单位:重庆西南信息有限公司(原科学技术部西南信息中心)
  • 主办单位:重庆西南信息有限公司(原科学技术部西南信息中心)
  • 国际刊号:1005-023X
  • 国内刊号:50-1078/TB
  • 出版地方:重庆
  • 邮发代号:78-93
  • 创刊时间:1987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91
  • 综合影响因子:0.841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材料导报 2014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材料导报杂志材料研究

热分解法制备多壁碳纳米管负载铁氧体纳米粒子复合材料

摘要:以乙酰丙酮铗作为铁源,三甘醇作为溶剂,采用热分解法制备了原始以及酸化后的多壁碳纳米管负载铁氧体纳米粒子的复合材料.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穆斯堡尔谱等分析了材料的微观结构和特性.结果表明,铁氧体纳米粒子均匀地修饰在碳纳米管表面,没有明显团聚现象产生,酸化后的碳纳米管表面生成的纳米粒子中包含了Fe3O与Fe2O3两种粒子.碳纳米管经酸化后,其表面生成了许多缺陷,缺陷处的活泼电子更容易与生成的Fe3O4纳米粒子的外层电子之间进行快速的电子交换,使得Fe3O4纳米粒子中的FeⅡ被部分氧化,使生成的铁氧体纳米粒子更多地表现为Fe2O3的特性.
1-3

基于Pt-Pb纳米花的无酶葡萄糖传感器性能研究

摘要:利用超声恒电流沉积法在金电极表面制备了Pt-Pb纳米花,并将其用于构建无酶葡萄糖传感器,采用阻抗谱、循环伏安和差分脉冲伏安法研究了其电化学性能.SEM结果表明,当沉积电流为10 mA时,电极表面形成Pt-Pb纳米花结构.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该电极对葡萄糖具有很好的电催化性能,在含有氯离子的溶液中不会失活.Pt-Pb纳米花电极构建的无酶传感器对葡萄糖的线性响应范围为0.5×10-3~22×10-3 mol/L,灵敏度为3.68mA· cm-2·(mol/L)-1,检测限为24×10-6 mol/L.此外,传感器具有良好的选择性、重复性和稳定性.
4-8

Ni50Mn37Sn13(Co/Fe)9合金的显微组织结构

摘要:采用电孤熔炼-真空甩带-长时间高温退火工艺制备了Ni50 Mn37 Sn13、Ni50 Mn37 Sn13 Co9和Ni50 Mn37 Sn13-Fe9三种不同状态下的Heusler合金.利用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差示扫描量热仪及电子探针对所得铸锭、薄带及高温退火薄带试样进行显微组织结构分析.结果表明3种合金的铸锭试样均为枝晶结构,由马氏体、奥氏体及杂质相组成;薄带试样仅为单一奥氏体相;退火后的薄带试样又恢复到类似于铸锭试样的组织结构.另外,Co/Fe元素的加入增加了合金凝固时的成分过冷度,且没有改变合金的组织结构,只是分别占据了合金中的Mn/Ni原子位点.
9-13

单分散碳球的制备及其表征

摘要:用溶剂热法合成了直径从500 nm到10μm、尺寸均匀的单分散C球.研究了葡萄糖溶液浓度和反应时间对C球直径的影响.分别用SEM、TEM和EDX对C球的形貌和成分进行了表征,用差热法分析了C球的热稳定性.随着葡萄糖浓度的增加和反应时间的延长,C球的直径增加,但是不是无限制的.通过对C球进行表征,提出了C球生成的机理,证明C球是由C纳米颗粒组成的多孔的表面光滑的实心球.
14-17

TbFeCo磁光薄膜飞秒激光感应超快磁化动力学研究

摘要:利用时间分辨磁光克尔光谱技术,研究TbFeCo磁光薄膜飞秒激光感应超快磁化动力学过程.观测到亚皮秒的超快退磁过程,符合“三温度”模型中由电子-自旋散射引起的超快退磁机制.磁化动力学的激发功率流密度依赖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激发功率流密度的增大,超快退磁程度增加和磁化恢复时间延长,符合“三温度”模型的解释.在衬底厚度不同的TbFeCo样品对比实验中发现,同功率流密度激发下衬底较薄的样品退磁程度更高,磁化恢复速率更快.
18-20

