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学术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长江学术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Yangtze River Academic

  • 42-1754/H 国内刊号
  • 1673-9221 国际刊号
  • 0.19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长江学术是武汉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6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上海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武汉大学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长江学术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学者与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海外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文艺学研究、汉语研究、文献·考据_《古音汇纂》研究专题

长江学术 2006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新中国“17年”欧美文学翻译、解读论1-7

摘要:1949—1966年,中国与欧美文学之间虽因全球性冷战直接交往几乎中断,但仍大量翻译出版了欧美文学史上那些被认为具有“人民性”的作品,并以社会主义话语为立足点对它们进行解读,悬置其个性解放、博爱等现代启蒙主题,发掘出它们固有的反封建性和非资本主义因子,使之成为新中国文化、文学建设的有效资源。当时的解读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文学阐释,而是一种政治意识形态化的话语实践活动。

“原来”、“从来”、“连连”三组时间副词研究7-7

当代台湾小说在大陆传播的动力机制8-16

摘要:当代台湾小说在祖国大陆的传播与接受,存在着一个较为稳定的动力结构,这个动力结构,主要由补偿机制、同情机制、过滤机制构成。三者相互扭结、渗透,形成一个总的合力,共同推动当代台湾小说在祖国大陆传播与接受行为的发生和延续。这个动力系统结构是以补偿机制为基石,以同情机制为中心,以过滤机制为调节的。

周扬接受俄苏文学批评的三个维度及反思17-23

摘要:周扬是20世纪中国接受俄苏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个案。他对俄苏文学批评的接受,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对俄苏文学批评的译、介、研,对俄苏文学批评重要观点的接受,对俄苏文学批评模式的接受。周扬之所以接受俄苏文学批评,有其现实目的,也与当时的文学空间有关,其接受行为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产生了双重影响。

泰戈尔潮在中国24-30

摘要:中国现代文学家中许多人都受到泰戈尔的哲学和文学创作之影响。在中国1920年后兴起了泰戈尔潮,泰戈尔的大量诗歌、小说、戏剧和论文被翻译成中文。郭沫若和冰心受泰戈尔之影响尤甚。泰戈尔访问中国一事是中印文学和文化交流中的大事,促进了两国文学的发展。

全球化语境中的汉语批评(八人谈)31-45

摘要:早在1999年,张荣翼教授就提出“汉语批评”这一概念。2002年前后,武汉大学文艺学专业的同仁就这一话题作过多次探讨。2006年5月7日,由武汉大学文艺学专业发起,特邀本校古代文学专业王兆鹏教授、现当代文学专业樊星教授、华中科技大学何锡章教授、华中师范大学胡亚敏教授,就“全球化语境中的汉语批评”这一话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八位教授的发言涉及到汉语批评的缘起、界定和建构,涉及到建构汉语批评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实践途径。全球化时代如何构建汉语批评,如何在跨文化对话中吸取中西方异质性精神资源从而建立具有开放性和民族性的文学批评理论,这是近年来文学理论研究者力求破解的前沿问题。我们期待“汉语批评八人谈”能在学界引起争鸣和讨论,也欢迎学界同仁就这一问题向《长江学术》赐稿。

小说上海(1976—2004):世俗意识的承传与嬗变45-45

国外濒危语言研究概述46-51

摘要: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国外已有学者开始关注濒危语言的问题,但真正开始研究并引起学界的重视大致始于1992年。甚至有学者认为90年代将被铭记在语言学史上,这是一个语言学家对语言的濒危和消亡问题日益重视的年代。有学者将语言状态分为灭绝、垂危、濒危和安全四类。一般认为,语言濒危是一个过程,原因非常复杂。拯救濒危语言需要社会各界的努力,其中语言学家的作用不容忽视。

近二十年我国濒危语言研究述评52-59

摘要:我国有些语言已处于弱势和濒危状态。我国的濒危语言研究的进程大体可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少数民族弱势语言的发现与调查,二是有关濒危语言的专题性研究。其间,在濒危语言研究的重要性、濒危语言的概念和界定标准、形成因素、研究方法、演变规律及趋势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但由于濒危语言研究仍是一个新课题,理论体系尚待建立,个案研究尚待深入。

母语与母语教育60-66

摘要:母语与个人和民族的关系都十分密切,它是人们最初“习得”的民族共同语,是人们交际和思维的“自然”工具,这种“自然”有别于外语。母语教育不仅仅是使受教育者获得语言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受教育者认同母语文化。母语教育本身也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承的活动,它对培养人们的民族情操、增强民族的凝聚力都具有重大的意义。2005年,许多关于母语及母语教育的问题仍受到学界关注。我国汉语作为母语的教育状况不乏亮点,但也存在不少令人担忧的现象,如:国际上汉语热,国内的母语教育却显得很冷清;国内外语,特别是英语,备受宠爱,英汉双语教学很受追捧,汉语却愈来愈不被重视,以至有关人士指出,学生汉语水平低下已经到了令人担忧的程度。这些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两周金文中的无指代词67-71

摘要:“无指代词”是古代汉语代词系统中特殊的一个小类,虽然其个体数量不多,但使用频率却比较高,关于其词性也存在着不同的意见。上古汉语中的无指代词,过去针对传世文献的研究主要涉及一个“莫”字。然而在两周金文中另有“亡”字亦可用为无指代词,且较“莫”字出现时间早,用例多。对两周金文中无指代词的调查可为研究上古汉语早期的此类词提供新的材料。

全国高自考教材《古代汉语》中若干知识点献疑72-80

摘要: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组编的《古代汉语》是一部有理论深度、有显著特色、有广泛影响的部级教材。只是由于头绪纷繁,出自众手,难免出现疏失和矛盾。笔者现在拣出其中四个方面的问题予以分析辨正,旨在引起注意和讨论。

《周易》兼语句浅说81-84

摘要:文章考察《周易》兼语句,研究表明:《周易》兼语句的结构形式有两种,语义类型有三种,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兼语句面貌。

无政府主义精神与20世纪中国文学84-84

安徽宿松方言的事态助词“在”85-88

摘要:宿松方言相当于普通话“了2”的助词是“在”。本文认为助词“在”由动词后位于句末的“在那里”语法化而来。

解辖域化——德勒兹后结构主义诗学研究(之二)89-99

摘要:德勒兹并非纯粹意义上的、以文学为基点的文艺批评家,而是从后结构主义哲学和美学的立场出发,在文学研究中阐发他别开生面的思想和观念。他阐发了“差异与重复”的哲学思想,解构了病态心理学的“施虐癖-受虐癖情结”,将问题还原到文学文本,重新从法律、心理和文学等维度对此加以哲学思辨。他还描述了欲望与权力的多元社会文化网络图式。

身体的解放与规训——中国现代文学身体意识论99-99

对中文泰戈尔传记文学的再思考100-104

摘要:《中文泰戈尔传记文学简析》(《南亚研究》2006年第一期)一文曾对传记作者的阐述策略进行过分析。在此基础上,有必要继续探究中文泰戈尔传记文学翻译、编著和专著等类作品。传记作者与传主的整体性是一部传记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而充满史学性和文学性则是一部成功的传记作品的两个基本要素。传记文学作品应在历史事件中充分展现传主的个性,在真实的前提下处理修辞、虚构等文学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