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学术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长江学术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Yangtze River Academic

  • 42-1754/H 国内刊号
  • 1673-9221 国际刊号
  • 0.19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长江学术是武汉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6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上海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武汉大学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长江学术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学者与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海外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文艺学研究、汉语研究、文献·考据_《古音汇纂》研究专题

长江学术 2011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长江学术杂志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论乡村荒野想象中的死亡叙事1-8

摘要:“乡村荒野”本质上生成于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匮乏,匮乏所产生的躁动、焦虑甚至绝望将人陷于无边的生存困境。当个人力量不足以抵挡来自荒野处境的压力,死亡便是最终的解脱。因此,乡村荒野想象里死亡最平常不过,几乎是所有荒野故事的类同性结局。在乡村荒野想象中,人物或死于“回家”或死于自戕,前者源于救赎之不可能,而后者实际死于作为致死之疾的绝望。

中西艺术交汇处的卓然创造——论20世纪30年代的“现代诗派”9-16

摘要:“现代诗派”是西方象征主义诗歌、晚唐五代诗词的影响与时代情绪浸润等因素“合力”作用的产物;它表现的浊世哀音与出世奇想,或浓或淡地折射着时代的风云;象征意识与古典意象联姻,“隐”与“埋”的情思处理,散文美的自由诗体创造,使它在艺术上实现了中西合璧;它不无缺点,却标志着中国现代诗进入了独立自觉的创造阶段,成了当时诗坛的另一主流。

“吃人”话语的建构与还原——从鲁迅的《狂人日记》到田耳的《掰月亮砸人》17-23

摘要:以鲁迅《狂人日记》为代表的一系列文本对于“吃人”主题的叙事使得作为一种经验事实的“吃人”被提升到文化隐喻层面上的关于国民性的话语建构。而将近一个世纪之后的田耳的《掰月亮砸人》这篇小说同样涉及到这一主题。在这篇小说中,田耳通过与鲁迅的潜在对话,一方面使得吃人主题重新被还原到一种经验的层面;另一方面,他也通过这种对话来思考小说自身的可能性,并体现了不同于鲁迅那一代人的理解。

长江学术杂志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
《独腿旅行的人》与对赫塔·米勒小说的非政治性阐释24-28

摘要:本文以赫塔·米勒移居德国后第一部长篇小说《独腿旅行的人》为例,以主人公面临的身份问题为主线,分析小说中“近不可及”和“独腿旅行”的深层意蕴,指出米勒的作品并不局限于反抗独裁专制等政治性解释,作家所关注的是人的普遍的陌生感。其字里行间既有当代东欧移民对以往生活的追忆,也有一个外来者对西方社会弱势群体人生境遇的反思和关怀。

西方消费理论视野中的粉丝文化研究29-38

摘要:本文首先回顾和梳理了西方的三种主要消费理论,然后分析粉丝文化研究在其发展的三个阶段中对上述三种理论的运用和修正,最后探讨粉丝文化现象在当代中国出现的深层原因及其社会文化蕴意。本文认为,粉丝文化是当代中国社会一种日益普遍的消费模式,研究粉丝的消费实践能够帮助我们重新思考消费与社会转型之间的相互关联,更好地理解消费文化在当下现实中所发挥的独特社会功能。

植根于民族性的经典移建——论《雷雨》对《群鬼》的超越39-45

摘要:民族性一直是以来新文学重点关注的课题之一。从鲁迅开始,作家们对民族弱点的展示和批判未曾稍停。曹禺对民族性的思考和呈现,集中体现在《雷雨》中。在戏剧结构要素、人物群像、对抗性人物关系等三个方面,曹禺进行了审慎的取舍和精心的构思。这种艺术构想,建立在深刻理解《群鬼》和深入洞察中国民族特性的基础上,成就了《雷雨》这样一部新文学戏剧经典。作为五四新文学的戏剧代表作之一,《雷雨》对易卜生社会问题剧《群鬼》的借鉴和移植,带有深刻的目的性。展示民族群体特征,考察民族弱点在五四新时代的顽固性存在,张扬五四个性解放精神,是戏剧家的主要创作出发点。

长江学术杂志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论武檄的内容元素及其理念底蕴——以《文选》陈琳檄为中心46-53

摘要:檄是军民两用文体。武檄起战争动员令和心理战作用,以奉辞伐罪、叙彼悖逆、暴彼昏乱等角度突出敌方邪恶;对抗命者临之以威,对归顺者示之以恩;贱薄敌方态势、打消敌营侥幸心理、瓦解抵抗意志,构成武檄内容模式,以儒家和兵家为观念底蕴。《文选》录陈琳《为袁绍檄豫州》和《檄吴将校部曲文》,分别为讨伐檄和招降檄经典。前者以曹操为声讨对象,后者以曹操名义劝降,对曹操前訾后颂,其原因既非刘勰所谓全身免祸,亦非张溥所谓文人无行,而是别有原因在。

