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教育学院学报杂志社
分享到: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杂志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4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学术交流与探讨、教育论坛、高校教学研究、中小学教研教改等。
  • 主管单位:长春市教育局
  • 主办单位:长春教育学院
  • 国际刊号:1671-6531
  • 国内刊号:22-1298/G4
  • 出版地方:吉林
  • 邮发代号:
  • 创刊时间:1984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67
  • 综合影响因子:0.09
期刊级别: 省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沈复的“平民空间”与《浮生六记》的“小历史书写”——基于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课《童趣》文本的文化细读

摘要: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材料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除了需要把握教学材料中的语言、文字的教学切入点,还要注意语文教学材料的文学性和文化性。沈复《浮生六记》有许多可以发掘的价值亮点。文中既有普通人的恩爱之情、生活之趣,更是通俗史学范畴下的文学创作者个人的空间的体现。从沈复和《浮生六记》的文学、文献价值出发,可以为教师们打开一个解读教材文本文学性和文化性的"历史空间",而这种"小历史书写"的叙事方式,对当代社会的敏感问题,也具有文化意义。
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路径探析

摘要:党的十八大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高度,提出了积极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群众是传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力量,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大众生活为践行主体的,所以加强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大众,融入生活,深入人心,这是积极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
3-4

浅谈”红高粱”精神——莫言《红高粱》文本细读

摘要:莫言的中篇小说《红高粱》是其成名作之一。它虽然以抗日战争为题材,但又不同于传统的革命战争题材小说。本文旨在通过细读《红高粱》及其相关文本,分析文本中人物形象及"红高粱"意象,解读自由、正义、叛逆、忠诚善良、朝气蓬勃、勇敢顽强的红高粱精神。
5-6

游离于爱情世界边缘的局外人——试析毕巧林爱情悲剧

摘要: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中的主人公毕巧林是世界文学画廊中多余人的典型,他在寻求自我的迷惘中企图借助爱情获得解救,却因为他强烈的个人主义爱情观和虚无主义思想,让他最终成为游离于爱情世界边缘的局外人。
7-8

“三言二拍”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摘要:唐诗宋词明传奇,无一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这些文学作品往往是一个时代形象最全面最鲜明的写真。以明传奇为例,明朝传播最广、知名度最高的传奇小说无疑是"三言"和"二拍",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初刻拍案称奇》《二刻拍案称奇》,本文将对"三言二拍"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从而对当时的女性地位以及整个社会的大环境进行探究。
9-11

《关雎》主题背景下的生存文化意义

摘要:对于《关雎》主题的解释,历来学者们都是众说纷纭。春秋时期,孔子论诗将礼乐文化相结合;汉代却产生分歧,鲁齐韩三家诗将《关雎》定义为刺诗,而毛诗却定义为美后妃之德;清代方玉润解释《关雎》为房中乐;近代的胡适、闻一多等学者仅仅将其看作爱情诗。但无论哪一种解释,都是读者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形成的与当时社会思想相符合的一种解释,综观《关雎》主题的变化,更深刻的反映出思想解放的历史轨迹。
12-13

对《西游记》中南赡部洲、西牛贺洲人类社会的比较研究

摘要:《西游记》关于人类国家的笔墨主要集中在南赡部洲唐国和佛祖所在的西牛贺洲。这两洲的国家在作品中的真实形象与佛祖"抑南扬西"的说法矛盾,且唐与西牛贺洲诸国在书中的描写十分相近,这反映了《西游记》作为一本以佛教故事为主要架构的小说所受到的佛教的影响,又受到传统"华夏中心论"的影响,同时也反映出作品写作的需要。
14-15

再谈中国古代线装书的文化内涵

摘要:线装书是我国古代书籍常用的一种装订方法,它的装帧设计是我国一门独特的造型艺术。线装书不仅装订方便,材料使用丰富多样,而且长期以来通过各种巧妙的装订方式呈现出独有的艺术语言。从历史的演变过程来看,线装书的发展是符合生产规律的,它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出书率。本文将对线装书形态演变过程和文化内涵进行探讨。
16-17

