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学术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长江学术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Yangtze River Academic

  • 42-1754/H 国内刊号
  • 1673-9221 国际刊号
  • 0.19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长江学术是武汉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6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上海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武汉大学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长江学术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学者与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海外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文艺学研究、汉语研究、文献·考据_《古音汇纂》研究专题

长江学术 2016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长江学术杂志特稿
论邵雍思想之结构、来历与其数理论、观物说对于理学之影响(三之一)5-20

摘要:邵雍思想之受理学家重视,因于二程,而为朱子所承。然其事迹流传虽广,真知其思想之内涵、来历,与其学术之性质者实尠。故对于理学之发展,康节是否具有影响?其影响为何?历来学者,能论之者亦寡。唯以今日学界所建立之"学术史"与"思想史"之研究方法论之,则颇有可分析者。大体而言,康节思想之来历,最可据者,为二程之说。依其说,康节之学最要者有四:一为数,一为理,一为术,一为道。此四者皆中国学术思想所讨论,而康节之为取择,非纯然属儒家。本篇之主旨,在于论叙康节思想之由论"数"及"理",以与儒义相契之主要思想关键,乃至其"观物说"建构之理论结构;并进而分析其对于"理学"所造成之影响。至于其与道、释思想之异同,亦依议题之伸展,随文加以比论。本文共分三篇五节,即:一、邵康节"数论"之历史渊源及其"推数及理"之思想结构(上);二、邵康节"数论"之历史渊源及其"推数及理"之思想结构(下);三、邵康节观物说之认识论基础,及其设论所建构之"与理学之关连";四、康节持养工夫之精微,与其"数学"于学术方法上之限制,乃至其"数理论"所以未能真正融入"理学"之原因;五、康节所传图、数于《易》学之意义。此为三篇中之第一篇。

长江学术杂志文学演讲录
创建当代诗歌的美学和意义世界21-25

摘要:讨论新诗诞生百年之际,我想起冯友兰先生的一段著名的话,即他在《西南联大纪念碑文》中所说:"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这句话何其精辟!

长江学术杂志现代文学史料
民国文学文献:抢救与整理——一个民国文献工作者的一些零碎感想26-29

摘要:历史正在消失 民国文学(主要指1949年前的文学,也称现代文学或新文学)已经走过了一百年。近些年,诗歌界又在迎接新诗百年的到来,出书、研讨,一个接着一个,热闹空前。一百年对于文学创作者来讲可能是个节日,可对我们文学史研究者,特别是民国文献工作者来说,恐怕并不值得那么兴奋。一百年对我们意味着什么?第一、我们赖以生存的书报刊这些纸质文本,因为纸张酸性强,脆化、老化加剧,已经基本临近阅读、使用的极限;第二、随着一批批老作家和老文学工作者的故去,那些存活在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头脑中的鲜活的历史永远无法打捞。

长江学术杂志延安文艺与新文化建构
主持人语30-30

摘要: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发展历程中,延安文艺始终是一种丰富而独特的历史性存在、实践性存在与精神性存在。作为历史性存在,延安文艺是作为新民族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翼参与并见证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以其特定的历史蕴含阐释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现实依据与发展路向。作为实践性存在,延安文艺直接催生了当代文学体制的建构与当代文学书写的基本范式,并以成熟的文学经验规约了当代中国的文学进程。作为精神性存在,延安文艺核心的意义要素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隐,相反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现实诉求下,不断发展、内化为当代文学所特有的一种审美视域与精神品格。

延安戏曲改革研究:大众化视角下的回顾与反思31-42

摘要:延安戏曲改革是延安文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20世纪中国文学大众化思潮中承上启下的关键性阶段。自出现以来,延安戏曲改革一直备受研究者关注,其研究范围可大致划分为史料梳理、外部研究、内部研究三大板块。其中,文学与政治的关系,知识分子的角色定位是研究的中心问题,得到了多层次多侧面的解读。但总体而言,延安戏曲改革研究整体观缺失,呈现出"片面的深刻"的特征。从大众化视角进行回顾反思,是全面认识延安戏曲改革,客观考察延安文艺,深度认知20世纪中国文学大众化思潮的最佳视角。

