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导报杂志社
分享到:
《材料导报》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7年,公开发行的半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金属与金属基复合材料、高分子与聚合物基复合材料、能源材料、光、电、磁功能材料等。
  • 主管单位:重庆西南信息有限公司(原科学技术部西南信息中心)
  • 主办单位:重庆西南信息有限公司(原科学技术部西南信息中心)
  • 国际刊号:1005-023X
  • 国内刊号:50-1078/TB
  • 出版地方:重庆
  • 邮发代号:78-93
  • 创刊时间:1987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91
  • 综合影响因子:0.841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材料导报 2012年第14期杂志 文档列表

材料导报杂志材料研究

Mg-4Sr中间合金的微观组织及其在AZ91D镁合金中的组织遗传效应研究

摘要:采用“对掺法”制备了相同成分、不同组织的Mg-4Sr中间合金。利用不同组织的Mg-4Sr中间合金在相同工艺条件下对AZ91D镁合金进行变质处理,对比分析了不同组织的Mg-4Sr中间合金试样的变质效果。实验测定了Mg-4Sr中间合金的DSC曲线,分析了Mg-4Sr中间合金的熔化特征。结果表明,Mg-4Sr中间合金由α—Mg基体和Mg17St2相构成。Mg-4Sr中间合金在AZ91D镁合金中存在组织遗传效应,组织细小均匀的Mg-4Sr中间合金对AZ91D镬合金表现出较好的变质效果。相同成分、不同组织的Mg-4Sr中间合金具有不同的DSC曲线,组织细小的Mg-4Sr中间合金的初始熔化温度和熔化焓都较低,从而导致其变质效果的差异。
1-4

[BMIM]ClO_4离子液体的热力学性质

摘要:在273.15-353.15K范围内测定了[BMIM]CIO4离子液体的密度和表面张力。根据Glasser理论讨论了该离子液体的热力学性质,估算出其晶格能和标准熵。根据离子液体的空隙模型计算了离子液体的恒压热膨胀系数α=6.27×10-4K-1,与实验值α=5.46×10"K-1基本一致。
5-7

以一种新碳前驱体制备有序介孔碳及其表征

摘要:分别采用两亲性三嵌段共聚物F127、P123以及F127/P123复合物为模板剂,线性酚醛树脂/六亚甲基四胺固化物为碳源,利用有机一有机自组装法制备了具有二维六方结构和蠕虫状结构的介孔碳材料。采用FTdR、XRD、TEM、低温N2吸附/脱附、TG和元素分析等方法表征了介孔碳的结构,研究了不同的模板剂对介孔碳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以F127为模板剂制备的介孔碳具有规则的二维六方结构,其比表面积、微孔表面积、孔容、孔径和孔壁厚度分别为670m2/g、368m2/g、0.40cm3/g、3.2nm和4.5nm。以P123为模板剂制备的介孔碳具有蠕虫状结构,其比表面积、微孔表面积、孔容和孔径分别为506m2/g、251m2/g、0.27cm3/g和3.0nm。以F127/P123复合物为模板剂制备的介孔碳的孔径相对于单一模板剂有所提高,其比表面积、微孔表面积、孔容和孔壁厚度均随着复合模板剂中F127质量分数的降低而降低。
8-12

多元共掺BiFeO3(La、Eu、Co)磁性和局域结构研究

摘要: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La0.05Eu0.05Bi0.9Fe0.95Co0.05O3和Eu0.1Bi0.9Fe0.95Co0.05O3样品,利用XRD技术对样品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MPMS(SQUID)VSM系统对样品的铁磁性进行了测量;采用同步辐射XAFS实验技术对样品的局域结构进行了测量。结果显示,三元共掺样品的磁性较纯相BiFeO3有近2个数量级的增强。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了三元共掺BiFeOa样品铁磁性提高是由于晶格的微小改变引起磁性离子之间夹角改变,进而造成磁矩排列的改变引起的。
13-16

Pt—Ni/Nafion材料的制备及电致动性能研究

摘要:IPMC智能材料具有在低电压下产生较大形变和张力的特点,可作为新型的致动器。为了降低制备成本,采用渗透还原法制备了Pt—Ni/Nafion双金属层离子聚合物复合材料,确定了一套完整的制备工艺,测试了Pt-Ni/Nation材料在不同驱动电压下的致动特性。结果表明,IPMC膜的形变随着直流电压的增大而增大,与初始位置的最大偏转角为47°;IPMC膜在正弦交流电压驱动下,形变随着电压幅值增大而增大,随着电压频率的增大而减小,并且电压输入与位移输出具有线性关系。
17-21

