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研究杂志社
分享到:
《财经研究》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56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公共经济与管理、财务与会计研究等。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上海财经大学
  • 国际刊号:1001-9952
  • 国内刊号:31-1012/F
  • 出版地方:上海
  • 邮发代号:4-331
  • 创刊时间:1956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97
  • 综合影响因子:3.333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财经研究 2015年第11期杂志 文档列表

财经研究杂志中国经济论坛

制度环境、吸收能力与新兴经济体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门槛检验

摘要:现有研究关于新兴经济体OFDI是否存在显著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并未取得一致结论,且转型期中国省际经济和制度发展存在"非均衡推进"特征,在此背景下,文章以中国这一新兴经济体为例,运用省际面板数据和非线性门槛回归模型,实证研究了母国制度环境(包括法制化水平、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和政府治理水平等)和吸收能力(包括经济发展、技术创新能力、人力资本和对外开放程度等)对新兴经济体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及其门槛效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可促进母国技术进步,且在各区域制度环境和异质吸收能力影响下呈现出地区差异,积极而显著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发生在东部地区,而非西部地区;(2)制度环境和吸收能力是新兴经济体能否获取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重要因素,且存在非线性门槛效应,在法制化水平、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门槛条件下,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边际效应趋于平缓。因此,新兴经济体应鼓励技术寻求型OFDI,优化OFDI区域空间布局;推进市场化改革,提升母国自身的制度环境质量;提高对东道国技术溢出的异质吸收能力,从而促进新兴经济体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形成与提升。
4-19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公平认知与诉求

摘要:识别收入分配的性质,找到社会接受和认可的收入分配状态,对一个国家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文章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6年数据对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公平认知和诉求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居民对于权力决定成功、资本所有者剥夺劳动者、税收调节不到位等分配不公现象的认知显著增加了其收入分配不公平感,而这种不公平感的产生源于上述因素强化了居民对于农民、农民工、工人的实际收入偏低以及省部级以上官员、市长、大型企业董事长和总经理的实际收入偏高的认知。收入分配改革是一场关系利益格局调整的深刻变革,考虑到不同阶层在公平认知和诉求上的分化,国家需要在改革中协调好各阶层的利益关系,最大限度地取得全社会的共识。
20-33
财经研究杂志公共经济与管理

县域公共服务供需结构匹配度评价——基于云南省的个案分析

摘要:文章以我国转型经济中财政分税制和财政收支新常态下的财政回应标准为背景,将公共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一并纳入分析框架,结合公共品的外溢性和区域需求的差异性,采用空间结构模型,识别评价云南省129个县(市)部分公共服务的供需匹配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财政资金配置决策失效是均等化进程缓慢的首要原因,自上而下的供给模式无法适应居民需求,因此,亟须强化预算编制的科学与民主。(2)就各项公共服务的供需结构匹配而言,义务教育供需基本匹配,但硬件设施存在冗余;医疗卫生服务生产绩效和供给水平虽然较高,但供需结构失衡;环境保护和农林水事务都供不应求,而农林水事务生产绩效高,短期应重点支持;而环境保护服务则需创新生产模式,强化绩效考核。
34-43

财政刺激、信念波动与企业过度投资——基于管理者视角的经验研究

摘要:文章结合行为财务的研究成果,基于管理者视角探讨了信念波动在财政刺激与企业过度投资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以及不同特征的企业对财政刺激资金效应与信号效应路径的选择性反应。研究发现,财政刺激政策的实施与退出造成了管理者信念和异质信念的波动,较强的管理者信念和异质信念均加剧了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管理者信念在财政刺激与企业过度投资行为之间存在中介效应,异质信念的中介效应则不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国有企业、规模较大和破产风险较大的企业对财政刺激所产生的资金冲击的反应更加明显,而民营企业、规模较大和破产风险较小企业的管理者信念的中介效应更加显著。以上结果说明,财政刺激政策同时通过资金效应与信号效应影响企业投资效率,这为完善政策制定、提高施政水平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44-57
财经研究杂志国际经济研究

国际资本流动模式及其国际经济影响模拟研究

摘要:国际资本流动是影响世界经济格局的重要因素,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和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文章构建了一个经济一体化格局下包含创新机制的多国多部门的一般均衡模型,设计了两种国际资本流动模式,对不同国际资本流动模式驱使下各主要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分工格局进行了模拟。研究发现:(1)当前国际资本流动模式是介于投资回报率均衡模式和资本吸引力模式之间的混合模式,这种情景将使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获得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2)在混合模式情景下,各部门都存在产业重心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幅度普遍高于资本密集型产业;(3)国际资本流动模式的改变对国家间经济关系和经济地位的变化具有显著影响:当国际资本流动完全遵循投资回报率均衡时,资本更倾向于流动到具有较大市场规模的发达国家,而当国际资本完全按照资本吸引力流动时,资本倾向于流动到发展中国家,而发达国家可能出现"再工业化"的现象。由于三种情景下均将长期处于资本净流出状态,中国需要制定合理的政策措施,对资本流动进行引导,提高资本吸收能力,突破当前国际资本流动格局的束缚。
58-70

