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学术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长江学术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Yangtze River Academic

  • 42-1754/H 国内刊号
  • 1673-9221 国际刊号
  • 0.19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长江学术是武汉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6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上海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武汉大学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长江学术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学者与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海外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文艺学研究、汉语研究、文献·考据_《古音汇纂》研究专题

长江学术 2012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长江学术杂志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张资平长篇小说接受研究的三个关键词1-6

摘要:"改作"、"三角恋爱"、"先锋"三词关联张资平其人其文,是张资平长篇小说接受研究的三个关键词,敏察并客观地审视三者与张资平长篇小说创作的关系及其影响,是准确定位张资平小说创作的文学价值与历史地位的关键所在。

苏雪林:两岸知识分子思维结构的一面镜子7-11

摘要:唐德刚的《胡适杂忆》发表之后,苏雪林认为唐氏是对尊师形象的败坏,比之为出卖耶稣的"犹大"。苏氏这种骂字当头的思维方式和行文风格在大陆鲁研界也同样存在,她本人就被卫鲁者赠以"泼妇"、"妓女"、"人头而畜鸣者"等诨名。海峡两岸对立的双方竟有如此一致的表现,背后其实共享着"圣君+圣人"的双重思维结构。这种思维结构意味着"入主出奴"的政治偏见和文化偏见。苏雪林女士是大陆鲁研界知识分子的一面"镜子",她的不宽容也映照出我们并不宽容的卫鲁面孔;而她所唾骂的"犹大"唐德刚更是我们跳出"至圣先师"引力场的榜样。

转型时代的文学转型——20世纪90年代以来乡村小说叙事的美学新变12-19

摘要:社会转型加速带来的现实冲击造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乡村写作的现实转向,以书写乡村现实为基本特征、以"底层叙事"为突出代表的乡村小说叙事潮流在新世纪之后日渐发展成为乡村叙事的主流,并在总体上呈现出如下新质:它书写的是当下乡村的颓败形态,表达的是一种家园永逝的迷惘和悲哀,并将此主题和情感出以一种细节化、碎片化的写实主义美学的方式呈现。

三峡工程题材文学创作论20-28

摘要:三峡工程题材的文学创作因其切入角度的不同,可大致分为三峡工程移民文学、三峡工程建设文学和三峡工程反思文学三大类。作家们对三峡工程的书写并非完全是单向度的赞美,而是饱含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和深切的人文关怀,重在呈现三峡工程带给国人心灵和精神的震撼,挖掘三峡工程的情感内涵,那就是:舍小家为大家、自强不息的新时代移民精神;讴歌伟大时代的民族自豪感;正视矛盾,关注千秋万代的忧患意识。

长江学术杂志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宋明理学与章回小说的价值取向29-34

摘要:程朱理学、阳明心学和清初气学是宋明理学的三个主要流派。在价值取向上,程朱理学对《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阳明心学对《西游记》和《金瓶梅》、清初气学对《儒林外史》和《红楼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左右着章回小说的发展进程。

清代才媛红楼人物题咏论析35-43

摘要:清代才媛红楼人物题咏的对象,关注点集中在宝黛钗三人,尤其是林黛玉身上。红楼人物受关注的程度,并非以在《红楼梦》中的社会地位为准则,而是以书中人物"善"的表现为准则,香菱、晴雯、紫鹃等侍妾、丫鬟也得到应有的关注。由此可见清代才媛题咏诗人的感情倾向,体现着秉持扬善(美)隐恶(丑)的态度。另外,清代才媛题咏对红楼人物的"才情"格外关注,这一现象,或许是出自对女性自身才华的自信、自得与自豪。

《窦娥冤》:文学经典与舞台经典的遇合44-50

摘要:《窦娥冤》既是文学经典,也是长期热演的舞台经典,其经典化主要是在当代完成的。时代的主流话语深刻地影响了《窦娥冤》的经典化历程和艺术面貌。

长江学术杂志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
视角转换与人性反思——《奥瑟罗》中苔丝狄蒙娜悲剧命运新探51-55

摘要:以往对《奥瑟罗》的认知,常突出表现奥瑟罗的轻信与嫉妒、伊阿古的邪恶与狡诈,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对苔丝狄蒙娜人格缺陷的反思。如果我们把观照、表现和反思的重心转移到苔丝狄蒙娜身上,不难发现她的爱与死都跟她对暴力的隐秘憧憬密切相关。她爱上奥瑟罗的深层原因在于需要一种既有安全感又有危险挑战的生命感觉。她身上表现出的自恋、受虐和完美主义三位一体的倾向直接导致了她人格的不独立和不成熟,也最终导致其悲剧。

全球化文化霸权与瓯剧的命运56-61

摘要:傅谨先生在《我们如何失去了瓯剧》一文中认为瓯剧在全球化文化霸权作用之下已濒临消亡。本文通过对瓯剧存在状况和发展态势的考察指出:瓯剧在当下的命运并非如傅谨先生所言那样濒危临险,相反,这一剧种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瓯剧的发展与温州民间请戏的习俗、经济的发展、瓯剧自身文武兼演的特点、温州政府适度的扶持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结合微观分析方法论、方法论个人主义等研究视角,就全球化文化霸权与民族戏剧的生存空间问题进行探讨。

