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导报杂志社
分享到:
《材料导报》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7年,公开发行的半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金属与金属基复合材料、高分子与聚合物基复合材料、能源材料、光、电、磁功能材料等。
  • 主管单位:重庆西南信息有限公司(原科学技术部西南信息中心)
  • 主办单位:重庆西南信息有限公司(原科学技术部西南信息中心)
  • 国际刊号:1005-023X
  • 国内刊号:50-1078/TB
  • 出版地方:重庆
  • 邮发代号:78-93
  • 创刊时间:1987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91
  • 综合影响因子:0.841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材料导报 2013年第14期杂志 文档列表

材料导报杂志材料研究

有机-无机杂化介孔材料包埋南极假丝酵母脂肪酶的研究

摘要:以四甲氧基硅烷(TMOS)和一定比例的甲基三甲氧基硅烷(MTMS)、二甲基二甲氧基硅烷(DMDMS)、三甲基甲氧基硅烷(TMMS)为硅源,采用酸催化的溶胶-凝胶法包埋南极假丝酵母脂肪酶。比较了有机-无机杂化介孔材料和纯硅基介孔材料固定化南极假丝酵母脂肪酶的酶活力和保留活力,同时还比较了有机-无机杂化介孔材料固定化南极假丝酵母脂肪酶和游离南极假丝酵母脂肪酶的pH、温度以及储存稳定性。结果表明,有机一无机杂化介孔材料固定化南极假丝酵母脂肪酶具有比纯硅基介孔材料固定化南极假丝酵母脂肪酶更高的酶活力和保留活力。其中三取代的有机一无机杂化介孔材料固定化南极假丝酵母脂肪酶的酶活力最高,其保留活力可达到84.9%。此外与游离的南极假丝酵母脂肪酶相比,有机-无机杂化介孔材料固定化南极假丝酵母脂肪酶具有更好的pH、温度和储存稳定性,以及更宽的pH值和温度的酶活力范围。
1-3

PBTCA及TH-904改性纳米零价铁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摘要:为改善纳米粉体的分散性,使其在高表面能态下稳定存在,以NaBH。液相还原Fe件制备纳米级零价铁颗粒。对比采用不加入改性剂、加入改性剂2-膦酸丁烷-1,2,4-三羧酸(PBTCA)和改性剂TH-904,分别制备普通纳米级零价铁T-Fe^0、改性纳米零价铁PrFe。及T-Fe^0。并对改性前后纳米零价铁进行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红外光谱(FTIR)及能谱(EDS)分析测试。结果表明,制备的N-Fe^0、P-Fe0及T-Fe^0颗粒平均粒径分别为125nm、73nm和64nm。改性后,由于颗粒粒径减小,引起产品部分氧化,但颗粒得到有效分散。KTIR测试表明,改性后产物中分别出现二种改性剂有效基团,表明改性剂对纳米零价铁有效分散起到了积极作用,并对该作用进行了分析。
4-7

稀土元素Nd对Mg-Zn—Y合金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摘要:通过制备Mg-6Zn-1.5Y-0.8Zr-xNd(x=0、1、2、3、4)系列合金,研究了稀土元素Nd对Mg-6Zn-1.5Y-0.8Z晗金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EDS、XRD等手段,观察和分析了合金的微观形貌和组织结构,测量了合金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和伸长率等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合金中添加稀土元素Nd后晶粒明显细化,随着Nd元素含量的增加,晶粒细化效果更为明显;通过XRD分析可知,添加Nd元素后,合金中并没有出现新的含Nd的物相;扫描电镜和EDS分析表明,合金中加入的Nd置换了部分Y,形成了Mg3(NdY):Zn3、Mg3-(NdY)Zn6的相结构,Nd元素对Y的置换主要出现在Mg3(NdY)2Zn3结构中,在Mg3(NdY)Z116相结构中出现较少;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随着Nd含量增多,合金晶粒细化,细晶强化作用明显,合金屈服强度逐渐增大,而抗拉强度和伸长率在Nd含量为3%(质量分数)时达到最大,比未添加Nd元素时提高约25%以上。
8-12

Zno/TiO2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学特性

摘要:采用水热法在锌片上制备出棒状ZnO,将TiO2溶胶旋涂在棒状ZnO上得到ZnO/TiO2新型复合材料。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及UV-Vis漫反射(DRS)等研究样品的微观形貌、晶型结构、光学特性。研究表明:375℃焙烧后,TiO2附着在ZnO纳米棒表层,随着溶胶旋涂层数的增加,其形貌呈现出多维花状结构。通过光催化降解甲基橙模拟废水考察其光催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ZnO/TiO2复合半导体的多维结构使其对紫外-可见光吸收增强,对甲基橙模拟废水(20mg/L)的降解率高达94.7%,具有优异的光催化性能。
13-15