多铁性材料BiFe1-xCoxO3的微波吸收特性研究

摘要:用溶胶-凝胶法制备BiFe1-xCoxO3样品,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对样品的结构、微观形貌、元素组成进行了表征,用微波矢量网络分析仪测试了样品在2~18 GHz微波频率范围的复介电常数、复磁导率,并计算了损耗角正切及微波反射率.结果表明,当掺杂量x=0、x=0.1、x=0.2,煅烧温度800℃时,产物的主相为钙钛矿型BiFeO3,同时还有杂相Bi25 FeO40,颗粒形貌为尺寸约1.5 μm的立方形;Co的掺入有利于提高体系的微波吸收性能.当样品厚度为1.8mm,x=0.2时,吸收峰值为-26.5 dB,带宽为2.08 GHz,在高频段有良好的微波吸收,材料兼具介电损耗和磁损耗但介电损耗相对较强.
21-24

Fe部分取代Co对La0.7Zr0.1Mg0.2Ni2.75Co0.75-xFex(x=0,0.05,0.1,0.15,0.2)合金储氢性能的影响

摘要:在氩气保护下,采用磁悬浮感应熔炼方法制备La0.7 Zr0.1 Mg0.2 Ni2.75 Co0.75-xFex (x=0,0.05,0.1,0.15,0.2)合金,并研究Fe取代Co对La0.7 Zr0.1 Mg0.2 Ni2.5 Co0.75-xFex(x=0,0.05,0.1,0.15,0.2)合金储氢性能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合金主要由LaNi5和La2 Ni7相组成,随着Fe含量的增加,LaNi5和La2 Ni7相的晶胞体积逐渐增大,且合金中依次出现ZrFe2相(x≥0.05)和La7Ni3相(x≥0.1).适量的Fe取代Co,不仅能提高La0.7Zr0.1-Mg0.2 Ni2.75C00.75-xFex(x=0,0.05,0.1,0.15,0.2)合金的储氢容量,降低合金的放氢平台压,改善合金氢化物的稳定性,而且能延长合金电极的循环寿命,提高合金电极的高倍率放电性能.
25-29

花状ZnO微/纳米结构的水热法制备及其发光性质

摘要:以Zn(Ac)2、NaOH为初始原料,采用水热法在较低温度下合成了由纳米棒紧聚而成的花状ZnO微/纳米结构.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光致发光谱(PL)对样品进行了表征和分析,讨论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样品物相和形貌的影响,分析了其生长机制.XRD和SEM测试结果表明,ZnO纳米晶为六方纤锌矿结构,反应温度和时间对产物晶相及形貌有重要影响.室温下PL谱显示,样品在346 nm和384 nm处有较强的紫外发射,在450 nm和468 nm处有较弱的蓝光发射,在475~650 nm出现强而宽的可见光发射带.该研究为探讨ZnO微/纳米材料的制备技术及在发光方面的应用提供了可行的方法.
30-33

Eu3+掺杂纳米TiO2的制备及催化降解亚甲基蓝的研究

摘要: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Eu3+掺杂的纳米TiO2粉体,采用X射线衍射(XRD)和荧光光谱分析(PL)等手段对TiO2的相结构和TiO2中电子-空穴对的复合性能进行了表征,探讨了掺杂组分对光催化活性的影响机制.以紫外光下降解亚甲基蓝为探针反应,考察铕的掺杂对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Eu3+的掺杂能够通过抑制催化剂晶粒长大从而减少团聚,并且通过降低光生电子-空穴的复合几率,提高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光催化实验表明,催化剂加入量为3 g/L,亚甲基蓝溶液初始浓度为20 mg/L时,掺杂1%Eu3+的催化剂催化性能最佳,反应3.5 h降解率达到85.5%.
34-36