长江学术杂志文学理论研究
《文心雕龙》做为一种“知识型”对当代之文学研究所开启知识本质论及方法论的意义62-76

摘要:本文从文学知识本质论及方法论的后设性观点,揭明《文心雕龙》的"诠释典范"意义,并重构其理论体系,进而推衍、应用到当代的文学研究。《文心雕龙》做为一种"知识型",隐涵着"多元因素交涉、衍变、混融之有机总体的文学本质观",其方法论则秉持着"‘在境而离境;离境而在境’的论述定位与‘本末终始;敷理举统’的辩证综合思维法则"。此一知识型自身就已系统化地整合了"文学理论"、"文学史"、"作品实际批评",而获致文学知识的"自体完形结构",形成整密的"诠释典范",可以推衍、应用到其它的文学研究。若将这个"诠释典范"应用到对于"五四"时期文学论述所建构之"知识型"的反思、批判,则《文心雕龙》所隐涵"有机性"的文学总体本质观与传统观,正好可以解离"个人抒情文学本质观"与"无机性传统观"的二种迷蔽,因而对于曾经受到新知识分子所强烈反对或片面误解的儒家文学传统,应该可以重新获致确当的诠释。

论《文心雕龙》的儒家音乐观77-81

摘要:由于儒家思想的重要影响,刘勰《文心雕龙》标举儒家音乐观:在审美本质论和反映论上,刘勰认为音乐的本质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尤其是社会政治生活的反映,音乐的发展变迁决定于现实政治的盛衰;通过音乐可以了解一个国家国势的盛衰兴废。美感论上,刘勰认为音乐应该具有中和之美,应该是雅正的;他提倡的中和之乐,崇"雅"薄"郑"。在审美功能上,刘勰认为音乐具有重要的教化作用,应该发挥雅正音乐的教化功能。

刘勰论西晋文坛及文风82-90

摘要:在《文心雕龙》中,刘勰论及西晋文人及文风处甚夥。他不仅指出西晋文坛人才济济,而且对西晋文风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概括与总结,诸如丽藻纷呈、清丽居宗、轻绮自妍、繁文流靡等等。从评述应用文体及情文关系的角度来看,刘勰对西晋文风的态度是褒多于贬,在肯定西晋文学丹采丽藻的审美追求之余,刘勰对滥觞于西晋的繁缛文风也给予了一定程度的批评与驳正。

长江学术杂志古汉语研究
先秦联绵词语音探微91-98

摘要:本文通过对先秦文献中联绵词的研究,发现联绵词前后音节不会完全相同,提出"汉语非叠字双音节不重复原则",指出如果前后音节相似程度较高,还会有声调、介音的进一步区分。通过对"最小对立词"的分析,发现联绵词的构成中蕴含了丰富的语音信息,能对上古音的研究起到提供佐证和补充的作用。

物品称“东西”探源99-109

摘要:泛指物品的"东西"一词我们目前还不清楚其来龙去脉,虽然自明代以来学者们已就这个话题写了大量的文章,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但迄今远未达成共识。本文就此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索辨析,得出如下三点结论:(1)"东西"最初泛指任何事情和物品,多用于指称物品是后来发生的演变。(2)"东西"指任何事物的用法唐代已见端倪,至五代两宋才真正确立,元代以后盛行于世。(3)"东西"是在泛指方位义的基础上引申为指任何事物的。"东西"一词的研究历程对语言研究方法有启示意义。虽然有很多人试图揭开"东西"物品义由来的秘密,但大都不去深入调查该词在历史上的使用情况,而是凭想象发表主观随感。只有在掌握丰富的语言事实的基础上,我们才有可能发现语言演变的规律和动因。

《诗经》重言式双音形容词的语义特点110-113

摘要:本文从语义和形义关系两个方面来分析《诗经》中重言双音形容词的语义特点。从语义上看,《诗经》中的重言双音形容词具有模糊性、多义性、灵活性和广泛性的特点;从形义关系来看,《诗经》中的重言双音形容词具有一形表多义、多形表近义、一形表一义等情形。

长江学术杂志应用语言学研究
《红楼梦》霍译中的积极礼貌——以称呼语翻译为例114-118

摘要:礼貌现象是语用学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旨在将礼貌现象与《红楼梦》霍译中的称呼语翻译联系起来,考察其积极礼貌的具体表现。通过对昵称增译的研究,发现霍译称呼语体现出丰富的积极礼貌形式。

副词“才”的语义指向及其计算机识别研究119-124

摘要:本文从副词"才"的三类意义出发,以计算机识别为目的,借助大型语料库和巨量生语料,对副词"才"的语义指向规律进行了归纳,探索了影响其语义指向的语义条件和形式标记,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副词"才"语义指向的计算机识别流程模型,对语义指向计算机识别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

从明清来华传教士传教策略看对外汉语教学策略125-129

摘要:明清时期,来华的西方传教士克服语言困难,采用多种策略成功传教。他们在研习汉语并运用汉语传教的过程中,记下所学所得,并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和理论化,最终以文稿或著作的形式固定下来,其传教策略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本文分析了传教士"入乡随俗式"和"学术式"的传教策略,认为"汉语优先论"或"中国文化精粹论"倾向都是不可取的,而宜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角度切入,融入对方文化并选取恰当的教学策略,以学术活动为依托,因地制宜,因"俗"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