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学术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长江学术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Yangtze River Academic

  • 42-1754/H 国内刊号
  • 1673-9221 国际刊号
  • 0.19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长江学术是武汉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6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上海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武汉大学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长江学术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学者与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海外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文艺学研究、汉语研究、文献·考据_《古音汇纂》研究专题

长江学术 2013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长江学术杂志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拓展和深化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几个问题1-5

摘要:在为高等教育出版社撰写《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过程中,我们编写组遇到过许多问题,也思考和解决过不少问题。要在这里把这些问题都陈述出来,那就可能过于琐细冗长。我只能选择现代文学史的时间、空间和语言三个特定向度来做些探讨,或许可以看到当前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需要面对的一些主要内容。先从时间这个向度说起。叫做《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实际不止是二十世纪,而是向前伸到了十九世纪的八十年代,前后涉及的大约有一百二十年的文学历史,这是中国现代文学真正发生和发展的历史。有的学者主张依据社会政治的变动来分期,比方说“中华民国文学史”啦,“人民共和国文学史”啦,照我想,都不必,叫“中国现代文学史”就很好。所谓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其实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

纯粹·知性·非崇高——19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诗美建构与诗美形态6-14

摘要:1930年代现代派诗歌,是从诗思、意境、理趣、语言、形式和美学个性等多方面发展了新诗艺术,促进了新诗艺术美建构的。在诗学上该派具有强烈的“美的偏至”的倾向。这种审美倾向可以用关于诗艺术、诗本体和审美范畴属性的“纯粹”、“知性”和非崇高性等3个关键词来概括。“纯粹”追求克服了初期新诗“审美薄弱”的弊端,“知性”美追求拓展了诗歌的表现范围和深度,增加了诗的审美内涵,非崇高属性反映出现代派诗人在古典优美与现代崇高之外的别一种美学面向。最能体现现代派诗歌典律构成的是戴望舒和卞之琳的诗歌文本。戴、卞二人的诗歌文本真正实现了现代派《诗论零札》和《魏尔伦与象征主义》的诗美目标。

论黄裳书话中的晚明叙述15-22

摘要:黄裳以一份古典的人文情怀致力于晚明文化经验的发掘、研究、介绍与传播。他的书话自成一体,既关注藏书家、刻书家在晚明文化与思想的承传与创造方面的贡献,又以诗文集为中心研究晚明士人的生存处境、人生样式及矛盾心态。入乎其中又超乎其外的清醒与洒脱,使黄裳每每在纷繁驳杂的旧书中别出手眼,言人之所未言。

“自我”和“历史”在虚构叙事中的意义——以李洱的小说为例23-27

摘要:本文以李洱的小说为例,说明作者在虚构叙事中的现身,不是全知全能型的强大主观意志的显示,而是作者有意将自我置于与文本中虚构人物同等地位而接受阅读的检视,这种叙事态度及方式的转变,使得作为虚构叙事文本的小说更具烛照人心、引入深思的作用;李洱独具一格的仿史叙事,超越了正统历史叙事和新历史主义叙事的对立,呈现出注定成为历史的现实世界应有的多样性,也更能培育读者的多元思维和关怀意识。

长江学术杂志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论刘永济的屈赋情志批评理论28-38

摘要:刘永济的屈赋研究显示出清晰的方法论意识和深厚的理论功底,形成了包括本体论、价值论、文体论、方法论等的屈赋情志批评理论体系。他将作品分为“三准”即文、辞、志三个层面,以探求作者情志为重要批评目标,以“以意逆志”作为批评方式;强调批评者应该具备“明三难”、“去三蔽”的态度,具备“义理、考证、辞章三途”之学养,以避免批评之流弊即“六失”;批评方法以“会通”为关键,重视作者与读者的对话、文本之间的互补以及义理之学、考证之学与辞章之学的融通;并对诗教说影响下的屈赋情志批评之流弊进行了清理。

