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导报杂志社
分享到:
《材料导报》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7年,公开发行的半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金属与金属基复合材料、高分子与聚合物基复合材料、能源材料、光、电、磁功能材料等。
  • 主管单位:重庆西南信息有限公司(原科学技术部西南信息中心)
  • 主办单位:重庆西南信息有限公司(原科学技术部西南信息中心)
  • 国际刊号:1005-023X
  • 国内刊号:50-1078/TB
  • 出版地方:重庆
  • 邮发代号:78-93
  • 创刊时间:1987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91
  • 综合影响因子:0.841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材料导报 2013年第22期杂志 文档列表

材料导报杂志材料研究

多铁性材料Bi0.95R0.05(Fe0.95Co0.05)O3(R=La,Eu,Ho)的磁性及XAFS研究

摘要:利用溶胶-凝胶法成功制备双元素共掺杂Bi0.95R.05 (Fe0.95Co0.05)O3(R=La,Eu,Ho)系列样品.X射线衍射实验数据表明:Eu离子掺杂使得BiFeO3材料的晶体结构发生了变化.振动样品磁强计测量的样品磁性数据显示:La、Eu、Ho离子分别与Co离子共掺杂,能够提高样品铁磁性,而且Bi0.95Eu0.05 (Fe0.95 Co0.05)O3样品的铁磁性行为最明显.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实验结果说明:Eu离子掺杂改变了Fe原子的局域结构,使得Fe-O键长增加,影响了Fe3+-O-Co3+双交换作用,进而引起样品磁性的增强.
1-3

硅元素对Fe-(4.5~7.0)%Si高硅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摘要:通过Axio Imager金相显微镜考察4.5%~7.0%硅(质量分数)对高硅钢材料组织形貌的影响,并利用Fe-6.5%Si高硅钢薄板制备方法对其进行轧制,通过DDL50电子万能试验机对阶段产品进行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证明,硅含量为5.58%的高硅钢在实验硅含量区间内存在最大延伸率及最小铸态组织晶粒尺寸.
4-7

ZnO纳米颗粒的可控化学改性及其在太阳电池上的应用

摘要:采用溶剂热方法对ZnO纳米颗粒进行对溴苯甲酸(BBA)表面化学改性,获得了BBA表面包覆率(CBBA)不同的ZnO纳米颗粒,并分别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晶体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对改性前后的纳米颗粒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BBA改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纳米颗粒的团聚并改善它们在有机溶剂(如氯苯、无水乙醇)中的分散性能;同时,改性化学反应并不会改变原来晶体的生长特性.分别将改性前后的ZnO纳米颗粒用作有机/无机杂化太阳电池中的电子受体材料,发现改性对电池性能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并揭示了电池效率(η)对包覆率(CBBA)的依赖关系.
8-11

玻璃粉软化温度对晶硅太阳能电池性能的影响

摘要:制备了不同软化温度的太阳能正面电极浆料用Pb-Si-B-O系玻璃粉,将玻璃粉、银粉、掺杂剂和有机载体配成浆料,经丝网印刷、红外烧结在多晶硅电池片上制备成正面电极.对玻璃粉进行了XRD测试,研究了PbO、SiO2含量对玻璃粉软化温度的影响规律,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了浆料烧结膜表面的微观结构,采用拉力机测试了烧结膜附着力,采用太阳能电池分选仪测试了太阳能电池电性能.结果表明,当玻璃粉软化温度为455℃时正银浆料烧结膜最致密,细栅线高宽比可达0.256,电池电性能最佳,串联电阻为0.082 Ω,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可达17.78%;随着软化温度的升高,电极烧结厚膜附着力不断下降,当软化温度超过541.7℃时,其附着力已不能满足拉力大于等于3N的使用要求.
12-16

二硼化锆前驱体溶液流变性能研究

摘要:采用水和乙醇混合液为溶剂,八水合氧氯化锆、硼酸、柠檬酸、蔗糖为无机原料,通过溶解混合反应制得无机溶液.利用聚乙烯醇为助剂,通过混合浓缩制备了ZrB2前驱体溶液,并对其进行了流变性能研究与干法纺丝尝试.结果表明,溶液的粘度、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均随温度升高先降低后增加;粘度随着剪切频率及剪切速率的升高而下降,并随着聚乙烯醇含量的升高而下降,说明该溶液为假塑性流体,并且无机成分的加入对其流变性能影响不大;损耗角正切随着温度的升高及剪切频率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粘流活化能、非牛顿指数、结构粘度指数均随着聚乙烯醇含量的增加而下降,表明溶液可纺性能得到提升.聚乙烯醇占25%的前驱体溶液可以干纺得到很好的纤维,表明所制得的一系列比例的溶液都可以纺制较好的前驱体纤维,为下一步制备ZrB2陶瓷纤维打下基础.
17-21

