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学术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长江学术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Yangtze River Academic

  • 42-1754/H 国内刊号
  • 1673-9221 国际刊号
  • 0.19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长江学术是武汉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6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上海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武汉大学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长江学术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学者与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海外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文艺学研究、汉语研究、文献·考据_《古音汇纂》研究专题

长江学术 2011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长江学术杂志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批评的反思与反身批评——新世纪文学批评理论研究系列之一1-8

摘要:本文针对新世纪文学批评存在的问题,从批评的本体论入手,系统阐述了文学批评自身的反思功能和具体表现,为增强新世纪文学批评的自主意识和独立精神提供理论参照。

罗广斌与《红岩》:宏大叙事背后的历史隐情9-14

摘要:小说《红岩》是新中国发行量最大的一部红色经典,作者以他自己在渣滓洞和白公馆监狱的经历与见闻,生动地描写了共产党人的英雄事迹和高尚品格。然而,罗广斌写《红岩》绝不仅仅是为了纪念革命先烈,同时更是以知识分子共产党员的凤凰涅槃,隐性表达了他内心世界一直存留的巨大遗憾。

女性和民族国家的同一与冲突——以《我在霞村的时候》和《色,戒》为例15-21

摘要:本文从现代性框架中的民族国家与个人的关系出发,通过对丁玲小说《我在霞村的时候》和李安《色,戒》电影文本的分析比较,说明中国女性个体是如何既依赖民族国家革命话语,一度保持极高的同一性,又处于民族国家话语的强制指认、宰控和分割之中,呈现出矛盾、冲突的特征。丁玲的《我在霞村的时候》里,革命文本、性别文本和个人文本在同一个现代性框架内展开并叠加在一起,女性个体因民族国家革命话语而获救。李安的《色,戒》则以人文主义话语重新阐释了民族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历史关系,无奈又如泣如诉地展示了个人和民族国家之间关系的强制性——个人成为民族国家的人质,并揭示出女性个体与民族国家之间所面临的尴尬境遇:女性个体在民族国家的巨大框架内无处安身也无处可逃。

长江学术杂志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注解章泉涧泉二先生选唐诗》的诗学主张与诗学史意义22-27

摘要:《注解选唐诗》的编选当为初学写诗者提供学习、模仿唐诗的范本,其所选诗歌侧重"温柔敦厚"、闲雅平和风格的诗歌,尤好表现诗人隐逸思想的作品;谢氏之评注善于挖掘诗歌文本背后隐藏着的诗人的真实意图,但有时过度阐释,不免穿凿附会之嫌;该书有力地促进了后世唐诗选本在体制上的完善,掀起了南宋后期诗坛重绝句的风气,开启了后世有关初盛唐诗与中晚唐诗高下优劣之争的先河。

《文苑英华》所收唐代应试诗限韵分析28-33

摘要:科举考试对于诗歌用韵的限制经历了由宽到严的发展过程。对《文苑英华》所收唐代应试诗限韵情况的统计分析表明:唐代科场限韵基本以防范预作为目的,并不以此为难考生;"任用题字为韵"和"韵非题字"是其主要限韵方式,给考生留有不少发挥余地;后世热衷的"限用题中某字为韵"和"限用题外某字为韵"这两种更为苛刻的方式,在唐代则极为罕见。这一发现,有助于增强对唐代科场诗歌创作活动及其影响的认识。

任渊《山谷诗集注》对黄庭坚诗歌理论的阐释与深化34-40

摘要:受黄庭坚诗歌创作理论的影响,宋代学者任渊在《山谷诗集注》中,对黄庭坚诗歌的用事之法作了详尽深入的阐释,包括典故的继承与袭用、变化与生新两方面,在此基础上反过来揭示了江西诗派"无一字无来历"、"以故为新"、"点铁成金"、"谋篇曲折"、"破弃声律"等创作理论。江西末流诗人片面追求形式与技巧,《山谷诗集注》也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论客家文学的内涵与外延——以闽西客家古代文学为例41-48

摘要:本文分析近二十年来学界对客家文学界定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援引闽西客家古代文学作家作品实例,从作者、题材和语言三个方面探讨客家文学的内涵和外延,从而对客家文学的作者身份、语言形式、题材内容和本质属性做出明晰的解说。

长江学术杂志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
无处不在,无处可寻:“文学社会学”之后的文学社会学49-58

摘要:本文集中探讨社会学在当前文学研究史中的命运问题,主要涉及到形象和感知、以及英语文学和比较文学教授们可能会对"文学社会学"这个词组所产生的学科想象。文章追溯了文学社会学在二十世纪最后二十多年里的发展,详细阐述了文学社会学各个研究分支,五个主要研究方向、代表人物及代表著作。作者认为,文学社会学研究的疆界虽然还可以进一步扩展,但"文学社会学"的旗帜不久将再次升起的可能性似乎很小。