刘永济书法研究--兼论彊村"方笔"之喻39-45

摘要:刘永济是一位成就突出的国学大师。目前,学术界比较关注其古典文学研究及诗词创作,对刘氏书法,几乎还无人论及。作为学者型书家的代表,刘氏书法与同时代的谭泽阎、沈尹默、谢无量、马一浮、郭沫若、邓散木等名家相比,毫不逊色。刘氏生前,颇有翰墨之名,含冤去世之后,则妙迹湮没,知音零落。现有的几部《民国书法史》、《现代书法史》无一提及刘氏,宜予补苴。

长江学术杂志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
论郁达夫《南迁》中的翻译与女性化46-57

摘要:通过详尽比较郁达夫小说《南迁》与其中对歌德的《迷娘曲》一诗的翻译功能,我们发现,在这两个文本之间存在着一种对话性互动。本文借鉴酒井直树”共喻架构”(Schema of Cofiguration)理论,首先阐释歌德如何通过共喻一个女性化、情绪化的、需要被驯服的意大利他者形象,来生成充满男子气概的德国主体;其次阐明郁达夫如何通过刻画一个女性化的中国知识分子形象,反向发展了歌德的成长小说;最后通过重回《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梳理出郁达夫在中国古典文学与欧洲经典文本中的穿行路径,以揭示《南迁》主人公伊人不断转换的主体性如何超越了歌德小说的主体塑造范式,并进而发现常被论者忽视的主题:《南迁》对跨国基督教的怀疑,以及郁达夫对欧洲浪漫主义更深刻的批评。

《老人与海》性别元素新探58-63

摘要:本文致力于从性别研究(genderstudies)视角呈现《老人与海》中多种性别元素及其相互关系和彼此转化过程。论述步骤有三:第一,呈现小说中多种性别元素;第二,分析生命体的生物性别与非生命体向社会性别的正转化机制;第三,探讨已具有社会性别的生命体与非生命体的性别属性逆转化机制。

长江学术杂志文学理论研究
论刘勰《文心雕龙》中的实证方法及其求实精神64-72

摘要:立论讲求实证,是刘勰《文心雕龙》中的重要批评方法之一,并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注重“阅时取证”,侧重从纵向的历史角度,考察各体文章发展源流,揭示其体制、风貌演变规律;二是善于“触类以推”、“举汇而求”,将理论概括建立在具体而丰富的史料基础之上,寓“论”于“众例”之中;三是在辨驳“前论”过程中,每每徵“言”核“论”,理据兼备,推陈出新。凡斯种种,皆体现了刘勰论“文”贵“信”之求实精神。这与《文心雕龙》尚真情而重信实、疾虚妄而斥伪说之核心观点,乃一脉相承。

试析刘勰的才华学识与精神气质73-78

摘要:《文心雕龙》一书丰富多彩同时又灵动至极,其妙处及魅力正在于,在看似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字语言中实灌注了一种异质的思维;在看似极具传统质地的文本形式中演绎着自己创造性的思想。究其原因有三:其一,刘勰所具备的丰富完善的知识储备;其二,刘勰所获得的一种至关重要的融会贯通的能力,使其不仅能够恰当地把握既有知识,还能合理运用,巧妙转换;其三,由于身份的多重交叉,不同文化的浸养,使得刘勰还能够拥有一个开阔的学术视野以及自由无拘的精神世界。

传奇与日常的辩证法:“黄金时期”侦探小说与现代性79-86

摘要:在19世纪现代资本主义体制下催生的新文学类型中,侦探小说无疑是最特别的:它既是现代性的新产品之一,又是它的象征和论据。这是因为,作为全新的生活经验与知识系统,现代性话语要证明自身的合法性,急需建立关于当下生活的诗学,处理与“过去”和“未来”的关系,来重新整合宗教时代之后个人与集体的联通方式,这正是促使侦探小说这一文类诞生的“心理基础”。侦探小说的本质,是“设置和解答现代生活之谜”,作为一种以为现代都市生活辩护而“立身”的通俗文学类型,它集中和系统地运用了作为社会学范畴和美学范畴的“现代性”的一切元素,也反映出它的悖论与困惑。本文试通过对欧美“黄金时期”侦探小说的历史及其主题、人物、叙事方法的分析,来指出这一“次生文类“与现代性话语深刻而内在的联系,以及它如何面对自身与现代生活中的形而上难题。