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比较研究

摘要:在先秦人性论思想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从不同角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伦理思想,性善论和性恶论虽然在善的来源、实现善的途径上有非常大的差异,但在理论归宿上,两者却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追求和实现道德上的善。
18-19

刑法学视域中被害人问题探讨

摘要:以往的犯罪学研究大多将犯罪人与被害人割裂开来,只是从犯罪人的角度探讨其犯罪心理以及刑事责任。在刑法学中,被害人的概念有所不同,它不再是游离于犯罪论体系之外,被害人同样可以追究刑事责任。同时,被害人对刑罚体系的完善、对刑罚轻重的判定有着重要影响。基于此,文章分析在刑法学视野下的被害人问题,将被害人与刑罚体系联系到一起,共同探讨其中的关系。
20-21

对完善我国监狱行刑制度的几点思考

摘要:监狱行刑制度的进步是现代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体现。我国监狱行刑制度从思想理念到具体措施都拘泥于传统思维,和西方先进的行刑模式有较大差距。吸收和借鉴西方先进的监狱行刑制度,有利于推进我国监狱事业的健康发展。
22-23

论收入分配渐进性改革的优势

摘要:究竟是渐进性还是激进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才能实现中国社会科学、全面、协调和健康发展的目标,至今仍有争议。本文基于理性逻辑的理论和实证分析,诠释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渐进性改革的合理性和优势,这种合理性的论证在与激进性改革的比较分析中才能够凸显出来。不可否认渐进性改革的局限性,但是通过与激进性改革的比较分析,作者认为渐进性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仍然是中国当前现实情境下最优的路径选择。
24-25

甲午战争前后的西学翻译之对比

摘要:西学翻译是中国翻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以甲午中日战争为界,分为甲午战争前的西学翻译和甲午战争后的西学翻译。同为西学翻译,但是二者在微观社会背景、西学传播主要渠道、翻译主体、翻译客体以及翻译标准等方面存在细微的区别。本文将从这五个方面对甲午战争前的西学翻译和甲午战争后的西学翻译进行比较研究,指出二者之不同,以期对西学翻译有更清楚的认识。
28-29

语法隐喻理论的发展及不足

摘要:语法隐喻(grammatical metaphor)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首次由Halliday在1985年出版的《功能语法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中提出。自提出之后,无论国外还是国内,都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有关语法隐喻的学术论文也大幅增加,但就语法隐喻的理论依据及其分类方面,各学者有所质疑。在此主要探讨三方面:(1)语法隐喻的理论依据;(2)语法隐喻的分类;(3)语法隐喻理论的不足及展望。
30-31

中文词切分及其对不同群体阅读绩效的比较研究

摘要:汉语阅读是语言学习的重要部分,包含复杂的认知加工过程。本研究从词切分的角度着手,简要介绍了中文词切分的位置及影响因素,比较了词切分对中外读者阅读绩效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借鉴。
32-33

基于语步结构的非文学翻译——以宪法英译本为例

摘要:作为非文学领域的法律文本十分稳定,结构性特点明显,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具有应用价值。基于法律文本的语步结构分析,发现语步结构的功能对于非文学文本的翻译具有指导作用,成为指导翻译的一种方法。
34-37

数字习语之汉英对比与翻译

摘要:数字习语使用广泛。从认知、特点、构成等方面比较汉英数字习语的异同,进而总结汉英数字习语翻译技巧,对探索翻译研究和实际汉英互译都具有重要意义。
38-40

试论英语语篇层面上翻译的标准与方法

摘要:英语语篇通常情况下包含的内容比较多,翻译人员在进行翻译时需要结合语篇的实际状况采用相应的翻译技巧,这样才能够达到翻译的要求,提升英语语篇的翻译水平。但是在实际的翻译中,许多人还没有掌握英语语篇翻译的标准和方法,导致翻译质量不高,从而影响到整个语篇的情感表达,不能够达到翻译的要求。本文从英语语篇层面出发,探讨其语篇翻译的标准和方法,增强翻译人员的理论水平,提升我国英语语篇翻译人员的翻译能力,从而保证其翻译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41-42