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学术杂志社
分享到:

长江学术杂志

《长江学术》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2006年,公开发行的季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文艺学研究、汉语言文字学研究、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文献学研究、当前语言生活热点问题等。
  • 主管单位:武汉大学
  • 主办单位:武汉大学
  • 国际刊号:1673-9221
  • 国内刊号:42-1754/H
  • 出版地方:湖北
  • 邮发代号:
  • 创刊时间:2006
  • 发行周期:季刊
  • 期刊开本:B5
  • 复合影响因子:0.19
  • 综合影响因子:0.162
期刊级别: CSSCI南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长江学术 2016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长江学术杂志文学访谈录

侦探外衣里的诗心——旅美华裔作家裘小龙访谈

摘要:在侦探小说中加入大量的中国古典以及西方现代派诗歌,是裘小龙写作的一大特色,现代诗歌翻译家与诗人的背景和身份使他的侦探小说别具一格。裘小龙不仅塑造了一个完全不同于陈查理(CharlieChan)的东方形象,而且还让西方社会看到了一个更商业、更现代的中国。访谈内容主要围绕着裘小龙的诗歌和小说创作展开,即便“这不是一个写诗的年代”,但是裘小龙却以独特的方式在他的侦探小说中继续着诗的探索。
5-13
长江学术杂志海外中国文学研究

莫言与民族主义者的寓言

摘要:莫言的长篇历史小说以及大多数中篇小说,承载着寻根者迫切的国族困境。《红高梁》中的挫败感,是作者回望故乡的传奇英雄期许中国复兴的心理反应。在《红高梁家族》、《丰乳肥臀》这两部有关中国历史的宏大神话叙事中,莫言利用基督教意象或“基督徒”角色,道出他心目中基督教在中国的处境,指出今天的中国是中国与西方“杂交”所生。在对中国现代性困境的思索中,莫言以西方之“用”来寻找纯正的中国之“体”。
14-19
长江学术杂志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刘永济的曲学研究

摘要:刘永济的古典戏剧研究,和同时代的王国维、吴梅一样,始终以曲学为中心,体现了鲜明的“民国范式”。其《宋代歌舞剧曲录要》聚焦于歌词,而对歌词的考察又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歌词的唱法;歌词是否能够表现完整的故事;歌词是叙事体还是代言体,展现了完整而典型的戏曲史视野。《元人散曲选》是刘永济散曲研究的主要成果,其特点是从“风会”入手,在与诗词的对比中,准确揭示了散曲的文类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具有显而易见的文学史意义。
20-27

漆室之叹与曲江之悲:论《春蛰吟》及“庚春词人群”

摘要:与《庚予秋词》相比,其“姊妹篇”《春蛰吟》历来不大受重视。其实这一唱和集“兴之所至、势有必然”,于不得不“蛰”之“春”发出不得已的哀婉长“吟”,词体之抒情功能以及悱恻折转之特质均得到甚充沛的发挥,故总体成就应不在《秋词》之下。本文盘点《春蛰吟》的面貌与意义,并对“庚子秋词”、“春蛰吟”两次唱和中的部分词人予以论评。
28-35

清人辑录三家《诗》学佚文的方法和理据之检讨

摘要:以陈乔枞、王先谦为代表的清代学者所辑录的三家《诗》学佚文,成就卓著,影响甚大,迄今为学界所信重。但是清人辑录三家《诗》学佚文的基本方法和理据——以师法、家法为依据安置佚文之归属,是不可靠的。前贤对清人三家《诗》辑佚成果虽有一些具体指摘,但未能从根本上清理他们的辑佚方法和理据。本文从清人对于三家《诗》学佚文归属之判断纠纷、汉代师法家法的实际情状两个方面,论析清人此一辑佚方法和理据的失误。
36-43
长江学术杂志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今天我们应该怎样评价鲁迅?——再评周锡山先生对鲁迅的否定性论断

摘要:2015年8月,周锡山先生发表《鲁迅为何否定金圣叹评论?》一文,对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及其小说理论作出否定性论断,笔者随即撰述商榷文章予以批评,争论由此发生。本文围绕“怎样评价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及其小说理论?”和“鲁迅是否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两个重要命题与周锡山先生展开进一步讨论,对前后两篇周文所涉的一些具体问题也一并作答。
44-51

论当代小说的反讽结构

摘要:在当代小说创作中,反讽结构被作家广泛运用。与其他结构形态相比,反讽结构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框架设置。本文认为,反讽结构的小说经常运用的框架有三个,分别为时空框架、因果框架和正反框架。同时,本文还分析了反讽结构小说所呈现出的独特的美学意味。
52-59

传播方式与中国诗歌之变

摘要:传播方式对诗歌的创作与接受都有重要影响。科学技术、时代思潮、教育设置、政治体制、商业文化等因素参与其中,使诗歌接受群有大众和小众之分,诗歌创作体式、题材及风格有相应变化。古代诗歌的传播方式主要有四种,进入现代社会和互联网时代,传播方式有淘汰,有改进,也有增加。传播过程中,新诗某些特质发生或显或隐的改变,因而,有必要注意诗歌观念的传播,面向不同时期的诗歌进行阶段性动态分析,以宽容的态度允许诗歌以多种形式存在。
60-67
长江学术杂志文艺学研究