碳热还原氮化法合成稀土掺杂氮系荧光粉

摘要:采用碳热还原氮化法(CRN)制备了Eu^2+掺杂SiN4-基氮化物、氮氧化物以及氧化物LED用荧光粉,通过X射线衍射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分析,并通过激发一发射光谱研究了相关荧光粉的光谱特性。结果表明,随着氮化时间的延长以及氮化温度的升高,Eu^2+。掺杂的SrSiO3:Eu^2+、SrSi2O2N2:Eu^2+、Sr2Si5N8:Eu^2+荧光粉的主要成分比例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激发峰位发生变化,主要发射波长出现红移。这类荧光粉能够被近紫外-蓝光之间的光谱激发,呈现出橘红色、黄色、黄绿色、蓝绿色光发射。
16-19

表面活性剂辅助合成CdWO4纳米棒及其光致发光性能

摘要:以Na2WO4·2H2O和CdCl2·2.5H2O为主要原料,以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为添加剂,通过水热反应合成了CdWO4纳米棒。用XRD、TEM、EDS、SAED等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初步探讨了Cdw04纳米棒的形成机理,测试了CdWO4纳米棒的光致发光性能。结果表明:产物为长1~1.5μm、直径50-80nm的Cd—wq纳米棒;SDBS对CdWO4纳米棒的形成具有关键作用;随着CdW04纳米棒结晶性的提高,其光致发光性能增强。
20-23

CdSe新型纳米结构的合成及光学性能研究

摘要:采用水-离子液体(溴代1-丁基-3-甲基咪唑盐,[Bmim]Br)为溶剂,以CdClz和Na2SeSO3为反应物,在水热条件下于120℃制备出具有新型纳米结构的CdSe。利用XRD、SEM和EDS对产物的物相结构和形貌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产物为分散性良好、平均粒径约为3μm的纤锌矿CdSe微米球,并且制备的CdSe微米球由平均直径约为100nm的纳米棒组装而成。CdSe新型纳米结构的紫外一可见光谱在282nm处出现最大吸收峰,发生了显著的蓝移,表现出显著的量子尺寸效应。
24-27

介孔介晶Ce1-xSmxO2固溶体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摘要:以乙酸盐为原料,三嵌段共聚物P123为模板,采用溶剂诱导自组装法(EISA)合成介孔介晶Ce1-xSmxO2固溶体。利用X射线衍射、N2吸-脱附、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氢气-程序升温还原等测试手段对样品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样品属于立方萤石结构,平均颗粒尺寸为7.65nm,孔径分布在2.0~3.8am之间,平均比表面积为96m2/g。介孔介晶Ce1-xSmxO2材料对亚甲基蓝模拟染料废水具有良好的脱色能力,在反应120min时脱色率基本超过70%。
28-30

热处理工艺对喷射沉积7090/SiCp复合材料断裂韧性的影响

摘要:通过实验对不同热处理制度时挤压态7090/SiCp复合材料的断裂韧性以及微观组织进行了研究。挤压态7090/SiCp复合材料经固溶和时效的热处理后,断裂韧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随着时效处理的进行,挤压态7090/SiCp复合材料的断裂韧性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而470℃/1h+490℃/1h双级固溶+120℃/28h峰时效状态的复合材料强度最高,但KIC值较小。研究了7090/SiCp复合材料的断裂模式,结果可以看出复合材料的断裂是以穿晶断裂为主兼有沿晶断裂的混合型断裂。
31-34

水溶液提拉法实现KDP单晶柱面扩展

摘要:利用水溶液提拉法,把籽晶放在育晶器的底部,沿(110)方向进行提拉生长.生长出了截面较大的KDP单晶12mm×12mm×31mm。(110)方向的生长速度较传统的溶液降温法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这主要是由于提拉使得晶体在提拉方向上的溶质边界层梯度持续发生变化造成的。
35-37

草酸盐法制备硼酸镁晶须及其生长机理

摘要:以MgCl2·6H2O、H3BO3和H2C2O4·2H2O为原料,利用草酸盐法制备出长度为4.0~8.0μm,直径为0.6~1.5μm,长径比约为10,形貌良好的硼酸镁晶须。采用XRD、SEM及TG-DTA等分析手段,研究了烧结温度、烧结时间、n(B)/n(Mg)、n(HzC204)/n(Mg)对硼酸镁晶须的生长过程和质量的影响,探讨了其最佳制备条件。结果显示,硼酸镁晶须的最佳制备条件为:烧结温度为800℃,烧结时间为4.0h,n(B)/n(Mg)=1.2,n(H2C2O4)/n(Mg)=1.2。根据XRD和TGDTA分析,MgC2O4前驱体对硼酸镁晶须的形成和生长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分解产物不引入其它杂质,使得制备的晶须纯度较高。晶须的生长机理为S-L-S机理。
38-41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0.4Co0.2Mn0.4O2的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

