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学术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长江学术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Yangtze River Academic

  • 42-1754/H 国内刊号
  • 1673-9221 国际刊号
  • 0.19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长江学术是武汉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6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上海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武汉大学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长江学术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学者与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海外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文艺学研究、汉语研究、文献·考据_《古音汇纂》研究专题

长江学术 2010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长江学术杂志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武汉大学鲁迅教学和研究的世纪回顾1-9

摘要:武汉大学的鲁迅教学和研究是与武汉大学文学院的学科建设同步前行的。20世纪30年代初,苏雪林从事鲁迅教学和研究达到了很高水平,但她在鲁迅去世后成了反鲁急先锋,这主要是因为意识形态上的对立造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刘绶松为代表,武汉大学的鲁迅教学和研究走在全国前列,与北大的王瑶等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学科基础。20世纪70年代末,武汉大学的鲁迅教学和研究趋向活跃,唐达晖、陆耀东、易竹贤拓展了鲁迅研究的领域,尤其是陆耀东、易竹贤取得了令国内同行首肯的重要成果。进入新世纪,武汉大学的鲁迅研究进入了多维发展期,展示了不同的研究思路,取得了新的成就。

欲望的生成与焦虑的克服——郭沫若的日本记忆及其文学史价值10-15

摘要:透过郭沫若的日本记忆,我们可以发现一条欲望的激发—焦虑的生成线索,正是这样极具个体特征的心理内容促使郭沫若一代青年走进了自我精神世界的深层,并最终赋予了中国现代文学新的内容。从发现欲望、感受焦虑开始,郭沫若个体精神世界在深化的矛盾状态中丰富发展了起来。创造社青年的这一个人/国家的"对接"模式影响着他们自我实现、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方式,其动力、活力与问题局限都在其中。

“笛声号声夹着战鼓”——老舍歌词的美学特征16-21

摘要:老舍的歌词创作,是与战时文艺发展同步的。他以一种积极而明朗的态度走民间化、大众化的艺术道路,以歌词来张扬与泛化那大俗之美。他创作的歌词,情感、气质、声调,充满着活力和革命情怀,是"笛声号声夹着战鼓";语言的组织与结构,既注重大众的接受心理与习惯,又注重入乐的可能性与"唱"的规范性,展示了歌词的内质特征。

长江学术杂志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为稼轩辨诬——《漫谈辛稼轩的经济状况》商榷22-29

摘要:辛弃疾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爱国词人之一,他的一生,可歌可泣。然而罗忼烈教授却在他的《漫谈辛稼轩的经济状况》一文中,论定他"有能力享受生活",是因为他的贪污,而取证的材料又多系釆用掐头去尾的手法,故为逐一辩正之。

由楚简“蔽志”论“诗言志”产生年代和原初内涵30-33

摘要:"诗言志"是中国文学的开山命题,其意义流变一直比较模糊。由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中的"蔽志"来看,"诗言志"当与原始时代祀神以祈愿的宗教仪式有关,渊源颇早。随着观念的变迁,诗由宗教坛场走向了朝廷庙堂,由娱神手段变成王者观政之户牖。于是,"志"的内涵便由宗教祈愿变成了个人的怀抱,并与后世政治仪式结合,衍生出诸多的现实性内涵,成为中国文学理论的元点。

道场夜半香花冷,犹在灯前礼佛名——唐代宫人之出佛入道34-39

摘要:出佛入道是唐代宫人最终生活归宿之一。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面对孤凄无望的人生,出家到内道场与公主观实乃宫人为数不多的可供选择的另一种生活轨迹,虽然孤灯黄卷漫漫长夜也说不上什么好的归宿,"道场夜半香花冷",但毕竟不失为改变人生不可多得的一次机会。唐代出佛入道的宫人为数不少,现存诸多关涉这些女性的凄美诗篇,使我们不难理解她们"落花何处堪惆怅"的苦闷心境、"夕照纱窗起暗尘"的寂寞情绪和"上阳花落共谁言"的无奈悲情。

长江学术杂志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
汉语十四行诗对英语十四行诗的移植40-47

摘要:笔者分别从音顿、韵式和章法三个方面论述了汉语十四行诗对英语十四行诗的移植。通过分析,笔者认为汉语十四行诗对英语十四行诗的成功移植,不仅增强了中国诗人对外来诗体移植的自信,而且激活了中国文学的潜在力量,从而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了不竭的影响。

试论《名利场》中的“逻各斯”48-52

摘要:《名利场》中的莉蓓加·蓓基巧妙地使用谎言,使自己从平民跻身到上流社会。但是,谎言作为语言也同时会受到"逻各斯"或系统逻辑的制约,发挥出"自我道说"的作用。编造谎言的莉蓓加·蓓基终于作茧自缚,从上流社会重归穷愁潦倒。