延安文艺的传播环境生态探析43-49

摘要:从传播环境生态论的角度对延安文艺传播的环境生态,即自然地理环境、社会时代环境及媒介环境状况等方面进行全景考察,深入分析环境生态对延安文艺传播的各要素的形成与构成关系的影响,揭示环境生态对文学传播的重要作用,这对我们今天深入认知文学传播与环境生态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并营造利于文学传播的环境生态,构建良好的文化传播环境,更好地发挥文学传播所应有的社会功能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十七年电影的意义生成机制研究50-56

摘要:十七年电影改变了建国前电影的商业属性,确立了人民电影美学的地位。在这一方向的导引下,这一时期的导演对电影如何体现人民性进行了各种探索,却没有形成由上而下广泛认可的创作原则,层层把关、多种力量的参与使剧本意义的生成变得极为复杂。

长江学术杂志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时间·物质·记忆——清代寿苏会之文化图景57-69

摘要:纪念苏轼(1037—1101)生日的雅聚"寿苏会"大约倡始于清代的宋荦(1634—1713)。宋荦购得宋椠《苏东坡诗施顾注》残本,命邵长蘅(1637—1704)、顾嗣立(1669—1722)等人校补,名为《施注苏诗》。康熙三十九年(1700),校补完竣,正值农历12月19日苏轼生日,宋荦于苏州率众人拜祭,陈设苏轼生前喜爱的食物为供品,张挂苏轼画像,与会者写作诗文唱和,奠定了后世寿苏会的大致形式和规模。乾隆年间翁方纲辗转购得宋荦旧藏本宋椠《苏东坡诗施顾注》,遂在农历12月19日苏轼生日当天于京师举行寿苏会,此后终其一生至少主持了二十余次寿苏会,堪称独冠。比翁方纲稍晚,毕沅在西安也与僚属举行过几次寿苏会,并将与会者的诗文集结成书。此后,寿苏会成为岁暮消寒雅集的重要名目。有别于一般年节的诗酒聚会,寿苏会有明确的对象与目的,既是苏轼研究史之一环,也显示时代文风。寿苏会俨然清代中叶以降文艺创作和文物赏鉴的重要集体场域,呈现"绵延时间"、"展示物质"、"承传记忆"的文化图景。

清初杜诗研究二题——钱谦益《解闷》诗笺与仇兆鳌“四句分截”说70-77

摘要:清代学者研究杜诗成就卓著,其中钱谦益(1582—1664)《杜诗钱笺》及仇兆鳌(1638—1717)《杜诗详注》虽体例不同,后人评价迥异,但均属名著,胜义纷陈,有后人不可及之成就。杜甫《解闷》诗十二绝句,允为优美小品,而钱谦益特揭示其与张九龄《荔枝赋》的关系,其中隐含作者不遇之忧愤,以及孤芳自赏之慨,由此并勾勒出诗人创作新诗,往往融贯旧义,櫽括典故,加以转化,阐发思致,为不可及。又仇兆鳌释杜甫诗作结构,往往喜用"四句分截"以为说,但何谓四句分截,有各种不同的范例,实涉及律诗创作的技巧,个中亦饶富趣味,有引人入胜之处。本文特揭示上述两点,用窥清初儒者对杜诗发明的一鳞半爪。

再论杜牧之《叹花》诗本事78-86

摘要:《湖州故事》——杜牧之《叹花》诗本事——是三个广为流传的杜牧轶事之一。基于现有对《湖州故事》探讨的有限性和其中存在的问题,更多的研究和新的视角是必要的。本文从杜牧本人在湖州及其前后时期的作品和相关史料出发,着眼于其中所表现出的杜牧形象与《湖州故事》中的杜牧形象的反差,再论《湖州故事》。本文认为,《湖州故事》既不能正确反映杜牧当时的心态,也不契合杜牧当时的处境。因此,《湖州故事》并非历史事实的再现,在杜牧研究中应避免将此类材料作为杜牧生平史料,这是客观还原古人的重要前提。

长江学术杂志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
趋向出人意料的进程:艾迪斯·华顿的《罗马热病》87-94

摘要:艾迪斯·华顿的短篇小说《罗马热病》的修辞效果主要来自它出人意料的结尾,即故事中的格蕾丝·安思丽对另一主人公阿丽达·司雷德在末尾告解:她的聪明伶俐的女儿格蕾丝·芭芭拉并非她和丈夫所生,而是阿丽达的丈夫所生。出人意料的结尾显示出伦理判断与阐释判断的密切关联,同时也体现华顿在叙事进程前部、中部和后部对叙述者与读者关系的微妙处理。通过分析这种进程以及对进程中多重判断的逐步揭示,我们发现,华顿对信息披露的严格控制在美学上和伦理上都是令人满意的,甚至是令人赞叹的。