大数据时代的文学生存状况

摘要:大数据时代的文学,除了发生全球化、市场化、图像化、大众化、快餐化、碎片化、边缘化等显而易见的变革以外,还有很多变化值得研究者关注,譬如从无限“广拶走向定位“窄播”,由“批量生产”过渡到“量身打造”,从“沉吟冥想”渐变为“身临其境”,等等。所有这些,也还只是网络文学变革易于觉察到的一些侧面。随着大数据观念、技术的大力推进和日渐渗透,一路高歌猛进的文学数字化生存浪潮,迟早要涉及“所有时代所有地方的所有作品”。当前中国学者高度关注的所谓“微文学”和“微美学”等话题,也必将深入到大数据的海洋中,以便从“总体性”视角真正触摸到文学冰山隐匿的部分。更为重要的是,大数据技术为当代文学生产与消费提供了全新的机遇,并必将在中华文学的伟大历史上开创出一个前所未有的辉煌时代。
68-73
长江学术杂志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

莎士比亚:神秘的当代人

摘要:如何理解扬·阔特在其著作《莎士比亚与我们同代》中所说的莎士比亚“与我们同代”这一观念?本文试图说明这一结论并不是不言自明的,而是体现着某种矛盾关系。人们对当代性事物的理解通常是该事物为世人“熟知”,但是阔特从现代主义戏剧学的角度重新阅读莎士比亚作品,将莎剧的当代性理解为某种疏离的力量,它异化莎剧中为人共识的内容,释放其中具有爆炸性的潜在内涵。本文将通过讨论近十年以来上演的两出令人震撼的莎剧表演,反思阔特的理论,并进一步指出两者均以神秘的方式展现了莎剧的当代性特征,同时均体现了不为当代观众所了解的现代社会早期的文化思想。上述两方面彼此紧密联系:正是莎剧文本中无法被当代社会同化的部分造就了导演新锐和富有疏离感的现代主义演绎。
74-80

简析十九、二十世纪法国诗歌中的抒情主体

摘要:法国诗歌中的抒情主体一直存在着争论,具体表现为两大分支:第一种“我”为主观的“我”,往往带有自传的性质,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找到依据;而第二种“我”则为一种虚构的、非人格化的“我”,它并不是为了特指某个人而存在。这场争论正是抒情主体危机的征兆,伴随而来的是十九、二十世纪整个文学主体的危机。因此,抒情主体演变趋势的探究对于法国诗歌、甚至法国文学的研究就显得格外重要。这两种趋势究竟在如何变化与发展?它们一定是相互对立的吗?
81-85
长江学术杂志现代汉语研究

消极修辞论

摘要:本文提出或阐述了如下观点:(1)消极修辞适用范围远比积极修辞宽泛,因此应当重视和加强对消极修辞的研究;(2)同义形式的选用是消极修辞的主要手段,是消极修辞研究的重要内容;(3)同义形式有语言层面的和话语层面的,不应混为一谈,宜于分别研究;(4)语言层面的同义形式,主要是基本意义相同的词语和句式,即同义性词语和同义性句式;(5)语用和修辞角度的同义性词语研究与词汇学的同义词辨析,其对象、任务和方法都不尽相同;(6)结构关系或结构层次不同的同义句式,跟信息结构联系密切,情形复杂,是研究同义句式及其选用的重要课题。
86-92
长江学术杂志古代汉语研究

“不屑”解诂——兼及“洁”的民族文化意涵

摘要:本文针对孟子“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一句中字词理解存在的歧义,在先贤时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稽查文献,分析“不屑”一词词汇化及其词义演变过程,并探讨其语义生成与“洁”的民族文化观念的密切关系。
93-99

清代韵图《八矢注字图说》述评

摘要:顾陈垿《八矢注字图说》利用“说”和“图”两部分来展示一个音系。其中夹杂着阴阳五行、太极八卦、元会运世、河图洛书、干支四季、律吕算数等古代哲学、音乐、数学的术语和理论,是清代以易学阐释音理的等韵著作的代表。其“八矢注字”理论表现出作者精深的反切拼读和音节分析水平。同时该书也为我们展现了清代吴语的音韵概貌。
100-107

《碛砂藏》随函音义所见宋代福建方音考

摘要:《碛砂藏》是宋元时期的一部私刻大藏经,大部分经卷末尾都附有随函音义,共有音切13万余条。经过逐条分析,发现其中有些音切反映的音变与通语音变不符,参照今人有关宋代方音史的研究成果,可知有九类音切反映的音变与宋代福建、四川等地的方音相合。联系到宋元时期南方系大藏经及其随函音义都继承于最早的-7:1于福州的《崇宁藏》,从而推断这些音切反映的是宋代福建方音。
108-116

浅议鸠摩罗什《维摩诘所说经》的语言风格

摘要:佛典的汉译,自汉末迄于宋朝,历时悠久,几经演绎。译经的语言风格是指译经师在主客观因素制导下(包含原典语言、翻译理念、汉文水平等)运用调音、遣词、造句、谋篇等语言风格手段所形成的各种特点综合表现出来的气氛和格调,这种气氛和格调集中体现为译经语言的表现风格。本文主要立足于《维摩诘经》同经异译本的对比,通过比较,我们试着将鸩摩罗什译经的语言风格概括为三点:语言通俗,平易近人;行文简洁,辞理圆融;句式整齐,体式谨严。
117-122
长江学术杂志名师寻踪

不思量 自难忘——忆千帆老师的几件事

摘要:本文以回忆方式,叙述原武大中文系教授程千帆先生为人师的品格。渊博的学识,既受家学传承,更主要的是在南京两所名师云集的大学接受正规的现代教育,具有广纳百家、汲取古今中外文化之精华的开放意识。他极其勤奋,忠于祖国的教育事业,深受学生欢迎,在学界成名早。中年虽经“非罪获严谴”的沉重打击,晚年又遭患难结发妻沈祖橥惨死于车祸之痛,仍能发愤著书。65岁时以街道居民身份应南京大学之聘,大展宏图,开创三个博士点,培养出新中国第一个文学博士。著作等身,成为公认的传统文化大师,在声望最隆盛之际主动上书引退。
12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