摘要:以自制(Ni0.4Co0.2Mn0.4)(OH)2为前驱体,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0.4Co0.2Mn0.4O2,采用粉末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对材料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表明所得材料外观为球形,具有典型的mNaFeO2层状结构,循环伏安、恒电流充放电测试表明,800℃下合成的材料具有最优的电化学性能,首次放电比容量达161.8mAh/g。
42-44

环状卤胺化合物改性壳聚糖/PVA纳米纤维的制备与表征

摘要:以易于纺丝的聚乙烯醇(PVA)为纤维基材,添加3-环氧丙基-5,5-二甲基海因改性壳聚糖(CTS-GH),利用静电纺丝法制备出具有高效抗菌效果的纳米纤维。采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热重分析仪表征和分析了纳米纤维的结构和热性能,考察了纺丝液流量对纳米纤维结构和氯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纤维的直径随着纺丝速度的加快而减小。利用碘量法测定了纳米纤维的氯含量,说明该纳米纤维经过氯化处理后具有很好的抗菌效果。该纳米纤维可用于抗菌过滤材料、生物医药等方面。
45-48

活性炭和TiF3共掺杂对NaAIH4放氢-再氢化性能的影响

摘要:采用高能球磨法制备了活性炭(AC)和TiF3共掺杂NaAlH4复合储氢材料,研究了TiF3和AC共掺杂NaAlH4后复合材料的吸/放氢性能。结果表明:共掺杂10%(质量分数)AC和3%(摩尔分数)TiF3明显降低了NaAlH4前两步放氢温度,且较单一掺杂而言,共掺杂AC和TiF3更有利于NaAlH4放氢温度的降低;160℃下NaAlH4+TiR+AC样品在170min内放氢5.O%(质量分数),完成理论放氢量的93%;4次吸放氢循环后NaAlH4+TiR+AC4衣然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在160℃、真空下起始放氢以及130℃、9gPa起始吸氢条件下,NaAlH4可逆储氢量可达4.8%(gr量分数)。
49-52

酵母基多孔炭微球的热裂解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摘要:以氯化锌为活化剂,采用热裂解酵母法制备了多孔炭微球。用FE-SEM、XRD、TG-DTA表征了炭微球的物化结构,测试了炭微球的极性和吸附性能。FE-SEM结果表明多孔炭微球为椭球状,长度为(2.3±0.50)μm,宽度为(3.5±0.45)μm,分散度好。XRD结果表明多孔炭微球为无定形炭。热重分析监控了酵母的转变过程。FT-IR分析表明多孔炭微球的形成与表面化学官能团有关,其形成机理为炭化过程。极性测试表明炭微球表面存在大量非极性基团,这有利于炭微球在非极性溶液中的吸附。在对碱性和酸性染料的吸附中,多孔炭微球对酸性染料表现出了较高的吸附能力。
53-57

电化学阴阳极交变处理对碳纤维表面组成和微观结构的影响

摘要: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X射线衍射(XRD)方法,尝试将电化学阴阳极交变技术应用于碳纤维表面处理,研究了电化学阴阳极交变处理对PAN基碳纤维表面组成和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电化学阴阳极交变处理使碳纤维表面沟槽加深,可以增加碳纤维与基体的锚固作用;表面C含量降低而O含量升高,表面含氧官能团中COOH含量明显增加,而C-OH含量减少,增大了碳纤维的表面活性,使其更有利于与基体以化学键的形式结合;同时电化学阴阳极交变处理碳纤维过程中阴极产生的氢能渗入碳纤维内部,使碳纤维晶体结构的微观尺寸发生变化,(002)晶面间距d(002)增大,堆垛厚度Lc增大,使得碳纤维直径增大。处理后层间剪切强度(ILSS)明显增加以及部分组别碳纤维的拉伸强度(Tensilestrength,TS)增加。
58-62

填充颗粒导热性对复合材料导热性能的影响

摘要:基于ANSYSWorkbench稳态热分析模块,利用均匀化方法,研究了填充颗粒导热性对填充型复合材料导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依靠增大填充颗粒导热系数来提高复合材料整体的导热性能有一定局限性,填料导热系数与基体材料导热系数之比存在一个临界值。在相同体积分数下,随着比值的增大复合材料导热系数增加,当达到临界值后继续增大比值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基本不变。不同形状的填充颗粒有不同的临界值,圆柱形颗粒的,临界值略大于正方体形和球形,而且对于同一种形状的填充颗粒,随着填充分数的增大临界值略有增加。
63-65

MEA吸收-解吸二氧化碳过程的优化

摘要:从一乙醇胺(MEA)溶液吸收和解吸CO2的实验入手,分析了几种参数对MEA溶液吸收一解吸CO2过程的吸收速率、解吸速率的影响特性及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升高反应温度和增大吸收剂浓度可以加快吸收一解吸CO2的速率,但超过一定范围会产生负面影响;此外采用搅拌的方式可以加快吸收一解吸CO2的速率。提出了对吸收一解吸过程一些参数的优化途径,达到高效吸收一解吸CO2的目的。
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