钨丝到基体表面距离对HFCVD金刚石薄膜质量的影响

摘要:以紫铜为基体,在紫铜上先采用磁控溅射技术镀一层金属铬,再以H2和CH4作为反应气体,采用热丝化学气相沉积法(HFCVD)在铬过渡层上合成金刚石薄膜.利用X射线衍射(XRD)、激光拉曼光谱(Raman)、扫描电镜(SEM)分析薄膜的结构、成分和表面形貌,采用洛式硬度计压痕试验测量了膜基结合力,研究了钨丝-基体表面距离对金刚石薄膜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当钨丝-基体表面距离在5~9mm时,金刚石晶型很好,薄膜致密度较好,晶粒的平均尺寸为6~7μm,薄膜内应力为-2.15 GPa;当钨丝-基体表面距离在9~15 mm时,金刚石的晶型相对较好,但薄膜致密性不好,晶粒的平均尺寸为7~8 μm,薄膜内应力为-1.59 GPa;当钨丝-基体表面距离大于15mm后,金刚石的晶型较差,不能形成连续的金刚石薄膜,晶粒的平均尺寸为5~6μm,薄膜内应力约为0 GPa;铬过渡层不能有效提高金刚石薄膜与铜基体的结合力.
22-25

射频反应磁控溅射法氧化钒薄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摘要:采用射频反应磁控溅射法在普通玻璃衬底上沉积氧化钒薄膜,在高纯N2环境中,不同温度下(350℃、400℃、450℃、500℃)热处理60 min,发现当热处理温度为400℃时,获得具有相变特性的VO2薄膜,其红外光透光率和电导率发生显著变化.薄膜相变温度为55℃左右,相变前后光透过率变化了13%,电阻变化了1.8个数量级.
26-28

高In组分InGaAs薄膜的分子束外延生长及其表面分析

摘要:采用分子束外延(MBE)方法,通过反射高能电子衍射(RH EED)强度振荡测算生长速率,利用RHEED衍射实时监控生长过程,在InAs(001)和InP(001)单晶衬底上生长高In组分的InGaAs薄膜,并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对其表面形貌和表面重构进行了细致分析,STM图片证实采用该方法获得的高In组分InGaAs薄膜处于高质量的平整状态.研究发现InGaAs与衬底之间的拉伸应力是促使薄膜表面呈现了大量的锯齿状边缘的主要原因;高分辨的STM分析还发现,高In组分的InGaAs薄膜是多种重构混合的表面,InGaAs/InAs是以β(2×4)重构为主,而InGaAs/InP是以(4×3)重构为主,它们在RHEED衍射图像上都是模糊的(2×3)或(4×3)/(2×3)表面重构.
29-32

Pr2InNdO7光催化剂的合成及性能

摘要:采用固相反应法在873 K合成了Pr2InNdO7光催化剂,通过X射线衍射(XID)、比表面积(BET)、光致发光(PL)和紫外-可见漫反射(UV-Vis DRS)测试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以亚甲基蓝(MB)为光催化反应的模型化合物,在紫外和可见光的照射下对Pr2InNdO7光催化剂的活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Pr、In、Nd的质量比对Pr2 InNdO7样品的光催化活性有重要的影响,当Pr、In、Nd的质量比为1:4:1时,Pr2 InNdO7样品的紫外和可见光催化活性分别达到最大值,并且它的光催化活性明显高于纯In2O3.这显著提高的光催化活性主要归功于适量的Pr2 O3、Nd2O5与In2 O3复合增加了它的比表面积,改善了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分离效率以及提高了其在200~800 nm区域的光吸收强度.
33-36

WO3-TiO2复合光催化材料的水热合成及其光催化性能

摘要:以无水Ti(SO4)2和Na2WO4为原料,采用一步水热法制备了WO3-TiO2复合光催化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对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质进行了表征.研究了WC3-TiO2复合材料对罗丹明B的光催化降解能力,结果表明,可见光(高压汞灯)照射下,WO3-TiO2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性能优于P25粉末以及相同条件下制备的TiO2粉末,0.1 g WO3-TiO2粉末(WO3摩尔分数2%)对20 mL罗丹明水溶液(1×10-5 mol/L)进行光催化降解,5h后降解率达到了98.09%.
37-40

一维纳米发光材料LaPO4∶Tm的光谱性质研究

摘要:采用乙二醇/水混合溶剂合成了一维六方相LaPO4∶Tm纳米线,线的宽度为5~10 nm,长度为500~1000 nm;将纳米线于600℃热处理得到单斜相LaPO4∶Tm纳米棒,其长度为100 nm左右,宽度为10~20nm.实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六方相样品不具有发光性质,而单斜相LaPO4∶Tm纳米棒在紫外区和蓝光区均具有较大的发光强度,在260nm激发下样品发射出348nm紫外光,更为重要的是其在356nm激发下能够发出明亮的蓝光(峰值位于454nm).对单斜相样品蓝光区的发光机理的进一步研究表明,基质中的Tm3+吸收356 nm的紫外光处于1 D2能态,然后向低能级跃迁,产生1D2-→3F4 (454 nm)以及1D2-→3H5(520nm)的跃迁,发出蓝光.
41-44

