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研究杂志社
分享到:
《财经研究》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56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公共经济与管理、财务与会计研究等。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上海财经大学
  • 国际刊号:1001-9952
  • 国内刊号:31-1012/F
  • 出版地方:上海
  • 邮发代号:4-331
  • 创刊时间:1956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97
  • 综合影响因子:3.333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财经研究 2015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我国创业板市场上风险投资的认证效应与市场力量

摘要:价值发现—价值创造—价值实现是风险投资的投、管、退三部曲。文章研究了在价值实现过程中,风险投资对创业板企业IPO折价的影响。文章通过将首日折价率分解成一级市场的"内在折价率"和二级市场的"市场反应率",解决了传统首日折价率所隐含的市场有效前提条件可能不成立的问题。研究发现,风险投资对创业板企业IPO折价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风险投资具有认证作用,可以缓解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其支持的企业具有显著较低的"内在折价率";另一方面,风险投资还具有市场力量,能够吸引更有声誉的承销商、更多的投资者和分析师关注,其支持的企业具有显著较高的"市场反应率"。在风险投资的双重作用中,市场力量占主导,从而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IPO首日折价率较高。
4-14

贸易自由化影响了研发创新效率吗?

摘要:文章基于技术创新的两阶段视角,利用2004-2011年中国工业行业层面的面板数据,在考虑环境规制和外商直接投资等因素的情况下,从关税减让的角度实证检验了贸易自由化对研发创新效率的影响及其行业差异。研究发现:(1)中国工业研发创新效率整体上处于增长态势,但存在明显的阶段性差异和行业异质性;(2)"入世"后,我国实施的关税减让政策是富有成效的,即关税减让显著促进了研发创新效率的提升,但其对技术开发效率的促进作用远小于对技术转化效率的促进作用;(3)关税减让对促进两阶段创新效率的提升存在一定的条件限制,关税减让水平只有小于一定的门槛值时,才会促进两阶段创新效率的提高;(4)在技术密度、环境污染程度、R&D强度、垄断程度和行业规模等不同要素约束下,关税减让对中国工业两阶段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行业异质性影响。
15-26

中国参照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理论框架与实证考察

摘要:在汇率制度选择中经常存在言行不一的问题,这也成为美国指责中国操纵汇率的主要借口。文章在构建一个广义的汇率制度识别框架的基础上,利用时变系数模型甄别了2000-2013年中国实际实行的汇率制度。研究发现,中国在2005年"汇改"前实行的是严格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之后实行的是参照一篮子货币的浮动汇率制度,即以"汇率篮子、波动范围和爬行速度"为操作核心的"BBC体制"。在人民币汇率篮子中,美元的平均权重达0.91且呈现V形变化,其他货币如欧元、新加坡元、卢布的权重也是显著的且呈现阶段性变化;在2008年以后,人民币汇率篮子中的币种通常是"美元+x"的二元组合,货币当局对货币x的选择是以降低整体的波动性为依据的。人民币汇率弹性总体上以2010年7月为界呈现Λ形变化;在2005年7月以后,人民币整体上处于升值通道中,但其爬行速度以2009年3月为界呈现先快后慢的V形变化。
27-40

基于DSGE模型的“污染治理政策”比较与选择——针对不同公共政策的动态分析

摘要:文章以污染治理的公共政策为重要变量构建了我国的宏观动态一般均衡模型(DSGE模型),并采用中国的宏观经济数据,以数值模拟的方法比较了"许可证"制度、"庇古税"和协议规则的环境污染治理效应,还基于福利分析方法进行了政策选择研究。研究发现:(1)提高许可证的价格后,整个社会的环境质量趋于下降;(2)"污染税"政策对提高环境质量具有较大的影响效应,持续时间长达30年,且协议规则也能够提高环境的质量,其影响呈现扁平的倒U形态;(3)在不同的体制下,政府"控污支出"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形态大致相似,其对社会总产出的影响也较相似;(4)在同时考虑"许可证"制度和"污染税"制度的情况下,"污染税"的政策效应会被削弱,但此时"许可证"制度会短暂地拉升经济中的总产出,而在同时考虑协议规则和"污染税"制度的情况下,"污染税"的政策效应也会被削弱,但协议规则的政策影响变化不大;(5)当经济系统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时,"许可证"制度下的社会福利是增加的,但其加大了消费的变动程度。
41-53

生态转移支付对地方政府环境治理的激励效应——基于东部六省46个地级市的经验证据

摘要:文章基于我国财政分权体制下生态转移支付为地方政府环境治理提供激励创新政策工具并已开展实践探索的现实背景,从区分各省不同的激励方式入手,采用东部六省46个地级市2005-2010年的样本数据,在构建地方政府响应函数的基础上,利用空间计量模型识别出这项制度创新对城市环境治理的激励效应。研究表明:(1)"奖励型"和"惩罚型"两种不同的激励方式产生了不同的制度效果,前者有助于提升环境投入,后者有助于强化环境规制。此外,采取直接筹资和一般性拨款对激励效果也具有促进作用。(2)地区间恶性环境竞争、高污染行业比重过大和地方财政能力不足都会阻碍制度效果的产生,其负面效应甚至可能超过生态转移支付的正面作用。这说明现行体制限制了生态转移支付激励作用的发挥。(3)目标协调和制度设计是提高激励效果的关键,目标协调应以扩大地方政府生态服务职能和弱化"牺牲环境换取增长"的动机为先导,制度设计应以提高地方政府治理意愿和治理能力为根本。
54-65