实物期权视角下的跨国企业从华撤资“迟滞”研究——来自日本跨国企业从华撤资的证据

摘要:随着中国投资环境的变化,近年来跨国企业从华撤资的现象时有发生;然而,这些撤资却存在"迟滞"现象。文章从实物期权的视角,以日本的跨国企业为样本,利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影响跨国企业从华撤资"迟滞"的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表明:(1)所在行业的需求不确定性与投资不可逆性影响了日本跨国企业的从华撤资决策,投资不可逆性越高与需求不确定性越大,日本跨国企业从华撤资时越有可能发生"迟滞";(2)跨国企业的投资不可逆性和多元化程度对不确定性影响撤资"迟滞"具有调节作用,投资不可逆性强化了不确定性对撤资"迟滞"的正向影响,而日本跨国企业在华的多元化程度则弱化了这种影响;(3)分支机构的冗余性和灵活性对跨国企业从华撤资"迟滞"都具有正向影响,即日本跨国企业在华分支机构的冗余性和灵活性都提高了分支机构被撤出的风险。文章的研究结论不仅有助于跨国企业理性地对待东道国市场的不确定性,避免盲目地撤出东道国,而且有助于跨国企业选择合理的撤出对象,优化在东道国的分支机构组合。
71-82
财经研究杂志区域经济研究

行政垄断、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城市工业污染——来自26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经验证据

摘要:文章在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利用2003-2012年我国26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样本,分析了行政垄断、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城市工业污染减排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1)城市生产性服务业行政垄断对城市工业污染减排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2)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发展有利于促进城市工业污染减排,具体表现在: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Jacobs外部性和Porter外部性对城市工业污染减排具有显著的技术溢出效应,产业的融合、互补与竞争有助于促进技术溢出效应进而减少城市工业污染排放;另一方面,通过生产性服务企业与制造业企业之间投入产出关联的市场外部性,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规模可以作用于城市工业污染减排。(3)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还有助于扭转行政垄断对城市工业污染减排的抑制性效应。
95-107
财经研究杂志产业经济研究

文化体制改革、市场化进程对媒体的影响研究

摘要:随着信息渠道的多样化,媒体面临巨大挑战,探究媒体发展的关键因素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推动媒体改善经营效率的重要举措,文化体制改革对媒体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市场作为报道的收益来源也显示出了自身活力。文章以"三聚氰胺事件"后报纸对乳业公司的报道为样本,首次实证分析了文化体制改革和市场化进程对媒体报道的促进作用。研究发现,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更为深入的全国性报纸和非政府机关报分别比地方性报纸和政府机关报原文转载通报类信息的倾向性要弱;此外,报社所在省份的市场化程度越高,报纸报道的态度和内容越多元化。文章指出,进一步改善内部经营效率、推动市场化进程是媒体行业发展的关键。
124-132

服务业市场竞争与中国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摘要:在制造业企业中间投入"服务化"的趋势下,文章聚焦于考察"中国服务业(运输、电信、分销、金融)市场竞争"与"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1)中国服务市场上竞争的引入和增强,会基于"投入-产出"关系对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著的提升作用。(2)大型制造业企业"服务内置化"现象严重,中小企业因对外部服务投入依赖更深,更易于从运输、电信及分销服务业市场竞争中获益;但另一方面由于大企业多聚集于资金密集型行业,且受制于中国金融产权改革滞后,国有企业尤其是大型国企是目前中国金融业竞争导向市场化改革的主要受益者。(3)受中国制造业企业地理集聚特征影响,提高中国电信和分销服务市场竞争,将更有利于劳动及技术密集型制造业集聚的东部地区企业提升其全要素生产率;而运输和金融服务市场竞争增强会更有利于资源依赖型制造业企业集聚的中西部地区。(4)运输、电信和分销市场竞争加剧,更有利于制造业内生产效率领先企业提升其全要素生产率,由于中国金融业仍属于国有控股体制,金融改革的效率红利更易被位于生产效率低端的国有企业所获得。该现象虽在一定程度上能为中国制造业行业内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走向收敛提供一个技术性解释,但其本身也彰显出中国金融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和实施金融产权改革的迫切性。
13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