长江学术杂志古代汉语研究
语体语法:从“在”字句的语体特征说开去95-99

摘要:汉语历史上有一种以语气词"在"煞尾的句子。这种句子唐宋禅宗语录使用最多。从语体的角度观察,这种"在"字句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它有语体分布差异,主要用于谈话语体;二是它的语体特征古今发生了变化,古代它主要用于禅家、学者的专业性谈话,今天它主要用于方言区平民的日常口语。具有评论性是其主要用于谈话体的原因。

长江学术杂志现代汉语研究
“吃+NP”的语义生成机制研究100-106

摘要:"吃"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高频动词,其后可以接多种语义角色的NP构成动宾搭配。根据NP受事程度的强弱,可以将"吃+NP"结构分为四类。不同类型"吃+NP"结构的语义生成方式不同。本文从生成词库理论构建的词汇语义表征框架出发,围绕"吃"与NP的论元结构、事件结构和物性结构,分析了四种不同类型的"吃+NP"的语义生成机制。研究表明,生成词库理论对汉语动宾搭配的语义生成具有很强的解释力。本文的分析拓展了目前对词汇语义表征问题的认识。

介词并入与“X+于”类结构的词汇化研究107-118

摘要:本文首先梳理"于"的历时演变,"于"大体沿着"动词〈介词〈词缀〈词内成分"的轨迹演变;然后讨论"X+于+O"结构中不同类型"V"和"O"及其组配;接着从互信息值的计算、"X+于"词汇化机制(包括语义相关性、尝试组块策略和心理现实性、共现频率、重新分析)等角度讨论"X+于"的词汇化;最后讨论介词并入及其跨语言的共性,认为介词并入并不是汉语独有的现象,南太平洋群岛的Chamorro语、Bahasa印度尼西亚语、易洛魁族人的Tuscarora语等语言中都存在该现象。

在国际语境下进行孔子学院比较研究的方法论探讨119-124

摘要:在孔子学院研究这一领域,将孔子学院与其他同类机构在国际语境下进行比较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此类文献可以梳理归纳为"宗旨意义""基本要素"与"日常活动"三个层次。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未来研究在方法论上应着重把握机构发展内在规律与模式,并提出了三个方向的设想:一是从实证特征中捕捉机构发展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与规律;二是在横向比较时注意梳理机构各自的纵向发展;三是将机构的微观发展与其对当下时局的宏观意义结合起来分析。

《后汉书》郭玉脉法校文125-128

摘要:《后汉书》载郭玉论脉,有"左阳右阴"一语,或本作"左阴右阳",自北宋即已乱,学者无解。其行文正误涉及对《后汉书》的校正以及对医学史的阐述。根据《素问》、《难经》、《脉经》等文献,诊脉有各种不同取候方法。古以为脉有男女之别,男子左脉大于右脉,女子右脉大于左脉;以气口诊法言之,男子寸大于尺,女子尺大于寸。郭玉诊一"女子"两手气口之脉,据脉法而得左阳右阴之象,疑所诊其两手实一为男子之手一为女子之手。《后汉书》文当作"左阳右阴",作"左阴右阳"者系不审古脉法而误改。

纪念黄侃先生诞辰1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F0002-F0002

摘要:2016年10月21日至23日,纪念黄侃先生诞辰1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隆重召开。会议由武汉大学文学院、武汉大学国学院主办,湖北省国学研究会、湖北语言与智能信息处理研究基地、湖北现代人文资源调查与研究中心协办。武汉大学文学院黄侃研究所所长卢烈红教授主持开幕式,武汉大学常务副校长冯友梅教授、文学院副院长于亭教授、国学院副院长孙劲松教授在开幕式上先后致辞。

《长江学术》稿约F0003-F0003

摘要:一、本刊是中国语言文学类学术季刊,欢迎具有学术性、前沿性、思想性的稿件,对视角新颖、选题独特、有创见、有卓识的文稿尤为重视。主要栏目有:海外中国语言文学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文艺学研究、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文学与文化研究、汉语言文字学研究、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文献学研究、当前语言生活热点问题、汉语国际传播理论与实践、跨文化对话、语言文学演讲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