SiGe薄膜的RPCVD负载影响及特性研究

摘要:利用RPCVD系统,在150mm(100)硅片衬底上了制备出高质量锗硅合金薄膜,研究了温度和锗烷流量对薄膜生长速率与合金中锗浓度的影响,并对薄膜进行了掺杂处理。分别利用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高分辨X射线衍射、原子力显微镜、二次离子质谱表征了薄膜特性。结果表明,通过克服RPCVD系统中外延层高缺陷密度、掺杂控制困难等缺点,制备出高质量的SiGe薄膜。
22-24

纳米锐钛矿TiO2及负载金催化剂的制备与催化性能

摘要:通过简单的水解一沉淀法制备了纳米TiO2,考察了反应条件对其粒径和晶型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小粒径锐钛矿TiO2的有利条件为:倒加法;Ti(OBu)4与C2H5OH、H2O与C2H5OH和Ti(OBu)。与H2O的体积比分别为1/3、1/4和1/1;pH=7和400℃焙烧。沉积一沉淀法制备的Au/TiO2催化剂催化CO氧化结果表明,催化剂的活性受焙烧温度影响很大,200℃焙烧的催化剂具有最好的催化活性。
25-28

混晶型纳米二氧化钛混悬液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

摘要:采用均相沉淀法在95℃、常压条件下制备了金红石/锐钛混晶型纳米TiO2混悬液。研究了pH对产物晶型和晶化时间对混悬液光催化能力的影响,以及混悬液的贮存稳定性。用X射线衍射仪(XRD)测试了混晶的晶相组成;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了混晶的形貌;用激光粒度仪测定了混晶的粒径。结果表明,加盐酸至pH=0.5,晶化5h制得的混悬液光催化活性良好,贮存稳定。混晶中含锐钛型72.7%,金红石型27.3%,形貌为15nm×5nm左右的长条形。
29-32

Sol—gel法制备YAG:Ce荧光薄膜

摘要:以硝酸盐为原料,采用Sol-gel法在石英玻片上制备了立方相铈元素掺杂的钇铝石榴石(YAG:Ce)荧光薄膜,并探讨了匀胶层数和热处理温度对荧光薄膜晶型和光谱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匀胶层数的增加和热处理温度的升高,YAG:Ce荧光薄膜的结晶度和发射光谱强度均得到提高;在匀胶层数不小于6时,YAG:Ce荧光薄膜的晶型完整,同时发射峰强度高,具备实际应用潜力。
36-38

KH560/KH570改性SiO2增透膜的制备

摘要:以γ-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60)和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为改性剂,正硅酸乙酯(TEOS)为前驱体,盐酸(HCI)为催化剂,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Si02/KH560/KH570增透膜。研究了反应物配比对溶胶性能的影响,测试了薄膜的光学以及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随着酸用量的增加,溶胶粘度增加,凝胶时间缩短;SiO2/KH560/KH570薄膜在波段350-800nm间平均透过率增加3%-4%,具有良好的增透效果,而且抗划伤能力强。
39-42

Ce—La—Mn超细粒子的制备、表征及催化性能研究

摘要:以碳酸铈、氧化镧和硝酸锰为主要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结合“超临界流体干燥”技术获取Ce-La-Mn气凝胶,在850℃热处理制备Ce-La-Mn混合氧化物,并采用TG-DTA、XRD、FT-IR和TEM进行表征,用“2CO+2NO=2C02+N2”特征反应测试超细粒子的催化活性,考察超临界流体干燥技术与铈掺杂对超细Ce-La—Mn混合氧化物的结构、形貌和催化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经260℃超临界流体干燥得到的Ce-La-Mn气凝胶为分散性好的棕色絮状粉末,由大量直径小于10nm的球型颗粒组成,晶相为CeO2、MnO、La5O7NO3和La(OH)2NO3;经850℃热处理得到的Ce-La-Mn混合氧化物的粒径约为20nm,晶相为LaMn03+λ、La2O3和CeO2;铈掺杂增加了LaMnOs+λ晶格中氧空缺数量,改善了催化的气氛条件,提高了Ce-La-Mn混合氧化物的催化活性。
43-46

原位冶金反应粗晶碳化钨复合材料的组织研究

摘要:利用自耗电极直流电弧原位冶金方法,原位合成粗晶碳化钨复合材料。采用XRD、SEM、EDS等测试技术研究了粗晶碳化钨复合材料的组织结构和相组成。结果表明,W在富C的过热液相中混合扩散,发生原位冶金反应生成WpC(WC、W2C)。WpC和Fe3W3C相弥散分布在由Fe、Cr、Ni、W、C等元素组成的粘结相中。这种强硬质相、辅助硬质相与基体的弥散分布和交叠组合使材料获得了良好的力学性能。
47-50