对《俄狄浦斯王》悲剧典范意义的再思考59-63

摘要:学界惯常从文本层面进入《俄狄浦斯王》的观照方式,对于真正认识其悲剧典范意义存有明显缺憾。而恰是对其文本"题材熟烂"、"剧情无理"等不合常理命题的进一步解读,为我们悟入其鲜活的剧场本质特性与典范意义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简·爱》不同时期重要译本述评64-73

摘要:本文在勒菲弗尔"改写"理论的启示之下,从版本学和翻译学角度就《简·爱》不同时期的重要译本进行梳理和述评,并通过对不同译本的比较研究指出,我们应从历时的角度客观评价译本,一个译本不可能适用于所有年代,因此对经典文学的重译就显得非常必要。

长江学术杂志文学理论研究
关涉作家创新精神的四个要素74-79

摘要:作家个性本身就是一种超越性的创造能量,文学体制内外都有创新的可能空间,虚构与否并非衡量一个作家创新能力高下的最高或唯一指标。但是,作家的创新精神肯定与创作的风格效应密切相关。基于此,我们有理由认为,作为一个具有责任感和自觉性的作家,不仅必须保持创造能量的集合式勃发状态,而且应该追求选材风格、主题风格、语言风格、手法风格、结构风格、体裁风格的多元创新。唯其如此,才有望保障作家个性的全面展开,保证文学创作的自由精神,进而保全一个时代较为鲜活的审美记忆。

后现代社会文化与媒介的关系研究80-84

摘要:文化研究是近年来学术研究的热点,其中文化与媒介的关系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媒介文化帝国主义认为在大众传媒时代,文化已经媒介化,媒介也已经文化化,文化的意义就在媒介中产生。以汤林森为代表的理论家对此观点进行了反拨,然而这种反拨因为急于扭转被媒介中心论认定的文化支配性,又导致了对媒介的另一种误读。波斯特的探索为研究后现代社会文化与媒介的关系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对我国的文化研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语法关系的松散与古典诗词表意张力的形成85-90

摘要:新批评派张力理论的提出,为文学创作与研究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新方法。运用各种手段营造诗歌语言的张力效果,是不同时期不同诗人自觉的审美追求。虽然在通常情况下,一种语言只有遵循逻辑性很强的语法规则才能获得明晰的意义,但诗歌语言相对特殊,其不以明晰为目的、不以对错为尺度,以饱满的力度传达出作者独特、复杂的生命体验是其最终目,语法关系的松散更便于表意张力的形成。具体到中国古典诗词,语法关系松散使其对成分残缺、成分错位、超常搭配等不合语法的现象容忍度更高,而这与古典诗词表意张力的形成有极大关系。

“摹仿说”探源91-97

摘要:在西方美学及文艺理论的发展中,"摹仿"是一个广泛使用而又歧义纷纭的概念,但是学术界对"摹仿"的起源问题却鲜有探讨,本文尝试把视角投入到原始思维、原始文化中去,从原始思维方式中发掘这一概念的端倪,并依此展开,深入到古希腊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宗教文化中去,从而得出有关"摹仿说"的形成源流,并以期得出对这一概念的较为准确解读。

长江学术杂志汉语研究
“哪怕”的词汇化研究98-104

摘要:现代汉语中的连词"哪怕"由表示否定意义的"哪+V"结构词汇化而成。"哪怕"结构最早出现于宋代,由表示否定、反诘义的"哪"与表示恐惧、害怕义的"怕"构成,是"不怕"、"无所畏惧"的意思。清初"哪+怕"结构开始词汇化,但在清及民国初期一直保持着两种用法共现的局面,只是"哪怕"作为一个连词的使用频率更高。现代汉语中的"哪怕"已完全词汇化为一个连词,只是在日常口语中偶尔也会出现"哪怕"表达否定的用例。在"哪怕"的成词过程中,重新分析机制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汉语拟声词附缀的来源与流变105-111

摘要:汉语基本式拟声词进入语法层面一般会有附加成分,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种是以普通话为代表的拟声词做定语,通常还带有"一声"或"一下"两个附加成分;一种是使用专门的拟声词缀。前者在北方方言中使用较为广泛,后者在南方方言较为常见,并且经常跟"声"或"下"有关。

湖北五峰方言音系112-120

摘要:描写湖北五峰县城关方言音系,归纳其声韵调特点,并列出单字音表。

姚秦译经正反问句研究121-129

摘要:本文对姚秦译经的正反问句进行了全面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姚秦译经正反问句的构成方式在承袭前代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副词"宁"、"颇"进入正反问句,参与构造的"Adv+VP+不(+PRT)"式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新增加了"(Adv+)VP+PRT+不"式,而这种形式的正反问句在后来的唐五代文献,特别是禅宗语录中时常可见。(2)对于中古新生的"Adv+Vp+Neg"式问句,我们的看法是将其看作正处于向是非问句演化的正反问句,句末否定词也同样处于虚化的历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