八股文体式辨微54-60

摘要:本文意在澄清当前学界在八股文结构描述上的一些混乱,纠正一些错误的认识。在总结前人和今人认识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常式八股文整体上应划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分股、收结五个部分的观点,重点辨析了“入手”、“入题”、“出题”等概念。

从《文选》等看《儒林外史》和《红楼梦》——以对“《儒林外史》和魏晋六朝文学”之命题的辨析为中心61-68

摘要:20世纪80年代初,有学者提出了“吴敬梓和魏晋六朝文学”的命题,并认为《儒林外史》的创作受到了魏晋六朝文学的影响。这一看法对理解吴敬梓的小说创作并不具有太大的实际意义,将《文选》与《儒林外史》相提并论也不是一个妥贴的做法,远不如将其与《红楼梦》联系起来更合乎实际的情形。通过对相关文本做细致的比较分析,不难发现:在审美旨趣、题材取向等方面,《红楼梦》与《文选》相通,《儒林外史》则与《文选》迥异。

从三次会话看宝黛钗的爱情纠葛69-78

摘要:本文选取《红楼梦》中三个经典会话场景,以格赖斯会话合作原则为中心,描写分析宝玉、黛玉和宝钗三人话语的会话含义,揭示人物各自言语的交际意图,从而展现小说呈现的幽微隐秘的爱情心理。最后将三个会话场景看成一个整体进行综合研究,探求宝玉、黛玉和宝钗三个人之间的微妙关系和人物相互关系发生转变的原因,同时根据会话分析的结果给宝钗在宝黛爱情中的位置重新定位。

长江学术杂志文学理论研究
古诗十九首的诗学主题及诗学史意义79-84

摘要:古诗十九首具有重大的诗学史意义,它标志着从经学时代向玄学时代的历史性转轨,为玄学的出场创造了诗学环境。十九首摆脱了汉儒诗经解释学学统下诗骚传统的牵引,奋力开启了一个全新的五言诗传统。它表达的是一种不同于儒家群体观的新的自然主义的社会理想,把个体与自然式平等、自发式选择结合起来,并落实到对人生当下生存意义的思考之上。

经学视野下的诗史相通——以“《诗》亡然后《春秋》作”为例85-91

摘要:孟子所谓“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以“存王道”、“存王迹”为基本逻辑根据,将《诗》和《春秋》的实际历史功能与儒家叙事所赋予的话语功能合而为一,不仅暗合了人类发展史上韵文史诗向散文史书过渡的必然趋势,而且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是钱钟书先生所谓“诗具史笔,史蕴诗心”的最早注脚,意味着学科分类意义上的诗史相通。

试论谢榛的“诗能剥皮说”92-97

摘要:“诗能剥皮说”是指一种诗歌接受方式和过程,指对那些初读起来有些单调沉闷但蕴涵着丰富情趣和美的诗歌,按一定的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得到意味和美的过程。这些可以“剥皮”的诗歌往往经过明显的人工锻炼,非常精工。“诗能剥皮说”进一步完善了复古运动的诗歌理论,对于揭示中国古代诗歌美学特征的丰富性具有重要意义。

电影与戏剧的时间性异同比较98-99

摘要:电影与戏剧都是时间性的叙事艺术。作为19世纪末现代科技革命的产物,电影在其艺术特性的形成之初便已受到来自戏剧传统的影响。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创作者的深入开发,以及观众迅速提高的观赏需求,电影很快发展出自己独有的叙事语言,在时间性上具备了其它叙事艺术所没有的特点。然而电影与戏剧之间却仍然存在着某种亲缘关系。本文试图比较电影与戏剧在时间性上的相似性与差异,并简要探讨中国的电影与传统戏剧在时间性上的关联体现。

长江学术杂志汉语研究
湖南汨罗方言的先行体貌助词“正”100-106

摘要:文章描写湖南汨罗方言先行体貌助词“正”的句法分布,分析“正”的语法意义,考察其语源及在汉语方言中的地理分布,并推测汨罗及湖南东部湘、赣语毗连地带方言中的“正”极有可能来自客家话。

从语言接触看嘉鱼县马鞍山话的语音层次107-114

摘要:通过对马鞍山音系的分析和对客家移民史的考察,认为该方言的语音系统有四个层次,分别是上古层、中古唐宋层、元明层和现代官话层。

丹江方言的性质和归属115-122

摘要:丹江口市位于鄂西北鄂豫两省交界处。南北交汇的地理位置,加上频繁的移民,使丹江方言呈现出混杂性和多样性特点,同时受到西南官话和中原官话的交叉影响,是西南官话和中原官话的混合体。

长江学术杂志应用语言学研究
《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被关注状况研究123-128

摘要:年度《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以来,社会反响越来越大。文章运用定量统计法对学术论文中引用《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的内容进行分析,发现被引用次数最多的分别是《报告》(2006)中的“新词语”、《报告》(2005)中的“高校网络媒体BBS用字用语调查”、“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用字用词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