住房需求抑制还是土地供给调节:房地产调控政策比较研究

摘要:为了抑制房价过快上涨,中国政府在过去几年实施了多轮房地产调控,调控政策大致可以分为住房需求抑制和土地供给调节两种类型。对于这两类调控政策效果的优劣,理论界一直存在争议。文章通过构建考虑信贷摩擦和房地产抵押担保效应的新凯恩斯模型,考察了住房需求抑制和土地供给调节这两类房地产调控政策对房价的调控效果和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抑制住房需求在促使房价下跌的同时,也会减少房地产投资和财政支出,进而降低总产出,但有利于增加私人消费和优化社会资本结构;而增加土地供给在抑制房价方面同样有效,且对宏观经济特别是非房地产部门具有正向溢出效应。从整体上看,在不考虑土地供给限制的情况下,相对于住房需求抑制,土地供给调节可能是更优的房地产调控政策。
66-75

环境规制是否影响了中国制造业企业研发创新?——基于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

摘要:文章利用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调查中中国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就环境规制对中国制造业企业研发创新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首先,环境规制对中国制造业企业研发创新的扩展与集约边际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面临更强环境规制的企业更加倾向于进行研发创新并具有更大的研发投资额;其次,位于更强的产权保护的城市、更高污染强度行业的企业,环境规制对企业研发创新的促进将更加明显;最后,环境规制不仅促使中国制造业企业增加了研发倾向与研发投资,同样促使企业增强了产品创新与生产工艺流程的改进。
76-87

相对增进型技术进步和我国要素收入分配——来自产业层面的证据

摘要:现有文献研究劳动收入占比下降往往集中于非技术因素,而从技术视角考察要素收入分配问题将更具普适性和解释力。为此文章从相对增进型技术进步入手,构建总量和产业两个层面的要素收入分配作用机制模型,发现总量层面要素收入分配同时受产业结构和产业层面要素收入分配的影响,其中相对增进型技术进步和要素禀赋是影响产业层面要素收入分配的两个重要因素,而要素替代弹性则决定了其作用方向。经验结果显示:总量层面要素收入分配变化更多来源于产业间要素收入分配的差异,而产业结构作用则相对微弱;产业层面要素收入分配中相对增进型技术进步起着主导作用,其在不同产业中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是不同的,而要素禀赋的直接影响有限,其在第一产业中的作用为负向而在第二产业中的作用则为正向。为此政府制定要素收入分配结构优化政策时,应更多着眼于对技术进步方向的引导和经济结构调整。
88-98

上海市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空间面板模型的实证研究

摘要:文章基于现有关于城市病研究中忽视人口分布影响因素并缺乏实证分析的现实背景,以2005-2012年上海市的区县数据为研究样本,从空间经济的视角对其人口分布的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上海市人口的确已出现明显的郊区化趋势,且其人口分布的演变存在明显的空间排斥效应;(2)在考虑人口分布存在空间效应后,发现产业布局调整和收入水平的提高都加快了上海市人口的郊区化趋势,而交通设施、基础教育质量及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作用由于地域分布的差异则正好相反;(3)房价对上海市人口分布合理化的自主调节基本无效;(4)产业布局调整是加快上海市人口分布合理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可以通过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强化郊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措施来实现上海市中心城区人口向郊区的有序分流。
99-110

城市化进程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我们离世界水平还有多远?——基于国内和国际数据的比较考察

摘要:加速推进城市化和实现能源总量控制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两大重要任务,但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矛盾。文章试图通过国际比较的视角来揭示城市化发展对能源消费产生的影响及中国现实。基于62个国家和中国30个省份的混合面板数据,在STIRPAT模型框架下,就国际和国内的城市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情况进行了系统的比较考察,并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对我国2020年的能源消费情况进行了情景分析。研究表明:无论是从国际经验还是从国内现实来看,城市化与能源消费之间均呈现出显著的倒U形关系,这意味着城市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随着不同的城市化发展阶段而有所不同;而且,中国的能源消费对城市化的弹性系数要远大于国际水平。情景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无法同时实现城市化与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双重目标,只能通过调整能源结构的方式来协调这一"两难选择"。
111-122

混合竞争战略、组织分权与业绩评价体系的职能导向

摘要:文章重新审视了企业的战略制定问题,并探讨了如何通过组织设计将既定战略付诸实践。具体而言,文章使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深入分析了两项重要议题:(1)在不同的战略导向下,企业的决策权力应如何在上下级之间配置;(2)企业的业绩评价体系应做何种安排以适应其既定战略。研究发现:(1)企业在实践中通常采取混合竞争战略,即企业战略并不是在成本导向战略和客户导向战略中简单地二选一,而是力图同时兼顾。(2)不同的战略导向对企业内上下级之间的决策权力配置具有不同的影响,相对于成本导向战略,客户导向战略具有更强的分权倾向。(3)不同的战略导向对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职能导向也具有差异化的影响:在成本领先战略下,企业主要依赖财务指标来支持管理层决策和控制人;而在客户导向战略下,企业则主要依赖外部非财务指标来实现上述两种职能。此外,在各种战略导向下,内部非财务指标对人都没有显著的控制作用,其价值在于支持管理层决策。
123-134

国有企业的就业拖累效应及其门槛特征

摘要:对于国有企业的效率问题,文章分析了国有企业的就业拖累效应及其门槛特征。文章指出,在"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影响下,不仅国有企业自身解决就业的能力有限,而且由于存在信贷所有制歧视和融资约束,非国有企业的就业也受到拖累。因此,国有企业存在就业拖累效应。随着市场化水平的提高,竞争性约束促使国有企业的产业分布日趋合理,产权改革也会不断增强国有企业的自主决策能力,政策性负担逐渐被剥离,信贷所有制歧视和融资约束也将有所减弱,从而国有企业的就业拖累效应逐渐减小。因此,国有企业的就业拖累效应具有门槛特征。文章利用1997-2009年省际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证实了上述推断。最后,文章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135-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