Fe2O3@SrTiO3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光催化性能研究

摘要:采用溶剂热法制成纳米纺锤体Fe2O3,再采用溶胶-凝胶法制成Fe2O3@SrTiC3纳米复合材料,并对其进行SEM、IR、EDS、XRD表征.SEM显示制备了纳米纺锤体Fe2O3和Fe2 O3@SrTiO3纳米复合材料;IR、EDS表征都证明SrTiO3负载成功;XRD表征显示Fe2O3为赤铁矿晶型,掺杂的SrTiO3为无定形态.针对偶氮类染料橙Ⅱ的光催化实验表明,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性能优于纯Fe2 O3和纯SrTiO3,且随着SrTiO含量的增加,光催化活性增强.当SrTiO3制备过程中所加前驱体剂量为17.0g时,橙Ⅱ的去除效率为37.5%.
37-39

羧酸类大分子稀土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性能研究

摘要:通过先聚合再配合的方法成功制备了两种羧酸类大分子稀土铕配合物PAA-Eu和ST-AA-Eu,并将其与合成的小分子稀土配合物Eu(AA)3形成对比.经红外光谱初步表征发现稀土配合物已经配位成功且其配位数为6.分另j采用凝胶渗透色谱(GPC)和等离子发射光谱(ICP)分析大分子稀土配合物的分子量与稀土铕的含量.由TG分析配合物的分解温度并了解其热稳定性能和组分,采用荧光激发发射光谱研究其荧光性能,采用SEM分析配合物与基质的相容性.结果表明,大分子稀土配合物的热稳定性稍差于小分子稀土配合物,其中ST-AA-Eu由于苯环的介入热稳定性能稍好.小分子稀土配合物Eu(AA)3的荧光强度明显要比大分子稀土配合物强,大分子稀土配合物PAA-Eu的荧光强度比ST-AA-Eu强,配合物都发红光;大分子稀土配合物与基质的相容性比小分子稀土配合物好.
40-42

溶胶-凝胶法制备Cu2ZnSnS4薄膜太阳能电池吸收层

摘要:以金属盐氯化铜、氯化锌、氯化锡为原料,单乙醇胺和乙二醇甲醚作为溶剂,采用溶胶-凝胶法结合旋涂技术获得前驱体薄膜,分别经120℃和300℃的热板干燥后,在双温区管式炉中,于硫蒸气下硫化制备Cu2 ZnSnS4(CZTS)薄膜.利用X射线衍射(xRD)、拉曼光谱仪(Raman)、X射线能量色散谱(ED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等一系列测试设备对样品的结构、各组分的含量、表面形貌和光带隙进行表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CZTS前驱体薄膜在120℃的热板上干燥后,再经500℃硫化可制备出纯净的CZTS薄膜,禁带宽度接近1.52 eV.
43-45

曙红,叶绿素铜三钠共敏化TiO2纳米颗粒的光催化性能

摘要:采用曙红与叶绿素铜三钠对TiO2纳米颗粒进行了光敏化,研究了TiO2纳米颗粒在节能灯光源下的光催化活性.通过XRD、TEM和UV-Vis等手段对TiO2纳米颗粒的物相、粒径、形貌及光学性能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光敏化可以保持TiO2原来的锐钛矿相,对其形貌亦影响甚少;光敏化后的TiO2纳米颗粒在可见光区吸光程度有较大提高,两种光敏剂以协同作用使光谱响应波长向可见光方向移动,拓展了TiO2光谱响应范围.光催化降解实验表明:光敏剂共敏化TiO2纳米颗粒有很好的光催化性能,且敏化温度30℃,敏化时间8h,曙红质量浓度30mg/L及叶绿素铜三钠质量浓度20 mg/L时,光敏化的TiO2纳米颗粒光催化效果最好,节能灯光源下对甲基橙的降解率为61.33%.
46-50

