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学术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长江学术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Yangtze River Academic

  • 42-1754/H 国内刊号
  • 1673-9221 国际刊号
  • 0.19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长江学术是武汉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6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上海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武汉大学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长江学术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学者与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海外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文艺学研究、汉语研究、文献·考据_《古音汇纂》研究专题

长江学术 2012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长江学术杂志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美文与雅诗——论何其芳三十年代初诗文写作1-10

摘要:本文从文类研究出发,对何其芳1930年代早期创作的诗文文本进行细读与比较,肯定其诗与文都有艺术化追求,但在写作中呈现不同特色:诗歌首重意象、二重节奏、三重修辞;文同样首重意象,其次重修辞,再次重逻辑关系,语言节奏感的要求低于诗歌,说明性的文字是诗歌舍弃的。就美学效果而言,诗歌富有鲜明的画面感,弹性十足,暗示性强,散文注重在叙事中抒情说理,表意平坦周密、明朗自然。

林纾的古文理论11-15

摘要:林纾的古文理论受桐城派影响,但又能打破桐城派的清规戒律。林纾在著述古文理论时借鉴西洋文学的"新理",更为重视文章的情韵神味、结构布局、人物描写、笔法变化等,使得其文论翘然出新。

郑文光科幻小说创作综论16-25

摘要: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状况到底怎样?这个问题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欲以郑文光科幻创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个案分析达到窥斑见豹之效。郑文光是中国科幻界的一个标志人物,他不仅是新中国科幻小说的开拓者,而且是中国科幻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文章在综述郑文光科幻创作过程中,努力凸显这样两个层面:不同历史语境下的创作风格及流变,对同时代其他科幻作家的影响。

长江学术杂志论点摘编
中国现代文学的副文本25-25

摘要:"副文本"(法文为paratexte)这个概念最先由法国文论家热奈特提出。其理论价值只有放在世界文学理论的历史谱系中才能凸显出来。副文本理论的提出有其西方文化和文学背景,但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来说应该具有某种恰适性和借鉴价值。"副文本"是相对于"正文本"而言的,是指正文本周边的一些辅助性的文本因素,主要包括标题(含副标题)、序跋、扉页或题下题辞(含献辞、自题语、引语等)、图像(含封面画、插图、照片等)、注释、附录文字、书后广告、版权页等。长期以来我们忽视副文本的存在,主要是受限于传统的文本观念,我们需要充分打开"文本",才能认识副文本的文本建构功能。

长江学术杂志古代文学传播接受研究
口头与书写之间:文学传播史的一次大变局——以元代包公故事传播为中心的考察26-35

摘要:元杂剧是一种集多种传播效果于一身的综合性传播"新媒介"打破了长期以来获得霸权的书面传播格局。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口头传统的元杂剧成为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汉民族文化圈中的"准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舆论发挥了"议程设置的功能"。宋元以后,尤其是以公平正义声音为诉求的包公戏和水浒戏的演出的剧场则类似于一个"公共领域",通过杂剧在汉文化圈中的搬演以及人际之间在场的频繁传播,使杂剧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诉求在民众的批判论争中逐渐获得公开、扩大的机会,并由此上升为"公共见解",获得了和蒙元统治阶层"对话"的机会。包公及其传闻正因为种种历史和文化的多重机缘,恰巧就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幸运的搭乘上了民间言说建构的"新干线",从而成为元明清三代着力传播的清官典型。

宋代词选传播的特点与宋人心目中的宋词“名家”36-42

摘要:词选是宋词传播的重要载体,宋代五部代表性词选呈现出各自不同的传播景观,生动展示了词选传播所具有的选择性与变动性;与此同时,由于崇雅趣尚的主流姿态与优势地位,对词选产生了普遍的辐射效应,使得它们在彰显对象上必然存在某些交叉,并由此出现局部趋同,进而造就出一代"名家"。宋代词选所彰显出的十大"名家",呈现出尊其一端、余亦不废、求同而可存异的状况,充分说明了选本传播的整体公正性。比照宋人心目中的宋词"名家"与今人所列"宋代词人排行榜",通过上榜词人的"不变"与"变",可以直观体认宋代词学观念、审美理想在后世的传承与流变,可以深切认识词人地位的历史变异性与动态平衡性。

梦窗词对屈宋作品的接受43-49

摘要:梦窗词对屈原、宋玉作品在多个方面的接受和继承比较明显。在意象运用上,吴文英对荷花、兰蕙、橘树的热爱远承屈原,表现为对高洁品格的向往与追求,其词中奇幻景象的描写也与屈原作品中神话世界相似;在题材、情感表现方面,词人忧时、悲秋、伤怀之感与屈原、宋玉作品有着较高的相近性,而其纪梦与梦幻构思的艺术方式,也与宋玉作品高度相关。

长江学术杂志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
上帝的荣耀与爱——C.S.路易斯的神学美学观50-56

摘要:C.S.路易斯思想具有明显的神学美学特征。他的神学美学建基于神学与美学的悖论关系,其主要内容是以荣耀为出发点的美的言说与以爱为目标的美的实现。路易斯通过"荣耀观"和"爱观"来建构自己的神学美学体系,并最终将"荣耀"与"爱"关联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既立足于人性感官美学,又借助于上帝恩典启示的独具特色的神学美学话语体系。

