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学术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长江学术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Yangtze River Academic

  • 42-1754/H 国内刊号
  • 1673-9221 国际刊号
  • 0.19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长江学术是武汉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6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上海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武汉大学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长江学术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学者与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海外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文艺学研究、汉语研究、文献·考据_《古音汇纂》研究专题

长江学术 2006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文学对外传播规律的思考1-6

摘要:回顾中国文学对外传播的两千多年历程,可以从中发现某些规律:文化的优劣对文学传播起着决定性作用,情节生动的叙事文学作品较之于枯燥晦涩的作品更易于传播;满足传入国需要的文学作品更易于传播;作为文化元典的文学作品较一般作品更容易传播。总结中国文学对外传播的规律和经验,可以进一步促进中外文学艺术交流。

春秋燕飨赋诗的成因及其传播功能7-14

摘要:作为一种传播方式,春秋时期燕飨赋诗对先秦《诗》的传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不仅在整体上提高了《诗》的地位,也淡化了《诗》的乐章义而彰显其词章义,开启了《诗》的经典化历程。燕飨赋诗产生于燕飨礼之仪注“无算乐”及周代“乐语”之教,而它在春秋时期成为观志方式和外交手段,则与《诗》含蓄而又充满歧义的言说方式以及春秋时期世风新变等因素有关。

李清照词的经典化历程15-24

摘要: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家,其经典化经过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在宋代,李清照的诗文特别是其诗歌更受人们的关注,她的词和再嫁经历则屡受非议。明末清初是李清照在文学史上经典化的关键时期,此时她的诗歌流传已经不广,影响更是式微,而在词史上的经典地位却开始形成并最终得以确立。其主要标志是清初王士祯推尊李清照为婉约词派的宗主。到了近现代,李清照则成为学术界最关注的研究热点之一。

论何其芳的诗25-33

摘要:对何其芳前后期(以1938年8月为界)的新诗,作较为全面、扼要的论述,并着重探讨了其后期作品诗味不浓的原因。

《故事新编》的“油滑”与现代历史小说的文体自觉34-40

摘要:《故事新编》的“油滑”是鲁迅对传统历史小说模式的一次突破,是将启蒙主义精神引入历史文学创作的一次成功尝试。它是在现代文体自觉意识基础上创造的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标志着“人的发现”和“文的自觉”。它集中表现为小说的话语形态、情节模式以及叙事意象的创新变异,对现代历史文学的创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存在困境中的“突围表演”——论残雪先锋写作中叙述模式的嬗变41-47

摘要:本文以隐含于残雪先锋写作中的“先知者/沉沦者”的叙述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早年先锋小说和90年代以来“文学笔记”创作的研究,重点论述了这一叙述模式的嬗变过程。由于残雪早年对人类存在困境的考察主要侧重于先知者对沉沦者的救赎,因而其叙述模式往往呈现出一种二元对立的结构。但进入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残雪创作“文学笔记”的开始,这一叙述模式也因残雪对人物精神矛盾的考察而发生了一个重要转变,这一转变即是将“先知者/沉沦者”的叙述模式内化为人物自我的精神层次,从而在孤独生命个体的自我认识中,重复着残雪对人物突破存在困境、追求永生的叙述关怀。

主持人的话48-49

“物”与“意符诗法”50-60

摘要:本文从一个新的角度审视菲诺罗萨/庞德对中国文字的阐释这个在学术界争议不休的问题,通过剖析庞德对菲诺罗萨的解读以及其他批评家对庞德的误读,结合中国古典诗词的例证,来阐明埃兹拉·庞德“意符诗法”的起源和性质。主要结论是:“意符思维”的精髓在于“物”,而非人们常说的“并置”。

“垮掉的一代”与中国当代文学60-60

借词生成过程中的认知性及概念合成61-65

摘要:本文从认知学的角度,运用“概念合成”理论,对汉语借词语义和联想特征进行了系统地描写。在分析借词语义的联想模式过程中,归纳出了借词的生成规律和它独特的传达信息的功能。