乙烯-醋酸乙烯酯/羟基磷灰石/聚酰胺软骨及骨一体化修复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摘要:采用共混法和相分离法制备了纳米羟基磷灰石(nHA)和聚酰胺(PA66)复合支架材料.nHA在PA66基质中分布均匀.复合支架材料孔径50~500μm,孔隙率为80.90%.将乙烯-醋酸乙烯脂(EVA)通过热注塑方法在支架材料表面涂覆形成双层结构的软骨及骨一体化修复材料,EVA层用于软骨修复,下层nHA-PA66支架进行缺损骨修复和固定.EVA和nHA-PA66的力学性能测试显示,EVA的拉伸和压缩模量分别为(0.87±0.02) MPa和(9.44士0.46) MPa,多孔支架的压缩强度和模量分别为(0.9±0.02) MPa和(15.2±0.69) MPa.摩擦测试结果表明,EVA摩擦系数为0.23.
51-54

纳米蚕丝素蛋白/PEG复合材料的抗菌性与药物缓释效果

摘要:以废弃的蚕茧为原料,采用盐溶透析法制备了微来级蚕丝素蛋白(SF),通过中性蛋白酶酶解制备出纳米级的丝素蛋白(Nano-SFP).将活化后的聚乙二醇(PEG)酰化物通过化学反应接枝到Nano-SFP分子上,得到Nano-SFP/PEG复合材料.红外光谱表征确认目的化合物,抗菌性实验结果表明其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一定的抑菌效果.将该复合材料与外用抗菌药物氯霉素共混后进行了缓释性能、抗菌活性测试,显示出良好的氯霉素缓释性,且释放出的氯霉素出现了比未添加复合材料的氯霉素药物更优良的抗茼性,推测是该复合材料的抑菌性能与氯霉素药物的抗菌性发生了相加作用.采用MTT法对该复合材料进行体外细胞毒性实验,结果显示制备得到的共聚物对L-929小鼠成纤维细胞无毒性.
55-59

含铅/钐功能粒子有机玻璃的制备及辐射屏蔽性能研究

摘要:采用本体聚合的方法制备了含铅/钐功能粒子的辐射防护有机玻璃,研究了不同金属浓度样品的性能差异.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能量色散型X射线能谱(EDAX)等方法研究了材料的微观结构;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UV)对材料的透光率进行了测试和分析;利用多道γ谱仪和Gamma Vision软件测试并分析了材料的辐射防护性能.结果表明,铅和钐两种功能元素同时被引入到有机玻璃中,甲基丙烯酸铅/钐与甲基丙烯酸甲酯发生聚合反应,功能性粒子在材料中分布比较均匀,有轻微的团聚现象,并且具有较好的光学性能,透光率较高,材料对高能和低能射线都有较好的屏蔽效果.
60-62

超声强化/水热法制备BaFe12O19-石墨及其磁化性能研究

摘要:采用超声强化/水热法制备复合磁性材料,为铁氧体磁性材料的制备积累了数据,且该方法制备的磁性材料,石墨片均匀负载在铁酸钡纳米粒子上,形成良好的复合体,其矫顽力、比饱和磁化强度、比剩余磁化强度均较优.
63-66

氨基修饰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的制备

摘要:以聚乙二醇(PEG)为溶剂,高温热分解乙酰丙酮铁(Fe(acac)3)合成了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为改善氧化铁纳米粒子表面性能和生物应用潜能,分别用N,N二甲基甲酰胺和聚酰胺-胺(PAMAM)进行表面修饰,在氧化铁纳米粒子表面接枝-NH2活性官能团.分别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透射电镜(TEM)、红外光谱(FT-IR)、动态光散射(DSL)对样品进行了表征测试.XRD和TEM结果表明高温热分解法合成的纳米粒子平均粒径为10 nm,具有较好的结晶性和单分散性;FT-IR、DSL粒径和表面电位测试结果表明氨基官能团成功修饰在氧化铁纳米粒子表面,同时使氧化铁纳米粒子在水溶液中的稳定性增强.
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