语言诗与解构主义诗学57-61

摘要:语言诗人认为语言先验于个体而存在,是经验产生的先决条件,诗歌应该返归语言系统内部寻求意义的制造;但与此同时,他们又认为日益严格且僵化的语言规范已将能指与所指牢牢绑定,使人们不得不被动接受贫乏虚妄的意义教化,而无法在本应以差异性联系为意义生成基石的语言符号中主动积极地创建意义、体验世界。为此,语言诗人提出"诗歌的本质就是无本质"的解构诗学主张,以激烈的态度摧毁一切既定诗歌法则。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语言诗完全弃绝了意义存在;恰恰相反,其真实目的乃是在瓦解语言等级秩序的基础上恢复符号的差异性,从而使文本在无限的符号链条上自由滑动,在互文性网络中为读者提供更为丰富、更为自由的意义建构空间,满足解构主义者对"可写型文本"的美好想象。

从身体角度看《喜福会》中母女隔阂的形成与消解62-69

摘要:《喜福会》母女隔阂如何形成与消解,既是情节发展的动力因素,又是与跨文化冲突与交流等主题相关的核心问题。冲突形成阶段,女儿眼中的母亲是"无历史"的"他者"形象,自己则是被降格的物体性身体。冲突化解的关键是女儿通过母亲的故事,恢复了母亲身体的情境性与历史性,对母亲"之所以如此"确立了感同身受的体验。母亲选择的"讲故事"的形式十分有利于展示身体的历史与情境。从身体的视角来考察《喜福会》中的母女冲突,不仅能提供规训身体与非规训身体如何转化的实例研究,还能为理解文化身份认同及中美文化异同等问题提供新的角度。

长江学术杂志文学理论研究
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评价机制研究(笔谈)--试论文化产品评价机制的构成要素及其内在张力70-73

摘要:主持人语所谓"机制",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人文社会科学通过类比借用此语,指特定事物的内在结构及其相互关系和工作方式。当我们欲阐明某一对象的"机制"时,这就表明我们对它的认识已经由现象的描述进到本质的说明。而在文化产品的传播和接受活动中,"评价机制"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直接影响(上游的)创意和生产,而且影响(下游的)市场和消费,从而在本质上影响我们这个"文化"的"影响力"。所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文化大发展"的决议用相当长的篇幅强调并阐明如何"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文化产品创作生产评价机制中的几个问题——以湖北影视产品的创作生产为例73-76

摘要:文化产品作为精神生产的成果,其作用在于影响人们的思想和社会的精神。因此,建立一种科学的评价体系,为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提供一种衡量标准,对繁荣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在建立评价机制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本文试图以湖北省影视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为例,结合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的相关要求,尝试进行解答。

西方文化生产理论的知识谱系概要76-78

摘要:文化生产是指人类为满足自身精神需要而从事的生产活动,其成果包括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这种活动既有物质属性,也有精神属性,是经济活动和文化活动的统一。在西方思想史上文化生产理论(theory of cultural production)经历了长久的发展历史,形成了丰富的思想成果。如果要了解相关理论的前后变化、内部联系与历史影响,那么有必要追问这一理论的知识谱系。

谈气即是谈诗——略论中国传统文化心理中哲学本体论与文学本体论的统一79-85

摘要:将气与诗联系在一起来谈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体现着中国古代文论所特有的一种传统文学观念,其实质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心理中哲学本体论与文学本体论的统一。揭示气与诗之间的这种传统文化心理联系,对于理解和把握中国古代文论思想的文化心理特性具有根本意义。

汉代今文经学的以“情性”论《诗》86-95

摘要:以"情性"论诗是汉代今文经学论《诗》的重要特点,其意义在于立于天人合一和阴阳哲学高度论"情性",将人之情性与天地情性联系起来以看待《诗》。今文经学以"情性"论《诗》的典型代表是《齐诗》的"四始"、"五际"、"六情"说,它虽具有强烈的政治功用色彩,却看到了天与人的感通应和关系,包含着对《诗》的情感肌质理解,为《诗》的阐释赋予了新的内容。

长江学术杂志古汉语研究
《论语》“至于犬马皆能有养”解96-101

摘要:《论语·为政》第七章一般标点为"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其中,"至于犬马皆能有养",汉儒有两说,迄今未有定论。本文从跨层结构"至于"在汉语史中的演变入手,指出该词在《论语》成书时代尚难以断定具有"谈到""说到""讲到"义,但那一时代它所具有的"延及于""扩展到""甚至于"的意义已经很普遍了,因而"至于犬马"的"至于"是后者。用同样的方法,论证"有养"为"被养"。此章应该标点为"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表“水域”义的古楚地名“陂”102-107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陂"作为地名使用的情况。从"陂"字本体音义着手,找出"陂"字作为地名的最早文献记录和包含"陂"字的地名,统计并归纳出其地理分布规律,发现"陂"字取水域义作地名时为楚语。

“动量词出现于先秦”说质疑——兼论两汉时期的动量词108-113

摘要:关于动量词的出现时间历来有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和唐代等几种不同的意见,但前人所举先秦的例证多可商榷。有确凿的文献证明,西汉时期已经有了动量词,两汉时期的动量词数量共计已有十几个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