克洛代尔《认识东方》初议53-58

摘要:法国诗人克洛代尔的代表作之一《认识东方》是其在中国十五年工作期间创作的游记式诗作,作品中的中国和克洛莱尔本人散文里的中国不同,和中国现实社会既有一定神似,又保持着距离。诗人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点来创造东方的异国情调,在秉承了东方神话传统的同时,在我们和他者的关系之中保持了相对准确的判断力。受到马拉美的象征主义理论影响,克洛代尔对《认识东方》的评价有失公允。实际上,《认识东方》作为诗人的早期作品,预示了克洛代尔本人的作品风格和诗歌理论,因而是将象征与现实结合的诗意画卷。

论加拿大土著女诗人E·波琳·约翰逊诗歌中的独木舟意象59-63

摘要:E·波琳·约翰逊是美洲大陆第一位出版自己诗集的土著女诗人,也是加拿大有名的莫霍克人公主。波琳对加拿大文学走进世界起到了积极推进的作用,同时,她的特殊身份也让白人开始"凝视"印第安人。波琳诗歌中的独木舟意象,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展现了女诗人对国家、民族身份、个人理想的美好愿望和复杂情绪。

长江学术杂志文学理论研究
王国维“境界”说的传统曲论资源——兼论《人间词话》的方法论问题64-69

摘要:本文首先讨论王国维先生"境界"说与中国传统戏曲理论批评"境界"说(主要以明代吕天成、祁彪佳为主)的关系,认为传统曲论中有关"境"、"境界"、"意境"的评论是其"境界"说的重要理论资源;其次就《人间词话》的方法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人间词话》并非是王国维先生"保守恋旧"的体现,而是他对传统文论与西方文论相比较而客观存在"和而不同"精神的一种自觉固守,是王国维先生本人作为当时杰出学者的代表,在西方文化东渐的中国化过程中最终由"‘格义’传译"到"求异存真",再到超越中西文化异同之争而力图走向真正的"融合创新"的体现。

钱钟书批评文体的立与破——兼谈其批评文体的当代价值70-74

摘要:现代批评史上,钱钟书所选择的批评文体既是旧体,又不为旧体所限,体现出对古代批评文体的立与破,文论著作貌似无体系其实暗含逻辑,语言发扬而不散漫。钱氏使用的批评文体,旧而弥新,寓生动活泼和逻辑条理为一体,散发着灵动的生机,为当下批评文体做出了一个好的榜样。

从人物品鉴看“风骨”中的神韵之美75-79

摘要:"风骨"一词来源于人物品鉴,作为一个文学批评范畴,其基本含义与魏晋时代人物品鉴注重风采神韵的特点密切相关,是创作主体的精神气质、人格理想在作品中的升华。"风骨"与"神韵"有相通之处,实际上是形神合一观念的体现。

试析孟子诗学的言与道80-84

摘要:孟子知言说的目的在于摒弃不善之言的侵害,继而聆听善言(亦即道之言说),而其知人论世说与以意逆志说则成为聆听道之言说的两种具体途径。前者从社会、历史的层面,后者从诗自身的区分以及诗者与说诗者之关系的层面共同构成对于诗和道的理解路径。虽然孟子诗学关于言与道的表述尚未从仁义道德中独立出来,但它的艺术特性已然呈现。

长江学术杂志语言研究
汉语准具象层次基点句基本模式——历层研究思想方法的创建及其初步实践85-92

摘要:据句子发生过程中不同次位文明层次相比较所得出的句义类属特征,准具象层次句子基本模式可概括为四类:情绪式、焦点式、关系式和事件式。这些模式的概括,从日常生活、文化生活诸方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验证。

汉语双音节程度副词“X为”的历史发展及演变93-99

摘要:汉语最高级程度副词"最为、极为、尤为、甚为、颇为"中古汉语中萌芽、近代成熟,现代仍有使用;较高级程度副词"更为"、较低级程度副词"较为、稍为、略为"近代汉语中萌芽、发展,现代仍有使用。重新分析是最高级单音节程度副词"X"+"为"词汇化为最高级双音节程度副词"X为"的重要机制,韵律规则和较高的使用频率则是促成"X"+"为"词汇化为"X为"的催化剂;语法化中的类化机制则是较高级、较低级程度副词"X为"产生的直接推手。

从词汇化过程看现代汉语“以”加方位词结构的语法语义性质100-108

摘要:本文结合历史来源讨论现代汉语"以"加方位词结构的语法语义性质。结论是:现代汉语的"以"加方位词结构是合成词,"以"来源于古代汉语的连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已经虚化成一个词缀;语义上只能表示"把名词事物当作一个标志,方位结构表示与名词相对应的外部方位位置"的意义。

“A不比BW”的语义及其方言分化形式109-117

摘要:普通话"A不比BW"句式的语义主要有两种,这两种语义在公安方言中分化为两种形式:"A不得比BW"、"A不比BW",与此类似的分化在汉语其他方言中也有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