机械合金化工艺对Fe33Si67合金微观组织结构的影响

摘要:以Fe33Si67(原子分数)为研究对象,采用机械合金化方法制备β-FeSi2热电材料。用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了球磨机转速、球料比及球磨时间等工艺参数对生成物物相和显微形貌的影响,着重研究了机械合金化引起的Fe-Si合金相变过程。研究表明,随球磨时间的延长,合金粉末依次析出ε-FeSi、α—FeSi2和β-FeSi2相,随后β-FeSi2、α-FeSi2相消失,合金粉末转化为单一相ε-FeSi;在球磨机转速为450r/min、球料比为10:1、球磨时间为35-50h时,所得合金粉末中β-FeSi2相的质量分数约为50%。
51-54

络合物对制备纯相BiFeO3纳米晶的影响

摘要:采用溶胶-凝胶法用聚乙烯醇(PVA)和酒石酸两种不同络合物制备了BiFeO3纳米晶。通过优化两种络合物的制备工艺,在400℃的低温下以酒石酸作络合物时,得到了纯相的BiFeO3纳米晶。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量分析了样品结构和形貌,研究了溶胶一凝胶制备工艺和不同络合物对BiFeO3纳米晶的形成及晶体结构的影响。
55-58

新型改性双氰胺固化剂对环氧树脂的固化行为研究

摘要:用苯肼对双氰胺进行改性,合成得到一种新型改性双氰胺固化剂LB-A,探讨了LBA对环氧树脂的固化行为及反应机理。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苯肼对双氰胺进行改性后,破坏了双氰胺的规整结构和强结晶性,从而较好地解决了双氰胺与环氧树脂混溶性不佳的问题,并且分子中引入了更多的活泼基团,提高了其与环氧树脂的反应活性。差热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双氰胺固化E-44环氧树脂的固化条件(160-180℃/20-60min),LB-A固化环氧树脂的固化温度显著降低,其在110℃/40min或90℃/5h就可以使E-44完全固化,且固化物具有很好的力学性能。
59-62

聚吡咯/多壁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摘要:以吡咯为单体、三氯化铁为氧化剂,采用反相微乳液聚合法,分别在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溶液中和含有多壁碳纳米管(MwCNTs)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溶液中,通过化学氧化法制得了聚吡咯纳米颗粒和聚吡咯/多壁碳纳米管(PPy/MWCNTs)导电复合材料。利用SEM、TEM、FT-IR、XRD和四探针电导率仪对复合材料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SDBS浓度为0.0120mol/L时所制备的聚吡咯纳米颗粒的电导率在1.00S/cm左右;在含有MWCNTs的SDBS溶液中,单体在SDBS的胶束内聚合,表面活性剂及其胶束吸附在MWCNTs的表面,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和碳纳米管的用量对PPy/MWCNTs复合材料电导率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当SDBS浓度为0.0120mol/L、MWCNTs和单体的质量比为0.20时,可获得电导率为5.68S/cm的PPy/MWCNTs纳米复合材料。
63-67

Cu/LDPE多孔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致孔剂的溶出行为

摘要:研究了铜/低密度聚乙烯(Cu/LDPE)多孔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致孔荆(2,5-二叔丁基对苯二酚,DTB—HQ)的溶出行为。结果表明,乙酸乙酯对DTBHQ的抽提效果最佳;DTBHQ溶出速率随着抽提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变慢,随着抽提温度的升高而加快;根据Fick扩散第一定律,确立了DTBHQ溶出速率随DTBHQ含量的变化规律。
68-72

P(AAm—CO—MAA)/PANI/MWNTs—COOH新型杂合水凝胶在不同pH环境下力学性能的研究

摘要:利用环境扫描电镜、动态粘弹谱仪分析了所制备新型水凝胶的结构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将聚苯胺(PANI)和羧基碳纳米管(MWNTs—c00H)引入到聚(丙烯酰胺-co-甲基丙烯酸)(P(AAm—co-MAA))网络中,制备的P(AAm-co—MAA)/PANI/MWNTs—COOH新型杂合水凝胶表现出比纯水凝胶更好的力学性能和更强的pH敏感性。这些优越的性能主要归因于PANI的存在。这种新型杂合水凝胶有望应用于组织工程。
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