Mn掺杂二氧化锡纳米带的制备及光学性质的研究

摘要:通过热蒸发法,以金为催化剂成功制备了Mn掺杂SnO2纳米带.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和X射线荧光光谱(XRF)表征了Mn掺杂纳米带的结构和性质.结果表明样品表面光滑、平整,结晶良好,结构单一.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测试表明Mn掺杂二氧化锡纳米带在紫外区有强的吸收,其带隙为3.4 eV,吸收带边波长变为364.7 nm,比二氧化锡的吸收边344 nm红移了约20 nm.光致发光光谱(PL)显示Mn掺杂SnO2纳米带在波长为550~750 nm范围发光谱线的强度高于纯净的纳米带.光致发光谱共有3个发光峰,分别位于585nm、626 nm和673 nm处.在673 nm处的发光峰主要由纳米带中的O原子空位引起;585nm及626nm处的发光峰源于纳米带中掺杂Mn的4T1 (4G)→6 A1 (6S)跃迁光发射.
45-48

助熔剂对掺铈的钇铝石榴石荧光粉发光性能的影响

摘要:采用传统高温固相反应法制备了钇铝石榴石荧光粉.通过调整助熔剂能有效提高荧光粉的发光性能,当氟化钡和硼酸含量分别为3%和1%时,YAG∶Ce荧光粉发光强度达到最大,但是荧光粉颗粒中心粒径高达33.127μm,不符合市场使用要求.通过添加少量的聚乙二醇能有效地减小荧光粉的粒径,平均粒度在14 μm左右,符合市场使用要求,同时也不影响发光性能.
49-51

微量Ag与La0.6Sr0.15Na0.1□0.15MnO3复合对材料电输运性质的影响

摘要:通过溶胶-凝胶的方法,制备了La0.6Sr0.15 Na0.1□0.15MnO3与微量Ag的掺杂样品(掺杂量为x=0.000、x=0.016、x=0.040、x=0.100).测量其相结构和电榆运性质.掺杂后,x=0.016样品呈单相性;而x=0.040、x=0.100样品呈现锰氧化物与Ag的二相复合结构.掺杂样品的电阻率升高;本征磁电阻值降低.同时,由于微量Ag的掺杂,使x=0.040、x=0.100样品的自旋相关的隧道磁电阻得到加强,从而表现出了很好的磁电阻温度稳定性能:在207~286K的温度范围内,x=0.040样品的MR保持在5.08%±0.20%;在205~272 K的温度范围内,x=0.100样品的MR保持在5.00%±0.33%.
52-54

油酸对复分解法制备纳米碳酸钙的影响

摘要:采用复分解法制备了不同形貌的纳米碳酸钙颗粒,并用TEM、SEM、XRD和FT-IR等先进测试方法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研究了油酸的加入、反应温度对纳米碳酸钙的影响,结果表明,油酸可对产物的形态结构进行有效调控并且可以改变产品的表面性质,同时反应温度显著影响纳米CaCO3的形貌和晶型,改变反应温度可以得到文石和层状球霰石纳米碳酸钙.
55-58

密度对轴棒法编织4D C/C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

摘要:采用常压浸渍炭化(PIC)和高压浸渍炭化(HPIC)工艺制备了不同密度的轴棒法编织C/C复合材料,观察了材料的金相结构,通过炭棒顶出实验分析了材料的界面结合情况.结果表明:轴棒法C/C复合材料界面间隙并未随材料密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小;材料密度增大,界面结合强度升高,达到最大值后呈现下降趋势,最后趋于稳定.
59-61

轴棒法编织C/C复合材料喉衬烧蚀性能分析

摘要:对轴棒法编织碳/碳(C/C)复合材料喉衬进行固体火箭发动机(SRM)地面点火试验,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烧蚀后喉衬入口部位、喉部、出口部位的烧蚀形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9.362 MPa压强下,轴棒法编织C/C喉衬烧蚀性能稳定、均匀,烧蚀后型面光滑,平均线烧蚀率为0.2569 mm·s-1,是适用于高工作压强、大流量的SRM喷管喉衬材料.C/C喉衬不同部位呈现出不同的烧蚀形貌.
62-65

FC4表面活性剂对Ni-P/PTFE复合镀的影响

摘要:研究了化学复合镀Ni-P/PTFE过程中表面活性剂对聚四氟乙烯(PTFE)颗粒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适当含量的FC4表面活性剂的加入,可提高PTFE颗粒的表面Zeta电势,改善PTFE颗粒的团聚效应,提高PTFE颗粒在溶液中的分散能力和Ni-P/PTFE复合镀层中的PTFE颗粒含量.
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