长江学术杂志汉语研究
试论湖北境内江汉流域方言格局的历史演变87-94

摘要:湖北江汉流域地处华中地区,其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的自然、人文环境明显地具有南北过渡、东西交汇的特征,是历代移民的分散地和中转站。湖北江汉流域经过了中古、近代、现代三次重要的移民潮,历代移民对其方言格局的形成产生了不同层次的影响。首先,晋永嘉之乱后人口南迁,江汉流域西南官话初现端倪。第二次,安史之乱、靖康难后北人南迁,逐步确立了该地区西南官话的格局。在洪武大移民中,大批的江西人迁入,赣方言的影响深入到江汉流域监利、松滋、公安、石首、黄冈、鄂州等地方言中。第三次,当代城市化进程和水利工程建设引起移民,移民方言和迁入地方言之间相互影响、交融,移民型柯因内语由此产生,并逐渐向普通话靠拢。

造词理据对近义词的意义与功能的影响——以“簇新”与“崭新”为例95-99

摘要:本文以“簇新”、“崭新”为例,探讨造句理据对近义词意义与组合能力的影响。

明清小说中的象声词100-105

摘要:明清时期象声词以传统的双音结构为主,多音节象声词较之早期有所增加,结构形式逐渐趋于规范。从语义来看,明清时期描摹人类活动的象声词所占比例最大,占到象声词总量的45%,充分说明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对人类主体的关注度相当之高。从语法上来看,明清小说中的旬式较为复杂,象声词在句式中的位置逐渐发展了变化,充当修饰成分的象声词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句法组合功能进一步强化。

现代汉语体标记复叠结构研究——从“V了起来/下去”的英译谈起106-110

摘要:本文探讨了现代汉语体标记复叠使用形成的嵌套结构“V了起来/下去”的使用情况;通过考察相关句式的英译句子的时态,分析了完整体标记“了1”与起始体标记“起来”以及延续体标记“下去”复叠组成的“V了起来/下去”能否成立的限制条件,并力图作出合理的认知解释。研究发现,该嵌套结构是否能够成立主要与动作“V”的发生时间、事件的参照时间和说话时间有关;只有当“了1”和“起来、下去”在与动词“V”组配后能够具有共同的子结构时,这种嵌套结构才能成立。

从“轻重”看并列复音词的语素排列111-113

摘要:对于汉语并列式复音词语素排列问题,学者多有探讨。联系传统音韵学和现代语音学关于“轻重”的概念,并列复音词的语素排列原则可以由“轻重”统一解释。

江西信丰(铁石口)客家方言的音韵特点114-122

摘要:本文在充分的实地调查基础上,首先归纳了信丰县铁石口客家方言的声韵调,然后通过共时的横向比较和历时的层次分析,详细描写其主要音韵特点。在共时层面上,通过与广东、福建境内客家方言以及赣南本地其他客家方言的比较,揭示了铁石口客家方言音韵特点的普遍性和独特性。研究发现,单元音韵母丰富、影母保留[?]读、见组读如精组、山摄合口一等今读声化韵[m]、浊声母上声字今读上声是铁石口客家方言较为显著的特征。在历时层面上,具体分析了古见组、古浊上字今读的类型和层次。

长江学术杂志汉语国际传播理论与实践
以跨文化交际“超越”能力为导向的中高级汉语口语教学123-129

摘要:跨文化交际“超越”能力是指在和目的语语言文化对话和协商的过程中,学习者反思多种文化、“生产性”地构建自我认同、获得个人内心成长的能力。本文分析了跨文化交际“超越”能力和第二语言教学的关系;从跨文化交际“超越”能力的角度,就中高级汉语口语教材的话题、知识点、练习进行了分析;提出以跨文化交际“超越”能力为导向的中高级汉语口语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