“隐喻类比”与“近义偏移”——谈汉语多义词形成的两种主要途径66-71

摘要:语言,尤其是语义(词义)的发展,其生成的机制主要不是逻辑的推理,而是心理的联想。体现“相似(相类)”联想的“隐喻类比”和体现“相近(相关)”联想的“近义偏移”,是汉语多义词形成的两种主要途径。传统修辞学上“比”、“兴”所体现的“相似(相类)”与“相近(相关)”的认知方式,使我们在汉语多义词形成主要途径的研究上得到启发;心理学上的“相似法则”与“邻近法侧”使我们对多义词形成途径的研究得到验证。

论对文求义法72-78

摘要:对文指在对称的结构形式相对应的位置上采用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的词语的语言现象。借助相对应的词语来判定未知词语的含义,即对文求义法,是一种常用的训诂方法。然而至今未见对这种方法给予系统的阐释和总结,本文即为弥补此缺憾而作。对文从结构上可分为句内对文和句外对文两种,从意义上可分为同义对文、类义对文和反义对文三种。文章分析了对文求义的利弊,辨正了前人的一些训诂错误。

被字句谓语动词的语义特征79-89

摘要:本文认为句式跟动词的语义特征以及动词与名词的搭配有密切关系。文章以被字句为例来论证这个问题。文章从谓语动词的语义配价、语义情状角度分析了被字句谓语动词的语义特征,指出具有“+多价性”、“+动结性”的动词是被字句谓语动词的典型,其他动词若能组成被字句,后边必带结果性的补充成分。认为被动句谓语动词语义特征制约着名词的选择:施事名词作动作的主体是典型,受事名词作动作的客体是典型。被字句谓语表示客体所遭受的“不如意、不希望”或“受损”的遭遇这种语义色彩的倾向,对动词的选择有一定的影响;“失义”、“损义”动词较容易也较多地作被字句的谓语动词。最后还以“吹”为例论述了动词义项分合与动词语义特征的关联。

汉语成分共用现象的语法性质与相关理论90-98

摘要:本文讨论关于汉语结构成分共用现象的三种观点及其有关理论与方法,探讨语言扣合的性质及扣合研究的任务和意义。文章认为,讨论成分共用现象,必须注意区分成分共用手段与成分共用结构。

猎手与猎物间的权力游戏——耶利内克《钢琴教师》及其他99-103

摘要:本文透过获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女作家耶利内克代表作《钢琴教师》令人骇目的外观,展示了其所展现的的特性,并联系福楼拜和劳伦斯的作品,剖析了猎手与猎者间内在的权力关系。

在学院派作家的周边104-109

摘要:20世纪后半期最引人瞩目的当属后现代主义文学,其基本特征是不确定性的创作原则、多元化的创作方法、以及语言实验和话语游戏。但我们很少关注的是:在后现代主义文学中还存在着一个“学院派作家现象”,它与后现代主义文学构成一种复杂的关系,值得我们从文学场的角度认真予以认真考察。

疑案:书写拉美世界的一种载体110-117

摘要:疑案的开发是拉美叙事文学的特征之一。疑案包括了从罪行到叙事游戏的不同形式。拉美文学的诗意和社会承诺存在于被表现为谜的那些神奇事件、模糊的身份、丑闻和罪行里。从类型的角度看,疑案的单纯叙事模式已不可能。叙事成为作者和读者互相影响的结果。类型式阅读已成为一部分作品的叙事模式。拉美作家通过写疑案来写拉丁美洲,而疑案也由此承载了叙事文学在当代社会的一部分价值。

说古代文论中的“体”118-124

摘要:学界对古代文论“体”范畴的研究多是梳理分类或辨析沿革,止于明其然而未深究其所以然。本文着重考察先秦至六朝文论中“体”范畴的形成过程与指域,在领略“体”之生命性内涵的基础之上,标举思维领域之“体”的理论意义。本文认为:“体”是对一种思维方式的发现,是由切身体验和心灵感悟出发直接上升到整体把握的认知方式。本文还以刘勰有关“体”的论述为个案,考察作为文章体式的“体”与作为思维方式的“体”在文学理论批评中的应用以及对于当代文论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